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易远外侧入路

一、病例摘要

女性,46岁,


主诉:头晕、颈肩部酸痛不适1年

现病史:1一年前出现头晕,同时伴有颈部酸痛,放射至右侧肩部,口服晕痛定无效,一直未在意。近日来上述症状加重,在当地医院检查颈椎磁共振发现延髓腹侧端占位病变。为求更好治疗,来到我院。门诊以“下斜坡占位病变”收入我科。

既往史:既往健康。

二、查体

神经系统查体:头低位时,右侧肩部酸痛不适感加重。余未见异常。

三、影像学资料

我院CT:

CT平扫矢状位:中下斜坡处桥-延脑部分可见低密度占位
CT平扫轴位:中下斜坡处桥-延脑部分隐约可见低密度占位
T1轴位
T2轴位
FLAIR轴位
DWI轴位
T2矢状位
增强矢状位
增强冠状位

腰穿结果:

压力110mmH2O
WBC 0×106 RBC 0×106 Glu 3.6 mmol/L

四、诊断分析


1)初步诊断:

肠源性囊肿 是颅内罕见的先天性良性疾病,影像学检查为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其特点为常见于后颅窝,密度及信号略高于脑脊液,但明显受囊肿内容物的影响而变化较多,增强无强化。结合该患者影像特点,该诊断概率较大。


2)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 桥小脑角区多见,密度及信号更加不均匀,呈钻缝样或塑形性生长,易包绕血管、神经,边缘分叶明显,DWI常见高信号,偶可见囊壁钙化,增强扫描少数出现包膜强化;该患者DWI为低信号,不支持该诊断。


蛛网膜囊肿 CT密度及MR各序列信号均与脑脊液一致,该诊断明显不成立。


脑脓肿形成期 MRI特点为在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囊壁光滑浑圆且稍增厚,周围水肿明显,中央脓液在DWI上由于弥散受限呈高信号。增强之后,脓肿壁呈明显强化。结合病史、腰穿结果和影像,该诊断不成立。


治疗计划:结合家属诉求和影像表现,我们采取“极外侧颈静脉下经髁暴露”入路(extreme lateral infrajugular transcondylar-transtubercular exposure),切除囊肿病变。


五、手术步骤

左侧卧位,画出切口标记线(参考Fukushima ELITE切口)使得中点部分可以显露枕骨髁后缘
图示:1、胸锁乳突肌;2、头夹肌;3、头最长肌;4、上斜肌
沿着关键孔向枕髁方向咬除骨质,显露内侧方1/2乙状窦
图示中:白色箭头为枕髁后缘;蓝色箭头为髁后导静脉;黑色箭头为:椎动脉表面纤维脂肪垫(手术并未充分显露椎动脉)
1、右侧椎动脉(VA);2、右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3、左侧椎动脉(VA);4、基底动脉(BA);5、右侧舌下神经;6、紧贴脑干的肉芽肿(切除困难,未取病理)
关颅、缝合完毕
病理结果提示为:假复层柱状上皮组织,符合B型肠源性囊肿病理诊断

六、术后影像

术后CT幕下表现
术后CT幕上表现
术后磁共振T2表现
术后磁共振增强表现

病例总结:


远外侧、极外侧、经髁、髁旁等入路已经在神经外科界被发明、探索以及运用了40余年,期间经历多位世界级神外巨匠的争论、总结、提炼、改进,最终之都是为了实现:以最合理的皮肤-肌肉-骨质的切开游离,体现出最佳的“从下外侧暴露枕大孔腹侧区域”这一目的。(感兴趣的同道可以读一读唐寅达医师的《远外侧入路的前世今生》)

本例病人鉴于术前的“囊肿”这一明确诊断,预判出不需要磨除枕髁即可拥有足够的视角和操作空间,经过“下位的迷走神经根丝和上位的副神经脊髓根之间的间隙”切除囊肿。由于没有“磨除枕髁”这一远外侧入路的经典动作,并且采用直线切口,因此,我们将该入路暂称作“简易远外侧入路”。针对类似中下斜坡囊肿类占位,如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肠源性囊肿,抑或并未向下斜坡延伸过多的基底直径小于3.0cm的“斜坡脑膜瘤”,都可以酌情采取该种入路进行切除。

患者术后症状即消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图解」206-172-前颅底经鼻内窥镜辅助手术
【综述】垂体腺的神经影像:实用解剖学与病理学(二):垂体瘤扩展侵袭、垂体卒中、垂体癌、垂体转移瘤
精简图集:视神经减压的手术诊疗全过程
医影精品 | 搏动性耳鸣的静脉性病因
腰椎术后神经根水肿发生及其预防
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变影像学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