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魏故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魏故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魏洛阳城遗址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的东侧,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史载公元166年,罗马帝国国王安敦派使者来到汉魏洛阳城,朝见汉桓帝,是罗马与中国的第一次直接来往,标志着丝绸之路最东端与最西端直接交往的开始。
汉魏洛阳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约15公里。西周初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在洛水之北,称洛阳。始建于西周初年,废弃于唐初,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
罗马帝国与古中国的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来到了汉魏洛阳故城中,这座城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北宋时期,文学家司马光路汉魏故城时,面对对这座城市悠远、辉煌的历史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概叹。[1]
基本信息
别名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所属地区
河南省洛阳市
中文名
汉魏故城
历史沿革
世界最大古城建都近六百年
(运河遗迹今何在)核心提示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像洛阳一样,自东向西依次密集排列着5座古都城:商都夏都、汉魏故城、隋唐城、周王城。汉魏故城头顶两个“之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古城——100平方公里;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古城——相继6个朝代40多位帝王以此为王都,时长累计近600年。
汉魏故城
汉魏故城世界两“最”汉魏故城,又名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西距今洛阳市区约15公里,位于洛龙区孟津县偃师市交界处,南临洛水,北靠邙山,地处伊洛平原中心。
汉魏故城始建于西周初年,废弃于唐初,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其后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为国都,加上之前的东周,都城史有540多年。由于东周城被确定较晚,习惯上仍称其为“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故城区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先后有6个朝代的40多位帝王以此为王都。它上承灿烂辉煌的秦汉文明,下启恢弘昌盛的唐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众多的都城遗址中,它定都总时间最长,区域面积最大且保存较为完整。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众多遗迹备受关注
永宁寺塔
1962年,汉魏故城被全面发掘,遗址东垣残长3895米,西垣残长4290米,北垣残长3700米,南垣为洛水冲决。全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约14公里。专家表示,现存汉魏故城的规模与布局基本上为北魏时期所遗留,由内到外分别有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圈。遗址区地上、地下遗迹、遗物十分丰富。主要遗迹有宫城、内城、外郭城、永宁寺塔、东汉太学、灵台遗址和金村东周大墓等。宫城位于内城中北部,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660米,是都城里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区。考古发掘探明,北魏宫城有三道门,正门阊阖(chānghé)门在最南面,象征帝王威仪,用于重大活动礼仪,极少用于通行,它是目前国内考古发掘出的时代最早的宫城正门。
东汉太学遗址在内城南郊,始建于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为当时国立大学,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学遗址。遗址南北长约220米,东西宽约150米,曾出土大量“熹平石经”和“正始石经”残石。
东汉灵台遗址也在内城南郊,创建于东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天文观测台遗址台。灵台遗址范围达4万多平方米,中心建筑就是今天尚能看到的夯筑高台。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国家天文台,灵台一直延续使用到4世纪初,使用时间长达400年之久。这里便是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工作和学习的地方,他设计制造的“浑天仪”、“地动仪”等当时便安放于此。
永宁寺在宫城外西南面,初创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北魏末年被雷击焚毁,是城内外1367所佛寺中最为豪华壮丽的皇家寺院。在发掘塔基的过程中,出土了一批工艺精湛的泥塑造像,为研究北魏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
3、遗址公园将要建成
