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7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考情分析及备考攻略(内附完整最新版知识点详解)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历年招考人数统计

年份国编特岗总人数
2010

5613

3100

8713

2011

6336

3656

9992
2012

6681

347110152
20137250

3371

10621
20148564

3029

11593(新增120人)
20158331311611447
201684744879

13353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笔试科目

中小学教师岗位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相应学科“学科知识”两科,考试依据《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见附件2),笔试和面试成绩各占50%。

幼儿园幼儿教师岗位笔试科目为“幼儿教育综合知识”一科,考试依据《江西省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大纲》(见附件3)一科,笔试和面试成绩分别占40%和60%。

试题类型和分值。单科试卷满分为100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各占50%,客观题用2B铅笔在专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主观题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专用答题纸上作答。

报名时间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公告将于2017年4月上旬在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门户网站、江西教育网及江西人事考试网上发布,各市、县(区)可在本地相关媒体同时转发。微信NTCECN

4月中旬,考生登陆江西人事考试网诚信报名,各市、县(市、区)招聘单位不进行网上资格初审。

考试形式

和2016年一样,闭卷。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题结构

2016年大纲包含8个版块。2017年大纲包含教师职业道德8%、教育学45%、教育心理学35%、文化素养4%、时事政治与教育法律法规8%等五个版块。微信订阅号NTCECN

解析:虽然看似2017年版块减少,但实际上是把2016年的某些版块放到了一起,增减内容在后续会作说明。

试题难度

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4:3:3

题型说明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题型-中学教综(100分)

1.单选题60题共50分(1-20题每0.5分,21-60每题1

2.简答题共10分(2题每题5分)

3.判断分析题共12分(共3题,每题4分)

4.论述题共13分(1题13分)

5.案例分析题15分(1题15分)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题型-幼儿教综(100分)

1.单选题60题共50分(1-20题每题0.5分,21-60每题1分)

2.简答题共10分(2题每题5分),案例分析题共8分(1题8分)

3.论述题共12分(1题12分)

4.活动设计题20分(1题20分)   

大纲详解

现将2017年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与2016年考试的知识点进行对比(红色字体表示2017考试大纲增加或改动的内容微信NTCECN

第一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

(新增加的模块,以前放在德育里面)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概述

  1.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2.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

  3.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1.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2.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3.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解读。

 3.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特征。

第四章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1.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

 2.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3.教师职业行为需要处理的几种人际关系。

附件:《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教育部(教师[2014]1号) 

第二部分

教育学

(整个教育学整合了知识点,把以前的大教育学归纳了起来,大的知识点没有变化,里面只是做了细小的删减)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

   2.教育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删除: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3.教师与教育学(删,其中教育学的价值放2里面)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概述

     (1)人的发展的内涵

     (2)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观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3.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3)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4)社会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2.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具有经济功能

     (2)教育具有政治功能

     (3)教育具有文化功能

     (4)教育具有优化人口的功能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明确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体系

    (3)教育目的的功能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微信NTCECN

    (1)几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文化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全面发展理论、教育目的辩证统一理论)

    (2)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需要)

   3.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及理论基础

    (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4.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

    (1)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2)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教育内容

    (3)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学生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2)学生的社会性地位

    (3)学生的义务

    (4)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2.教师及教师职业素养

    (1)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职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3.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师生关系的构成

    (3)师生关系的模式

    (4)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

   2.学制的类型与发展

   3.义务教育

   4.终身教育                                                

第七章 课程基本理论与实践

    1. 课程论基础

   (1)课程的内涵与类型

   (2)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3)课程理论流派(删)

  2.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的内涵

   (2)课程结构

   (3)课程内容

   (4)课程组织

  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2)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4. 课程设计(删)

  4. 课程实施与评价

   (1)课程实施的内涵

   (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3)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

   (4)课程评价方式

   (5)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教学基本理论与实践

   1. 教学概述

   2.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4)课的类型(单一课、综合课)

  4. 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2)个别教学

    (3)分组教学

  5. 教学评价

  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1)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7.学校课外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

   (1)课外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2)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

   (3)课外活动组织与指导

   (4)综合实践活动

第九章  德育

   1. 德育概述

   (1)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2)德育的内容

   (3)德育的目标(删)

  2. 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手段)

   (2)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3. 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1)德育原则

   (2)德育途径

   (3)德育方法

第十章  班主任工作

   1.班级和班级管理

   (1)班级及班级管理概述(班级概念、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的功能)

   (2)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班集体的管理与建设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与教育价值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3.班主任工作微信NTCECN

  (1)班主任的角色

  (2)班主任的职责
  (3)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4)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5)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4.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班级活动类型

