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权力的面孔》2、缔造了无上的权力,也被这权力所毁灭——秦始皇
userphoto

2023.05.17 北京

关注

原创 晓书童 晓书童频道 2023-04-21 07:04 发表于云南收录于合集#解读《权力的面孔》5个

解读《权力的面孔》2、缔造了无上的权力,也被这权力所毁灭00:0031:58

点上方绿色标示

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解读《权力的面孔》2、缔造了无上的权力,也被这权力所毁灭——秦始皇

今天我们聊皇权的缔造者——秦始皇。

关于秦国的历史之前我们聊过几次,周秦之变特别地重要,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此后两千多年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基础在这段时间被完全塑成。

之前每次聊的侧重点不一样,从文化演进、政治制度与经济变革的角度都聊过,儒家,法家,商鞅变法,还有秦国的崛起与崩溃,在之前的节目中都有涉及。

关于秦始皇能聊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今天只围绕他聊这么几个话题:

  • 为什么说统一天下,开创帝制的功劳并非完全都是秦始皇的?

  • 为什么说秦始皇是一个巨大阴谋的副产品?

  • 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 在成长过程中,秦始皇经历了什么?让他具有超越普通人的坚毅与残暴

  • 继承人应该是扶苏还是胡亥,秦始皇当时是怎么想的?

  • 无上的权力,对秦始皇及其后人的反噬。

奋六世之余烈

秦始皇是开天辟地的千古一帝,开创的皇帝制度与帝国体制,被后继者沿用2100年。

但作者开篇第一句话却是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被夸大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否定他的功绩,只是说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开创帝制这一系列的壮举并非完全归功于他一身。

统一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是一个持续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而秦始皇是这个接力赛的最后一位旗手。大一统郡县制也并非秦始皇的原创,而是先秦历代思想家共同构建的。

甚至,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也是一百多年前商鞅开创的,秦始皇不过是将其从诸侯秦国,推广到了整个秦帝国。

所以说,秦始皇绝对是一个超强的实践者与执行者,但并非思想者开创者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他的功业是建立在“祖宗余烈”的基础之上。

西周末期,周天子权威沦落,诸侯群雄并起,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

我们现在回望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觉得生机勃勃,百家争鸣,群星璀璨。但生活在当时的人,绝不会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黄金时代。相反,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混乱时代,举目尽是战争与饥饿,所有人都苦不堪言。

天下人迫切地希望出现一个中央权威,终结乱世,重整秩序。先秦各学派尽管相互抨击,但在天下共主这一点上是达成了高度的共识。

而新的权威建立又绝不能再走周王朝分封的老路,因为几代之后血缘感情必定疏远,会再度对立攻伐,封建的后果依然是战争不断。因此想要天下永远安定,新的权力结构必须是中央集权,有足够的能力控御天下。

所以,尽管“皇帝”是在公元前221年诞生在秦始皇手里,但是大一统的伏脉则可以往前追溯四五百年。

尽管天下共主是共识,但如何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各学派主张不一。这时候法家因为具有极强的政治实操性,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各国开始重用法家人物,相继变法图强。

相较之下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各国当中最晚开展,但却是最彻底最成功的。

商鞅是用什么办法让秦国迅速强大的?

其他国家也推行变法,但为什么根本做不到秦国这般深彻?

还有,为什么中国历代变法绝大多数以失败告终,其中有一个决定性的制约因素,被称之为“变法悖论”又是什么?

在之前解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和《简读中国史》的节目中都有讲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公众号以“商鞅变法”为关键词,搜索收听一下之前的节目。

公元前356年,秦国变法开始,国力迅速上升,从一危在旦夕的边陲弱国,崛起成为战国第一雄强。从变法到一统天下的这145年中,52场大战48场胜利,在统一战争中屠杀了150万的他国士兵。

从秦穆公称霸戎狄,一跃成为五霸之一,到秦孝公与商鞅合力,让秦国成为天下第一大国,再到秦昭襄王,不断扩张,蚕食四邻,让中原各国丧失独立抗秦的能力。历代秦王为统一做了充分的准备,最后便是秦始皇登场,在祖宗之余烈的基础上完成这最后,也最辉煌的功业。

惊天阴谋的副产品

接下来我们来看秦始皇这个人,他的出生是一场巨大阴谋的副产品?