2006年,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启动后,我市先后实施了汉魏故城永宁寺塔基、阊阖门、北魏宫城二道门、铜驼大街等遗址的保护展示工程。这些,都将是汉魏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汉魏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市计划开工建设并完成阊阖门西侧宫城西南墙保护展示工程,使阊阖门与宫城墙连成一体,同时将进行洛河南岸东汉灵台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及宫城三号宫门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完成内城西城墙310国道南北两段保护展示工程;在永宁寺塔基保护展示的基础上进行永宁寺整体保护展示;进行西城墙西阳门保护展示工程;在西阳门前北侧,建设集陈列、办公、购物、旅游设施于一体、具有浓厚汉魏风格的汉魏故城博物馆。
在阊阖门保护展示工程前,我们已看不到富丽堂皇的宫城,但透过巨大的城门墩台和阙台台基,足以领略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可以想象到它曾经的辉煌。不久的将来,这座沉睡1000多年的古城将有更多部分跃出地面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于此,其后三国魏、西晋、北魏也以此为都,历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战乱中化为废墟。今存遗址内城东垣残长3895米,西垣残长4290米,北垣长3700米,南垣已为洛河所淹,残垣一般高出地面1~2米,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7米。城墙皆夯土板筑而成,周长约14公里。城内主要建筑为宫城、宫殿、衙署、苑囿等。北魏宫城为长方形,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660米。太极殿为宫中正殿。东汉太学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太学村附近。始建于建武五年(29),在校太学生曾多达3万余人。熹平四年(175)于太学讲堂前立石碑46块,史称熹平石经。至曹魏正始二年(241),又立石经28块,史称正始石经。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达3万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万平方米左右。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熹平石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东汉灵台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灵台创建于光武帝中元元年(56),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曹魏、西晋相继使用,达250余年之久。灵台遗址范围达4万多平方米,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东西残宽31米,南北残长41米,残高8米余。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78~139),曾先后两次任太史令10多年,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位于内城西北角的金墉城,为曹魏明帝所筑。南北长1048米,东西宽255米,总面积26万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晋时被废帝、后多安置于此。唐初,洛阳县治设金墉城,贞观六年(632)移于东都毓德坊,金墉城遂废。经勘察发现三座小城连在一起,平面呈'目'字形。城外有河水环流,各城门阙皆有遗迹。城内发现夯筑台基多处,以及砖砌基址、水池等。北魏时,增修外廓城,长、宽各约10公里。城内外建有佛寺1367所,而以皇家寺院永宁寺最为豪华壮丽。永宁寺在宫城外西南面,初创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北魏末年被雷击焚毁。
历经沧桑的汉魏洛阳故城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曾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现有的都城遗址主要有夏都斟城、商都西亳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东都城。
汉魏洛阳故城北依邙山,南临洛水,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在此建都,建都时间长达500多年,其城市规模和形制是在西周城址的基础上,经过东周、秦代的增扩以及后来多代的修缮和增筑活动,才逐渐形成的。汉魏洛阳故城作为中国古代早中期都城的典型代表,对隋唐时期的长安城与东都洛阳城的建筑形制,有显著影响,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城市建筑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魏洛阳故城,历经沧桑,几度兴衰。东汉时,城郭巍峨、宫阙壮丽,为世界名都,东汉末年遭到破坏。曹魏都洛后,经过修复,并建金墉城,虽比不上东汉时的都城,但也相当繁华。西晋时期,都城洛阳,宫殿林立,亭台楼阁,极尽奢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战争频繁,“五胡乱华”,逐鹿中原,巍峨宫殿又成废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再度兴盛,寺院之多,空前绝后。北魏末年,战乱频仍,城池宫殿再次遭到毁灭,尽成历史遗迹。
眼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蜿蜒残破的城墙还依稀可辨,尤其是北面城墙的东部,挺拔高耸,显示了当年的雄姿。
许昌汉魏故城
