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儿科辨病专方(四)
第8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脏舒缩功能减弱,不能维持足够的心搏量和心排血量,而导致各器官阻塞性充血或瘀血的表现。以心脏扩大、收缩期容积增大和射血分数降低为主要临床特征。婴幼儿引起心力衰竭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4岁的儿童以风湿性和心肌病为多。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营养不良、贫血,以及应用抑制心脏药物如心得安等其他因素可为诱因。CHF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危重急症,如不及时控制,往往危及生命。
【辨病】
  本病以心悸、喘促、水肿、瘀血见症及脉现危象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水肿”、“痰饮”等范围。病因多为先天不足,或感受外邪、久病失治所致。病机关键为心气虚,心阳虚,痰饮瘀阻;病位在心,与肾、肺、小肠、膀胱等关系密切。多为本虚标实之证,重则可见五脏俱损之危候。
  【诊断标准】
  1.具备以下4项考虑心力衰竭 ①呼吸急促:婴儿>60,幼儿>50,儿童>40次/min。②心动过速:婴儿>160,幼儿>140,儿童>120次/min。③心脏扩大(体检、X线或超声心动图证实)。④烦躁,哺喂困难,体重增加,尿少,水肿,多汗,青紫,呛咳,阵发性呼吸困难(>2项)。
  2.具备以上4项加以下1项或以上2项加以下2项即可确诊 ①肝脏肿大,婴幼儿在肋下≥3cm,儿童>1cm,进行性肝脏肿大或伴触痛者更有意义。②肺水肿。③奔马律。
  3.严重心力衰竭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心力衰竭一旦确诊,应尽快明确其类型(急、慢性,左、右和全心衰竭)与心功能程度
(Ⅰ~Ⅳ级)及原发病和诱因的判断。
  【专方辨证论治】
  1.心衰灵
  组成与用法:五味子3g,干姜3g,北五加皮6g,黄芩6g,黄连6g,枳实9g,葶苈子9g,半夏9g,附子12g(先煎)。水煎取汁150ml,早晚分服,每日1剂,15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补心泻肺,和中温肾,强心利尿。方中附子、干姜、北五加皮振奋心阳,温肾阳,消水气;五味子补阴敛阳;葶苈子泻肺利水;黄芩、黄连苦降,半夏、干姜辛开,使脾胃升降有度,中州畅达而水饮自消;复入枳实行气开痞。诸药共用,旨在上中下三焦兼顾,一方之中寓有多层次辨治内涵。心衰灵对langendorff大鼠心脏灌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方使心脏搏动持续时间延长(P<0.01),心脏停搏后至复跳时间缩短(P<0.01),而且作用结果超过阳性对照组哇巴因。临床总有效率为90.4%,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功能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增高(P<0.01)。因此,本方可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通用方剂。
  2.益气强心饮
  组成与用法:孩儿参12g,红花6g,当归9g,茯苓20g,车前子6g,川芎9g,赤白芍各10g,熟附子3g,葶苈子15g,炙甘草10g,泽泻10g。文火缓煎,取汁150ml,早晚分服,每日1剂,15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益气温阳,泻肺利水,活血通脉。方中孩儿参、熟附子、炙甘草益气温阳,孩儿参含强心甙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附子的强心作用胜过洋地黄及樟脑;甘草加强其治疗作用,减弱其副作用。葶苈子泻肺宽胸,清热涤痰,具有加强心缩,减慢心率的作用;茯苓、泽泻、车前子利尿消肿,增加钠盐、尿素的排泄;车前子含大量胶浆有容积性导泻作用。红花、当归、川芎、赤白芍活血化瘀,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对血栓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并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心排血量。临床观察表明,本方能提高心脏每搏、每分输出量,改善心肌的功能,有增加心脏输出与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同时长期服用也无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并发症发生,无毒副作用。故在治疗气虚血瘀,饮逆心肺所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显示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和良好的前景。
  3.心衰合剂
  组成与用法:黄芪30g,红参5g,党参10g,丹参10g,万年青10g,泽泻10g,酸枣仁6g。上药制成水剂100ml,装瓶,每日2次,每次50ml,15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益气通脉,养心安神。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参能抑制PGE2 的降解,或刺激PGE2 的合成而改善心功能。实验证实黄芪甙Ⅳ在大鼠左心室乳头肌标本上增强心肌收缩作用最强。万年青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及心排出量,减慢心衰;丹参改善微循环;泽泻利尿从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重用黄芪可助诸药之效,以加强抗心衰效果。诸药合用,能迅速纠正心衰,临床疗效显著。
  4.桑葶利水汤
  组成与用法:葶苈子10g,黄芩10g,桑白皮10g,瓜蒌10g,杏仁6g,桃仁6g,桂枝3g,白芍6g,白术10g,泽泻10g,甘草3g,枳实6g,延胡索6g,茯苓10g,白茅根20g。每日1剂,早晚分服,15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肺宽胸,活血利水。方中葶苈子、桑白皮、黄芩清肺泻火;桃仁、枳实、延胡索理气活血;瓜蒌、杏仁宽胸豁痰;泽泻、茯苓、白茅根化湿利水。临床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抗炎,抗病毒,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机体微循环,减轻呼吸肌疲劳,从而改善缺氧,减轻心脏负荷,使心肺功能得以改善。
  5.强心通脉饮
  组成与用法:人参6g,黄芪10g~20g,葶苈子6g~12g,制附子6g,桂枝3g,川芎10g,丹参10g~20g,猪苓、茯苓各10g~20g,泽泻10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成200ml,分2~3次服,2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强心利尿,活血消肿。本方由参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八珍汤和五苓散多方化裁而成。方中人参大补元气,与附子同用能回阳救逆;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有健脾固本之效;与川芎、丹参、桂枝同用有益气活血通脉之功;与泽泻、白术、茯苓、猪苓同用有益气健脾利水之用。按现代药理分析,人参、黄芪、附子、葶苈子、桂枝均有强心作用;白术、茯苓、猪苓有利尿消肿作用;川芎、丹参有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作用;甘草有皮质激素样作用。本方治疗顽固性心衰临床有效率达95.7%。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心气或心阳虚,痰饮瘀阻所致,治疗***应以益气通阳,活血利水为主,并视其有无阴虚、痰火、腑实等兼症以酌情选方用药。方一强心利尿,泻肺和中温肾,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功用稳健,可做为治疗本病的通用方。方二重在益气活血,泻肺利水,用于气虚致瘀、饮邪壅肺所致心衰患儿疗效尤佳。方三以益气通脉为主,养心安神为辅,对于心衰表现为心气虚为主的证候疗效显著。方四选用清肺宽胸之药,配合活血利水之品,更适用于心衰患者心肺同病的治疗。方五着重强心利尿,活血消肿之功,可用于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儿。以上诸方同中有异,临床所见变证蜂起,应视其缓急轻重详加辨证,加减用药大仿如下:①咳喘痰黄者,去桂枝、附子,加金银花、黄芩、白果、鱼腥草;②气急咯血者,去桂枝、附子,加赤芍药、茜草、藕节,或淡竹茹、三七、槐花;③头昏胀痛者,加钩藤、地龙、茺蔚子;④肢冷便溏者,加焦山楂、干姜、炒白术;⑤大便燥结者,加玄参、大黄、当归;⑥腹胀肢肿者,加防己、枳实、大腹皮、益母草等。
  【专药选用】
  1.生脉胶囊 [广东环球大冢制药有限公司.ZZ-3299-粤卫药准字(1996)第625069号。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号ZYB20797017-1]
  主要成分: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与药理:益气复脉,养阴生津。本品源于李东垣《内外伤辨感论》中的生脉散方剂。实验证实其药理作用有:①能增强心脏泵血功能,增加心输出量,并可使外周阻力下降,改善心肌微循环,保证心肌供氧平衡,具有强心、抗缺氧作用。②对脑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大鼠心律失常有明显的对抗作用。③具有双向调节血压作用。④能强烈兴奋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活性,对多种实验性休克都有保护效果,而具有抗休克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3粒,每日3次,口服。
  2.参附注射液 [四川雅安制药厂.川卫药准字(1985)-3417号]
  主要成分:红参、附子。
  功用与药理:大补元气,温壮真阳,固脱生津。药理证实,附子为非强心甙正性肌力作用药,有明显强心作用;人参强心机制既有洋地黄样作用,又有非洋地黄样作用,有强心、升压效应。本病适用于急性心衰并发心源性休克。
  用量与用法:每次10ml~20ml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
  3.地奥心血康 [中科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卫药准字(1991)Z-51号]
  主要成分:黄山药总皂甙。
  功用与药理: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本品既有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冠脉血流量和心肌营养血流量,改善末梢循环从而增加心肌血氧供应,又有降低血压和总外周阻力,减少心脏负荷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作用。能调节和维持心肌氧代谢和能量的供需平衡,使缺血和缺氧的心肌得到改善和保护。此外,尚能提高SOD活力,增加氧自由基的清除,减轻心肌损伤程度。
  用量与用法:每次1~2粒,每日3次,口服。
  【西医药治疗】
  1.消除病因和诱因 如败血症或肺部感染等所致者需积极控制感染;风湿性心脏炎则需给予抗风湿治疗。对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所致者,必须外科手术纠治畸形。
  2.减轻心脏负荷 ①注意休息,半卧或端坐位,少量多次哺乳,适当限制水盐摄入。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钠、安定等;重症呼吸急促或烦躁可用吗啡0.1mg/kg.次,皮下或静注。②利尿剂:双氢克尿噻1mg~2mg/kg?d,分2~3次服,注意补钾;顽固性心衰常伴有醛固酮升高,联用安体舒通1mg~3mg/kg?d,分3次服,效果好,且毋需补钾;急性或中、重度心衰可用速尿1mg~2mg/kg?次,静注或肌注,或2mg~3mg/kg?d,分2次服。③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0.1mg~0.3mg/kg?次,加10%葡萄糖液10ml~20ml于15分钟内静注,必要时1~2小时后重复1次或持续静滴,每次量<10mg,好转后改口服药物。也可用硝普钠1μg~8μg/kg?min,静滴,小剂量开始。口服药物目前常用卡托普利,1mg~6mg/kg?d,分2~3次。
  2.加强心肌收缩力 ①洋地黄制剂:西地兰多在急救时应用,负荷量<2岁0.03mg~0.04mg/kg,>2岁0.02mg~0.03mg/kg,可先用1/2~1/3量加入葡萄糖10ml缓慢静注,余量分2~4次,每4小时1次。地高辛口服维持量<2岁0.015mg~0.02mg/kg?d,>2岁0.01mg~0.015mg/kg?d。②β兴奋剂:多巴胺1μg~10μg/kg?min静滴,小剂量开始;多巴酚丁胺0.5μg~10μg/kg?min,静滴,逐渐加量;氨联吡啶酮1.5μg~3μg/kg静注,每8小时1次,用于顽固性心衰及洋地黄中毒患儿。③其他:吸氧,湿化后吸痰及呼吸道护理,防止便秘,保暖等。
  3.急性肺水肿的处理 ①给氧:每20~30分钟吸入20%~30%酒精氧气,持续10~20分钟;②镇静:吗啡剂量同上;③利尿:速尿剂量同上;④快速洋地黄化:西地兰剂量同上;⑤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0.3mg~0.5mg/kg.次(<10mg),必要时15~30分钟后重复1次;⑥氨茶碱:2mg~5mg/kg静滴;⑦四肢轮流结扎:缚扎3个肢体维持血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每15分钟轮换1个肢体;⑧半坐位;并注意原发病及诱因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刘成源,等.心衰灵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4;35(12):726.
2 张立业,等.益气强心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88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4;35(1):31.
3 何友作,等.心衰合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中国中医急症,1999;8(2):63.
4 林茂庚,等.清肺理气活血利水法治疗肺心病并心衰67例.中国中医药学报,1992;(4):35.
5 刘乾和,等.强心通脉饮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46例临床小结.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696.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多种原因使心脏激动起源的频率或传导发生异常。其发病与精神因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及某些感染等有关。近年来由于动态心电图等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小儿心律失常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也有相当部分患儿找不到直接的病因,但是预后一般较好。