话说公元前262年,富商巨贾吕不韦在赵国首都邯郸认识了一个人,是秦国与赵国交好,交给赵国的人质,秦国王孙公子异。吕不韦觉得这家伙“奇货可居”,运作得好就是一门天大的生意。

什么生意?

话说当时,公子异的爷爷秦昭襄王已经在位45年,时日无多。而他的父亲秦国太子嬴柱即将继承大位。其中的关键在于,嬴柱最宠爱的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而赢柱的长子又与华阳夫人交恶,华阳夫人的痛点是万一日后这个家伙成了继承人,那自己很可能不得善终。所以她梦寐以求的事情当然就是自己能有个儿子,然后承接大统,那自己就是皇太后了。

吕不韦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既然如此我就给你送个儿子过去,如果真的运作成功,将来自己那不也就跟着走上人生巅峰了吗?

于是吕不韦在赵国交好公子异,然后跑到秦国重金游说,让在后宫一言九鼎的华阳夫人收公子异为儿子,再扶植上位。这简直就是一个不可思议惊天谋划。

在战国时代,不断地有这样异想天开的政治人物出现。国家的边境线每天都在变动,烽火接连不断,处处充满危机和阴谋,每个人都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不光统治者绞尽脑汁全力以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如果能抓住就会,可以一夜之间直登云霄,稍有差池便万劫不复。

这就是一个阴谋家的时代,所以才有杀妻求将的吴起、合纵连横的苏秦、张仪,以及吕不韦这些纵横家一个接一个地登场。

这个不可思议的巨大阴谋最后还真就搞成了。

秦昭襄王死后,太子嬴柱继位也就是秦孝文王,3年之后就没了,华阳夫人和吕不韦真就把公子异扶上了大位,是为秦庄襄王。可没过几年又殡天,秦庄襄王的儿子,我们故事的主角嬴政继位。这时华阳夫人贵为太皇太后,而吕不韦位居秦国宰相,执一国之牛耳。

为什么会说嬴政是吕不韦惊天阴谋的副产品呢?

当年吕不韦和公子异交好,忍痛割爱以绝世美女赵姬相赠,这便是嬴政的母亲。秦始皇的出身一直都是一个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大八卦。因为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录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吕不韦把赵姬送给公子异的时候,刚刚怀上了自己的孩子,跟异人在一起之后10个月孩子出生。可怜秦国经营数百年,最终被“鸠占鹊巢”,让一个野种篡了位,还根本不知道,这在民间广为流传,绝大部分人都相信吕不韦才是嬴政的亲爹。

但其实这件事情在历史学界已有论断。

从公子异的角度来说,当时在赵国当人质的时候,说和吕不韦玩得好,你的漂亮女人我喜欢,找你要过来,几个人在一起其乐融融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古代人对这方面的事情还是相当开放的。

但是等到异人已经成为亲庄襄王,在选定自己的继承人的时候,国本大事那绝对是要非常慎重的,在骨血的纯正性上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只要有一丝的怀疑,都绝不可能把大位传到嬴政手上。

从吕不韦的角度来看,他更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因为自己的计划核心是把异人推上大位,他不可能未卜先知知道异人会看上赵姬,来找他要人。即便是当时赵姬真的有身孕,吕不韦也不敢隐瞒,因为一旦被发现,自己对异人的投资计划立马夭折。

如果生下来之后被发现就更要命了,自己的孩子越长越像吕不韦,那身为国君的秦庄襄王还不得把吕不韦给灭族了。而且能扶持公子异上位就已经是不得了的事情了,在赵姬肚子里藏个孩子,谋划让这孩子将来也成为秦王,这样的概率微乎其微。