张潘故城:位于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东南一里许,系周时许国国都。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迁都于此,曾为一代帝都。该遗址分内外二城,内城系皇城,外城周长“九里一百二十九步”,曹魏时为五都之一。南北朝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32年)该城为北魏夺取,颍川太守李元德曾收复,魏大将周几复夺取后,将城焚毁。现存遗址,仍依稀可见。故城城垣蜿延起伏,状如小丘。在遗址内先后出土有玉璧、青铜器、陶器及建筑构件等。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钻探勘察,确定了内城墙及东西南北大道,并绘制图纸,为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地理位置
张潘故城汉魏许都故城,位于许昌市区东南19公里,许昌县张潘镇盆李村。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迁都于此,至建安25年(公元220元)曹丕取代汉帝迁都洛阳为止,作为一代帝都历时25年后于南北朝初年毁于兵火,从此城废,仅存遗址。在曹氏集团雄踞许昌的25年里,奉天子以令不臣,使节钺征伐四方,大兴屯田,广揽贤才,革新吏治,发展生产,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使这里成为三国时代北方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还开创了“一代风骨,流芳百世”的建安文学,使这里成为三国文化和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汉魏洛阳故城内的重要遗址
■内城、外郭城城垣
汉魏洛阳故城内城,即汉魏晋故城、北魏时的内城。晋《元康地道记》载:“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有三十六步。”故古人称之为“九六城”。环城有13门,门皆双阙,门外有亭。
外郭城则为北魏新筑。据史料记载,外郭城东西20里、南北15里,城内有大街24条,城外有护城河。街道最宽的40米至50米,最长的4000余米。
■宫城
宫城是都城里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区,遗址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内中北部略偏西处。汉时有南北两宫,南宫在今龙虎滩村西北,地势隆起,老百姓称之为“西岗”。北宫原有殿观20多座,其中德阳殿高三丈,能容万人。
现今金村南高地,当地群众传说的“金銮殿”遗址,也叫“朝王殿”,则是北魏宫城太极殿的遗址。现存的高大夯土基址显示了北魏洛阳宫殿建筑的雄姿。
■金墉城
在汉魏洛阳故城内城西北角,今孟津县翟泉村东北。此城为魏明帝所筑,北靠邙山,地势险要。隋末,李密的农民起义军在巩县大败王世充之后,乘胜进军金墉城。故当地群众至今仍称汉魏洛阳故城为李密城。
■北魏永宁寺
位于龙虎滩村西北。东汉以来,佛教逐渐盛行,北魏时期达到了顶峰,都城洛阳成了佛教活动集中地,佛寺就有1367所,其中永宁寺是规模最大的皇家寺院,僧房楼观达1000余间。
永宁寺木塔居寺中心,以木架之,九层、方形,高“四十九丈”(《水经注》语),约合今137米,比我国现存最高的山西应县木塔(67.31米)高出一倍。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因雷电引起大火由第八层燃起,迅速蔓延。魏孝武帝元修派来御林军扑救,但无济于事,火经3个月不灭,“周年犹有烟气”。
■东周墓地
位于金村东、故城内城东北部。《水经注·洛水》载:“周威烈王葬洛阳城内东北隅,景王冢在洛阳太仓中,翟泉在二冢之间。”1928年夏,洛阳一带遭暴雨袭击,金村部分大墓塌陷首次被发现。之后,大批墓室珍宝被盗掘,流失海外。
■太学、辟雍、明堂、灵台
太学是我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可以说是古代的“国立大学”。
东汉的太学遗址位于今偃师市佃庄镇太学村西北。始建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后又屡加修葺与扩建。至顺帝时达到空前的规模:“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汉质帝时,太学学生多达3万余人。
董卓火烧洛阳以后,太学在劫难逃,后来,曹魏、西晋曾加以重修,均不及昔日旧貌。“永嘉之乱”时变成废墟。
东汉明堂位于偃师市佃庄镇大郊寨一带,创建于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水经注》载:“寻其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
兴修明堂主要在于“崇祀五帝”(光武帝配之),另还祷求皇天,请其助皇帝以诛无道者等,也就是借神权以布政。天称明,故曰明堂。
辟雍遗址位于今偃师市佃庄镇朱一带,西距明堂遗址约300米。中心为殿堂,四面设门,其周围有水道。
辟雍为“天子之学”,是“行礼乐,宣德化”的场所。每年三月、九月,东汉帝王常在此举行乡射礼等。1931年,在辟雍遗址出土古代巨碑一通,正面篆书题额“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碑文详细地记载了晋武帝司马炎及其子司马衷到辟雍视察的经过,颂扬了晋王朝重视教育的功德。碑阴刻有学官、教职员以及400多学生的名字。此即通常所说之西晋“辟雍碑”,如今保护于东大郊村之内,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今偃师市佃庄镇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有一座巨大的夯土台,耸立于大地之上,这便是中外瞩目的东汉灵台遗址,它是东汉时国家的天文台、气象台
灵台是太史令下的一个机构,供职者43人。科学家张衡先后两次任职太史令,亲自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他曾设计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先进的科学仪器。公元133年、135年、137年,洛阳连续发生地震,张衡的地动仪均有显示,“契合无异”。公元138年,它还准确测报了发生于“千里之外”陇西的一次地震。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报地震的仪器,早于欧洲同类仪器1700多年。东汉灵台一直沿用至曹魏、西晋。