   (2)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

   (3)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新大纲中关于教育心理学这部分内容虽然从十一章缩减为六章,但基本内容变化不大,只是在品德心理和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心理这两部分增加了较多内容,对其它部分内容则进行了完善和整合。总体上是按照教育心理学的内在学科逻辑体系进行编排的,与全国各个省市的教师招聘考试以及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常见内容模式进行了对接。因此,考生只需要在原来复习的基础上,按照新大纲重新梳理知识点,对新增部分知识内容进一步强化复习即可)

目前2017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辅导用书还未出版,但是考试辅导用书也是根据考试大纲编写,且考试大纲为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的必考内容,所以现将2017年考试大纲教育心理学部分的主要内容与2016年考试辅导用书的教育心理学部分知识点进行对比(红色字体表示2017考试大纲增加或改动的内容,每章结尾附该章节变化说明): 

第一章教师心理与专业成长

本章变化说明:教师的心理部分新增了教师职业心理特征、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期望、教师威信这四个大的考点。教师心理健康原有考点不变,只是补充了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和马斯洛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两个考点。教师的专业成长部分则是先新增了它的含义,然后把原有教育学部分的教师成长的三阶段论及休伯曼的职业生涯阶段理论两大考点加入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中。促进教师从新手型到专家型成长中增加了专家型教师特点、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这两块内容,仅保留以往的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的课堂教学比较这部分。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则是从基本途径的角度重新整合了相关考点,将教师成长与发展整合为五个部分。 

第一节教师的心理

一、教师职业心理特征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1.教师的智力。

2.教师的学科知识。

3.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准备。

4.教师的其他能力和知识。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1.教师的责任心。

2.教师的自信心。

3.教师的宽容心。

4.教师的合群心。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

1.明确性。

2.多样性。

3.启发性。

4.参与性。

5.任务取向性。

6.及时地教学效果评估。

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一)教学效能感的含义

(二)教学效能感的分类

    1.个人教学效能感。

    2.一般教学效能感。

(三)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1.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影响(影响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工作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影响工作中的情绪)。

    2.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四)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社会文化背景、某些传统教育观念、学校所处的环境、教师群体的学生观、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2.教师的主观因素对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教师的价值、自我概念)。

(五)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发展与提高

1.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出发。微信NTCECN

2.从教师自身出发。

三、教师期望

(一)教师期望效应

(二)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四、教师威信

(一)教师威信的构成

    1.人格威信。

    2.学识威信。

    3.情感威信。

(二)教师威信对学生及师生关系的影响

(三)教师威信的形成与维护

    1.教师威信的形成

    (1)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意识和心理结构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

    (2)保持与学生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有效途径。

    (3)加强老师的仪表、言语、表情、举止、生活作风和习惯的整饰。

    (4)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是教师获得威信的重要捷径。

(5)严格要求自己和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教师威信形成的精神动力。

    2.教师威信的维护

(1)具有坦荡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2)能够正确评价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3)努力开拓进取,不断完善自我。

(4)始终做学生的榜样。

五、教师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1.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2.马斯洛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3.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自我认知正常、情绪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

(2)人际关系和谐。

(3)认同教师职业。

(4)教育过程中情绪和谐。

(5)具有教育的独创性。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因素。

2.职业因素。

3.个人因素。

(三)教师心理常见问题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1.教师心理常见问题。

(1) 躯体化。

(2) 抑郁。

(3) 偏执。

(4) 人际敏感。

(5) 敌意。

(6) 强迫症状。

(7) 焦虑。

(8) 恐怖。

(9) 职业行为问题。

(10) 教师职业倦怠。

2.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1) 教师的自我调适。

(2) 学校的管理改革。

(3) 社会的协调支持。

第二节教师的专业成长微信NTCECN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含义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

(一)教师成长的三阶段论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二)教师成长五阶段论

1.新手水平。

2.高级新手水平。

3.胜任水平。

4.熟练水平。

5.专家水平。

(三)休伯曼的职业生涯阶段理论

1.入职期。

2.稳定期。

3.实验和歧变期。

4.平静和保守期。

5.退出教职期。

三、促进教师从新手型到专家型成长

(一)专家型教师特点

1.学科知识专长。

2.教授专长。

3.诊断专长。

4.课堂管理专长。

(二)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的课堂教学比较

1.课时计划的差异。

2.课堂过程的差异。

3.课后评价的差异。

(三)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系统的理论学习。

2.完善的技能训练。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3.科学的教学反思。

4.科学的教育研究。

掌握教育研究的过程,了解教育研究的特点与类型,运用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

5.有效的校本教研。

了解校本教研的三条重要途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本章变化说明:本章分为三个部分,“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部分新增了认知发展的含义、布鲁纳的认知阶段划分以及重新整合过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意义这三个考点。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部分新增了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和划分中小学的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这两大考点。新增最多的就是品德部分的内容,从品德心理、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德的培养和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与条件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学生的品德发展与教育。柯尔伯格和埃里克森的品德发展心理相关考点不变。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含义