用万劫不复的风险去赌一个基本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不用说深谋远虑的纵横家吕不韦了,随便换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不可能出此下策。

当然,这样的故事富有足够的戏剧性,所以能在民间流传甚广。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晓店”,直接购买《权力的面孔》

天生的统治者

嬴政虽然贵为皇子,但是他的童年是在战火硝烟中度过的,整个成长过程都与战争、阴谋、抛弃和背叛相伴,这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就在赵姬和异人生活在一起,坏了嬴政的这一年,秦赵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这是春秋战国时代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大战,杀神白起坑杀了40多万赵国降卒就是这场战役。

作为秦国人质的公子异当然就危险了,如果两国相好,你就是友邦贵宾,自然以礼相待。可如果两国交恶,你的人头就是国际政治天平上的砝码。

战争爆发3年之后,秦国大军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王决定处死异人全家。万分危急之下,吕不韦用重金成功收买了看守,和异人一起逃回了秦国。因为情况紧急,就把赵姬和年仅3岁的嬴政丢下了。

幸亏赵姬家里还有点势力,把母子俩给藏了起来,但可以想见他们的处境。隐姓埋名,东躲西藏,朝不保夕,担惊受怕,在敌国的首都之中,在官兵的搜捕之下,还能活下来也已经算是奇迹了。

当时嬴政还小,不明白父母为何突然惊慌失措,更不明白父亲为什么突然消失。更令嬴政难以承受的是,尽管后来战事平息,但是周围的人对他们母女俩都充满了蔑视与仇恨,甚至把战争的罪责归在了他们头上。

营养不良,发育不佳的嬴政从小就没有什么玩伴,即便有,他也是在游戏中备受欺凌的那一个。

几十年之后,秦军攻占了赵国首都,嬴政已身为秦王,他千里奔波亲自来到了邯郸,可不是为了访友叙旧,而是掘地三尺,把当年欺负过自己和母亲的人,全部找出来,尽数活埋。

生命的最早期经历,给嬴政的一生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身处绝境让他从小就明白,只有坚强的人才能在这个危机重重的冷酷世界生存下去。

6年之后,秦昭襄王去世,爷爷嬴柱继位,父亲异人正式成为太子。赵国为了缓和与秦国的关系,把赵姬和嬴政送回了秦国。

9岁的嬴政应该从此过上幸福生活了吧?

并没有。从邯郸回到咸阳,之后他面对的是无尽的权谋,争斗和鲜血。

父亲异人娶了妾室,有了小儿子成嬌,这个比自己小三岁的弟弟从小就生活在父亲和奶奶夏姬身边,显然比他更受宠爱。

一年之后,爷爷去世,父亲继位,3之后父亲又死了,13岁的嬴政被安置在了皇位上,但是权力根本就不在他手上。成嬌在自己的母亲韩夫人和奶奶夏姬的帮助下,一直谋划篡位。后来母亲赵姬和嬴政通过诱发了“成嬌之乱”,让成嬌叛逃,这才消灭了权力隐患。

但是转身回来,自己的母亲竟成了敌人。嬴政登基后,赵姬贵为太后,才30多岁,既年轻又风流多情,就找了一个面首,字面意思是美男子,其实就是男宠,叫做嫪毐,这个嫪毐可不仅仅是太后赵姬摆在床边的情趣玩具这么简单。

他有自己的府邸,有上千的奴仆与门客,是代表太后的一派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赵姬还为其生下了两个儿子,给嫪毐封最高级别的爵位,权倾朝野。

为了夺权,在嬴政22岁即将亲政的时候,嫪毐联合赵姬发动了武装政变。好在嬴政反应机敏,平定了叛乱,将嫪毐五马分尸,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也被杀掉,嫪毐的势力被连根拔除。到这里,嬴政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大权。

我们简单俯览了一下嬴政的成长历程,生于长平之战,3岁被抛弃,9岁回国,10岁被立为王储,13岁继位,22岁亲政。所经历的磨难、残酷、血腥与黑暗,铸就了秦始皇冷酷的性格。他和那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天潢贵胄完全不一样,他的骨子里是超人的坚韧与强悍。