【辨病】
  本病以心悸、乏力、胸闷、惊动不安、甚则晕厥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心痹”、“昏厥”等范围。病因或为惊恐、精神刺激,或为感邪致病,或为先天禀赋不足,或为久病伤阴所致。病机关键为心气不足,心神不宁;病位在心,与脾、肾关系密切。
  【诊断要点】
  1.心悸,乏力,头昏或苍白,拒食,呕吐,重者出现晕厥,休克等,可有反复发作史。
  2.心脏听诊和脉搏的频率、节律有异常变化。
  3.常规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Hortel监测可提高其检出率。
  4.常见有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
  【专方辨证论治】
  1.加味炙甘草汤
  组成与用法:炙甘草10g,生姜6g,党参6g,生地6g,桂枝6g,阿胶6g(烊化),麦冬6g,大枣6枚,枣仁10g,柴胡3g,茯苓10g,白术6g,黄酒少许。上药水煎,取汁150ml,分早晚服,每日1剂,2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补益心气,温阳通脉。方中炙甘草、党参补益心气;配入桂枝振奋心阳,温通心脉;麦冬、枣仁等养心安神,增强心肌收缩力,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而柴胡、桂枝、生姜具有显著局部麻醉作用,可对全方抗心律失常产生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炙甘草汤特别是大剂量的炙甘草所含甘草酸钾有较好抗乌头碱、氯化钙所致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作用。加减炙甘草汤各单味药彼此协同,通过影响心肌细胞钠和钙离子的转运,从而改变心肌细胞异常的电活动。
  2.保心汤
  组成与用法:太子参15g,黄芪15g,当归6g,丹参10g,苦参6g~10g。每日1剂,3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补气养血,活血通脉。太子参、黄芪补益心血,可改善心肌缺血,增强心肌收缩力,抗病毒及调节免疫功能。丹参、当归养血活血,去瘀生新,有扩张冠脉,增加血供,减少心肌耗氧量,减慢心率,同时具有抗血栓等作用。苦参清热解毒利湿,抗心律失常,特别是对快速型心律失常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钾、钠离子传递通道,降低心肌应激性,延长心肌绝对不应期,从而抑制异位节律点。
  3.调脉汤
  组成与用法:丹皮6g,赤芍6g,黄连6g,香附6g,太子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香橼6g,佛手6g,丹参10g,川芎6g,白术6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报,4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凉血清心,行气通脉。本方依据瘀郁化热而致心律失常的病机,重用凉血清心之丹皮、赤芍、黄连;辅以益气养心之太子参、麦冬、五味子;行气解郁之香附、香橼;活血通脉之川芎、丹参;为防凉血之品伤脾,又佐以健运燥湿之白术。临床应用有效率可达97%。实验证实本方对乌头碱中毒的猫、大鼠可使其中毒倒置的T波翻转,室性期前收缩恢复正常,提示有阻滞钠通道作用,对抗细胞膜去极化,延长不应期,阻滞形成多源性异位节律。
  4.三参稳律汤
  组成与用药:红参3g,丹参10g,苦参5g~10g,当归10g,麦冬5g,五味子5g,薤白3g,茯苓10g,炒枣仁10g,琥珀1g(冲服)。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1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益气宁心,养阴复脉。方中红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复脉;丹参活血化瘀,大剂量有镇静安神作用;苦参清热燥湿,有抗快速心律失常作用;当归养血活血;酸枣仁、琥珀有宁心除烦,散瘀止血之功,与上药合用能降低心肌兴奋性,抑制异位兴奋灶;茯苓宁心安神,并可对抗苦参伤胃。诸药合用,以达复脉安神之效,经临床观察,有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
5.转律合剂
  组成与用法:川黄连6g,苦参6g,炙甘草6g,石菖蒲5g,延胡索5g,桂枝5g,红参3g,阿胶5g(烊化)。每日1剂,2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心泻火,通脉养心。方中黄连、苦参直泻心火,量大力宏为君;人参、阿胶、炙甘草益气养阴为臣;桂枝、延胡索、菖蒲活血通心脉,兼以化痰为佐。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攻补兼施,临床症状改善率达91.3%。药理研究表明,黄连、苦参可对抗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菖蒲所含挥发油有抗房颤、延长不应期、抑制传导作用;桂枝、延胡索既有抗心律失常,又能扩张冠脉,保护心肌缺血、缺氧的损伤作用。本实验证实,本方能明显预防由乌头碱、哇巴因、氯化钡诱发的动物心律失常,阻滞心肌细胞膜钠、钙离子内流,从而有持久肯定的疗效。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心气不足,心神不宁所致,治疗应以补益心气,养血安神为指导原则,并视其阴阳虚实的不同酌加选方择药。方一主用补益心气,温阳通脉,适用于本病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的病例。方二重在益气养血,活血通脉,用于本病气血亏虚,内热郁滞者,可使得气血充和,心安脉宁。方三依据气火瘀阻,气阴不足而立方,侧重凉血清心,行气通脉,证诸临床,疗效显著。方四以益气养阴为主,宁心安神为辅,可用于气阴两虚,心脉不宁证候。方五重用清心泻火,酌入通脉养心,调和阴阳气血,祛邪安正,是阴虚火旺、心脉不宁者的有效方剂。临症时上述诸方犹宜灵活掌握,加减用药:①失眠惊惕者,酌加磁朱丸;②心嘈少气者,合平补镇心丹;③肾阳虚衰者,合真武汤加减;④气滞血瘀者,合血府逐瘀汤化裁;⑤肢肿腹胀者,加大腹皮、万年青根;⑥长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⑦胸闷甚者,加瓜蒌皮、甘松;⑧心悸明显者,加龙齿、沉香、柏子仁、珍珠粉;⑨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山楂等。
  【专药选用】
  1.稳心颗粒冲剂 [山东荷泽制药厂.卫药准字(1995)Z-47号]
  主要成分:党参、黄精等。
  功用与药理: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可改善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对心律失常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3g~6g,每日3次,开水冲服。
  2.复脉定冲剂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制药厂.卫药准字(1992)Z-03号]
  主要成分:黄芪、远志、桑椹等。
  功用与药理:补气活血,宁心安神。现代研究证明,本品能对抗肾上腺素、氯化钡和乌头碱引起的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能预防氯化钙所致大鼠室颤和氯仿所致的小鼠室颤;能减轻结扎大鼠冠脉后所致急性心肌缺血时室性异位节律的严重程度,能增加脑、冠脉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能增强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补气和补血作用。此外尚有明显的镇痛、镇静和一定镇惊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3g~6g,每日3次,口服,连用3周。
  3.刺五加注射液 [黑龙江完达山制药厂.黑卫药准字(1993)0038号]
  主要成分:刺五加。
  功用与药理:活血化瘀,养心通脉。本品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此外尚能清除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显著提高人体超氧岐化酶水平,防止再灌注损伤,有利细胞代谢。
  用量与用法:每次5ml~10ml,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2次。
  【西医药治疗】
  1.病因治疗 如室性早搏因洋地黄中毒所致者即刻停药,并给氯化钾及苯妥因钠;风湿性心脏炎用肾上腺皮质素;Q-T延长综合征及二尖瓣脱垂所致可给β阻滞剂;缺氧、代谢及电解质紊乱者及时纠正;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也用激素治疗。
  2.药物治疗 ①室性早搏儿科首选心律平,起效快,副作用轻,4mg~6mg/kg.次,每日3~4次,口服。疗效稳定3~6月后剂量减半,总疗程6~12月。氟卡胺也是当前高效,安全药物之一,60mg~100mg/m2 .d,分2次服,3日达最大效应后递加10%,达150mg/m2 .d。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洋地黄制剂或心律平,其次是异搏定(心衰、休克者慎用,<6月禁用)或胺碘酮。③房室传导阻滞:心率<45次,给阿托品或654-2、异丙肾上腺素。
  3.非药物治疗 难治、反复发生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用电击复律,或射频消蚀;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安装临时或永久起搏器等。
参 考 文 献
1 崔志清,等.加味炙甘草汤注射液对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7):423.
2 邓晓玲.保心汤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律失常32例体会.中国中医急症,1996;5(2):73.
3 魏执真,等.调脉汤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2;7(3):142.
4 周云宵,等.三参稳律汤治疗早搏的临床及实验观察.中医杂志,1991;32(11):20.
5 刘雄.转律合剂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中医急症,1996;5(4):153.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其发病率约占出生婴儿的0.8%,其中60%于<1岁死亡。发病可能与遗传尤其是染色体易位与畸变、宫内感染、大剂量放射性接触和药物等因素有关。随着心血管医学的快速发展,许多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病死率已显著下降。
【辨病】
  本病以青紫、气短或喘鸣、易疲乏、动则更甚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血瘀”、“虚劳”、“喘证”、“心悸”等范围。病因多为先天不足,或母亲孕期感受风湿热毒,或服药损伤胎儿所致。病机关键为心肾不足,气滞血瘀;病位在心,与肾关系密切。
  【诊断要点】
  症状轻重取决于心脏缺损口大小和分流量多少,轻微者临床可无明显症状。
  1.呼吸系统症状 肺血增多者常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肺血减少者呼吸短促费力;肺动脉高压者活动后心悸,气急。
  2.心力衰竭 多见于婴儿,体重不增,喂哺困难,虚弱,呼吸困难,心动过速,肝肿大等。
  3.青紫 常见于左向右分流者,中心性青紫吸氧不能缓解。组织长期缺氧可致生长发育迟缓,活动耐力减退。
  4.体征 可见胸部畸形,心尖搏动弥散。心脏杂音多位于胸骨左缘2~4肋间。P2 ↑提示肺动脉高压,P2 ↓可能有右室流出道或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有水冲脉,主动脉缩窄可见下肢脉搏微弱。
  5.X线检查、心电图能了解心脏形态、位置、传导情况而有助于诊断。超声心动图、心导管造影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6.常见有动脉导管未闭、房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乐四联征等。
  【专方辨证论治】
  1.强心灵
  组成与用法:人参5g,黄芪15g,制附子5g,北五加皮3g,丹参15g,川芎5g,麦冬15g,五味子4.5g,葶苈子8g,泽泻15g,猪苓15g。清水煎取汁150ml,分早晚温服,每日1剂,2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温阳益气,化瘀行水。方中有君药人参、制附子益气温阳,以治其本;臣药黄芪、五加皮、丹参补益五脏,通利血脉,标本兼治;佐药葶苈子、猪苓、麦冬等育阴利水;使药五味子能补能敛,引诸药入心。药理研究证实,人参、附子、五加皮、葶苈子均具有强心作用;丹参等活血药扩张血管,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微循环。葶苈子、猪苓、泽泻利尿,减轻心脏负荷。实践观察表明,本方不仅改善心功能状态包括临床症状、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和神经内分泌指标,并可大大降低洋地黄的毒副作用,故为临床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以心衰为主要表现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
  2.振心复脉汤
  组成与用法:桂枝6g,炙甘草15g,太子参10g,大枣5枚,茯苓10g,茯神6g,远志4g,龙骨20g,牡蛎20g,珍珠母20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150ml,分2次温服,2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通阳补气,安神复脉。方中太子参、桂枝、炙甘草益气温阳,通利心脉,能增加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茯神、远志、龙骨、牡蛎、珍珠母镇静安神,能降低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纠正异常搏动。诸药共用,能改善心肌血氧供应,增强心泵功能,促进传导,抑制异位节律,对心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
  3.佛手瓜蒌汤
  组成与用法:岷当归15g,川芎6g~12g,瓜蒌6g,薤白6g,半夏6g,丹参9g,片姜黄6g,甘草6g。文火缓煎,每日1剂,3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养血活血,通阳豁痰。方中岷当归系甘肃岷县特产,为当归之上品,配合川芎养血活血,具化内脏瘀滞之功,丹参助之;瓜蒌、薤白、半夏通阳豁痰,姜黄助之;甘草和诸药而缓疾痛。诸药合用,使气血充沛,胸府清朗,诸症锐减。适用于先天性心脏病血虚而致瘀痰凝滞之证。
