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托马斯·潘恩《常识》|北美人民明确的战斗纲领
userphoto

2022.12.30 北京

关注

[美]托马斯·潘恩 品卷一族 2021-03-25 02:02

北美了解美国人民建立独立共和国的思想根源。

跨时空对话:有“房谋杜断”之称的唐代名相房玄龄。

《常识》00:0034:07

核心书摘:

今天的美国可以说是“自由民主”政体的代表,但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论”并促成美国独立的人,却是一个英国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名称也出自这个人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常识》,书的作者是被称为“美国体制之父”的传奇人物托马斯·潘恩。

潘恩1737年出生于英国一个贫困人家,因为生活艰辛,他把自己的姓改成潘恩(Pain),意思是痛苦。1774年,潘恩因为有不敬言论成为英国囚犯,为了避难,不得不以“契约奴”的身份远赴北美求生。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潘恩撰写了仅有48页的小册子《常识》,这本书极大地鼓舞了北美民众的独立情绪,成了美国独立革命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视为美国的开国元勋和精神领袖。

1789年,潘恩参加了法国大革命,并成为领袖之一,这期间他撰写了《人的权利》,这本书成为启蒙运动的指导作品,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的转向。

关于作者:

托马斯・潘恩,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1776年以“一个英国人”名义发表《常识》,成为了北美人民明确的战斗纲领,并随后被吸收为《独立宣言》的精华,并随后被吸收为《独立宣言》的精华,除了《常识》,潘恩还应邀参加起草了《人权宣言》,出版过极具启蒙意义的《人的权利》、《土地正义论》、《理性时代》等著作。

学什么:

1、《常识》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2、《常识》的内容

3、《常识》的意义和影响

一、本书写作背景

18世纪后期,英国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每个殖民地派一个总督统治,当时的北美就是现在的美国,也是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殖民地的税收,疯狂压榨殖民地人民。1765年,英国政府又想出了一个新的税制:印花税。规定所有的公文、契约、合同、执照、报纸等都必须贴上印花税票才生效。这激起了殖民地人民极大的愤怒,各地的反英斗争此起彼伏,北美也不例外。

战争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恐慌,他们立即派军队镇压。1770年,英军在波士顿向手无寸铁的居民开枪,当场死伤11人,这就是震惊北美的“波士顿惨案”。“波士顿惨案”极大激发了北美人民的反英怒火,很多激进人士开始筹划独立自主的战争。

1775年4月18日,北美争取独立解放的秘密组织“自由之子社”的民兵战士得到情报,说英军将要到康科德搜查反英秘密组织的军火仓库,并逮捕爱国领导人。他们连夜传递消息,把人手都集中到了来克星顿村。19日清晨,英国部队赶到来克星顿村,击退民兵后赶到了康科德搜查军火。但是民兵已经事先转移了军火,发觉情况不妙的英军准备撤退,却遭到了民兵的伏击。最终,英军死伤247人,其余部队狼狈逃回了波士顿。

来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但是,很多北美人面对战争却很害怕,相当多的人还抱着跟英国和解的幻想,有的人甚至认为,北美一直受英国的统治,与英国有亲属关系,他们甚至沾沾自喜于自己“北美英国人”的身份。潘恩深刻地意识到,这样的情况是无法实现独立的目标的,于是,他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激进小册子《常识》,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革命的问题,并竭力强调革命之后建立共和政体才是该书的宗旨所在。。

说《常识》是一本小册子是因为它只有48页,就象一本手册。在16世纪的美洲,现代的报刊杂志都还没有出现,知识分子想对公共事务表达意见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写这种小册子,它的要求是轻、薄、浅、短,让人易读易懂,篇幅不能少于5页,也不能多于 48页。潘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了这本小册子,刚好48页。之所以给自己的书起名叫《常识》,潘恩说,书中所反映的对当下形式的分析和判断,就象常识一样自然可信。

《常识》这本书当年的销量高达50万册,要知道,那时候,整个北美的居民也才只有200万,也就是说,在当时几乎每一个北美的成年人都拥有一本或听别人读过这本小册子,所以,说《常识》是北美独立的教科书一点也不为过。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黑暗