在秦国积累了数百年,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强大势能之时,终于等来了一位最佳的执剑者

嬴政拥有强大的自制力与执行力,什么犬马酒色视而不见,极为自律,勤于政务,每天不批阅120斤竹简绝不休息,严格执行商鞅变法沿袭下来的法度,将整个国家的国力整合到最高效。

他在统一战争中表现出的决断力是举世公认的,为了破坏六国联合,大量启用间谍,重金收买敌国大臣,远交近攻,孤立对手,最终各个击破。

今天看嬴政统一六国似乎水到渠成,轻松加愉快。但站在当时,以一敌六,风险巨大。很多重大战争,一旦失败就是灭顶之灾。一直都有大臣反对,让他不要发兵灭国,以免盛极而衰,几百年功业毁于一旦,但他可是怀揣着鲸吞天下的雄心。

亲政之后,用了7年的时间准备,然后挥师东下,扫灭韩国。2年之后,攻克赵国首都邯郸,再2年,歼灭燕军主力。3年之后灭亡楚国,紧接着扫灭燕赵残余,最后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横扫天下如卷席,春秋战国500年的天下纷争,秦始皇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将其彻底终结。

郡县制的坚定推行者

公元前221年,39岁的嬴政,端坐在高大幽深的咸阳宫殿。

冥思良久,在竹简上写下了“皇帝”二字,自己的功绩之大,就算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加起来都比不上,所以给自己以无上的称号。这一发明,被此后2100多年,数百位统治者珍爱不已。

对于秦始皇的帝国模式,后世统治者一边嘴上骂着暴君,另一边纷纷效仿,所谓百代皆行秦政制,万年咸用始皇心。

秦始皇比任何人都知道,他能统一天下,制御万民,关键在于商鞅建立起的这套全新统治系统,也就是大一统郡县制。

因此在荡平四海之后,他坚定地将郡县制推广到秦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可遇到了巨大的阻力,特别是在思想领域。

尽管自己是法家信徒,但对于儒生一开始还是采取团结和利用态度的。可是在推行郡县制的过程中,与儒家的冲突愈演愈烈,儒家是诸子百家中最为保守的一派,其宗旨就是“法先王,从周礼”,是最坚定的封建制捍卫者。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一位大臣起身致辞,歌功颂德:始皇帝圣明,平定宇内,将诸侯的土地改为郡县,人人都生活在和平安乐之中,永远不再有战争的威胁。

这正是秦始皇足以引以为傲的地方,所以听后非常高兴。

这时一位儒生马上站了起来针锋相对:不学习古代传统想要长久统治是不可能的,商周之王之所以能统治近千年,就是因为他们让子弟功臣,裂土封建。如今始皇帝富有四海,但子弟却没有封国,一旦有臣下造反,谁能来真心帮你呢?

要知道这可是已经统一天下7年之后了,秦始皇也早就表过态,坚定地推行郡县制。当时文化精英仍然敢当着皇帝的面表达对国家现行体制的不满,可见当时反对郡县制的思潮依然非常强大。

到这个时候,秦始皇确信,儒家学派与大一统郡县制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于是为了统一思想,杜绝“法先王,行旧制”的滋生蔓延,他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除了秦国国史和一些工具书之外,其余的全部烧光,敢于公开讲学者,斩首。敢于以古非今,否定今天伟大成就的,灭族。这就是著名的焚书事件。

从根本上来说,这场文化浩劫是秦始皇为了维护大一统郡县制所做的努力。而焚书和坑儒其实是分开的两件事,关于坑儒我们一会再说。

对于维护郡县制的坚定态度,甚至直接影响到秦始皇对接班人的选择。

按照《史记》的说法,秦始皇过度的自信,所以一直没有立太子,直到在巡视途中身染重病,匆忙之际下诏立贤能的长子扶苏为继承人。但诏书都没发出去就殡天了,赵高于是篡改了诏书,令扶苏自杀,将昏庸的胡亥弄上了皇位。