  4.补肾活血方
  组成与用法:丹参15g,生地10g,山萸肉10g,女贞子10g,仙灵脾10g,仙茅6g,杜仲10g,川芎6g,桃仁6g,红花6g,三七3g(冲)。清水煎,取汁150ml,分早晚温服,每日1剂,2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滋阴补阳,活血化瘀。临床观察表明,本方能使血液流变学异常指标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1),使血浆SOD升高,LPO降低,能对抗机体的过氧化反应,扩张血管,改善心肌血供,增加心肌营养,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心肾不足,气滞血瘀所致,治疗当以补心益肾,活血化瘀为***。临床所见各有侧重,故应酌情选方用药。方一主用温阳益气之药,辅佐化瘀利水之品,能迅速改善心功能状态,缓解症状,对本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尤为适宜。方二在益阳补气基础上,重用安神复脉之味,可用于本病患儿心律失常时的治疗。方三以佛手散与薤白白酒汤组合成方,重用岷当归以养血活血为主,通阳豁痰为辅,对本病以血虚导致瘀痰凝滞证候颇能见效。方四以补肾活血立方,调补阴阳,标本兼治,可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平时调养的通用方剂。以上各方同中有异,临床应用不可胶柱鼓瑟,而应视其兼症不同加减用药:①心悸乏力者,酌加红参、琥珀、生黄芪;②咽干舌红者,加黄芩、知母;③胸闷隐痛者,加莪术、木香;④舌光滑者,加黄精、女贞子;⑤苔厚腻者,加胆南星、石菖蒲、滑石等。
  【专药选用】
  1.补心气、滋心阴口服液 [湖北省咸宁制药厂.药卫准字(1991)Z-76.77号]
  主要成份:黄芪、麦冬等。
  功用与药理:补益心气,滋养心阴。研究表明,本品主要能影响血液流变学,扩张冠脉,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此外还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用于本病证属气阴不足者。
  用量与用法: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2.生脉注射液 [四川宜宾制药厂.川卫药准字(1989)-4870号]
  主要成分:红参、麦冬、北五味子。
  功用与药理:益气养阴,敛汗生脉,止渴固脱。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本品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和心肌营养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调整心肌代谢,降低心肌耗氧量和耗能量,提高耐缺氧能力,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左心功能而具强心作用;且能迅速而全面地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而具抗失血性休克作用。此外尚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活力。
  用量与用法:每次10ml~20ml,加入2~4倍量的5%或10%葡萄糖液静滴,每日1次。
  3.活心丹 [《全国中成药产品集》]
  主要成分:麝香、蟾蜍、附子、红花、人参、珍珠等。
  功用与药理:清心安神,镇静开窍。本品具有抗心肌缺血,耐常压缺血氧,降低血液粘滞性及镇静作用。动物实验证实,本品对垂体后叶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能对抗心电图缺血性T波改变,延长动物存活时间,此外还可使心率减慢。
  用量与用法:每次1丸,每日1次,温开水送服。
  【西医药治疗】
  1.内科治疗 ①一般治疗:控制活动量,合理安排生活制度,注意补铁,按期接种疫苗,防治感染。高热、吐泻患儿应及时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②防治合并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应积极治疗,为手术纠正畸形创造条件。有缺氧发作应即吸氧,可予吗啡镇静,静注50%碳酸氢钠3ml~5ml/kg和心得安0.1mg~0.2mg/kg,或口服心得安0.5mg~1mg/kg,每日3次,预防复发。未成熟儿早期动脉导管未闭用消炎痛,初剂0.2mg/kg,第2、3剂出生<48小时用0.1mg/kg,2~7日用0.2mg/kg,>8日用0.25mg/kg,每12小时1次,共3次。
  2.外科治疗 包括动脉导管结扎术、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及其他根治或姑息手术等。
参 考 文 献
1 林慧娟,等.强心灵流浸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8):468.
2 魏汉林.振心复脉汤治疗室性早搏64例.中医杂志,1995;36(11):669.
3 夏永潮.佛手瓜蒌汤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2):742.
4 张福生,等.补肾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心脏病52例.浙江中医杂志,1996;31(5):198.
5 张梓荆.实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234.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又称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是急性风湿性心脏炎反复发作所致的心脏器质性瓣膜损害。在儿童时期,慢性心脏瓣膜病形成后仍可有活动性风湿及心脏炎的反复发作。据国内研究分析,二尖瓣病变约占70%~90%,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约10%~25%,单纯主动脉病变仅2%~5%。本病为≥5岁小儿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其防治首先应当积极控制风湿热及预防风湿活动,以免病变继续恶化。
【辨病】
  本病以心悸、喘息、水肿、咯血、紫绀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心痹”、“心悸”、“水肿”、“喘证”等范围。病因多为外感风湿邪毒,内舍于心,或久病失治,邪毒入心所致。病机关键为气阴亏虚,湿饮瘀阻,心阳不振;病位在心,与肺、脾、肾关系密切。本病大都呈现本虚标实,且以标实为主。
  【诊断标准】
  1.病史 ①可有风湿热或咽炎、扁桃体炎史。②劳累后心慌气短,活动受限。③可出现心衰现象,与气候变化、劳累、感冒等诱因有关。④可有动脉栓塞史。
  2.体征 ①“二尖瓣面容”。②心浊音界正常或扩大。③心尖部可触及舒张期震颤。④心脏各瓣膜区可闻及病理性杂音或有心律失常。
  3.心脏X光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及确定病情轻重、心功能情况。
  4.抗风湿治疗后病情好转。
  【专方辨证论治】
  1.清热化瘀方
  组成与用法:金银花15g,黄芩10g,石膏2g,桂枝6g,白芍10g,防风6g,茯苓6g,泽泻10g,桃仁6g,红花6g,丹皮6g,山栀6g,茅根15g。清水煎,取汁150ml,分早、晚温服,每日1剂,2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热利湿,祛风活络。方中银花、石膏清热解毒,泻火除烦,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致病菌,使血沉下降或恢复正常。桂枝温通心阳,合白芍调和营卫,扩张外周血管,提高耐缺氧能力。防风、茯苓、泽泻、茅根等疏风清热利湿;桃仁、红花、丹皮凉血活血通络。诸药合用,调和营卫以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用于本病湿热蕴结、遏阻心脉的治疗颇有效验。
  2.活血养心汤
  组成与用法:当归6g,赤芍8g,柏子仁10g,川芎6g,白术6g,陈皮6g,红花6g,黄芪15g,党参12g,茯苓12g,炒枣仁12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3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益气活血,养心宁神。方中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党参、黄芪大补元气,改善心脏功能;柏子仁、枣仁养心安神,提高耐缺氧能力;茯苓渗湿利水,减轻心脏负荷。合而用之,有益心气,补心血,宁心神,通心脉等作用,用治风湿性心脏病气虚致瘀者总有效率达91.6%。
  3.扶阳蠲湿通痹汤
  组成与用法:制附子(先煎)6g,羌活6g,干姜6g,肉桂1g,全蝎(酒洗)1g,桑寄生10g,蜈蚣(酒洗)1条。每日1剂,分3次服,10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扶阳通络,祛湿蠲痹。方中附子、干姜、肉桂振奋心阳,温通心脉;羌活、寄生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全蝎、蜈蚣搜风通络,祛湿蠲痹。药理研究表明,羌活所含挥发油能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状态,对乌头碱所致心律失常有明显对抗作用。动物实验证实,蜈蚣对豚鼠离体心房肌肉收缩力有增强作用,其提取物可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质的作用。诸药合用,扶阳气,除风湿,蠲痹通脉,使心阳敷布,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则诸症减轻。
  4.通络活血方
  组成与用法:丹参10g,当归6g,赤芍6g,红花6g,川芎6g,桃仁6g。每日1剂,4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活血化瘀,养血复脉。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为活血化瘀要药;当归、丹参可养血活血以复脉。有报道,赤芍能增强冠脉血流量,扩张血管,并有解痉,镇静,抗炎等作用;当归、川芎活血通经,能扩张冠脉,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强纤维蛋白溶酶活性,改善心肌缺血,营养心肌小血管。临床观察表明,经本方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降低(P<0.05),有助于改善风湿性心脏病症状、体征和血流动力学状况。
  5.抗心衰合剂
  组成与用法:党参10g,黄芪10g,制附子3g,桂枝6g,川芎6g,鸡血藤10g,白茅根15g,茯苓6g,葶苈子10g,桑白皮6g。每日1剂,2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中党参、黄芪补益心气,与附子、桂枝共用可振奋心阳,温通心脉;鸡血藤、川芎、茅根活血利水,通调水道,改善血循环,减轻心脏负荷;茯苓、桑白皮、葶苈子强心泻肺,以逐水饮,有利于纠正心力衰竭。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气阴虚弱,湿饮瘀阻,心阳不振所致,治疗***应以补益气阴,活血利水,通阳复脉为主,并视阴阳偏颇、邪正盛衰、脏腑经络的不同酌情选方遣药。方一重用清热利湿,散风活络,强调清经驱邪调营卫,适用于本病湿热蕴结、遏阻心脉证候的治疗,对非瓣膜受损阶段疗效尤佳。方二以益气活血、养心宁神组合成方,对本病气虚致瘀、心神不宁较为适宜。方三注重使用虫类药搜邪通络,通阳蠲痹,用于风寒湿邪直入心脏,痹阻心脉而致本病者临床疗效显著。方四运用活血化瘀配合养血复脉,临床侧重于治疗风心并发脑栓塞患者,效果较为满意。方五从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立方,能有效地纠正心衰,故针对性地用于治疗风心而致心衰患儿。以上诸方同中有异,临床应用可视其轻重缓急,随症加减用药:①心悸不宁者,去附子,加麦冬、远志;②咯血者,去附子、红花,加三七、蒲黄炭、大蓟;③咳嗽者,加百部、紫菀、车前草;④痰黄艰咯者,加鱼腥草、冬瓜仁、瓜蒌皮;⑤痰多易咯者,加半夏、陈皮;⑥喘逆气急者,加葶苈子、苏子;⑦胸闷心痛者,加降真香、乌药、薤白;⑧腹胀者,加槟榔、木香;⑨肿甚者,加泽泻、车前子、五加皮;⑩紫绀痞块者,加三七、西红花、炙鳖甲;⑾脾虚夹湿者,加党参、千斤拔、蚕砂;⑿阴血虚者,加生地、玄参、鸡血藤等。
  【专药选用】
  1.参附强心丸 [天津达仁堂制药厂.卫药准字(1989)Z-10号]
  主要成分:人参、附子、桑白皮、猪苓、葶苈子等。
  功用与药理:补脾益气助阳,强心利尿。方中人参益气复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振奋脾胃功能,生津安神;附子温运中焦,祛寒散邪,回阳救逆;桑白皮泻肺火,降肺气,利水消肿;猪苓利水渗湿;葶苈子泻肺降气逐痰饮,利水消肿。用治本病心肾阳衰者。
  用量与用法:每次6g,每日2~3次,口服。
  2.补心气口服液 [湖北省咸宁制药厂。卫药准字(1991)Z-77号]
  主要成分:黄芪、人参、石菖蒲、薤白。
  功用与药理:补气养血安神。实验研究证实,黄芪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对体液、细胞免疫和免疫调节等有增强作用。本品具有抗冠状动脉痉挛与抗心肌缺血等作用,适用于本病心气虚损型。
  用量与用法: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
  3.心通口服液 [山东鲁南制药厂.卫药准字(1992)Z-74号]
  主要成分:黄芪、麦冬、葛根、丹参、海藻等。
  功用与药理:益气养阴健脾,软坚化痰利尿。研究表明,本品口服后能减轻心肌缺血程度,缩小梗塞范围,对二磷酸腺苷所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还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适用于本病气阴两虚、痰瘀交阻型。
  用量与用法:每次5ml,每日2~3次,口服。
  【西医药治疗】
  1.积极控制及预防风湿活动,可用长效青霉素、阿司匹林,连续6~12周,限制体力活动。
  2.如有心肌炎可用泼尼松治疗,疗程2~3月;心功能不全可用地高辛、速尿、吸氧等治疗;心绞痛可给消心痛;心房纤颤可考虑小剂量西地兰甚至电转复,复律后心率仍较快者可加用β阻滞剂或钙阻滞剂。
  3.手术疗法 慢性瓣膜病的根本解决有赖于外科手术治疗,多在青少年或成人阶段且风湿静止时期施行瓣膜切除或置换术等。
参 考 文 献
1 谭福元.风湿性心脏病论治心得.中医杂志,1993;34(3):143.
2 李宜方.活血养心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60例.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5):372.
3 张金淼,等.风湿性心脏病33例分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8):30.
4 范国安,等.中西药综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并发脑栓塞患者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8;5(7):296.
5 刘玲俐,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衰.吉林中医药,1994;(6)11.
     