潘恩在《常识》这本书的开头,首先论述了政府的起源和英国政体的实质,并从几个维度剖析了君主立宪制的黑暗。

1、政府的起源

有人总把社会和政府混为一谈,其实他们根本不是一回事。

社会的产生是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活产生了协作,慢慢形成了组织。它是因为人对美好生活的欲望而产生,它使人类一体同心,不断增加人的幸福感。社会鼓励人们互相交往,共同进步。可以说,社会这个组织是上天对人类进化的奖励,一直以来都受人欢迎。

政府却不一样,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滋生了很多私欲,少部分人为了更好地统治社会而产生的,所以潘恩认为,政府是人类邪恶的产物。但是,从表面上来看,政府也会制止一部分恶行,相对促进社会和谐,但这种和谐的前提是压制多数人的自由来保证少数人的特权。所以,它表面上增加了我们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有差别的,而且随着政府力量的加强,差别会越来越大。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个道里,潘恩在书中用场景还原了政府的起源。  

假如有一部分人在一个孤岛上住下来,不跟外界发生任何联系,就跟最初的原始人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先会自发组织成一个社会,相互协作,共同生活,砍柴的只负责砍柴,种地的只负责种地。磨合一段时间以后,大家会越来越默契,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人的自私本性开始显露,一部分人开始忽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有些人也开始计较个人得失,这时候就需要一种组织来弥补人类德行方面的缺陷。于是,开始有了会议,大家开始一起制定了一些共同遵守的条例。

随着这个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团队不断扩大,大家住的地方可能比较远,于是会议就只需要部分代表参加,同时也需要一部分人来专门管理公共事物,立法之类的事情也需要专人来做。随着这个团体越来越大,这个地区开始分成若干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只需要派代表参与管理。时间长了,这些代表就逐渐变成了社会的管理层,他们跟普通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不管选举还是议会都只会关心自身的利益。时间再长一点,这部分人的利益跟群众的利益完全不一样了,最简单的一点就是,他们再也不可能回去跟群众一样劳作了。为了这些统治者的长远幸福,他们建立了国家这个机构,不仅约束群众的行为,还用各种方法控制群众的思想和意志。

这个过程就是政府形成的过程,由此可见,政府是为了统治者的自由和安全而形成的。随着人类的发展,有些政府考虑得比较长远,对大部分群众的利益也会照顾,最后成为共和政体,它倡导自由和民主。有些政府就不一样,基本只代表统治者的意愿,这就是历史上的专制政府,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就是典型的专制政体。

2、英国政体的实质

当时的很多北美人,因为一开始接触的就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加上看到了英国的强大,所以认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就是最好的政体,潘恩因此在书中详细分析了英国政体。

英国政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国王所体现的君主政体暴政的残余;二是由上议院所体现的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三是由下议院所体现的共和政体的成分。而英国所宣扬的自由就是以下议院的效能为基础的。

英国政体的这三种势力是相互牵制的,前两种都是世袭的,跟人民没有关系,但是对国家的保证十分有用。很多人认为,下议院是对国王的牵制,代表的是人民的权利。这个说法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国王不可信任,必须要人监督才可以;二是下议院比国王更值得信任,因为他们监督国王。

可是,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里面的问题,国家先授权下议院牵制国王,然后又授权国王可以否决下议院的议案,借此来牵制下议院。这样一分析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国王比他认为比自己贤明的人更贤明,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有些作家曾经这样形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上议院是代表国王的议院,下议院是代表人民的议院。作者评价说,这种说法只是文章做得漂亮,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果国王的权利需要牵制,那这个牵制国王的权利由谁指派?上帝不可能指派,只能从统治阶级中产生,代表的还是以国王为首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就算有一小部分权利真被牵制了,那也丝毫不影响国家的运转。

所以,国王是英国政体中压倒一切的主体,他的意志就相当于法律,只是很多人看到的现象是,国王的意志是用议会的形式交给人民的。

3、君主政体和世袭制和危害

最后,潘恩还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君主政体的危害和世袭制的危害。

潘恩在书中首先讲了《圣经》对君主政体的解释,《圣经》里面认为君主政体是犹太人的罪恶,并且预言这种罪恶会带来无尽的灾祸。

据说,以色列人因为长期受米甸人的压迫,便在基甸的带领下向米甸人进攻,最后在神的帮助下取得了胜利。犹太人十分感激基甸,一起推举他为王,并且愿意推举他的子孙世代为王。基甸本是一个士师,对耶和华十分崇敬,听了大家的建议,不仅没有要这个世袭王位,而且告诉大家应该听从耶和华的管理。