历史真的如此富有戏剧性吗?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很有可能秦始皇一直没有立扶苏为储,并不是自己的疏忽与自信,而是有意为之。

扶苏在秦始皇20多个儿子当中是能力最强,口碑最好的。他不仅赢得了政治高层的好感,在民间也有很高的声望,后来陈胜吴广在起兵的时候,不仅打着楚国大将项燕的旗号,还打着扶苏的旗号,可见扶苏在民间是有相当的号召力的。同时《秦迷》的作者李开元先生推断,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在史书上没有留下只字片语的扶苏的母亲,很可能是当年政治联姻嫁到秦国来的楚国人,所以楚民起义会打出扶苏的旗号。

秦始皇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他对自己的身后事不可能完全没有考虑,之所以迟迟没有立扶苏,正是因为扶苏是一个有明显儒家思想倾向的人。焚书事件之后,扶苏为了保护儒生而向秦始皇进言,秦始皇勃然大怒把他打发到了北部边疆。

秦始皇对扶苏有一个深深的担心,就是主张恢复封建制的势力本就如此强大,扶苏的倾向又这么鲜明,传位给他,很可能让自己坚定推行的大一统郡县制被放弃,若干年后天下重归分裂。

而且,扶苏在接到赵高“矫诏”的时候,居然那么听话,马上就自杀了,是不是也觉得相当奇怪。其实正是因为扶苏早就知道父亲对自己的疏远与反感,也对自己下场也早有预料。这是作者张宏杰为秦始皇继承人一事提供的一种解释。

秦始皇的一生,所有政治举措都有一个坚定的核心:推广、强化和完善大一统郡县制。

权力的反噬

秦始皇始终觉得,自己已经完全驾驭了皇权这头怪兽,然而他并不知道,越大的权力,带来的副作用也越大。不论是一个人多么聪明,睿智与强健,只要他掌握巨大权力的时间一久,必定走向自己的反面。

秦始皇就是最好的例子,统一天下之前,他是一个理智、清醒的人,眼光、胆识和手段都非同寻常。

他求贤若渴,能屈能伸,善于笼络人才。

话说兵家人物尉缭来到秦国,见过嬴政之后评价说:“这是一个虎狼之人,需要人才时礼贤下士,可他日一旦功成,天下人都将成为奴隶。”说完便准备离开秦国,可见尉缭看人是非常准的。

嬴政断定尉缭是一个人才,即便对自己颇有微词,也充耳不闻,大力笼络,拜为国尉,委以重用。后来,尉僚确实为秦国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斯到秦国被拜为客卿,正逢当时韩国在秦国的间谍活动被发觉,嬴政下令将连同李斯在内的各诸侯国人驱逐。在发出逐客令之后,经李斯提醒,他也不怕影响自己的形象,出尔反尔,收回成命。并且因此对李斯刮目相看,予以重用。

成为皇帝之前,嬴政有一个突出的长处是知错能改,不文过饰非。一次,他听信李信20万人灭楚的豪言,弃王翦而用李信,结果大败而归。嬴政亲自驾车去找王翦,向王翦认错,请他出山伐楚。

嫪毐之乱后,嬴政把自己的母亲赵姬软禁了起来,后来有儒生劝他说不能为此落下不孝的名声,损害自己的政治形象。嬴政立刻就把赵姬接回了咸阳,重新奉入甘泉宫。

我们看到嬴政的胸襟气魄,敢于认错坦率,在历代帝王中都是不多见的。

而在统一了天下之后,达成了目标也就失去了约束,一切都变了。尉缭是对的,嬴政在追逐权力的时候付出了太多,压抑了太久,得到权力之后,表现出了极度的放纵。

统一之前,每件大事都允许大臣们反复深入讨论。

统一之后,批评之声绝难容忍,完全失去了纳谏的雅量。

李斯建议不要攻打匈奴,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回报甚微,他拒不采纳,扶苏的一句建议,让自己被打发到边疆。甚至“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因为自己讨厌“死”,而群臣再不敢谈及生死,立储这样的国本大事。