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细菌等致病原感染引起的心脏内膜炎症。临床以全身感染、心脏病变和栓塞表现为特征。病原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首位。由于联合大剂量抗生素的应用,大部分病人均能存活。
【辨病】
  本病以发热、心悸、胸痛、瘀点或痞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温病”、“胸痹”、“心悸”等范围。病因多为素体虚弱,温热侵袭所致。病机关键为邪毒舍心,瘀滞脉络;病位在心,与肺、脾关系密切。临床多呈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证。
  【诊断标准】
  1.原有心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1周,应怀疑本病。如兼有贫血,脾肿大,杵状指(趾),内脏和皮肤周围栓塞等征象以及心脏杂音改变,应考虑本病。
  2.血培养致病菌呈阳性,必要时做骨髓培养、动脉血培养及尿培养。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中度升高。血沉加快。
  3.超声心动图除原发心脏病表现外,还可显示心瓣膜或心内膜有赘生物。
  【专方辨证论治】
  1.清瘟败毒饮加减
  组成与用法:水牛角6g,石膏20g,生地6g,苦参10g,黄连6g,山栀6g,黄芩6g,淡竹叶9g,赤芍6g,丹参10g,白藓皮6g,地肤子6g,榕树须10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7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解温毒,凉血散瘀。方中石膏、黄连、黄芩、山栀泻火解毒,直清里热;水牛角、生地养阴凉血;赤芍、丹参行血活血,以散其瘀。现代药理分析表明,苦参不仅能对各种致病菌有抑制及显著抗炎作用,同时能降低异位节律点及消除折返冲动。活血化瘀药能扩张冠脉及外周血管,改善血循环,有利于抗心肌缺血。白藓皮碱能使心肌张力增加,提高心脏每搏输出量;其所含茵芋碱更能扩张冠脉,增强肾上腺素对血压的影响。地肤子除有不同程度抗菌外,还具有利尿作用而减轻心脏负荷。诸药合用相辅相成,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状态。
  2.宽胸清通饮
  组成与用法:板蓝根15g,银花10g,丹参6g,川芎6g,赤芍6g,薤白6g,瓜蒌10g,麦冬10g,炙甘草6g。文火水煎,取汁150ml,分早晚温服,每日1剂,12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解宽胸,化瘀通络。方中板蓝板、银花清热解毒,抗菌抗炎;丹参养血活血,疏通血脉,改善血供,减少心肌耗氧量;薤白、瓜蒌宽胸利气,豁痰开结;麦冬养阴清心除烦;川芎、赤芍活血通经止痛。合而用之,使邪毒清,心悸平,气血通畅,胸府清旷,则诸症得减。
  3.普济消毒饮化裁
  组成与用法:黄芩、山栀、牛蒡子、僵蚕、麦冬各6g~9g,陈皮、连翘、桔梗各5g~8g,甘草、薄荷各5g,玄参、银花、板蓝根各15g。每日1剂,2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疏风祛邪。黄芩、山栀清泻心肺热毒;玄参、麦冬滋养心阴,并清营热;银花、连翘、板蓝根、牛蒡子、甘草解毒清热;薄荷、僵蚕疏风透邪;陈皮理气化滞;桔梗开泄上焦。诸药相伍,可用于治疗风热邪毒上受、逆传心包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者。
  4.秦艽鳖甲散加减
  组成与用法:秦艽10g,炙鳖甲10g,知母6g,生地6g,当归6g,地骨皮6g,丹皮6g,柴胡3g,白薇6g,青蒿3g,乌梅6g。每日1剂,2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滋阴清热,活血凉血。方中鳖甲、知母滋阴清热;当归补血和血;柴胡、秦艽透邪解肌退热;青蒿、地骨皮清热除蒸;乌梅敛阴止汗;丹皮、生地滋阴凉血。药理分析表明,青蒿、地骨皮、知母、秦艽、柴胡等均有明显的解热和抗炎作用,当归也有镇静、抗菌抗炎作用;乌梅对各种细菌有抑制效果,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鳖甲则有助于改善慢性消耗性疾病机体的功能和病理状态。全方可使心阴得养,虚热得清,气血调畅,阴阳平和。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邪毒舍心,瘀滞脉络所致,治疗应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由于临床所见轻重缓急各有不同,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合理选方遣药。方一重在清解温毒,凉血散瘀,用治本病热陷心营,气营两燔证候疗效颇著。方二以清热解毒,宽胸活络为主要组成部分,对邪毒痰瘀,内羁心脉而致本病者尤为适宜。方三清热解毒为主,疏风透邪为辅,适用于本病初起由风热邪毒上受,逆传心包所致者。方四在滋阴清热基础上,伍入凉血活血之品,是本病恢复期阴虚热恋者的有效方剂。以上诸方同中有异,临床上应视其兼症不同加减用药:①咳嗽胸痛咳血者,酌加柴胡、郁金、茜草、仙鹤草;②斑疹隐现者,加水牛角、赤芍、生蒲黄;③发斑吐衄者,加大小蓟、槐花、生侧柏、藕节;④胁下痞块者,加莪术、马鞭草、苏木;⑤神昏惊厥者,可加羚羊角、钩藤、紫雪散等。
  【专药选用】
  1.清开灵注射液 [山西太行制药厂.晋卫药准字(1996)第053085号]
  主要成分:牛黄、金银花、栀子、黄芩、水牛角、珍珠母、板蓝根等。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本品所含主要有效成分药理显示其能改善心脑循环,抑制病毒复制,对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家兔有解热作用,可用于热毒炽盛型患者的治疗。
  用量与用法:每次2ml,肌注;或每日10ml~20ml,加入静滴。
  2.脉络宁注射液 [南京金陵制药厂.苏卫药准字(1985)1776-1号]
  主要成分:牛膝、金银花、玄参等。
  功用与药理: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现代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提高患者纤溶活性和改善血液易凝状态,改善微循环障碍,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并有明显扩张动脉效果,保护心脑组织,对缺血性损伤、心脏冠脉栓塞有显著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0ml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ml内静滴,每日1次。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加强营养,维护水、电解质平衡,酌情给予少量多次输血、血浆和免疫球蛋白。
  2.抗生素治疗 联合大剂量应用抗生素,疗程4~6周。一般首选青霉素,以后参考血培养及药敏再作更改。常用抗生素还有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唑啉、头孢呋肟、头孢他定、二性霉素等。
  3.手术治疗 内科治疗无效,可行切除赘生物并做瓣膜修补或置换术。
参 考 文 献
1许映卿.中医药治疗小儿真菌性心内膜炎临床观察.实用医学杂志,1997;13(5):343.
2 李俊德,等.当代专科专病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精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419.
3 江育仁,等.实用中医儿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00.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VMC)系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是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与病毒及其毒素直接损害心肌,或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脂质过氧化造成心肌损伤等有关。临床表现轻重悬殊,病程长短不等,预后大多良好,但也可致心力衰竭和阿斯综合征,或病变迁延不愈,心脏肥大呈慢性心肌病过程。
【辨病】
  本病以心悸、胸闷胸痹或头晕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胸痹”、“温毒”等范围。病因多为外感温热毒邪所致。病机关键为热毒淫心,气阴两虚;病位在心,与肺、脾关系密切。
  【诊断标准】
  1.主要指标 ①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脑综合征。②有心脏扩大、奔马律或心包炎表现之一(临床、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③心电图有明显心律失常(除单源性早搏以外的异位节律、传导阻滞)。④发病1月内血清CK~MB增高。⑤心脏同位素扫描发现异常。
  2.次要指标 ①发病同时或前1月内有病毒感染史。②有明显乏力、苍白、多汗、心悸、气短、胸闷、头晕、心前区不适、手足凉、肌痛或腹痛,婴儿有拒食、发绀(至少2项)。③心尖区S1 明显低钝,安静时心动过速。④心电图除明显心律失常,ST-T改变及房室增大以外,有轻度异常。⑤发病数月内血清LDH、2-HBDH或AST增高。
  以上主要指标2项,或1项加次要指标2项(含④项),可做出临床诊断。
  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有助于确诊。
  【专方辨证论治】
  1.柴琥清心饮
  组成与用法:柴胡10g,黄芩6g~9g,人参6g~9g,半夏6g~9g,炙甘草3g,瓜蒌6g~9g,连翘6g~9g,琥珀3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1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疏利三焦,清心解毒。方取小柴胡汤加味而成。研究表明,小柴胡汤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以改善病毒所致的免疫功能失调。本方通过调整T细胞免疫功能而改善病毒所致心肌细胞损伤。临床上随着心悸、胸闷症状的改善,左室射血分数(EF)和短轴缩短率(FS)均有明显上升且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患儿外周血CD3 和CD4 /CD8 比值趋于正常。观察结果表明,本方是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较好方法,其中改善左心功能和调节T细胞免疫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
  2.补气活血汤
  组成与用法:黄芪10g~20g,党参5g~10g,黄精10g~15g,麦冬10g~15g,丹参5g~10g,泽兰10g~15g,苦参5g~10g,甘草10g~15g。每日1剂,分2~3次服,4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益气活血。方中黄芪、党参、黄精补益脾肺之气,丹参、泽兰活血化瘀,寓活血于补气之中,改善气血运行。临床总有率达95.1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药理分析显示,黄芪、丹参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明显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血小板凝聚,二者协同作用可改善微循环,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达到保护心肌作用。此外,黄芪尚能提高硒的吸收率,诱生干扰素,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麦冬可提高NK细胞活性。说明补气活血方可以调节心肌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3.清心解毒汤
  组成与用法:银花15g,连翘15g,大青叶15g,川黄连6g,赤芍6g,生地6g,玄参10g,甘草6g。上药清水缓煎,取汁150ml,早晚分服,每日1剂,3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养阴。方中银花、连翘、大青叶等清热解毒,不同程度地抑杀病原菌;赤芍活血行血,改善血液循环;生地、玄参、甘草养阴清热,泻火解毒,有显著的强心功能并直接作用于心肌;大青叶还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促进心肌细胞代谢,有利于心肌细胞的恢复。临床上用于疫毒型患者有效率达94.91%,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本方治疗后,热毒清,气阴复,血脉通,从而有效地控制病情。
  4.补气养血汤
  组成与用法:生黄芪20g,炙甘草25g,党参(或太子参)10g,麦冬10g,五味子5g,生地15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5g,丹参20g,桂枝2.5g,苦参15g,板蓝根20g,阿胶5g(烊化),生姜5g,大枣5枚。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1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补气养血,解毒化瘀。方中炙甘草、生黄芪、党参、大枣补气;生地、当归、白芍、阿胶补血;麦冬、五味子养阴;桂枝、生姜壮心阳,通血脉;茯苓宁心运脾;丹参活血化瘀;板蓝根、苦参清心解毒。诸药合用,益心气,补心血,宁心神,化瘀滞,通血脉,解热毒,有扶正祛邪,调养心脉的功效。经本方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达98%,心电图异常消失率为89.43%,均优于对照组(P<0.01)。且使患儿血清IgA、IgG、C3 降低,T细胞绝对数升高。
  5.通脉养心合剂
  组成与用法:当归15g,姜黄6g,赤芍10g,山楂15g,降香6g,三七6g(冲服)。上药水煎,取汁150ml,分早晚温服,每日1剂,4~8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活血化瘀,养心通脉。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对病毒感染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且能对抗病毒,减轻病毒所致心肌细胞的炎症和水肿,促进心肌细胞功能的恢复,提高心肌收缩功能。临床观察证实,该方用治小儿慢性迁延性病毒性心肌炎,在消除症状、体征,缩小心胸比率,恢复心电图异常,改善左心功能诸方面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05~0.05)。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热毒淫心,气阴亏虚所致,故治疗***当以祛邪扶正为主,急性期清热解毒,益气养心,恢复期逐痰祛瘀,补心安神,并视其标本虚实的不同酌情选方遣药。方一强调疏利三焦,清心解毒,适用于本病初起痰湿邪毒内舍心脉者。方二重用益气养血,参以活血利水,寓活血于补气之中,对伴有心衰的心肌炎较为适宜。方三以大量清热解毒药为组成部分,尤适用于疫毒型心肌炎患儿。方四以补气养血为主,解毒化瘀为辅,对气阴亏虚为本,邪毒内侵为标的证候疗效显著。方五侧重活血化瘀,养心通脉,可作为治疗小儿慢性迁延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基础方。以上诸方同中有异,临床应用尚须谨守病机,随症加减大致如下:①胸闷心痛者,酌加薤白、瓜蒌、琥珀;②自汗恶风者,加防风、生黄芪、连翘;③四肢清凉者,加桂枝、熟附子、白芍药;④失眠头晕者,加夜交藤、合欢花、龙骨;⑤纳呆肢乏者,加佛手、谷芽、太子参;⑥头疼口苦者,加钩藤、菊花、赤白芍;⑦唇紫心烦者,加西红花、琥珀、柏子仁;⑧腹胀喘肿者,加防己、葶苈子、大腹皮等。
  【专药选用】
  1.双黄连粉针剂 [哈尔滨中药二厂.卫药准字(1994)Z-73号]
  主要成分:连翘、金银花、黄芩等。
  功用与药理: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明显抗病毒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诱发γ干扰素,激活T淋巴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从而起到保护心肌作用。不失为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药物,值得推广使用。
  用量与用法:每日60mg/kg,肌注或静滴,连用2周。
  2.灯盏花素注射液 [云南生物制药厂.滇卫药准字(1993)621787号]
  主要成分:灯盏花所含植物黄酮类。
  功用与药理:活血行血。药理研究证实,本品具有较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能保护小鼠常压耐缺氧作用,且能增加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等作用,在恢复或重建缺血肢体的血运方面效果显著。
  用量与用法:每次2ml,每日2次,肌注,或每次5ml~10ml,用5%~10%GS液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
  3.生脉胶囊 [广东环球大冢制药有限公司.ZZ-3299-粤卫药准字(1996)第625069号]
  主要成分: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与药理: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研究证实,本药能增强心脏泵血功能,增加心输出量,并可使外周阻力轻度下降,不增加耗氧量,改善心肌微循环,保证心肌供氧平衡,具有明显强心、抗缺氧作用,且能强烈兴奋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活性,对多种实验性休克都有保护效果。此外,尚有双向调节血压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3粒,每日3次,口服。
  【西医药治疗】
  1.休息 急性期卧床休息,至少热退后3~4周,心功能不全或心脏扩大者更强调绝对卧床,休息时间≮6月。
  2.抗生素 急性期症状显著者用病毒唑等,合并细菌感染者用青霉素7~10日。
  3.保护心肌药物 ①大剂量维生素C,100mg~200mg/kg?d,用葡萄糖液稀释成10%-25%溶液静注,每日1次,疗程1月;②心肌代谢酶活性剂:1,6-二磷酸果糖(FDP)0.7ml~1.6ml/kg(<2.5ml/kg),输注速度为10ml/min,每日1次,疗程1~2周;辅酶Q10 ,每次5mg,肌注,疗程>3月。③极化液。
  4.肾上腺皮质素 可用于心源性休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其他严重心律失常、难治性心力衰竭者,地塞米松0.2mg~0.4mg/kg?d静滴,病情好转后改服强的松,3~4周后减量,维持6月。
  5.对症治疗 纠正心律失常,抗心源性休克,治疗心力衰竭等。
参 考 文 献
1 王雪峰,等.柴琥清心饮为主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左心功能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2):73.
2 朱红赤.补气活血汤治疗小儿心肌炎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49.
3 陈宝义,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3;(5):207.
4 王常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7):436.
5 胡思源,等.通脉养心合剂治疗小儿慢性迁延性病毒性心肌炎.中国医药学报,1996;(3):27.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又名心内膜硬化症,是小儿原发性心肌病中较常见的一种。其主要病变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及胶原纤维增生,以累及左室及左房为主。多见于<1岁的婴儿,常因呼吸道感染诱发心力衰竭。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缺氧、纤维素沉积等有关。由于诊断水平提高和处理及时,预后已有明显改善。
【辨病】
  本病以气急、干咳、烦躁、苍白、多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喘症”、“心悸”等范围。病因多为先天不足,外邪直中等所致。病机关键为心肾虚衰,痰瘀心络;病位在心,与肺、脾、肾关系密切。
  【诊断标准】
  1.大多在生后6月内发生心力衰竭,常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对洋地黄类药物虽然敏感,但心力衰竭常较顽固,易反复加重。
  2.心音区饱满,心界向左扩大,心尖搏动减弱,有时可闻及奔马律,大都无杂音,少数有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的Ⅲ级杂音。
  3.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专方辨证论治】
  1.活血养心方
  组成与用法:黄芪10g,丹参10g,炙甘草10g,冬虫夏草10g,五味子10g,黄精10g,当归6g,红花6g,赤芍6g,鳖甲6g,苦参8g。每日1剂,分2次服用,<6岁用量酌减。根据病情疗程可为1~2年。
  功用评述:养心活血,软坚散结。方以黄芪、黄精、虫草等益气养阴以扶正,配伍当归、丹参、红花、赤芍补血活血,祛瘀通络以养心,参入鳖甲、苦参滋阴清热,软坚散结。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作用显著,能有效地抑制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生,调节免疫功能,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
  2.苓桂术甘汤加味
  组成与用法:茯苓20g,桂枝3g,白术6g,甘草5g,薏苡仁20g,葶苈子6g,丹参10g,生蒲黄10g(布包),益母草6g,大腹皮10g,佛手6g。清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3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利水渗湿,活血通络。方以苓桂术甘汤温化膀胱之气,以利水道;丹参、蒲黄、益母草化瘀通络,使瘀血化则脉络通畅,心肌得气血所养,而恢复正常功能;薏苡仁、葶苈子、大腹皮渗湿下气消肿。经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本方用治瘀水(痰)互结,痹阻心络者,每收良效。
  3.补心化瘀汤
  组成与用法:人参6g,川芎10g,五味子6g,麦冬10g,黄芪15g,制附片6g,丹参12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0~14日。
  功用评述: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研究表明,人参能提高心肌细胞耐缺氧能力,保护受损心肌,从而使心肌运动耐力增加,具有明显强心作用;黄芪、附子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配丹参、川芎活血化瘀,能明显增加心输出量及冠脉血流量,有效地抑制心肌细胞增大,抑制弹力纤维增生。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心肾虚衰,痰(饮)瘀心络所致,治疗应以补益心肾,活血化痰通络为***,并视其标本虚实的不同酌情选方遣药。方一主用养心益肾之药,辅以活血软坚之品,可作为本病的通用方剂。方二侧重化气利水消肿,活血通络蠲痹,对瘀水(痰)互结,痹阻心络而致本病者疗效较佳。方三重在益气温阳,配合活血化瘀,故尤适宜于本病伴见心衰者。以上诸方同中有异,临床应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症候表现而加减用药。①心动过缓伴传导阻滞者,酌加菟丝子、仙茅、制附子;②心动过速者,加枣仁、远志、柏子仁;③心律不齐者,加龙骨、牡蛎;④眩晕者,加白蒺藜、天麻;⑤咳嗽痰多者,加法半夏、矮地茶;⑥水肿明显者,加防己、黄芪;⑦低血压或严重心衰者,加五味子、人参等。
  【专药选用】
  1.参附强心丸 [天津达仁堂制药厂.卫药准字(1989)Z-10号]
  主要成分:人参、附子(制)、桑白皮、猪苓、葶苈子等。
  功用与药理:益气助阳,强心利水。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本品含人参总皂甙与附子总碱,对心肌细胞膜ATP酶具有抑制作用,能增强心肌的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丸,每日2~3次,口服。
  2.振源胶囊 [中国杏林集安药厂.吉卫药准字(1985)430037号]
  主要成分:人参的成熟果实精制。
  功用与药理:滋补强壮,养心安神。本品能明显提高人体耐受急性缺氧能力;对心肌细胞缺糖、缺氧有保护作用;提高心脏功能,对心血管作用持续时间长,对本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粒,每日2次,口服。
  3.心达康 [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川卫药准字(1986)第003877号]
  主要成分:醋柳黄酮。
  功用与药理:活血化瘀,益气养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能显著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延长实验动物在常压缺氧下的生存时间,对垂体后叶素致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此外,还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抑制血小板聚集。对本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2.5mg~5mg,每日3次,口服。
  【西医药治疗】
  早期应用洋地黄,并针对免疫发病机理加用肾上腺皮质素,同时长期治疗,多数可获痊愈。
  1.洋地黄制剂 先用地高辛,洋地黄化剂量按0.04mg~0.06mg/kg,多次口服或静注;其后以化量1/5~1/4维持,每日分2次服;停药指征:症状消失1~2年。
  2.肾上腺皮质素 强的松1.5mg/kg?d,6~12周后每隔2周减2.5mg~5mg,至每日2.5mg~5mg维持,疗程1 1/2年。
  3.其他 烦躁时给镇静剂如鲁米那钠,或吸氧;合并感染时给抗生素治疗。
  4.手术治疗 有明显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可行瓣膜置换术。
参 考 文 献
1 杨林海.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初步观察.中医杂志,1998;39(4):225.
2 周慎,等.中医辨证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失代偿9例.中医杂志,1996;37(1):26.
3 郝建新,等.新编心血管病验方荟萃.合记图书出版社,1997:232.
    