1.定义。

2.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认知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 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

发生认识论,知识的主动建构,基本概念(认知结构、图式、认知机能、组织、适应、同化、顺应等),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生物因素、行动平衡因素、个体间相互协调的社会因素、教育和文化观念的传递因素)。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B. 前运算阶段(2~7岁)。

C.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D.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2.布鲁纳的认知阶段划分。

(1) 动作式。微信NTCECN

(2) 映象式。

(3) 符号式。

3.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 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心理发展的实质、社会因素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最近发展期。

(2) 维果斯基的理论与教育:学习与发展,教学与发展,语言与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意义

(一)认知发展与学习准备

(二)教学要适应认知发展的水平

(三)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节   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绪与情感概述

1.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2.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3.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二)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三)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2.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二、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意志的概念

(二)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

(三)意志行动的过程

1.准备阶段:动机斗争、确定目标、选择行动方案。

2.执行决定阶段:克服困难。

(四)意志品质的培养

1.小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与教育。

2.中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与教育。

第三节学生的品德发展与教育

一、品德心理

(一)品德概述

1.品德的定义。

2.品德的实质。

3. 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

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二)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 理论观点: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儿童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2) 道德教育启示。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微信NTCECN

(1) 理论观点:道德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模式。

(2) 道德教育启示。

3.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1) 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本我、自我、超我构成观。人格的发展5阶段。

(2) 道德教育启示。

4.艾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1) 理论观点:人格发展的八阶段,三个伦理发展时期。

(2) 道德教育启示。

二、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

(一)心理准备

(二)道德信念的形成

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2.培养学生道德判断的能力。

(三)道德意志力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1.强化。

2.榜样。

3.实践。

三、品德的培养

(一)通过道德概念与道德评价,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1.在道德概念方面。

(1) 抽象道理与具体事例相结合。

(2) 通过提供榜样的形式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

(3) 正确运用强化手段。

(4) 教师以身作则。

2.在道德评价方面。

(1) 加强主体教育,促进自我决策能力的发展。

(2) 开展有导向的教育,注重方式的多样化。

(3) 采用由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教育途径。

(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1.道德情感的培养

 (1) 通过教学艺术将儿童的道德观念与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2) 利用艺术作品、文学形象与具体生动的优秀榜样,引起儿童情感的共鸣。

 (3) 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具体情感上升为道德情感。

 (4) 培养学生对情绪的调控能力。

 (5) 通过移情训练的方式促进道德情感体验。

 2.道德行为的塑造

 (1) 了解道德行为的社会意义,使学生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2) 指导学生掌握道德行为的多种方法。

 (3) 针对学生实际,采取不同训练措施。

 (4) 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三)通过锻炼道德意志,塑造良好性格

 1.使儿童了解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产生锻炼道德意志的主观愿望。

 2.通过实践有意识地锻炼道德意志。

 3.培养儿童抵抗诱惑的能力。

 4.根据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教育措施。

四、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与条件

(一)品德不良的概念

(二)品德不良的成因

 1.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1) 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结构不良,家庭教育功能不良。

 (2) 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

 (3) 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2.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

 (1)错误的道德观念。

 (2)异常的情绪表现。

 (3)明显的意志薄弱。

 (4)不良的行为习惯。

 (5)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三)改变品德不良行为的过程

 1.三个阶段:醒悟、转变和自新。

 2.矫正与教育策略。

  (1) 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培养个体的良好行为习惯。

  (2) 从自我观察学习人手,培养人的自律行为。

  (3) 提高道德认识法。

  (4) 改过迁善法。

(5) 防范协约法。

第三章  学生心理差异与教育

本章变化说明:本章首先新增了学习风格的概述、定义和构成要素等考点,然后把学习风格的差异扩充了很多,由以往的三种类型的学习风格差异,补充为六种认知要素差异,五种情感要素差异和三种意动要素差异。新增了经过整合的学生学习风格与教学实践部分考点。在智力概述中补充了发展智力与掌握知识技能的关系的考点,新增了智力差异与学业成就这一大考点,该考点由智力差异与学习、教学实践构成。

