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奇才张衡 仕途失意沉迷"屠龙"末学(2)

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张衡转为公车司马令,这是卫尉的属官,实际地位比太史令高。但5年之后,即顺帝永建元年(126年)又转为太史令。这当然是官运不亨、失志的表现,所以当时人都认为这“非进取之势也”。

张衡模仿东方朔《答客难》作《应间》表达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他在文中反复申述了两点:一是“天爵高悬,得之在命”,“求之无益,故智者偭而不思”,认为应该持“得之不休,不获不吝,不见是而不惛,居下位而不忧”的达观态度,使自己不至于被现实的重压所击倒。二是在仕途不畅、命运不达的情况下也不能自暴自弃而自沉,而要“奉顺敦笃,守以忠信”。他在《应闲》一文中曾说:“一个人不应担心自己地位不高,而应该担心自己道德是否高尚;不应当为收入菲薄而害羞,而应当为知识不广博而耻辱。”所以,张衡的学习内容不受仕途所需的局限,天文、地理、气象、历算等无所不学,尤其爱好文学。在游学期间结识的好友崔瑗曾评价他说:“没有他不学的学问,没有他不请教的老师,为一物不知以为耻,听到有教益的话他就非常高兴。”

最后,张衡决定“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朝隐”是张衡在怀才不遇时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处世策略:进,可以以此为阶升官加爵,实现兼济天下之志;退,可以修身养性,独善其身;持中可以借职务之便继续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在新的形势下糅合儒、道两家人生哲学的产物,较之退隐自然要优越得多。正是有着这样的仕途波折,也正是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张衡更加孜孜不倦、将势就势,利用太史令之职继续进行天文学研究。

东汉时期,我国中原一带经常发生地震,据史书记载,从公元92年到139年,京城洛阳等地先后发生过20次地震,其中6次是破坏性较大的地震。张衡目睹地震后的惨状,痛心不已,在完成太史令的本职工作之余,他还收集各地的地震情况,记录各地震情,以便能及时掌握全国各地的地震情况,并立志研制出能够预测地震的仪器,解救黎民于水火。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反复的试验,张衡终于于阳嘉元年(132年)制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架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立着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道中安有“牙机”。仪体外部周围铸有八条龙,头朝下,尾朝上,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仰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地动仪内部的“都柱”就发生倾斜,触动牙机,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出很大的声响。

地动仪研制出来以后,张衡将其安置在都城洛阳,起初满朝文武都不相信这台地动仪能够测出地震的方向,并对张衡处处诘难非议,直至和顺三年准确测出了陇西约里氏6.5级的地震后,朝野上下才“众服其妙”。

一些科技史著作声称,张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比西方第一台地震仪(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制造于1856年)早了1700多年。但是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史书中对它的记录仅见于西晋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张衡传》中短短的196个字,于是张衡的地动仪成了千古不解的谜团,我们今天看到的地动仪是考古学家王振铎多年考证研究后于1951年制作的仿制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衡的地动仪只是传说?
《张衡传》
后汉书·张衡传
《张衡传》 PPT课件
地动仪之谜:大发明还是大阴谋?我们该如何看待未定的历史?
张衡地动仪再显威力——汶川地震时蛤蟆嘴里落铜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