克 山 病

  克山病是我国东北到西南一带的地方性心肌病,其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相类似。学龄前儿童多见,起病急,病死率极高。病因可能与营养不良、硒等微量元素缺乏或病毒感染及真菌毒素中毒有关。
【辨病】
  本病以心慌气短、头昏眼花、心悸无力、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厥证”、“痧症”等范围。病因多为形体不足,复感时疫痧毒,或环境寒冷、饮食生冷、暴饮暴食或过度疲劳等引起。病机关键为心阳虚衰,气血涩滞;病位在心,与脾、肾、肺关系密切。
  【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地情况,结合以下诊断指标即可诊断为克山病。
  1.临床表现 ①急、慢性心功能不全;②心脏扩大;③心律失常;④奔马律;⑤脑或其他部位栓塞。
  2.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检查异常。
  【专方辨证论治】
  1.双参活血丸
  组成与用法:丹参30g,红花6g,黑附片6g,党参9g,茯苓9g,五加皮9g,五味子5g,炒苍术15g。上方共研细末,炼密为丸,每丸重9克。<8岁每次服1丸,8~15岁服1 1/2丸,?16岁服2丸,每日2次。
  功用评述:益气温阳,活血通脉。方以党参、茯苓益气养心;附子温阳通脉;丹参、红花活血祛瘀;五味子养心安神;五加皮振心阳,利水湿,其五加皮甙的作用强于人参甙,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效应。诸药合用,能使心阳来复,气血流畅,临床治愈好转率达95.6%。
  2.温阳利水煎
  组成与用法:黄芪20g,丹参15g,白茅根20g,益母草12g,太子参10g,云苓6g,麦冬10g,白术6g,桂枝6g,附子6g,汉防己6g,泽泻10g,葶苈子10g,川芎6g,炙甘草10g,车前子10g。上药水煎,早晚温服,每日1剂,3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益气温阳强心,活血通脉利水。方取太子参、黄芪益气强心,配以附子、桂枝回阳救逆;伍以川芎、丹参活血通脉,协用泽泻、茯苓、白术、车前子健脾利湿;参合益母草、汉防己、茅根、葶苈子活血利水。药理分析证实,黄芪、附子、葶苈子能使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增高,增强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临床用于治疗克山病伴心力衰竭患儿,有效率达91.6%。
  3.通络化瘀汤
  组成与用法:丹参12g,丹皮6g,丝瓜络9g,桂圆肉12g,茯苓9g,山楂9g,桂枝6g。清水煎至150ml,分2次服,每日1剂,3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疏通脉络,化瘀生新。方中丹参、丹皮、生山楂活血化瘀,配养血安神之桂圆以祛瘀生新;桂枝、丝瓜络温经通络,配茯苓健脾利湿以通阳化气。药理研究证实,丹参所含的有效成分能阻滞钙内流和抗钙调蛋白作用,具有明显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促进侧枝循环,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加血供而不增加心室作功及心肌耗氧量;山楂中维生素C有增加心脏对葡萄糖的利用及糖原合成,激活心肌内ATP酶,影响组织内氧化还原过程,并有解毒和控制感染作用。结果表明,本方治疗总有效率达82.6%,尤以克山病伴期前收缩者效果更佳。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心阳虚衰,气血涩滞所致,治疗***当以回阳救逆,益气活血为指导原则,视其轻重缓急与兼症不同酌情选方择药。方一重在益气温阳,活血通脉,为本病的通用方剂,临床疗效令人满意。方二强调益气强心,活血利水,故对本病伴见心衰者疗效尤佳。方三以疏通脉络,化瘀生新组合成方,更适宜于克山病伴心律失常的治疗。以上诸方各有侧重,但临床所见变证峰起,当详加辨证进退加减,以求丝丝入扣:①痧毒陷心者,酌加麻黄、附子、北细辛;②血瘀气滞明显者,加泽兰、红花、荜澄茄;③气血两虚者,加人参、当归、白术;④乏力自汗者,加黄芪、熟附子、龙骨;⑤不思饮食者,加麦芽、内金、红参;⑥形寒畏冷者,加仙茅、仙灵脾、干姜;⑦浮肿面白者,加泽泻、白术、葫芦巴等。
  【专药选用】
  1.参附注射液 [四川省雅安制药厂.川卫药准字(85)-3417号]
主要成分:红参、附片。
  功用与药理: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本品既有抗缓慢心律失常作用,又有抗快速性心律失常作用,有一定抗炎作用,能对抗细菌内毒素,能明显延长低温下的动物存活时间。此外,还有稳定的升压效应。
  用量与用法:每次2ml,肌注;或每次5ml~20ml,用5%葡萄糖液稀释,静注。
  2.山海丹胶囊 [山海丹企业集团西安午洪庆制药厂。卫药准字(1991)Z50-2号]
  主要成分;人参、黄芪、山羊血、灵芝、三七等16味药。
  功用与药理: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宣脉通络。本品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扩张冠脉,改善心肌缺氧,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心肌再灌注损伤。此外,还能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肌,抑制血栓形成,有助于克山病的治疗。
  用量与用法:每粒0.5克,小儿每次2粒,每日3次,饭后半小时服。
  3.天安灵芝胶囊 [贵州天安药业有限公司.ZZ-2793-黔卫药准字(1996)第100043号]
  主要成分:灵芝多糖、肽类、腺苷及多种微量元素。
  功用与药理:益气温阳,宁心安神。药理研究表明,本品能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和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同时能改善心肌循环,扩张冠脉,强心等作用,对克山病患者有辅助治疗效果。
  用量与用法:小儿每粒1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保暖,改善营养,防止感染。预防用药可服亚硒酸钠,可减少急性发作和降低病死率,每次量1~5岁0.5mg,6~9岁1mg,>10岁2mg,每周1次,连用3~6月。
  2.急型治疗 吸氧,并立即静注大剂量维生素C,每次0.1~0.2/kg,加25%GS20ml,每2~4小时重复1次,首日量10g~15g,好转后每日1次,连用1~2周。有心源性休克者,扩容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晶体溶液,首次量5ml~10ml/kg,全日20ml~50ml/kg。纠正酸中毒可用1.4%碳酸氢钠。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的治疗参见有关章节。
参 考 文 献
1办者郝建新,等.新编心血管病验方荟萃.合记图书出版社,1997:243.
2 朝络,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克山病心衰24例.内蒙中医药,1997;16(1):27.
3 李平安,等.通络化瘀汤治疗克山病23例.山西中医,1988;4(2):25.
   
