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作方法|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详解,有它在手,考试不愁

我们拿到一个作文题,首先要审题,即了解题目要求,领会题意。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思考、精心选择,最终确定文章的主题,这就是立意。审题和立意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作文构思的起始环节。

一、审题的五种方法

1、读懂材料,要全面而不是“断章取义”

从材料作文试题来看,不管是寓言故事型、图画场景型的材料,还是现象事例型、引述评议型材料,要读懂,问题都不大,关键是在理解材料时的“全面把握”。部分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总会或多或少地或“一叶障目”,或“丢三落四”,遗漏材料的部分内容,造成审题偏差。所以,大多数材料作文考题,都要求我们“全面理解材料”,提醒考生在审题时切勿“断章取义”,或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分析材料,要深刻而不是“浮光掠影”

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学会分析材料。首先,材料包含的思想内容既有主要的,又有次要的,中心的现存状态既有外显的,又有隐含的。其次,材料中往往或隐或现地包含着命题者的写作倾向或意图,有的蕴含在关键语句中,有的蕴含在阐述评议中。因此,我们在剖析材料时,一是要分析材料的整体含意,二是要分析材料的关键细节,三是要分析材料的倾向意图,四要是分析材料的写作指向。要强调的是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不能停留于材料的表面,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要深入材料,分析材料寓意,挖掘出蕴含于其中的哲理,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如果是多则材料组合的材料作文题,则务必找到各材料间的共同点或联系。

3、概括内容,要准确而不是“以偏盖全”

读懂材料、分析材料之后,要概括材料内容,给写作立意奠定一个牢固的基础。材料作文题的材料一般不是很长或太复杂,要归纳概括其中心内容应该说不是很难,我们可以根据材料要素、关键语句、各层大意、内在逻辑来概括归纳。但如何样做到准确概括而不会“以偏概全”,就需要一定的审题理解、分析、概括能力。有些学生由于平时作文训练中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读材料时的粗枝大叶,分析材料时的蜻蜓点水,造成概括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主旨时的管中窥豹,以偏概全。

4、找准角度,要正确而不是“一叶障目”

材料作文因为其材料细节的复杂性、材料内涵的丰富性、材料思想的可辩性、材料倾向的模糊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材料作文立意的角度的多样性。一则优秀的材料作文题,往往会包含较多的思维向度和写作角度,但多角度中往往有一些角度难免牵强附会,有一些角度也只能“基本符合题意”或“符合题意”,只有从那些最佳角度立意才能最符合命题者的意图,也就能“切合题意”。在考场上,我们如果能找到立意的最佳角度,那当然是“幸运”;倘若没有找到那个“最佳角度”,那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角度,做到“符合题意”;切不可只见片言只语,妄顾正误与否,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仓促“百步穿杨”,方向南辕北辙,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5、明确立意,要精准而不是“剑走偏锋”

选择了正确甚至是最佳立意角度之后,就要根据材料指向明确自己的写作主旨,或者是中心意思(论点),即明确作文立意。在明确作文立意的过程中,要注意精准而不是“剑走偏锋”,否则,“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如果我们为了标新立异而失去了“准”,作文写起来将会或是净打擦边球,或是脚踏西瓜皮,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如果我们为了贪大求全而失去了“精”,作文写起来将会或是囫囵吞枣,或是蜻蜓点水,甚至是假大空全;所以,立意先要“准”,选准角度,瞄准目标,准确立意;立意还要“精”,精小、以小见大,精确、准确无误,精炼、一个观点贯彻到底。

二、立意的四种方法

立意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要求:做到立意明确、正确;第二个层次是较高要求:做到立意深刻和新颖。立意明确,是指考生把自己的主张见解、思想感情、写作意图直截了当地体现在文章的语句之中,而且显豁地置于文章的首段或末段。当然也可以含蓄地表达,或寄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或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但这需要具备充分的把握,娴熟驾驭的基础。有的文章立意虽明确,但主旨与材料油是油,水是水,两者不能融合,其立意也就成了“空中楼阁”。立意正确,指的是所立的意,是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观点,是一种健康的思想感情。考生要想使自己的文章做到立意深刻,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1、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在文章写作过程中,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能表现重大的思想意义。

【例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文章通过写“我”和人力车夫对待老女人的态度,表现了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还表现了“我”自我解剖的品格。

2、比较综合,善于类推

现象是事物的各个片面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表现,一般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隐藏在现象背后。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比较稳定的。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又都从某些方面表现出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大量的现象及其联系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比较综合,善于类推,在剖析事理的基础上,反映现实生活,从而挖掘出发人深思的本质内涵,推进文章论证的深度。

3、由实到虚,开掘本质

这是指选取材料不能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应该揭示它蕴含的精神实质。

【例如】有一篇文章写两名记者想测一下“文明国度”新加坡的法规意识,故意在交通中闯红灯。结果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所有汽车司机都停下来给他们让路,有的甚至招手致意。后来了解到,在新加坡,一旦你闯红灯,说明你一定有什么紧急的事要办,因而司机们都让你先行,这不是一种规定,而是新加坡人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习惯。作者选取了在新加坡“闯红灯”这样一件“实事”,但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充分发掘这一事实背后的精神实质。所有汽车司机的让路行动,实际上是“人文素养的约束”,体现了新加坡高度的人文精神和先进的人本理念。这样文章就由实到虚,开掘到了本质意义,令人深思。

4、 立意新颖,新颖独到

(1)逆向思维,开拓新意。这是指在写作过程中提炼观点的时候,从某一固定的要领(或意义)的相反方向去思索、分析,以求得新的判断与认识。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发人未发、不落窠臼,能写出有一定见地的文章。

【例如】由“班门弄斧”想到应“弄斧必到班门”,由“忠言逆耳”想到应“让忠言顺耳”,等等。逆向思维往往能引导作者步入新境,写出创新文章,给读者以出乎意料而又耐人寻味的启迪。

(2)纵向开掘,探究新意。这是指在原来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展,从而开掘出新的思想、新的观点。纵向开掘要求逐层深入思考,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使立意深刻透彻。

(3)多向思维,悟出新意。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同一个问题,从不同侧面或不同环节去思考,结论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邯郸学步者,历来是反面的教材,这是从“学步不成反失其本”这个“结果”的角度去观察的。如果换个角度,从他的学习热情看,不是也可受到尊敬吗?效颦的东施是人们讥笑的对象,这是从“模仿不成反显更丑”的角度去观察的,如果换个角度,从东施的爱美之心和勇于学习的角度看,不是也很可爱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人偏要说这是一种“责任”的体现。做和尚的职责就在于撞钟,每一个人都应该撞好自己的“钟”,做好本职工作。如此道来,确也有一些新鲜感。选择新鲜的角度往往是见解新颖的关键。

(4)聚合思维,提炼新意。聚合思维,就是把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综合起来考虑,吸取各方面的合理之处,进而形成一种更合理、更完善的见解。它要求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敞开智能的大门,让那些杂乱无章的观点、意见涌进脑海,然后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再作总体性的分析和验证,选取本质的东西来写。

【例如】对诸葛亮,一般同学都认为他大公无私,不徇私情,公正执法挥泪斩马谡。而另一些同学则认为,诸葛亮也犯了不善用人的错误。他被马谡“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表面现象蒙蔽,而且在用人方面感情用事。这样的新见解、新结论,也就有可读的亮点。

编辑:心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学考试语语文写作的技巧
[转载]选好角度与选准角度
卜廷才: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第2专题:“符合题意”的四种视角
2015年安徽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010高考写作能力提升系列资料(十四)
写作高手应具备的条件-----议论文写作(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