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折翼的雏鹰——德国航空母舰发展史
userphoto

2023.11.06 北京

关注

(题图为“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的下水仪式)

2006年7月12日,波兰“圣芭芭拉”号石油勘探船在弗瓦迪斯瓦沃沃以北55km的海底发现了一艘长度大约为250米上下的沉船残骸。7月24日,波兰海军派出考察队对残骸进行了声呐扫描及水下影像的拍摄,最终确定了残骸的身份——德国“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随着残骸被发现,关于这艘德国最接近完工的航空母舰最后一个谜团也随之解开。

沉船残骸的声呐扫描图像

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可以说是德国航母的代表,而她的一生也几乎是航空母舰这个舰种在德国海军内的发展和命运的一个缩影。尽管德国海军内部并不缺乏支持建立海军航空兵和海上航空平台的人士,但是这些思维却总是会在国家决策层面遭遇阻力。德国海军的航空力量就像是一只向往蓝天的雏鹰,然而在她真正能够翱翔于蓝天之前,就被剪断了双翼。德国也由此成为自航母出现至今的100多年间,在被直接或间接纳入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的海军大国中,唯一一个未曾服役过任何航空母舰的国家。

1.前奏与起步

在莱特兄弟于1903年发明动力飞机后不到10年间,这种新型交通工具在军事上,尤其是海战中的应用潜力就被许多具有前瞻性的人士所预见到。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是英国,皇家海军在1912年即组建了一支海军航空兵部队,并在1913年将“竞技神”号防护巡洋舰改装成为水上飞机母舰服役。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人及他们的盟友利用水上飞机对德国海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这令德国海军也开始注意到发展海军航空力量的必要性,并临时在腓特烈·卡尔号装甲巡洋舰上加装了两架飞机。不过彼时由于德国公海舰队遭到英国海上封锁,行动范围极度受限,再加上海军部高层,尤其是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对于海基固定翼飞机并不感冒,德国海军并未能第一时间组建起自己的航空力量。提尔皮茨认为飞机不仅稳定性不够,其包括续航能力、火力等指标都显得过于弱小,而其能提供的帮助也仅限于进行一些早期侦察;但是即便是侦察这项任务,飞机也并不会做得比滞空时间更长的齐柏林飞艇来得好,更何况飞艇还有战略轰炸的能力。

LZ66号飞艇,齐柏林飞艇的存在让德国海军高层并不看好固定翼飞机的前景

尽管提尔皮茨认为齐柏林飞艇在性能和效用上完胜飞机,但他同时也承认岸基的飞艇灵活性不够,相比之下海基的飞机也许可以提供更具有时效性的侦察情报。1915年,德国海军获得批准,将4艘商船改造成为水上飞机母舰,以对飞机究竟能对海军起到什么作用做一个技术验证,每艘船可以搭载2~4架汉莎-勃兰登堡W型水上飞机。实际使用中,德国海军发现这些以民船为底子改装的军舰因为航速太慢而完全无法跟上舰队的脚步,W型水上飞机的性能也已经落后,因此海军提出希望能够以巡洋舰搭载性能更为优秀的水上飞机。不过由于4艘商船改装的水上飞机母舰使用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德国海军高层更为怀疑使用飞机的必要性,再加上1916年爆发日德兰海战后德国各大造船厂也已经满负荷运转,巡洋舰搭载飞机的计划也因此被搁置。直到1918年2月,斯图加特号轻巡洋舰驶入威廉港的帝国造船厂接受改装,成为了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德国海军终于拥有了能够伴随舰队行动的海基航空力量。不过由于斯图加特号吨位和尺寸过小,飞机搭载量也仅有三架,德国海军同时计划将吨位更大的罗恩号装甲巡洋舰进行类似的改装。