■北魏洛阳大市、白马寺
北魏时,洛阳有三大市场:内城东有洛阳小市,为粟米粮食、牛马牲畜交易之所;内城西有大市,范围占有十个里坊;内城南有四通市,多有异国商客在此贸易。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寺院,被称为我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
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已巳年(公元69年),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
■东汉刑徒墓地
在今偃师市西大郊村附近的一片高地上,埋葬着一批东汉时期的刑徒,刑徒墓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在发掘不到2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刑徒墓522座。
这些来自各地的刑徒大多是无辜的劳动人民,被封建政府判罪之后罚来京师,被迫从事修建宫殿、营建陵墓、修筑城池、治水挖河、修路架桥、冶铸铜铁、烧造砖瓦、伐木漕运等繁重劳动。苛酷的劳役、恶劣的生活条件,致使其中许多人刑期未满就被折磨而死。
■东汉墓园
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内城西。此墓年代约为东汉桓帝至献帝时期。根据《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元河南志》记载,推想墓园的主人是东汉皇帝的早殇稚女。
汉魏洛阳故城,经历了风风雨雨,几度辉煌,几度衰废。“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是北宋司马光对这座城市悠远、辉煌的历史发出的慨叹!
古老的城池,你不仅记载着历史的兴衰,更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与力量!保护历史遗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建筑特色
据勘测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60米,中心为木塔,木塔基座为方形,上下两层,下层位于今地表之下,上层基座长宽各38.2米,高2.2米,四面原以青石垒砌镶包。在发掘塔基的过程中,出土一批工艺精湛的泥塑造像,给研究北魏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石雕、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平等寺北齐造像碑俗称寺里碑,在汉魏故城内城东垣外,今偃师市寺里碑村南。计四通,下部皆深埋于地下,地表裸露部分,高约1.5~2米不等。碑上雕有佛、菩萨、弟子像,结跏趺坐的六佛图,姿态优美的飞天,慢步行进的大象,造型生动的猛兽,以及帐幔、火焰、莲花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为北齐所遗存下来的少数佛教艺术珍品之一。1962年开始对汉魏故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
分布
故城分为内外两城,外城遗址依稀可见,外城周围约7.5公里,其城垣蜿蜒起伏,状如小丘,内城系皇城坐落在外城的东南隅,呈方型,周围约1.5公里,占地面积1.44平方公里,内城轮廓分明,呈土丘状,高出地面约3米。据《许昌县志》记载:城内的建筑除街房、民宅、官署外,著名的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毓秀台、丞相府等,许昌宫是汉献帝临朝听政及后妃居住的地方,始建于何时无考。
建筑背景
景福殿始建于魏明帝曹睿太和六年(232年)《三国志?明帝记》载:“九月行幸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宋《太平寰宇记》云:“景福殿在许昌故城西南隅也。魏明帝所建,资费值八百余万”。《洛阳宫簿》曰:“许昌景福殿七间”。经发掘发现城内有夯土宫殿基址,据考证为许昌宫、景福殿、永始台等宫殿建筑基址,内城有汉井多处,内城西南隅有毓秀台,高15米,面积500平方米,为汉献帝祭天之坛。台上原有天爷殿,天王殿、东西厢房,山门等建筑,均已不存。在故城遗址内,先后出土有玉壁、青铜器、陶器及建筑构件等类型繁多,制作精美,玉壁经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河南省博物馆展示。据勘探,故城文化层堆积厚约6米,上层为汉文化层、中层为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层,下层为二里岗文化层,内涵丰富。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许昌市文化局派人对汉魏故城进行钻探勘察,探明了内城城门及主要街道的位置,并绘制图纸,为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故城处于待开发状态。
参考资料
[1] 汉魏故城(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洛阳市洛龙区汉魏故城(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旅游指南 · 博雅旅游[引用日期2021-06-2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魏洛阳故城与灵台、永宁寺遗址
汉魏洛阳城:古代都城之典型代表
铁器时代 · 汉魏洛阳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篇):洛阳汉魏故城遗址
为什么说洛阳汉魏晋故城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
把洛阳建设成中国古文化城构想(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