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谣里的春节习俗

   这些民谣是春节活动大事记,朗朗上口,易于学唱,成为过去孩子们必学的功课,这也使中国传统民俗在口口相传中得以保存。在过去,人们置办年货的活动也多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

   陕西的民谣这样唱道:“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山东的春节民谣又有不同:“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锅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煤鼠,(?不知道是啥米意思)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河南春节民俗因地域不同也略有差异,如南阳春工民谣:“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稻鸡,二十八,贴花花(指贴对联、窗花、年画等),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再如焦作的节前民谣:“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打酒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贴门旗儿(春联);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在豫东则有民谣:“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年来到,年来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婆要个煊(xuan)棉袄,老头要个新毡帽。”看来,过年大家都要图个吉利,要年新礼物。这礼物不论贵贱,一年到尾总该有个“新”来图来年吉利。而《正月十六请闺女》则更有童谣的情趣与年节的欢乐气氛:
   “木锨板,挖胶泥,
   正月十六请闺女,
   杀公鸡,宰母鸡。
   公鸡说:我的脖子长,杀我不如杀那只羊;
   羊说:我四条金腿往前走,杀我不如杀那只狗;
   狗说:我白天看家晚上歇,杀我不如杀那只鳖;
   鳖说:我往河里缩一缩(音chu),杀我不如杀那只猪;
   猪说:喝了我的血,吃了我的肉,杀我不如杀恁舅”

北方春节民俗谣: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爷上青天,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腊月二十四,割下对联写上字,贴对联挂辉纸,红红彤彤图吉利;
   腊月二十五,揩抹打扫寻笤帚,男女老少齐动手,翻箱倒柜去尘土;
   腊月二十六,提上篮蓝割上肉,又做年菜又蒸贡,蒸煮煎炒齐上手;
   腊月二十七,关门从头洗到足,衣服整洁又干净,欢欢喜喜迎新年;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湖拾掇,糊窗户,擦玻璃,家务活儿靠婆姨;
   腊月二十九,提上坛坛打下酒,老白干,竹叶青,散酒不用装瓶瓶;
   腊月三十日,角儿包下三笸箩,全家老小相聚齐,热热乎乎庆新春.
提起过年,东北人也有这样一句顺口溜
   “姑娘要花、男孩要炮,
   老头要个新烟袋、老太婆要副裹脚套。
   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
   东北人也很在意在过年的时候讨个吉利,这个“讨”主要就体现在有关“吃”的谐音上。吃罢团圆饭后,桌上摆的食品也都深有其意:主要有东北的特产柿子饼,意为“事事(柿)如意”;有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高(糕)”;有杏仁,意为“幸(杏)福人(仁)生”;有枣;意为“春来早(枣)”。
   北京的歌谣则是这样唱的: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儿歌几乎将春节前后的活动,如腊八、糖果祭灶、守岁、拜年等一一概括,读起来琅琅上口,至今仍在“俗文化”的传播者口中传唱。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春节对小孩子是欢愉的,对于成年人亦是如此。昔日流传的《北平俗曲》,则表现了成年人在春节中的“节目”。俗曲云:“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庵观寺院,抖了抖衣裳,花盒子处处瞅,爆竹阵阵喧,惹的人大街小巷都游串,夜半归回转家园,弹唱又歌舞,掷骰子又摇摊,天呀儿哟!金神仙逛一趟白云观。”这首俗曲来自《百本张钞本牌子曲》牌子曲是由单弦伴唱的,是曲艺人的一种。当然,这种牌子曲是艺人演唱,因此合辙压韵,需要一些演唱技巧。