完成改装后的“斯图加特”号轻巡洋舰,注意其舰艉的水上飞机机库

不过罗恩号的改装工作并未启动,原因是1918年1月,负责进行海军航空技术研究的于尔根·莱佩尔博士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提出了一项更具吸引力的方案。莱佩尔博士提出,为了使舰载机的起降更有效率,母舰应该有一条专供降落的全通式水平甲板,飞机应停放于其下的二层甲板并可直接从那里起飞——这与同时期英国改装“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的思路别无二致。按照以往的方式,水上飞机均是由母舰的起重机吊放至水面并自行起飞,回收也是自行降落至母舰附近水面并由起重机吊回。按照莱佩尔博士的理论,母舰不仅可以提升收放飞机的效率,同时也可以搭载更多飞机。德国海军立刻决定叫停罗恩号的改装计划,选定了一艘搁置于汉堡港内多时的高速邮轮舰体——“奥索尼亚”号(奥索尼亚号为意大利一家航运公司向德国订购的高速邮轮,但是由于战争原因,船体1915年下水后就未进行后续的建造工作),并决定将奥索尼亚号按莱佩尔博士的理论,改造成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1号”计划示意图,计划使用“奥索尼亚”号船体改装

设计工作仍由莱佩尔博士主持,项目被命名为“航空母舰1号”。1918年11月,莱佩尔完成了草图绘制,他为该舰设计了两层飞行甲板,上层为128米长的降落甲板,其下方是机库甲板,可以停放10架使用轮式起落架的陆上战机,机库甲板前方则是30米长的起飞甲板。机库和起飞甲板下方则是水上飞机甲板,可以依传统方式运作13~15架左右的水上飞机。舰载机计划使用改装轮式起落架的汉莎-勃兰登堡W.29型水上战斗机和汉莎-勃兰登堡GW型水上鱼雷轰炸机。不过由于不久后德国在一战中战败投降,航空母舰1号的方案也就没有了下文,战后意大利也拒绝接收未完成的“奥索尼亚”号船体。1922年,“奥索尼亚”号船体被拆毁。

汉莎-勃兰登堡GW型水上鱼雷轰炸机,计划作为I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之一

2.战间发展——齐柏林伯爵级

由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海军的发展作出了严格限制,德国人只能看着日、美、英、法等国不断完善自己的航母战术,而自己却不能做任何事。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开始公然违背凡尔赛条约大肆扩军。希特勒下令成立德国空军,并将一系列的军用飞机项目提上日程,德国海军也看到了重获自己的航空力量的希望——此前的10多年间,德国并不被允许拥有军用飞机。时任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立即授意海军建设部着手进行航空母舰方案的研究,1934年3月,海军部内部进行了一次会议讨论,会议决定将航空母舰的设计要求设定如下:

  • 主要作战水域为北海和北大西洋

  • 标准排水量15000~20000吨

  • 搭载9门15cm火炮或6门20.3cm火炮以及适量防空炮

  • 飞行甲板长度至少180米,舰载机通过弹射起飞,载机数量50~60架

  • 防护水平应至少相当于轻巡洋舰

  • 续航里程不低于12000海里

来自柏林工大的36岁舰船工程师威廉·哈德勒被指派为航母项目的总设计师。他面临着一项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航空母舰尚属于新兴舰种,德国国内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不说,对于国外的航空母舰理论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也几乎没有任何渠道可以获取。除此之外,哈德勒还面临着空军不合作的问题。由于德国各大飞机厂商都是按照空军的要求设计飞机,海军在考虑舰载机配置的时候需要寻求空军的帮助,但是空军认为自己没有义务去帮助海军发展,甚至连关系到航母机库和升降机设计的飞机外形尺寸的详细数据都拒绝提供。

英国“暴怒”号航空母舰是德国人设计航母时最初的参考对象

尽管困难重重,哈德勒还是决定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由于同时期英国正好在举办海军开放日活动,暴怒号航空母舰对一般民众开放,哈德勒决定派自己的副手利用这少有的近距离观察他国航空母舰的机会,去实地考察一下。尽管获得的信息有限,哈德勒还是决定依照暴怒号的设计——这也是他手头唯一可以参考的资料——来完成自己的初步设计。1935年初,哈德勒完成了草案的初步设计,他的方案标准排水量在22000吨左右,航速35节,装备8门15cm火炮(雷德尔最初希望能够安装8门20.3cm口径火炮,但是设计团队认为这会导致军舰严重超重),可以搭载约50架基于阿拉多Ar95水上飞机设计的舰载机——由于空军的不合作,阿拉多的水上飞机是哈德勒能够拿到的为数不多的参考。哈德勒的初案计划采用与暴怒号相同的二段式飞行甲板设计,飞机可同时由顶部的全通甲板或二层的直通机库的起飞甲板起飞。

