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荀易庸记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156fe10102v9m8.html

 

一、人的族类特征(《荀子》)

荀子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人物。近代人读《荀子》不如读《孟子》那么使人心神旷畅,其根本原因恐怕在这里(原始民主和人道遗风大大削减,更明白地呈现出统治阶级面目)。荀子的理论更为条理化,更有逻辑,更具有唯物主义精神;然而却更少那种打动人的原始人道情感和吸引人的原始民主力量。

荀子思想

“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

     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                             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在这里,“礼”不再是僵硬规定的形式仪容,也不再是无可解释的传统观念,而被认为是清醒理智的历史产物。即把作为社会等级秩序、统治法规的“礼”,溯源和归结为人群维持生存所必需。在荀子看来,“礼”起于人群之间的分享,只有这样才能免于无秩序的争夺。可见,第一,人必须生存在群体之中。第二,既然如此,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矩尺度来确定各自等差制度,这个群体也就无法维持,而这就是“礼”。

也正因为从现实的群体规范秩序出发,荀子才有性恶论。孟子讲性善,是指人先验地具有善的道德理性。荀子说“性恶”,是说人必须自觉地用现实社会的秩序规范来努力改造自己,所以说“其善者,伪也”,是控制、节制、改变自己内在的自然性的结果。因此,孟子着重于主观意识的内省修养,荀子着重客观现实的人为改造。

荀学的第二大关键:“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通过学习,人可以利用规律)

荀子认为,人要与自然相奋斗,才能生存。因之荀子也就强调刻苦努力,强调人必须“学”。这个“学”实质上已不限于“修身”,而是与整个人类生存的特征——善于利用外物、制造事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了联系。孟子的“学”是“收放心”,回到超越的善的心性本体;荀子的“学”则从“木受绳则直”的外在规范,而可达到“天见其明,地见其光”的宇宙本体。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曰进也;小人错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曰退也......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这已成为人生的颂歌、伟大的名句。它充分表现了人类以自己的力量来赢得生存和发展,从而区别于众多物种之所在。如果说,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个体人格观念,那么,荀子便在中国思想史是哪个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人的族类的整体气概。荀子把这种气概提到了与“天地参”的世界观的最高度。

本文以为,在荀子所有的思想观念中,最重要最突出地便是这点:追溯“礼”的起源及其服务于人群秩序的需要,从而认为人必须努力学习,自觉地用社会的规范法度来约束和改造自己,利用和支配自然。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中,仍然有着“顺天”的重要内容。(顺应规律)

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他斥责“老子有见于()不见于信”,坚决肯定人类主体的实践力量,强调“与天地参”的人生理想,它是冷静理智而又乐观积极的。也正是这种对待自然的积极改造的思想,使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中原来具有的宗教神秘性质的情感因素,获得了真正现实的物质实践基石,而为后世许多献身现实改革的仁人志士所继承。这便是荀子的伟大贡献所在。孟子固然有其光辉的一面,但如果完全遵循孟子的路线发展下去,儒家很可能早已走进神秘主义和宗教里去了。正是荀子强调认为,并以改造自然的性恶论与孟子追求先验的性善论鲜明对立,才克服和冲淡了这种神秘方向;同时由于尽量吸取了墨家、道家、法家中冷静理智和重实际经验的历史因素,使儒学的重人为、重社会的传统得到了很大的充实,从而把儒家积极乐观的人生理想提高到“与天地参”的世界观的崇高地位。

 

二、儒家世界观的建立(《易传》)

     《易传》最大特点,我以为,便是沿袭了荀学中刚健奋斗的基本精神,舍弃了“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具体提法,把它们改造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赋予自然以人的品德色彩,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形而上学的明确高度,创造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易传》终于成为整个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学典籍。

《易传》讲的“天”,多指外在自然,与荀子同,但荀子作为外在自然的“天”是与人无关、自身无价值和意义、与人相分的“天”。《易传》则赋予外在自然的“天”以肯定性的价值和意义,并类比于人事,亦即是具有道德性甚至情感内容的“天”。如前所述,不同于工业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人们,长期习惯于“顺天”,特别是合规律性的四时季候、昼夜寒暑、风调雨顺对生产和生活的巨大作用在人们观念中留有深刻的印痕,使人们对天地自然怀有和产生感激和亲近的情感和观念。《易传》把这种有深厚根基的“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和情感,在荀学基础上,构造成一种系统,其中最重要的精神正是:

           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不是荀子外在自然的“天”,也不是孟子内在主宰的“天”。它是外在的,却又是具有道德品格和情感色彩。

 

三、天、道、人(《中庸》)

    如果可以说,《易传》接着荀子,吸收了《老子》“道”的思想,从外在历史眼界建立起天人相通的世界观,那么,也可以说,《中庸》继承孟子,也吸收了“道”的思想,从内在心性探讨建立了同样的世界观。它的基本特征是将儒学出发立足地的“修身”赋予世界观的形而上基石,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总纲领。从而把“人性”提到“天命”高度,进一步把“天”(“命”)与“人”(“性”)联结起来,发展了孟子理论。它强调了人性由天赋予,所以普遍必然地是先验的善,人必须努力实现自己的善性,这也就是“道”。发愤修养以自觉意识它,便是“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述百练:荀易庸记要
百家争鸣与《周易》儒道互补的“天人和谐”观
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宗师(1)
阴阳2
在摩荡中弘扬主体——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认识论检析(1
羊列荣 |《乐记》与先秦儒家心性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