   山西太原的《过年谣》则略有不同:“二十三,灶王老爷上了天;二十四,刷下对子写大字;二十五,家家户户糊窗户;二十六,上街去割过年肉;二十七,全家老小都洗脚;二十八,糕儿馍馍两笸箩;二十九,提上壶壶灌烧酒;年三十,供上祖宗摆上肉。”
   另外,太原还有一首《避债谣》也很有意思:
   “二十三,保证还;二十四,我发誓;
     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
     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
     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初一碰见拱拱手”
   在清代至民国的几百年间,我国民间债务多以旧历年为结算期限。从每年的腊八以后,各商家、单位、家庭都开始盘点各自的财务账目。一过腊月二十三,便开始派人或亲自登门向欠债人催逼债务,一次不行、两次,第三天再催,直到除夕之夜是最后期限,所以除夕这一天索债也最为急迫。因为按照民间习俗,除夕的索欠活动最长只能到年夜饭时分,这时候,索债人必须停止讨债,这就意味着欠债人又能拖欠到二月二以后了。因此债务人总是用各种办法推托搪塞,如能拖到大年初一,对方就不能再来逼债了。这样也就有了上面这首生动描述欠债者设法推托的歌谣。其实过年躲债,在电影《白毛女》中表现的更为形象、也更为人所知。中国过去就曾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过年、过年,孩子高兴大人愁。”因为贫穷,过去春节被普通人称为“年关”,意思就是说过年像过关。富人过年图个乐,穷人过年图的是平安。

   湖北年歌:二十三打土尘,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刜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读yā)鐤罐咵。年初一,开门就作揖,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亡人,初三初四拜丈人。”
   江苏崇明岛的民谣就更有趣也更全面:“二十三,灶爷奏事好上天;二十四、五,齐心推好磨;二十六、七晨,炒货扫烟尘;廿八买肉杀鸡;廿九蒸糕做圆子;大年三十摊油饼,接回灶爷保安平。初一有肉有糕新米饭,初二兜财包馄饨,初三起得早,地里不长草。还有一说法:初一跳财神,初二女婿来上门,初三换下新衣去地里。”
   在广东,因为有了水,广东过年也就有了与春节龙舟风俗规定有关的民谣:
   “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
   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
   初七初八黄竹歧,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
   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一般从阴历十二月廿四日或廿五日祭灶开始入年界。“送灶君”一举,也表示“入年界”的开始。入年界后一般不干重活,不食酸菜、霉豆腐,不食粥。主要是象征回避晦气,不再“穷酸”、“倒霉”,期望来年有个好光景。而“年三十”,则被客家人称为“年三十前”,民谣道:
   “初一就话初一头,初二又话新年头,
   初三又讲穷鬼日, 初四就话嬲一日,
   初五又话神下天, 初六又话结团圆,
   七不去,八不归。 九九十十看打狮,
   十一十二龙灯出, 索性半月正来归。
   广东客家人也有春节民俗谣:“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叙。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无肉。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钵。年到初十边,依旧同先般。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耕个耕,读个读。” 


   在福建漳州城里关于春节风俗的民谣《正月歌》有一个比较完整版本这样唱道:
   “初一早,初二早,
   初三困够饱,初四豆干炒,
   初五假开,初六拍囡仔尻穿(又作“舀肥”、“舀饭”或“行得无脚目”),
   初七平宵,初八摸(又作“初七摸,初八浪荡空”;“初八哮枵”),
   初九“敬天公”,初十地公生,
   十一“有食福”,十二“转去拜”,
   十三人点灯,十四“结灯棚”,
   十五元宵暝,十六倒灯棚,
   十七人相找,十八打瞌睡,
   十九买物配,二十做功课。”
从这首歌谣可以看出,旧时正月十六拆掉花灯棚后漳州人还互相串门、休息、购物,到正月二十才开始工作(做功课)。现在节日活动一般延续到元宵节,客家的习俗是休息到正月二十。


   春节民谣,是时代生活的写照,虽然它产生的时间十分久远,但今天回忆起来,仍然使人遐想,甚至难以忘怀。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中某些风俗已不存在。但是,那些流传至今的春节民谣谚语却将一些历史民俗保留了下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节习俗完整版,终于找全了!
过年风俗很像!喜欢喜欢!小年辞灶24扫屋子25磨豆腐26烧年肉2
端午4种民俗的中医解读:艾叶温经通络
端午时节——话端午
重阳习俗插茱萸簪菊花是为辟邪求吉
民俗志-二十六,割年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