第一节学生学习风格差异与教育

一、学习风格概述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

(二)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

1.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

2.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

3.学习风格的社会要素。

二、学习风格差异表现

(一)认知要素差异

1.场独立与场依存。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4.表层认知与深层认知。

5.继时加工与同时加工。

6.分析与综合。

(二)情感要素差异

1.理性水平的高低。

2.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

3.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

4.内控与外控。

5.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

(三)意动要素差异

1.学习坚持性高低。

2.言语表达力的差异。

3.冒险与谨慎。

三、学生学习风格与教学实践

(一)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差异与教学

1.场独立性者与场依存性者的学习特点与教学特点。

2.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特点。

(二)学习风格的情感、意动要素差异与教学

1.内控性与外控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特点。

2.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特点。

3.学习的高坚持性与低坚持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特点。

第二节  学生智力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一、智力概述

(一)智力的定义

(二)发展智力与掌握知识技能的关系

(三)智力测验与智力的个别差异

1.智力测量。

2.智力的差异表现。

(1) 量的差异。

(2) 质的差异。

二、智力差异与学业成就

(一)智力差异与学习

1.IQ分数与学业成绩。

2.智力结构差异与学业成绩。

(二)智力差异与教学实践

1.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措施。

(1) 改革教学组织。

(2) 改革教学方法。

2.促进智力发展的教学措施。

(1) 培育学生的认知品质(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

(2) 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3) 促进学生三种知识的学习(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

第四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本章变化说明:本章大部分都是以往的考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部分新增了负强化思想与惩罚教育和正强化思想与赏识教育两个考点。知识的类型增加了策略性知识概念。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条件则补充了知识的提取这个考点。在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与条件中新增了影响概念与规则学习的六个条件。学习迁移部分仅补充了学习迁移的作用这个考点。学习策略部分则是新增了学习策略的定义和特征,同时还强调了元认知策略的概念和元认知策略与教学这些新增的内容。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概念

 1.学习的定义。

 2.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1)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微信NTCECN

 (1)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主要观点: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理论。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1) 程序教学与电脑辅助教学。

 (2) 掌握学习。

 (3) 负强化思想与惩罚教育。

(4) 正强化思想与赏识教育。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主要观点:格式塔、托尔曼、布鲁纳、奥苏伯尔的理论及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1)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2) 意义—同化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3)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主要观点。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实践。

 (1)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2)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3)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4) 典型教育模式。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主要观点。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1) 知识观。

 (2) 学习观。

 (3) 教学观。

 (4) 学生观。

 (5) 教师观。

 (6) 教学模式。

第二节  知识的分类与学习

一、知识的分类

(一)知识的定义

(二)知识的类型

1.陈述性知识。

2.程序性知识。微信NTCECN

3.策略性知识。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1.命题。

2.命题网络。

3.图式。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条件

1.知识获得。

2.知识保持。

3.知识的提取。

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程序性知识类别

 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3.动作技能。(特点,形成过程,影响因素)

(二)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与条件

 1.智慧技能的定义。

 2.智慧技能的类型:安德森的分类,加涅的分类。

 3.各种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

 (1) 辨别技能的学习:学习过程,教学过程。

 (2) 概念学习:概念形成,概念同化,概念转变(概念转变的过程与条件,概念转变的促进)。

 (3) 规则学习: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

4.影响概念与规则学习的条件。

 (1) 知识结构的特征。

 (2) 认知策略。

 (3) 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的数量与强度。

 (4) 变式与比较。

(5) 正例与反例。

(6) 知识的系统化。

四、知识学习的迁移

(一)学习迁移概述

1.定义。

2.理论。

3.种类。

(1) 正迁移与负迁移。

(2)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 同化性迁移。

(5) 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4.学习迁移的作用。

(二)迁移与教学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 相似性。

(2) 原有认知结构。

(3)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促进迁移的教学。

(1) 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

(5) 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三节学习策略的学习

一、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1.主动性。

 2.有效性。

 3.过程性。

 4.程序性。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

 2.元认知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二、认知策略与教学

(一)精加工策略与教学

 1.定义。

 2.常用策略。

 (1) 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2) 做笔记。

 (3) 提问。

 (4) 生成性学习。

 (5) 利用背景知识。

 (6) 联系实际。

(二)组织策略与教学

 1.组织策略的定义。

 2.组织策略常用策略。

 (1) 列提纲。

 (2) 利用图形。

 (3) 利用表格。

(三)复述策略与教学

 1.复述策略的定义。

 2.复述策略常用的几种方法。

 (1)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 排除相互干扰。

(3)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 多种感官参与。

 (5) 复习形式多样化。

 (6) 画线。

三、元认知策略与教学

(一)元认知策略

 1.元认知的概念

 (1) 元认知知识。

 (2) 元认知体验。

 (3) 元认知监控。

 2.元认知策略分类。

  (1) 计划策略。

  (2) 监视策略。

  (3) 调节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与教学

  1.元认知培养的可能性。

  2.国外元认知培养的主要方式。

  (1) 自由放任式。

  (2) 直接传授式。

  (3) 元认知获得程序模式。

  (4) 波利亚的启发式自我提问法。

  (5) 计算机程序教学模式。

  3.培养元认知能力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1) 途径:不断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增强元认知体验,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2) 方法: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知识传授法,出声思维法。

