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资治通鉴》笔记59:汉宣帝与名臣的高论

汉宣帝在民间长大,知民事之艰难。亲政以来,厉精为治,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各自勤勉。

他有两个观点非常好:

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之心者,政平讼理也。

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在于“政平讼理”,就是国家安定,不折腾,法治清明。

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其教化。

地方长官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所在,如果频繁调整更换,则治理行为容易追求短期效益,教化就推行不开。

另外,他很重视基层官吏的管理,最早提出类似“高薪养廉”的想法。前59年,他下过一个诏书: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无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吏百石以下俸十五。

基层官吏不清廉、公正,百姓就不安稳。如果工薪太低,还让其保持清廉,就很难。于是,全部加工资。

更重要的是,他对于官员的考核和提拔都比较规范,以至于涌现出很多循吏良臣,整个的国家出现中兴之象。

下面列举几位名臣事迹及高论。

一是,夏侯胜--精通《尚书》的大儒。

刘贺被废前,有一次离宫游玩,有个文官拦在车前进谏:天久阴不雨,这是有大臣在密谋犯上作乱的征兆,此时怎能出宫啊!刘贺很扫兴,这不是妖言惑众吗,就把此人抓了,他就是夏侯胜。当时霍光刚刚跟张安世密谋废帝,听到此事非常震惊,就质问张安世,是不是走漏消息。张安世说,真没有啊。于是就把夏侯胜找来审问。夏讲,自己是通过学习《尚书》和观察天象推测出有大臣要谋反的。霍光和张安世一下子就服了,以后便更加重用儒家读书人。

后来,夏侯胜因为批评武帝穷兵黩武,而被关进大牢,跟他的一个朋友黄霸关在一起。这个黄霸曾经做地方官,当时的地方上沿袭武帝风气,以酷吏为主,唯独黄霸以宽和闻名。黄霸在牢里,难得清闲,就请夏侯胜教自己《尚书》。夏侯胜苦笑:不知哪天就杀头了,还学什么啊。黄霸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夏侯胜拍手称快,好!于是,两个人边坐牢边学习,愉快地度过了两年。之后被释放,重新启用。

学习是最简便的美事,只要想学,随时随地都可行。

夏侯胜后来深得宣帝信重,做了太子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活了90岁。儒者引以为荣。有一次,宣帝责问他,为什么把自己跟他说的话给传了出去?夏侯胜讲,皇帝的睿智之语就应当传布到天下,使人们受教益。

二是,黄霸--好太守未必是好丞相。

黄霸任颍川太守,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印制了大量教化民众的小册子,指导百姓耕种、养殖、发展生产,建立乡规民约,改善社会风气,减少犯罪。还公费畜养鸡、猪,接济鳏寡孤穷。有个官吏,年老耳聋,但比较廉正,黄霸一直留用而不辞退,认为换新吏会有迎送之费,而且也不知廉否,老吏虽聋,工作却还能盯起来。他讲:

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治理之道,在于去除过甚之人事,贵在平稳。

几年时间,颍川大治,天下闻名。

后来,黄霸做到了丞相,政绩却平平。有一次,他举荐宣帝的表叔史高做太尉,汉宣帝质问他:你比我还了解我表叔吗,用得着你举荐吗?再说了,太尉这样高的职位,必须是皇帝自己来决策的,丞相不够资格。把黄霸说得一身汗啊。可见,好太守未必做得了好丞相。

北宋王安石也类似这种情况,因为做州县长官政绩卓越,而被提拔做丞相,之后把治理州县的成功经验,拿到国家层面去推行,却适得其反。

三是,路温舒--上书省法制,宽刑罚。

路温舒讲:

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秦朝政治有一样可取之处就是刑狱比较公平。这是头等大事,死刑了,就活不过来了,错了就不可挽回。所以,《尚书》中讲:宁可错放,也不可错杀。

他还讲:

夫人性,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

人性是这样的,安乐时就想着活得越长寿越好;非常痛苦时则盼着速死。那么多冤案,都是刑训逼供造成。今天仍如此!

三是,龚遂--便宜行事治乱民。

龚遂本是被废掉的刘贺手下的谋臣,他曾劝刘贺老实听霍光的,从而被霍光信用。之后,渤海郡闹饥荒,盗贼并起,太守制不住了,被免。龚遂被推荐去那里接任太守。临行前,宣帝召见,问他有何办法。

龚遂讲:渤海郡天高皇帝远,教化不行,老百姓饥寒交迫,却得不到政府的帮助,所以起来闹事。这其实就像您的孩子偷了您的宝剑到院子里耍着玩一样。你是希望我把他们打败呢?还是希望我让他们重新安居乐业呢?