统一天下之前,嬴政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君主,善于处理与臣下的关系。

统一之后,他变得猜忌重重,使用权术和阴谋来制御群臣。朝臣只得唯命是从,谨小慎微,明哲保身,不敢尽忠竭智。

有一次秦始皇在山上看到丞相李斯的车队,声势浩大,心中不悦,就嘟囔了几句,后来就因为有人把他的话传给了李斯,秦始皇盛怒之下杀掉了当时在身边的500个近身侍卫。

统一天下之前,嬴政看人很准,臣下很难欺骗到他。

但统一之后,特别是在死亡威胁之下,为了长生不断地陷入一个又一个低劣的骗局当中,被各种方士耍得团团转。

有方士说自己替他到海里去找仙人,回来之后汇报了一句莫名其妙的“亡秦者胡也”。就因为神仙的一句话,发动了30万人北击匈奴。

秦始皇花费巨大,重用一帮方士,给自己修炼长生不老药,各地寻访仙人。各种灵丹妙药当然不会有效果,一次次入海求仙的方士归来都两手空空,各种借口托词。我们已经看到仙人了,宫殿是黄金铸成的,岛上的动物都是纯白色的。但就是狂风大作,我们怎么都过不去。

秦始皇一次次的受骗,后来是有两个方士,卷着钱跑路了,跑之前还不忘嘲讽几句:“秦始皇就是一昏庸暴君,不配长生不老。”秦始皇震怒,就活埋了460多个术士。酿成了被后世误解为“坑儒”的“坑术士”事件。

统一之后,我们发现秦始皇身上一系列的优点都无可避免地变成了缺点,自信变成了自大,刚毅变成了残暴,明察变成了刻薄,果断变成了轻率。

最大的错误在于对老百姓的压榨远远超过了限度,秦国的成功秘诀在于新型的权力系统能够高效地集中人力物力,但是秦国的失败也同样在于这套制度没有约束。

在后世人眼中,秦始皇就是一个暴君,百姓在他那里根本就不是人,而是劳动力,是兵器,是工具。但是秦始皇是绝想不到后世会对他有如此评价的。因为在他心里,自己是一个圣主,一个有德之君。

他的德在哪里呢?

就是在一统天下,通过郡县制让天下永远安定,让老百姓永远告别战争,就凭自己做到了这一点,他自认为再怎么奴役百姓,也不为过。

秦始皇纵情驱使胯下这匹权力怪兽,把全国壮劳力征发一空,日夜不停地为他修建模仿天宫和宇宙的宫殿与坟墓,他用鞭子和屠刀统治天下,把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巨大的监狱和刑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秦始皇是幸运的,他去世的时候,对自己构建的新体制充满了信心,认为自己竭尽全力打造的帝国固若金汤,秦王朝可以传至万世。可如此巨大的专制权力,天赋异禀的人或许可以暂时驾驭,但如果放到一个无能之辈手中,马上就会酿成灾祸。

秦二世胡亥,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父亲发明的这顶王冠,不是谁都可以戴的。秦帝国开天辟地,却如昙花一现,从出现到灭亡不过短短15年。

秦始皇确实短暂地驾驭了帝国皇权这匹权力怪兽,但他的子孙全部都被这怪兽反噬而亡。

长子扶苏被下诏自杀,其他儿子全部被秦二世斩杀,秦二世死于自杀,孙子子婴被项羽诛杀。在秦帝国灭亡后,秦始皇的子孙被全部杀光,这样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二世胡亥比秦始皇差在哪里?秦朝快速灭亡,不能光怪赵高和李斯
中国历史上最牛太监,太后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差一点他就做了皇帝
赵姬一共生了多少个孩子?赵姬的孩子的结局如何?
秦始皇没有尽早除掉嫪毐,真相细思极恐,不愧是千古一帝
荀子的学生李斯,助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何晚节不保成为千古罪人?
一个很牛的朝代,只经历了15年,却影响了近两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