过了100多年以后,犹太人又想跟其他教徒一样有个世代的国王,于是找了当时管理他们的士师撒母耳,要求重新立国王。撒母耳去禀告耶和华,耶和华让撒母耳遵从大家的意愿,并且告诉大家立国王以后的危害。撒母耳把耶和华的话转告给百姓说:“你们要立一个国王可以,但是你们要考虑清楚,一旦你们有了国王,你和你们的后代子孙都会变成他的奴隶,不仅伺候他,还要供养他的王公大臣,那时候你们受不了,再求耶和华也无济于事了。”但百姓们依然不听劝导,撒母耳再次求助耶和华。耶和华大怒,发动雷霆暴雨,百姓们才就此罢休。

这个故事说明《圣经》里面是反对君主政体的,只是很多信天主教的国家没有让民众了解这些经文。相反,他们还告诉民众,国王由上帝指派,有着高贵的血统。对于这个情况,潘恩在书中举例说,英国自被诺曼底公爵征服以后,一直处在威廉一世的暴政统治下,但是威廉一世只是个法国军人,并没有什么高贵的血统,此后英国还要受他的子孙统治,这个看起来就很荒唐可笑。

另外,从人性层面讲,一个人如果生下来就注定是统治者,他的内心就很容易妄自尊大,他的生活跟普通人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根本不知道世界上大多数人真正的利益。一但继承了政权,当然不可能为大众利益考虑。

潘恩最后分析说,世袭制最荒诞的是,王位经常会被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所占有,比如,亨利六世继位的时候不到一岁。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以国王作为掩护而摄政的人,必然有很多机会来做篡位夺权的事情。同时,如果一个国王年老体衰还在掌握政权,就难免会有昏庸的时候,对国家也是一个灾难。上面两种情况,都容易让民众成为政治阴谋家的牺牲品。就拿英国为例,从1066年到1766,先后出现了30多个国王,发生了8次内战和19次叛乱。在15世纪,因为约克王朝和兰卡斯特王朝之间发生的“玫瑰战争”,英国几乎变成了一个流血的战场。而当时的英国国王除了挑动战争和买卖官爵,几乎没做什么正经的事情。

所以,君主政体和世袭制只能制造贫穷和战争,对和平没有半点用处。

三、当时北美的形势分析

当时的美国人民因为长期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许多人的内心是害怕独立的,潘恩于是在书中详细分析了北美的局势。

1、北美和英国和解的后果

潘恩首先在书中说,北美与英国和解有百害而无一利,关于这一点,潘恩对主张和解的人的观点一一进行了反驳。

主张和解的人的第一个理由是,北美的经济繁荣是因为英国的殖民统治,一旦离开英国,北美会陷入贫穷状态。但是潘恩指出,如果北美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照顾,他照样能够繁荣起来,甚至会更加兴旺,因为北美主要的产品都是生活必需品,只要欧洲人还有饮食的需求,北美的产品就始终有市场。

第二个理由是,有人认为英国曾经保护过北美,所以不能“忘恩负义”。但是潘恩请大家看清楚,英国保护的只是自己的钱,不是北美大陆。出于这个动机,它同样会保护土耳其,也会保护印度。

第三个理由是,有人认为英国是亲国,没有他的殖民统治,宾夕法尼亚和新泽西这些地区不会走到一起。潘恩指出,如果这也算亲国的理由,西班牙、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都应该是亲国。更重要的是,如果英国是亲国,虎狼尚不食子,他怎么会对北美发动战争呢?