宣帝讲:当然是希望他们安居。

龚遂讲:

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

治乱民就像择开一团乱麻,不能着急,必须慢慢来。我希望能不拘法律法规之约束,一切便宜从事,怎么方便有利就怎么干。

宣帝允许。

龚遂赴任之后立即发布告示:只要放下兵器回家干农活的就是良民,一概不追究!还拿着兵器的,才算是盗贼。同时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一下子聚众为盗的人们都回家了,乱就平了。

渤海郡是齐国地域,民风不好务农。龚遂亲自带头耕种畜养,发展生产,慢慢民风大变,地方大治。

四是,萧望之--好谏官。

宣帝把中央政府中的谏官们都派到地方上去任职。萧望之进言:

朝无争臣则不知过。

皇帝派谏官们去加强地方的治理,而忽视其在中央的作用,是忧其末而忘其本。

冯奉世持节出使西域,正遇上莎车国内乱杀汉使,与汉为敌。于是冯奉世以节发动西域诸国出兵平了莎车国的内乱,莎车国王自杀,威振西域。回来后,丞相和将军认为立此奇功,当封侯。只有萧望之认为,冯奉世所为不是他的守职本分,如果封了他,就是鼓励其他使节效仿,那样会给国家带来很多麻烦,“渐不可长”。宣帝赞同,于是只加官,未封侯。

五是,魏相--治世名相。

魏相就是那个曾给霍家家奴叩头道歉的副丞相,他这么高的身份,能做这样的事,看出不简单来了。当时也把霍家主人们吓得不轻,以为奴才闯了大祸。那件事之后不久,魏相就做了丞相。

当时匈奴已经比较衰败,但在西域小国跟前还是很厉害,经常整出点事来。宣帝就想发兵对匈奴展开大规模战争。魏相上书讲了五种情况的用兵:

一是,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

二是,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

三是,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

四是,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

五是,恃国家之大,务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

魏相还讲:

军旅之后,必有凶年,民以其愁苦之气伤阴阳之和也。出兵虽胜,犹有后忧,恐灾害之变因此以生。

然后讲,现在国家官员治理的体系还很弱,风俗浮薄,自然灾害频发,统治并不稳固,有祸起萧墙之内的风险。

这段不主用兵的劝慰饱含经典的道家智慧,把宣帝说服了。

魏相非常重视学习前朝的为政故事和重要的奏章,从中择其善者,奏请皇帝推行。他还要求手下人,去各地出差,或者休假,回来后要把各种风土人情、气候灾变和新鲜事向他汇报,这样有些事,地方政府即便不上报,他也能了解。

六是,丙吉--善行不求回报。

丙吉做副丞相,为人深沉厚重,身藏不露。他在监狱里养育照顾小病已的事,绝口不提,没人知道,宣帝自己也不知道。宣帝即位之后,对从小给自己帮助的人们都极力回报,封官、送钱、送田宅。有一个女人自称在宣帝很小时照顾过他,希望得到赏赐,并提出丙吉可以给自己做证。丙吉这才把当年的情况详细讲出,并指出,这个女人确实照顾过,但并不用心,真正受累最多的是另外两个女犯人。宣帝非常震惊,丙吉对自己有这样大的恩情,竟然不讲!大贤之。

魏相与丙吉相继辅佐汉宣帝做丞相,相得益彰,被班固评为与萧何、曹参一样的丞相典范。

七是,张安世--公心用人。

张安世取代霍光的位置,父子封侯。有霍光的前车之鉴,非常谨慎退让,做事极其周密,不给人们半点口实。他曾举荐官员,这个官员高升之后,登门致谢,张安世生气地说:我这是为国家举贤达能,岂有私谢!然后,跟这个官员彻底绝交。还有一个官员,政绩突出,但久久不能升职,就来找张安世。张安世非常反感地讲:有政绩,皇帝自然知道,用得着你自己跑来要官吗?就给骂出去了。不过,不久后,此人就被升职了。

八是, 疏广--不给子孙留包袱。

疏广和侄子疏受是太子的老师,教育太子四五年,太子学得很好。于是,见好就收,辞职回家。

宣帝和太子赐给他们很多黄金。回家后,这爷俩便每天宴请族人、故旧、宾客,有人就劝他们应当多给子孙留点家业。疏广讲了一段名言: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子孙若是贤良之才,给他留多了钱,他就没有上进心,不能得到进一点的磨炼提升了;子孙若无德少能,给他留多了钱,只能让他更加败坏。而且,人们都仇富,我不能让子孙背这个包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通鉴(109)人才光彩夺目
      大汉王朝:汉宣帝整顿内治,冯奉世突袭莎车
      张汤、张安世父子的官场人生(之三)
      大汉名臣之麒麟阁十一功臣
      人物︱郁闷的西汉名臣:做地方官政绩一流,入朝为相却成笑话
      黄霸(西汉大臣,事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三朝,为官清廉、外宽内明,文治有方,政绩突出,尤善于治理郡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