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是不同原因引起心包脏层和壁层急性炎症反应,导致心包腔内积液。婴幼儿多并发于肺炎、败血症;年长儿多为风湿热、结核病、化脓性或病毒性感染。由于本病常为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或邻近组织病变的扩展,临床往往以原发病的表现为主,有时甚至可掩盖心包炎的所见,导致漏诊。
【辨病】
  本病以心胸胀痛、气短、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心胀”、“痰饮”等范围。病因多为感受外邪,或久病失治所致。病机关键为邪毒内蕴,湿饮瘀结;病位在心包,与心、肺、脾、肾、三焦关系密切。初起多为实证,日久则成虚实夹杂证。
  【诊断要点】
  1.出现心包摩擦音,有胸痛。
  2.有特殊心电图所见,或有心包积液的证据。
  3.超声心动图是确诊心包积液最敏感的方法。
  4.心包穿刺抽液有助于病原学诊断。
  【专方辨证论治】
  1.升降散加减
  组成与用法:蝉衣3g,僵蚕6g,姜黄6g,大黄3g,西洋参6g,麦冬10g,桑白皮12g,茯苓12g,葶苈子10g,枳壳6g,猪苓10g,丹参12g。上药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4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益气养阴,升降气机,涤饮化瘀。方以西洋参、麦冬益气养阴以助血行;更以僵蚕、蝉衣升浊中之清阳;大黄、姜黄降阳中之浊阴,一升一降,斡旋气机;再配以葶苈子、桑白皮、猪苓、茯苓等泻肺行水宁心;枳壳、丹参行气活血化瘀,使气机畅达,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气血调和,而瘀血、水饮消散。本方临床上可用于结核性心包炎所致气阴亏虚、水饮瘀结证候的治疗。
  2.葶苈大枣汤加减
  组成与用法:苏叶6g,苏子6g,浙贝母6g,杏仁6g,枇杷叶6g,桑白皮10g,大腹皮10g,槟榔6g,芦根6g,茅根10g,冬瓜皮10g,葶苈子15g,茯苓皮12g,苦参10g,大黄3g,前胡6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评述:泻肺利水,降逆平喘。方中重用葶苈子、桑白皮泻肺利水为君药;苏叶、苏子、前胡、浙贝、杏仁、枇杷叶宣肺化痰为臣药;冬瓜皮、茯苓皮、茅根、芦根利尿消水,开支河以导水下行,大腹皮、槟榔、大黄通利肠腑,行气泄满,通畅三焦,共为佐药;经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苦参味极苦,以泻肺之逆气,故用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泻肺行水,降逆平喘之功,实为治疗急性心包炎的有效方剂。
  3.强心利水方
  组成与用法:制附片6g,红参6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6g,葶苈子10g,白芍6g,吴茱萸3g,桂枝6g,黄芪12g,甘草3g。上药清水煎,取汁150ml,分早晚温服,每日1剂。
  功用评述:益气温阳,蠲饮利水。方中红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附子、桂枝温阳化饮;茯苓、泽泻、葶苈子泻肺利水。药理研究表明,红参、黄芪、附子、葶苈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茯苓、泽泻、葶苈子均能利尿,并能减轻心脏负荷。诸药合用具有强心利尿之功,能缓解心包积液引起的临床症状、体征,对心衰性心包积液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黄连解毒汤加减
  组成与用法:黄连10g,大青叶15g,赤芍6g,丹参10g,山楂10g,黄芩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取汁100ml~150ml,分2次温服。
  功用评述:清热解毒,散瘀通络。方中黄连、黄芩、大青叶清热解毒,量大力峻;丹参、赤芍活血行血,散瘀通络。诸药合用,对热毒内蕴,侵及心包而致急性心包炎者能迅速顿挫病势,控制病情。
  5.膈下逐瘀汤加减
  组成与用法:当归10g,赤芍6g,川芎6g,红花6g,五灵脂10g,丹皮6g,桃仁6g,乌药6g,香附10g,枳壳6g,郁金10g,黄芪15g,甘草6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评述:化瘀止痛,益气养血。方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皮活血养血,凉血散瘀;重用黄芪益气扶正,并助血运;五灵脂、乌药破血散瘀,行气止痛;香附、郁金理气解郁;枳壳行气宽中。合而用之,气血周流,扶正固本,诸症缓解。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热毒内蕴,湿饮瘀结所致,治疗***初起以清热解毒,逐痰散结为主,日久则以扶正化瘀,养心通络为要。方一主用益气养阴,升降气机,涤饮化瘀,对结核性心包积液或化脓性、病毒性心包炎邪毒耗伤气阴、饮热内羁者,颇有效验。方二重在泻肺行水,降逆平喘,调畅三焦,对于急性心包炎所致心包积液者能解其危困,疗效显著。方三以益气温阳,蠲饮行水组合成方,对心衰性心包积液尤为适用。方四以大剂清热解毒为重要组成部分,配以活血通络之治,可用于本病热毒内蕴,包络瘀结者。方五更具活血止痛,益气养血之功,适宜于疾病后期而成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治疗。以上诸方同中有异,临床应用时可在辩证基础上加减用药:①水饮互结,身体壮实者,可合大陷胸汤或丸化裁;②痰热蕴结者,合小陷胸汤加减;③气阴两虚者,加生脉饮;④潮热盗汗者,加鳖甲、地骨皮、薏苡仁;⑤胸痛甚者,加延胡索,琥珀、地龙等。
  【专药选用】
  1.安神温胆丸 [《全国中成药产品集》]
  主要成分:半夏、竹茹、陈皮、枣仁、远志、人参、熟地等。
  功用与药理:化痰降逆,理气安神。研究表明,姜半夏、竹茹、陈皮祛痰镇吐,能减少毛果芸香碱引起的唾液分泌;枣仁、远志均可镇静安神,对动物离体心脏小量兴奋;人参、熟地有强壮体魄,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能力,增强免疫功能等。故本品对心包炎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0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解毒清心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主要成分:犀角、生地、玄参、紫草、板蓝根、石菖蒲等。
  功用与药理: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开窍醒神。本品具有抑制病毒和抗菌作用,增强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提高吞噬指数。此外,石菖蒲具有强心,对抗戊四氮引起的小鼠惊厥,清除氧自由基,减少对心肌细胞的损伤,用于预防和治疗心包炎有一定的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2粒,每日2~4次,温开水送服。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供给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维持体液平衡;重病儿童多次少量输血或血浆、人血白蛋白等。
  2.病因治疗 ①病毒性者,可用大剂量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及辅酶Q10 、肾上腺皮质素与非类固醇消炎药如阿司匹林等;②化脓性者,参考药敏试验联用有效足量抗生素,静脉给药,疗程1~3月,或配合心包穿刺排脓;③结核性者,多采用联合抗结核治疗,加用泼尼松;缩窄性者酌施手术治疗;④风湿性者,按风湿热给泼尼松等处理。
  3.对症治疗 ①出现心包填塞时,应紧急施行心包穿刺排液减压;②有体循环瘀血表现时,可采用利尿剂;③如胸痛或烦躁可给适量镇静剂。
参 考 文 献
1 朱光辉.升降散加减治疗心包大量积液.中医杂志,1996;37(4):225.
2 彭建中.经方加味治疗急性心包炎合并心包积液.国医论坛,1997;(3):15.
3 秦昌国.中医药治疗心衰性心包积液17例小结.湖南中医杂志,1996;12(3):26.
4 石效平.中西医临床儿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18.
5 江育仁,等.实用中医儿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02.
  