第四个理由是,有人认为与英国人联合起来,就有力量同世界各国抗争。潘恩在书中说,北美不应该跟世界各国抗争,而应该跟世界各国友好相处。而英国是当时世界各国的敌人,因为它时刻想把其他国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北美如果继续和英国捆绑在一起,其他国家反抗英国的时候,北美就会无端卷进战事。而北美如果跟英国分开,跟其他国家友好相处,北美的贸易就会越来越发达,北美的经济会因此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2、北美与英国和解后的结局

潘恩在书中还设想了北美与英国和解后,英国会如何对待北美。

首先,英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公平对待北美。英国是个大国,下面有很多殖民地,而且离北美很远,就算内心想公平对待,也会受到很多现实条件的限制。那时候可没有现在的无线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如果北美发生大事,向英国递交一个申请要奔波三四千英里,等候审批回复要三四个月,得到回复后再处理,五六个月就过去了,这样的办事效率怎么可能有效解决北美的问题呢?

其次,英国对和解根本没有诚意,不然就不会把北美的本地官员都撤换掉,也不会对北美出动军队了,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和解,只会让北美人民处于更被动的地位,任何主权都不会交到北美人民的手上。

第三,和解以后,北美的政权依然掌握在英国人手里,英国人绝对不会允许北美人有自己的法律,一切与英国法律相违背的法律都会被禁止。但是大家都知道,英国人的法律只保护英国人,对北美人只有压榨和奴役。

第四,就算英国为了和解答应一些条件,也许这些条件看上去对北美人有利。但是潘恩告诉大家,只要统治权在英国人手里,这些条件就只是临时公约,随时可以改变。而英国国内的政局本身就很动荡,经常发生斗争和暴乱,这也会牵涉到北美的政局,和解本身是为了稳定,结果却因为对方的政局不稳带来诸多不稳定,这种和解一点意义都没有。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假设,潘恩得出结论:此时与英国和解有百害而无一利。

四、北美独立的有利条件

很多北美人民害怕独立,是觉得北美一直由英国管辖,从来没有过自己的主权,担心北美没有独立战斗的能力,潘恩在书的最后从军事、经济、时机和国际关系四个方面,分析了北美独立的有利条件,争强了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信心。

1、北美拥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民十分团结

潘恩首先分析了北美当时的军事力量。

他说,如果把北美各个殖民地的陆军集合起来,就可以组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陆军队伍。在军事物资上,当时的北美经过“波士顿惨案”以后,已经逐步累积了足够的枪支弹药。在军队人员方面,北美主要靠港口贸易,一旦发生战争,贸易暂时停止,大量人员都可以投入战斗。而且当时的北美人民空前团结,这就给陆军提供了相当稳固的兵员和大后方。

很多人担心海军的实力不足,因为北美当时没有自己的军舰。潘恩在书中对这个情况做了分析。

首先,北美人民要想清楚一个现实,就是只要北美还处在英国的统治下,英国就不会允许北美拥有自己的舰队。反过来看,造军舰需要的物资,如钢铁、木材、绳索等在北美大地上储量丰富。当时的荷兰人就是从北美购进这些物资造出了军舰,然后租给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成为海上霸主的。北美人民完全可以学会这门技术,当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以后,还可以发展这门商业。

很多人担心舰队的人员配置,潘恩指出,其实一艘军舰上不用全部都是水兵,只要船长和一些重要岗位的人懂水战就够了,其他的位置都可以用普通人来操作。而且,因为战争,很多水手和渔船船长会失业,正好可以把他们召集起来,打造北美自己的海军。

综合上面的几个有利因素,潘恩认为,当时的北美已经完全具备了同英国抗衡的军事实力。

2、经济上没有外债,为了独立稍微负债也非常值得

在分析了军事实力之后,潘恩也对北美的经济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北美当时的第二大优势是,在经济上没有任何外债,这就让北美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受制于人。相反,当时的英国已经负债一亿四千万英镑,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超过四百万英镑,财政负担极重。

潘恩指出,强大的英国为了扩张都可以负债,北美人民为了争取独立,负点轻微的外债也是非常值得的。潘恩在书中列举了一组数据,他计算得出,英国所有海军军舰的价值大约是350万英镑,也就是说,北美至多只需要350万的外债就可以拥有一只相同规模的舰队,如果算上很多建造军舰的材料本身就来自北美,那么负债数额还会大幅减少。