四、资源管理策略与教学

(一)资源管理策略

1.概念。

2.分类。

(二)资源管理策略的教学

1.时间管理策略与教学。

(1)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2) 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3) 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管理策略与教学。

3.努力管理策略与教学。

(1) 归因于努力。

(2) 调整心境。

(3) 自我谈话。

(4) 坚持不懈。

4.社会资源利用策略与教学。

(1) 寻求教师帮助。

(2) 伙伴帮助。

(3) 使用小组学习。

(4) 获得个别指导。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微信NTCECN

本章变化说明:本章在问题解决部分主要是新增了信息加工的问题解决模式和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这两大考点。而在创造力的培养上则对创造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整理。同时从环境、个体和教育三方面对如何进行创造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知识整合。 

第一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解决概念的界定

1.问题。

2.问题解决。

3.问题解决的特点。

(1) 目的性。

(2) 认知性。

(3) 序列性。

(二)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1.问题解决的通用模式

(1) 发现问题。

(2) 理解问题。

(3) 提出假设。

(4) 检验假设。

2.信息加工的问题解决模式

(1) 理解并表征阶段。

(2) 寻求解答阶段。

(3) 执行策略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

(4)评价结果。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一)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

1.有意义的知觉模式的差异。

2.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差异。

3.技能执行速度的差异。

4.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差异。

5.表征的深度差异。

6.自我监控技能的差异。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与表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5.个体的个性心理特性。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5.提供多种练习、活学活用的机会。

6.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7.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第二节  学生的创造力与培养

一、创造力

(一)创造力的定义

(二)创造力的基本特征

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创性。

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1.知识与创造。

2.智力与创造。

3.直觉与创造。

4.人格与创造。

5.自由与创造。

(二)创造力的培养

1.环境: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

2.个体: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主体。

(1) 动机: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微信NTCECN

(2) 心理素质:培养高创造力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3)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造技法。

(4) 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

3.教育:加强教学的创造性。

(1) 运用适合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 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

(3) 发挥直觉在教学中的作用。

(4) 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5) 加强教学的艺术性。 

第六章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本章变化说明:本章大部分与以往相同,仅新增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含义与意义和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应注意的问题两大考点,其它基本不变。 

第一节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1.学习动机的含义。

2.学习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3.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1.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的方向。

2.学习动机能够增强学习努力的程度。

3.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效果。

二、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

1.主要观点。

2.评价。

(二)成就动机理论

1.主要观点。

2.教育意义。

(三)归因理论

1.主要观点。

2.评价。

(四)自我实现理论

1.主要观点。

2.教育意义。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1.主要观点。

2.教育意义。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含义与意义

1.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含义。

2.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意义。

二、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3.成熟与年龄特点。

4. 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5.学生的焦虑程度。

(二)外部因素

l.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2.教师的榜样作用。

三、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对待各种学习动机。

2.明确学习的意义与作用。

3. 创设条件以满足学习需要。

(二)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3.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

4.设置榜样。

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有效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1) 奖励和惩罚对学习的影响。

  (2) 有效地进行表扬和奖励。

 5.适当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 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2) 积极归因训练。

第四部分

文化素养 

(新增加的模块,国考教师资格证的内容)

第一章  历史素养微信NTCECN

    1.中国历史

    2.世界历史

  第二章  文学素养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2.中国文学

     3.世界文学

  第三章  科学素养

     1.科学常识与科普读物

     2.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3.世界科技发展成就

  第四章  艺术素养

    1.音乐常识

  2.美术常识

第五部分

法律法规 

(法规抽象的理论部分删除)

  第一章  教育政策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读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读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解读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

    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解读

6.《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解读

7.《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解读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主要内容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10.《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

11《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第二章时事政治微信NTCECN

     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如果你不是在微信客户端打开,你可能看不到以下内容

 因为微信发布的不可更改性,我们建议你尝试点击左下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总方案
教师入编考试的一份试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布鲁纳“发现学习”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