高 血 压

  小儿动脉血压>该年龄性别组血压均值2个标准差,或≥该年龄性别组血压的95百分位值,即定为高血压。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在小儿期少见,多与遗传、肥胖、情绪紧张、摄盐量有关;后者大都继发于肾脏、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肾脏实质性病变,以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多见。
【辨病】
  本病以头晕头痛、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围。病因为禀赋不足,或饮食不节,或久病失治所致。病机关键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痰瘀逆阻;病位在心,与肝、肾、脾关系密切,多呈本虚标实之证。
  【诊断标准】
  1.学龄前儿童血压超过16.0/10.6kPa,学龄儿童超过17.3/12.0kPa,临床诊断为高血压。
  2.小儿动脉血压>该年龄性别组平均血压2个标准差以上,或≥该年龄性别组95百分位值,可诊断为高血压。
  【专方辨证论治】
  1.钩芍降压煎
  组成与用法:生白芍10g,钩藤12g,地龙3g,生地6g,葛根10g,牛膝6g,泽泻10g。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1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滋阴平肝,活血通络。方中钩藤平肝熄风;生白芍柔肝养肝;生地、葛根养阴舒筋;地龙、牛膝活血通络;泽泻利尿降浊。药理分析表明,钩藤所含钩藤碱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直接扩张末梢血管;葛根含葛根酮有降压作用,并能改善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生白芍中的芍药甙亦有降压作用;泽泻有明显利尿降压作用;地龙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内脏血管扩张而使血压下降。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用本方降压有效率达83.33%,且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儿左心舒张功能指标,能多途经影响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而达到降压效果。
  2.凉血化瘀汤
  组成与用法:丹皮12g,川芎10g,玄参12g,牛膝6g,丹参10g,白芍10g,龙骨12g,钩藤15g,桑寄生10g。每日1剂,分2~3次服,2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凉血化瘀,养阴潜阳。方以丹皮、丹参凉血化瘀,配玄参、川芎以增强药效;白芍、钩藤、龙骨敛阴潜阳,伍寄生以滋水涵木;使以牛膝引血下行。合而用之,使血运安和而无郁逆化火伤阴之虞。临床结果显示,该方疗效持久、稳定,实为治疗小儿高血压病的有效良方。
  3.平肝化痰汤
  组成与方法:天麻6g,半夏10g,牛膝6g,陈皮6g,茯苓12g,钩藤12g,珍珠母15g,甘草6g。上药珍珠母先煎,钩藤后下,天麻另炖,取汁100ml~150ml,分2次温服,每日1剂,2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平肝熄风,涤痰化浊。方用二陈汤健脾运湿,涤痰化浊;天麻、珍珠母平肝潜阳,熄风定眩,镇静安神;钩藤平肝清火散郁;牛膝引血下行。有报道钩藤能直接扩张末梢血管,天麻、珍珠母可软化血管,解除小动脉痉挛,均有降压作用。全方配伍精当,临床有效率达95%,用于痰浊内阻,风痰上扰致高血压者疗效显著。
  4.补肾活血方
  组成与用法:熟地10g,山萸肉6g,甘杞子10g,菟丝子10g,首乌6g,杜仲6g,牛膝10g,川芎6g,丹参10g,益母草12g,当归6g。每日1剂,3周为1疗程。
  功用评述:补肾育阴,活血行瘀。方中熟地、萸肉、菟丝子、杜仲、首乌、枸杞补肾育阴;川芎、丹参、当归、益母草养血通脉,活血利水。全方活血而不温燥,养阴兼可行瘀。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小板聚集释放反应,能降低血液粘滞性。有报道,熟地、首乌、川芎、牛膝均有不同程度降压、抗凝,改善心脑血管神经功能作用。临床观察表明,本方总有效率达93.75%,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预防靶器官损害、减少并发症方面较单纯西药治疗具有相当的优势,并可改变本病病理生理变化,从根本上逆转病势,改善预后。
  5.牛膝钩藤浴方
  组成与用法:牛膝30g,钩藤30g。水煎药液半脸盆,可不断加热水保持水温。每日晨起和晚睡前浴足,每次约20~30分钟。
  功用评述:平肝潜阳。方取牛膝入肝肾并引血下行,用钩藤清肝热平肝阳,二药合用使元阳得以平降,阴虚得以滋济。双足浸浴于温和药液中,通过双脚的足三阴与足三阳经与全身经脉灌流一体,循环往复,阴阳贯通,以调节阴阳平衡。本方临床总有效率达88%,不失为治疗小儿高血压病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痰瘀逆阻所致,治疗***当以滋补肝肾为主,平肝潜阳,涤痰行瘀为辅,并视其兼症不同酌情选方。方一在滋阴平肝基础上配伍活血通络之品,切合本病基本病机,能多途径影响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以达降压效果,可做为本病的通用方剂。方二从凉血化瘀、滋涵潜降立方,针对本病肝血郁滞,阳亢阴虚证候,临床疗效显著。方三以涤痰化浊为主,平肝熄风为辅,对痰浊内阻,风痰上扰者更为适宜。方四以补肾育阴、活血行瘀组合成方,对本病肾虚血瘀者从根本上逆转病势,并可防止并发症,改善预后。方五采用平肝潜阳的足浴药疗,可使气血流畅,阴阳贯通,不失为小儿高血压者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一种治疗方法。以上诸方各有侧重,临症应根据病情不同灵活运用,加减用药:①眩晕明显者,酌加草决明、磁石、地龙;②头痛明显者,加赤白芍、川芎、茺蔚子;③头重恶心者,加半夏、淡竹茹、天麻;④面赤口苦者,加青葙子、黄芩、羚羊角;⑤筋惕肉 者,加夜交藤、秦艽、桑寄生;⑥浮肿尿短者,加防己、泽泻、昆布;⑦夜尿频繁者,加白果、龙骨、山萸肉;⑧肢体抽掣者,加钩藤、全蝎、桑枝;⑨夜寐不稳者,加酸枣仁、龙齿、蝉衣;⑩鼻衄龈肿者,加忍冬藤、茜草、墨旱莲;⑾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参、制首乌等。
  【专药选用】
  1.降压袋泡茶 [山东青州中药厂.鲁卫药准字(1992)844-107号]
  主要成分: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黄芩、钩藤、茶叶。
  功用与药理:清肝,凉血,降压。本品不但对正常及高血压模型动物有降压作用,且有降脂效果,并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微循环功能,保证组织有效灌注和供氧,对防治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有益。
  用量与用法:每袋4.4克,每次1袋,每日3次,开水浸泡后服。
  2.镇脑宁胶囊 [中国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卫药准字(1992)Z-19号]
  主要成分:由9种天然药物精制而成。
  功用与药理:熄风通络,疏散风邪,和畅清阳,清解内热,活血化瘀,降烦安神,安脑止痛。药理研究显示,本品具有软化血管,改善脑循环,降低血压,解热镇痛,镇静安神,舒缓神经血管痉挛等作用。
  用量与用法:小儿每次1粒,每日3次,口服。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低盐饮食(<5g/d),必要时限制水分;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保证足够的睡眠。重度高血压应卧床休息。
  2.病因治疗 继发性高血压应尽量明确病因,以给予针对性治疗。
  3.降压药物治疗 ①减少血容量:主要为利尿剂,多用于低肾素型,如双氢克尿噻1mg~2mg/kg?d,分2次服;螺内酯1.5mg~3mg/kg?d,分3次服;速尿0.5mg~1mg/kg.次,每日1~2次,口服或静滴。②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对肾性高血压、高肾素性或正常肾素性高血压均有效,如β阻滞剂心得安0.5mg~1mg/kg?d,分2~3次服,心功能不全及哮喘者禁用;利血平0.07mg/kg.次(<1.5mg)肌注,见效后0.02mg/kg?d,分1~2次口服。③血管扩张剂:肼苯哒嗪0.75mg~1mg/kg?d,分3~4次服,卡托普利开始1mg/kg?d,分3次服。④钙通道拮抗剂:如心痛定0.2mg~0.5mg/kg.次,每日3次,最大量10mg/次,舌下含服或嚼碎吞服。
参 考 文 献
1 张崇泉,等.钩芍降压颗粒治疗高血压30例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1):682.
2 吴深涛.凉血化瘀法为主治疗高血压病32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1):41.
3 李春英,等.自拟平肝化痰汤治疗高血压病40例疗效观察.中国农村医学,1997;25(3):47.
4 方企扬.补肾活血方治疗高血压病80例.江苏中医,1998;19(11):22.
5 高林高,药浴足部治疗高血压病疗效观察.中医外治杂志,1995;(3);43.
    

第9章 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
  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是一组儿科常见的与多种病原体感染有关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为多见。以急性起病、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为特点。3~8岁儿童多见,男女比例为2:1,预后良好,可为自限过程,病程6月~1年。
[辨病]
  一、辨病简析
  本病以浮肿、少尿、血尿、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前多有感染病史,可归属于中医学“风水”等范围。病因多为外感寒暑湿,或疮毒内侵,劳倦损伤肺脾等所致。病机关键为肺脾肾失调,水液泛溢肌肤;病位在肾,与肺、脾、膀胱、三焦等密切相关。早期多为实证,病程迁延日久,则多成虚实夹杂证。
  二、诊断标准 [卫生部,1992年2月]
  1.发病前1~4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猩红热或皮肤化脓等链球菌感染史。
  2.浮肿。
  3.少尿与血尿。
  4.高血压。
  5.严重病例,可出现如下并发症:①循环充血及心力衰竭;②合并高血压脑病;③急性肾功能衰竭。
  6.实验室检查 ①尿常规以红细胞为主,可有轻或中度的蛋白或颗粒管型。②血尿素氮在少尿期可暂时升高。③血沉在急性期增快。抗“O”效价增高,多数在1:400以上。④血清补体C3 测定在发病>2周明显下降,1~2月恢复正常。
  [论治]
  一、专方辨证论治
  1.清肾利水汤
  组成与用法:麻黄3g~6g,连翘9g~15g,丹皮6g~12g,茯苓9g~12g,猪苓9g~15g,蒲公英9g~20g,白茅根15g~25g,益母草9g~15g,蒲黄6g~12g,甘草3g~6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14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疏风清热凉血,利水化湿消肿。方中麻黄疏表,宣肺利水;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猪苓、白茅根利水泻热,消肿降压;益母草、丹皮、蒲公英活血化瘀,凉血止血;茯苓、甘草健脾利水。药理研究表明,麻黄中的伪麻黄碱具有利尿作用;蒲公英、猪苓、白茅根有较强的利尿退肿作用。诸药相伍,可用于本病风热蕴肺、深入肾络的证候。
  2.祛风通络利肾汤
  组成与用法:桂枝、木通、通草5g~10g,防风、蝉蜕、枳壳各6g~12g,赤芍、牛膝各8g~15g,马鞭草、土茯苓、车前草、薏苡仁各9g~18g。每日1剂,14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祛风解毒,化瘀通络,利水化湿。现代研究认为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痉挛、缺血、水肿,这种病理变化符合中医认为风毒搏结,肾络挛急,水湿瘀阻所致的病理分析。方中桂枝、防风、土茯苓、蝉蜕祛风解毒;赤芍、牛膝化瘀通络;桂枝配赤芍又可舒缓挛急;枳壳、薏苡仁行气渗湿;马鞭草、车前草、通草、木通祛利水湿。据现代药理研究,桂枝、防风、蝉蜕有缓解肾小管痉挛,清除致敏原作用;薏苡仁、车前草、枳壳、木通、通草、土茯苓、马鞭草具清除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及水、湿、瘀等病理产物之功;赤芍、牛膝能扩张肾小管,改善肾组织供血机能,促进炎症吸收和修复病损组织。全方标本兼顾,可用于本病风热湿毒内客肾络的证候。
  3.四草清肾汤
  组成与用法:鱼腥草、白花蛇舌草、车前草、益母草各15g,石韦、冬葵子各10g;白茅根15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评述:清肺利湿,消肿解毒。鱼腥草清肺泄热,利尿通淋,盖肺为水之上源,上?

最后编辑于 2004-10-04 23:12

回复点赞(1)收藏(17) 邀请讨论更多1 楼

精神科博士 应届/往届均可 浙江三级公立入编

全部讨论(4)

发布于 2012-03-28 17:05
内容不错支持
回复点赞收藏更多5 楼

心内介入学科带头人 杭州某三乙综合医院急聘
wuyy8163楼主
发布于 2004-10-05 07:50
失,血行归经,则血尿自止。
  4.益阴止血汤
  组成与用法:熟地15g,麦冬6g,知母6g,牛膝9g,白芍10g,生黄芪15g,当归6g,丹参15g,白茅根、刘寄奴各20g,艾叶炭5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评述:滋阴益气,清热凉血,补血止血。方中熟地甘微温补肾,味厚质润而滋养阴血;牛膝性善趋下,又有补益肝肾之效;白芍苦酸微寒,补血敛阴,三药合用,补养肝肾阴血功效犹著。黄芪甘温益气,有升发作用,改善血行而利水;当归苦温补血,活血止痛,二药并用,大补气血,益气摄血,行气活血。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润燥清热;知母苦寒,上清肺热,下泻肾火,凡燥热伤阴之证不论虚实皆可应用;白茅根味甘性寒,清热凉血,入膀胱利尿止血,导热下行,三药同用对尿血阴津不足者颇见效应。刘寄奴苦温消瘀,既能行血,又能止血,并治小便下血;艾叶辛苦性温,炒炭止血,配合寒凉药能治血热妄行,并使寒药无伤阳之弊;丹参苦能降逆,微寒清热,活血化瘀,能止血而无瘀滞之害,有“瘀血祛而新血生”之妙,三药相伍则消瘀之力更大。通方合用,共奏滋阴益气,清热凉血,补血止血的功效。
  5.栀豉荠菜汤
  组成与用法:生栀子12g,淡豆豉20g,荠菜40g(鲜品加倍)。每日1剂,水煎2次,分3~4次服。
  功用评述:清热,凉血,利尿。方中豆豉轻宣郁火,栀子清泻三焦,引火热下行,二药降中有宣,宣中有降,用于泌尿系气血紊乱、郁火内生有较好的疗效。荠菜性味甘平,清热解毒,凉血利尿,药理研究证实有缩短凝血时间,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通透性等作用。三药合用,可用治热结三焦、迫血妄行引起的血尿。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气阴亏虚,热伤阴络,故治疗***当以止血为主,实者清热泻火,利尿止血,虚者补脾益肾,滋阴止血。方一主以清热凉血,辅以止血化瘀,适用于本病心火亢盛,移热于小肠者。方二固本养阴,清热宁络,用本病肝肾不足,热伤血络者。方三重在益气补虚,活血化瘀,对脾肾两虚,络有瘀热者较为适宜。方四重用滋阴益气,清热凉血,补血止血,尤适用于本病气阴两虚,血热妄行者。方五清热,凉血,利尿,是热结三焦而见尿血的有效方剂。以上诸方各有异同,临床应用尚须随症加减如下:①阴虚火旺者,酌加知母、黄柏、生地黄;②热迫膀胱者,加淡竹叶、木通、瞿麦;③虚热瘀络者,加墨旱莲、牡丹皮、藕节;④气阴亏虚者,加生黄芪、太子参、女贞子;⑤肾阳虚者,加仙灵脾、附片、鹿角胶;⑥风火咽痛者,加金银花、荠菜、金果榄;⑦伴蛋白尿者,加蝉衣、芡实、菟丝子等。
  【专药选用】
  1.十灰散 [元代葛可久著《十药神书》方]
  主要成分:大蓟炭、小蓟炭、大黄炭、栀子炭、茜草炭、柏叶炭、白茅根炭、牡丹皮炭、荷叶炭、棕榈皮炭。
  功用与药理:清热,凉血,止血。药理研究表明大蓟、小蓟、茜草、荷叶、侧柏叶、棕榈皮炭炒后能降低实验性动物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白茅根水煎液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并可缩短出血与凝血时间;大黄有沉淀蛋白质作用,可减少创面体液渗透,并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毛细血管脆性,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促进血凝作用;此外,侧柏叶、小蓟、茜草、大黄、栀子、白茅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杀作用;大黄、牡丹皮还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6g~9g,每日2次,口服。
  2.止血宝胶囊 [陕西省岐山制药厂.卫药准字(1991)Z-03号]
  主要成分:小蓟。
  功用与药理:凉血止血,祛瘀消肿。小蓟为菊科植物,性味甘苦凉,具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止痛功效。药理研究证实有收缩血管、缩短凝血时间与凝血酶原时间作用。此外,小蓟有降血压与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1~2粒,每日3次,口服。
  【西医药治疗】
  适当休息,适量增加维生素及蛋白质饮食,预防感染。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尽可能明确诊断并依照原发病进行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何思卿,等.血余茅根汤治疗小儿迁延性血尿5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8;(11):517.
2 肖达民.自拟二至四草饮治疗小儿迁延性血尿20例.辽宁中医杂志,1998;(12):564.
3 彭世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小儿迁延性血尿24例.陕西中医,1991;(8):369.
    