所以,从经济实力来看,北美的优势更大。

3、北美各个殖民地刚刚成立没有多久,正是独立的好时机

 针对有些人提出,北美的一些殖民地建立时间不长,那里的人还不具备管理地方政府的能力这种观点。潘恩指出,一个人养成好习惯的最好时机是青年,一个地方政权形成好机制的时机也是在刚成立之初。北美各个殖民地建立时间都不长,又有同样的宗教信仰,如果这个时候独立了,正好可以建立一套新的统一的政治体制。而如果被英国统治很久之后再谋求独立,民众反而会更难适应新的政治体制。

4、北美的独立会获得欧洲各国的尊重

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如果两国交战,其他国家会作为中立国进行调节。但是,如果北美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任何国家侵犯北美,其他国家都不会理睬,因为他们认定这不是在侵犯北美,而是在讨伐英国。

只要北美还是英国的臣民,很多国家就会因为仇恨英国而远离北美。相反,如果北美修书给欧洲各国,说明自己准备脱离英国的殖民,并且表明独立以后同各国进行友好贸易往来,这些国家定会对北美更加友好和尊重。毕竟,北美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北美的贸易对各国的经济有极大的好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潘恩虽然出身英国,但美人民的前途充满了关切,他的分析和判断有理有据有力一本只有48页的小册子句句切中要害极大地坚定了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决心所以有人称他为无冕的美国之父,《常识这本书奠定了潘恩在美国独立过程中“谋主”的地位

其实在我国历史上,类似潘恩这样的“谋主”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辅佐周文王奠定周朝江山的姜子牙、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张良、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刘伯温等等。可以说,每代明君的背后都有一位多谋善断的“谋主”,今天我们跨时空对话,讲一讲有“房谋杜断”之称的唐代名相房玄龄。

房玄龄本来在隋朝为官,他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经史,善写文章,18岁就中了进士。年轻的他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对政治十分敏感,他很早就察觉到隋朝已经走到了末路,于是投奔李世民,与其一见如故,并成为谋主,一直不离左右。李世民称他“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李渊建立唐朝以后,李世民最初并不是继位的首选,是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谋划,逐渐争得竞争皇位的主动权,当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关系恶化后,又是房玄龄与众谋士为李世民策划了“玄武门兵变”,把李世民推上了皇位,在李世民成为唐太宗之后,房玄龄也随之官至宰相,主掌朝政22年,直至病逝。

《新唐书·房玄龄列传》中说房玄龄“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意思是说,房玄龄在秦王府任职十年,无论是军事文书还是幕府檄文,基本上是顷刻间便写成,而且文字简约道理详尽,根本不用打底稿。所以唐高祖李渊评价房玄龄说:“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房玄龄晚年多病,但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丝毫不减。有一次,李世民出巡玉华宫,仍然下诏,让玄龄留守京城,听任他卧床办理国事。当房玄龄重病垂危时,唐太宗甚至命人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房玄龄死后,唐太宗深感痛失左右手,始终抑郁,不到一年就驾鹤西去,两位老兄弟到另一个世界相会去了。

从唐太宗与房玄龄之间的君臣佳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名具有远见卓识的“谋主”对江山社稷的作用是多么巨大。可惜的是,潘恩这位美国立国之“谋主”到最后竟然凄凉地死在了他毕生为之谋划的美国,不能不说,这是潘恩之哀,也是美国之憾啊。

结语

《常识》是一本只有48页的小册子,不过,页码之轻掩盖不住思想之重,书中承载的思想内涵丝毫不逊色于动辄洋洋万言的民主宣言。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对于美国来说,除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外,没有任何一本书的影响力能超过《常识》。

《常识》这本书发表于1776年,书中的很多观点也许已经落后于今天的时代,但其中诸如“人人平等”“民主原则”这样前瞻性的理念,到今天仍然是各国政治体制设计中最重要的逻辑基础,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今天重读《常识》,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编辑孙小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众人皆睡他独醒 一本《常识》闹独立
《常识》
【启蒙时期 87】托马斯·潘恩:他对两个半球的革命怎么看?
托马斯·潘恩,好一个雄辩天才:《常识》
[转贴]为美国革命提供理论基础的人
潘恩《常识》:天赋人权不是君王的恩赐,民众的反抗绝不是反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