尿 频 症

  尿频症是指小便次数明显增多,且排除尿路感染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其特点为患儿白昼尿频、尿急、尿量少而不痛,入睡后尿频消失,又无尿床现象。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多见于寒冷地区、寒冷季节。常数月不愈,多次尿常规检查无异常结果。
【辨病】
  本病以小便频数、尿急但无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为小儿体质羸弱,肾气不固或中气不足所致。病机关键为脾肾元虚,膀胱失约;病位在膀胱,与肾、脾、肺关系密切;病程较短,大都呈现虚证。
  【诊断要点】
  1.白天小便次数增多或难以计数,尿量少或只有数滴,入睡后尿频消失,精神紧张时明显加重;或伴有面色少华,精神不振,形体消瘦等。
  2.尿常规检查多无异常。
  3.须排除尿路感染及其他导致尿频的器质性疾病。
  【专方辨证论治】
  1.黄芪五子汤
  组成与用法:黄芪12g,金樱子15g,菟丝子、覆盆子、补骨脂、枸杞子各10g。水煎分服,每日1剂。
  功用评述:益气,补肾,固涩。方中黄芪益气,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和抑制双向调节作用,抗疲劳,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改善睡眠情绪,亦有抗利尿作用;金樱子、覆盆子、枸杞子固精止遗缩尿,药理证实金樱子所含鞣质具有明显的收敛固涩作用;补骨脂、菟丝子补肾壮阳,能强壮身体,提高肾功能,有助于提高疗效。诸药合用,符合小儿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对于本病肾气不足、下元不固患儿疗效可靠。
  2.螵蛸寄奴汤
  组成与用法:桑螵蛸、金樱子各10g,刘寄奴15g,生黄芪20g,益智仁、乌药各8g,红花、川芎各6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5日为1疗程,可连服2疗程。
  功用评述:温肾涩尿,行气活血。方中桑螵蛸补肾温阳缩尿,为治本之药;以益智仁、金樱子温肾益精、固脬缩尿辅之。黄芪益气升阳,与桑螵蛸配伍对下焦虚寒,气化不宣引起的尿频效果显著。刘寄奴味苦辛温,苦能降下,辛温通行,血得热则行,故能主破血下胀;配乌药、红花、川芎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功效。缩泉丸治肾虚有寒,膀胱失约所致的小便频数有效。本方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小儿神经性尿频。
  3.温肾健脾渗湿汤
组成与用法:吴茱萸2g,益智仁2g,白芍、车前子、茵陈、桂枝(或用肉桂2g)各6g,黄芪15g,茯苓20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用评述:温阳益肾,健脾渗湿。方中吴茱萸、益智仁、肉桂温肾散寒,助火暖土。黄芪、茯苓、白术、 甘草补气健脾;黄芪又善升举阳气,使清阳得升则浊阴自降,脾肾健旺而湿浊自除。佐以车前子、茵陈以利水渗湿。全方通补兼施,标本并治,故可获良效。
  4.节泉汤
组成与用法:党参、鸡内金各10g,桑螵蛸、菟丝子各12g,生酸枣仁15g。每日1剂,清水煎,早晚分服,10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温肾健脾,醒脑止遗。方中桑螵蛸、菟丝子温肾固精,缩尿止遗;党参、鸡内金健脾消食,培土制水;生酸枣仁醒脑治多眠。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且能抗利尿;桑螵蛸也有较明显的抗利尿作用;菟丝子能促进肾上腺分泌,强壮身体,而有缩尿止遗作用。诸药合用,培本固元,使膀胱开合适度,诸症渐除。
  5.麻杏石甘汤
  组成与用法:麻黄3g~5g,杏仁6g~8g,石膏10g~15g,甘草6g。每日1剂,清水煎,分3次服,3月为1疗程。
  功用评述:清宣肺热,通调水道。方中麻黄、杏仁开宣肺气,石膏清泄热邪,甘草调和诸药。麻黄辛温本为发汗之品,石膏辛寒能清阳明之热,二药合用则麻黄不发汗解表而宣肺通调水道,石膏则清泻肺热使肺气清降而功能复常。
  【辨证论治评述】
  综观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的临床研究,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肾元虚,膀胱失约所致,治疗***当以补肾健脾,收敛固涩,利湿化浊为主,并视其阴阳寒热之偏颇酌情选方遣药。方一主用益气补肾固涩之品组合成方,适用于本病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的证候。方二以补肾固涩为主,行气活血为辅,对肾阳偏虚、气血瘀滞者较为适宜。方三重在温阳益肾,健脾渗湿,尤适用于脾肾阳虚,下焦虚冷的患儿。方四温肾健脾,醒脑止遗,可作为治疗脾肾不足、膀胱失约的基本方。方五重在清宣肺热,通调水道,是主治尿频症肺热壅盛、水道不调的有效方剂。以上诸方同中有异,临床应用当须灵活掌握,随症加减大仿如下:①偏阳虚者,酌加韭子、肉桂;②兼虚热者,加知母、黄柏;③肾气虚明显者,加覆盆子、白果;④下焦湿热者,加败酱草、萆薢 ;⑤ 脾虚湿盛者,加白术、茯苓、薏苡仁等。
  【专药选用】
  1.遗尿散 [《辽宁省药品标准》(1982)年]
主要成分:益智仁、川萆 、朱砂。
  功用与药理:暖胃温肾,固涩尿液。方中益智仁温脾暖肾,固气涩精,善治小便余沥,夜尿频数之证;佐以朱砂镇静安神,可用治小儿尿频之证。诸药合用,效果明显。
  用量与用法:每次5g,每日2次,早晚空腹温开水或淡盐水送服。
  2.缩泉丸 [宋?陈自明著《校注妇人良方》方]
主要成分:山药、乌药、益智仁。
  功用与药理:补肾固涩,缩尿止遗。研究表明,本品能增强人体机能,调节、提高人体代谢,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改善机体反应机能,改善肾功能等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3g~6g,每日2次,口服。
参 考 文 献
1 郭冒金.黄芪五子汤治疗小儿夜尿症52例.湖南中医杂志,1992;(1):48.
2 黄毓庆.螵蛸寄奴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症32例.四川中医,1998;(9):43.
3 钟政声.温肾健脾渗湿法治疗小儿滴尿症38例.新中医,1995;(5):53.
4 郝玉明,等.节泉汤治疗遗尿症192例疗效观察.山西中医;1991;(4):16.
5 曹锡木.彭宪彰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尿频经验介绍.四川中医,1995;(6):7.

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是睾丸鞘膜内浆液量过多或鞘膜闭合异常而有积液的一种病变。可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原因不明,后者常由睾丸外伤、丝虫感染等因素引起。常见于婴儿,临床症状不显著,偶有坠胀及牵拉不适感,明显肿大时或可影响排尿。
【辨病】
  本病以阴囊内可扪及囊性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水疝”范围。主要病因为小儿先天不足,水湿内聚等所致。病机关键为气化不利,水湿壅滞;病位在睾丸,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诊断要点】
  1.患侧阴囊可有圆形或椭圆形柔软的鞘膜水囊肿物。
  2.临床症状不显著,偶有坠胀及牵拉不适感,明显肿大时或可影响排尿。
  3.肿物透光试验阳性。
4.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
  【专方辨证论治】
1.益肾利水汤
组成与用法:熟地、橘核、荔枝核、川楝子各6g,泽泻8g,山药10g,车前子12g,牛膝、柴胡各3g,甘草5g。上药文火煎取150ml,分3次服,每日1剂,10日为1疗程。
  功用评述:益肾疏肝,利水消肿。方以熟地、牛膝、山药、柴胡益肾健脾,疏肝解郁;川楝子、橘核、荔核行气散结、治疝止痛;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甘草调和诸药。
  2.加味五苓散
  组成与用法:桂枝3g~6g、猪苓、白术、橘核、泽泻各6g,茯苓、薏苡仁各10g,木香5g。每日1剂,清水煎分2次服。
  功用评述:健脾祛湿,化气行水。方中桂枝辛温,温阳化气;白术苦温,健脾运湿;泽泻、茯苓甘淡渗湿,畅利水道,使湿邪从下而出;药理证实五苓散具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橘核、木香行气散结,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党参、黄芪、薏苡仁健脾祛湿,使得脾运正常,水湿不致停聚。
  3.暖肝化浊方
组成与用法:荔枝核12g,炒小茴香6g,炒橘核10g,小青皮6g,川楝子8g,川朴5g,木通3g、萆 8g。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评述:暖肝化浊,理气散结。方中荔枝核入肝肾,可散滞气,辟寒邪;小茴香疏肝理气,温肾祛寒;橘核行气散结;川楝子、小青皮利气疏肝;厚朴理气燥湿;木通、萆 分利下焦湿浊。全方辛温居多,善走肝经,辛者能散能疏,温者祛寒暖肝,兼可祛湿。诸药合用,使寒湿之邪疏散,厥阴气血调和,睾丸肿胀自消。
  4.温经燥湿汤
组成与用法:汉防已、川芎、小茴香、川椒、艾叶各15g,白矾10g。将前5味药连煎2次,煎剂约1000ml,白矾研细,放入溶化,待温度适度后,用纱布蘸药液湿敷患处,每次半小时,每日2~3次。
  功用评述:祛风燥湿,温经散寒,活血消肿。方中汉防已、白矾祛风燥湿;川芎活血化瘀;小茴香、艾叶温经散寒燥湿。通方合用局部外敷,可使药液直达病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积液的吸收消散而获得较好疗效。
  【辨证论治评述】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为儿科临床常见疾病,本病病机关键为肝脾失调,水湿壅滞所致,故治疗当以健脾化湿行水为***。方一由益肾疏肝、利水消肿组合而成,适用于本病肾虚肝郁,水湿内停者。方二重在健脾祛湿,化气行水,可用于脾虚水湿内停者。方三主以暖肝化浊,辅以理气散结,对寒湿内滞,肝肾虚寒者较为适宜。方四祛风燥湿,温经散寒,活血消肿,为外敷方药,尤适用于寒湿凝滞,气血瘀阻者。以上诸方各有侧重,临床应用尚需随症加减:①偏寒者,酌加桂枝或桂心;②湿盛者,加苍术、防已;③气虚者,加黄芪、白术;④阴囊坠胀明显者,加青皮、枳壳;⑤久病不已者,加丹参、小茴香;⑥纳差者,加焦山楂、神曲等。
  【专药选用】
  1.五皮丸 [明代王肯堂著《证治准绳》方]
主要成分:陈皮、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生姜皮。
  功用与药理:健脾化湿,利尿消肿。方中茯苓皮、大腹皮、陈皮健脾行气,利尿消肿;桑白皮泻肺利尿;生姜皮温脾化湿,行气利尿。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6g~9g,每日2次,口服。
  2.肾炎消肿片 [《卫生部药品标准》(1990)年]
  主要成分:苍术、陈皮、南五加皮、茯苓、淡姜皮、大腹皮、西瓜皮、泽泻、黄柏、椒目、益母草等。
  功用药理:健脾渗湿,利水消肿,理气宽中。药理研究表明,本品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有明显的利尿消肿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西医药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婴儿及新生儿鞘膜积液有自愈可能,需保守观察。

参 考 文 献

1 杜双庆.中药治疗小儿原发性鞘膜积液25例.四川中医,1997;(12):39.
2 李昌荣.五苓散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15例.新中医,1996;(4):48.
3 潘柏青.暖肝化浊法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38例.浙江中医杂志,1996;(5):211.
4 霍兴隆.中药煎剂温敷治疗小儿鞘膜积液40例,陕西中医,1993;(9):4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儿科辨病专方(四)[原创]
『理血剂』膈下逐瘀汤
中药治疗格林巴利综合症:
ICU常用药物
格林巴利综合症的治疗偏方
【共享】手术室抢救药 - 护理专业讨论版 -丁香园论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