不过哈德勒的初步方案尚未拿出来讨论之时,德国和英国就在1935年6月18日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而根据协定规定,德国海军获得了38500吨的航空母舰建造吨位。雷德尔立即决定用这些吨位建造两艘航空母舰,每舰的吨位也因此得到了确定:19250吨。哈德勒只得放弃自己22000吨的原案设计,把一切推倒重来。1935年秋,德国人又获得了近距离接触另一艘航空母舰的机会——应结盟倾向明显的日本海军邀请,德国人派出了哈德勒的副手奥莱里希、海军军官切赫和空军军官洛特访问日本并参观了“赤城”号航空母舰。不过由于此时在雷德尔和希特勒的斡旋下,德国空军已经开始为海军航空母舰计划提供帮助,海军也计划在舰载机上选择速度更快的最新型号——包括首飞不久的Bf109也在考虑之列,赤城号三段式飞行甲板的设计被德国人认为过于落后,没有太多参考价值。不过德国人还是以装甲钢的表面渗碳技术为筹码,交换获得了赤城号一些关键设施的详细图纸,包括舰载航空设备(例如阻拦索、助降装置等)以及飞行甲板和机库甲板布局等在内的近100张图纸被带回德国。

采用三段式飞行甲板的“赤城”号尽管未对德国航母设计产生太多影响,但是令德国设计师确认了自己没有走弯路

考察团从日本归来后不久,哈德勒即完成了第二版本的原案设计。虽然赤城号的设计对于德国海军而言没有太大参考价值,但是哈德勒在研究过考察团带回来的图纸后,一颗悬着的心也算是放了下来——赤城号的飞行甲板与机库布置方案与自己当初摸着石头过河时所设计的方案并无太大不同。由于前文提到空军的加入,哈德勒决定摒弃英日的多段式飞行甲板设计,采用类似美国航母的单一全通式飞行甲板,长度为242米,并计划采用两座新研制的空气弹射器以满足新式战机的起降需求。根据雷德尔和海军要求——他们仍对舰载机的作战效能表示怀疑,认为航空母舰依旧需要巡洋舰级别的对海作战能力——15cm主炮数量加倍至16门,防护也增强至施佩伯爵号装甲舰的水平。哈德勒原计划维持初案时的双层机库、双升降机的设计,不过在参考了赤城号的相关图纸后,哈德勒决定在飞行甲板中部再增设一座升降机以提高作业效率。1935年末,雷德尔认可了第二版本初案设计,两艘航空母舰的建造也被提上日程,并分别获得了“航空母舰A”和“航空母舰B”的建造代号。雷德尔计划在1936年动工A舰,1938年开工B舰,1935年11月这项计划获得希特勒通过,两舰的订单也分别下发至基尔的德意志造船厂(A)和日耳曼尼亚造船厂(B)。

“航空母舰A”方案线图,侧视图
“航空母舰A”方案甲板布局线图
“航空母舰A”方案机库甲板及火炮甲板布局

1936年12月28日,航空母舰A正式动工。尽管德国海军对外宣称其设计标准排水量为19250吨,但实际上设计团队心理十分清楚,加装了重武装和重装甲以及采用了20万马力高出力轮机的航空母舰标排实际上远远超过这个数值,达到23000吨以上。这艘航母的水线装甲带厚度为100mm,飞行甲板装甲厚度为40mm,二层机库下方也有厚达40~60mm的主水平装甲。轮机系统可以将其推至35节的高速,续航能力则为9600海里/19节。除去16门15cm舰炮外,其还装备12门10.5cm高射炮、22门37mm高射炮和28门20mm高射炮。航空母舰动工后不久,舰载机的选型工作也展开。尽管阿拉多公司依照海军要求为他们开发了Ar195舰载鱼雷机和Ar197舰载战斗机,费舍尔公司开发了Fi167舰载多用途轰炸机,但这些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双翼机都在完成试飞后轻易地被海军放弃,因为他们更青睐于空军全新的单翼主力战机——Bf109战斗机和Ju87俯冲轰炸机。尽管空军方面并不情愿,但是在希特勒的要求下,舰载型的Bf109T和Ju87C很快被开发出来并完成了一系列测试。1938年初,两型飞机的量产也被提上日程。

GIF
Bf109T型舰载战斗机三视图,其机翼面积要比Bf109E型更大。注意其机尾的着舰钩
Ju87C型舰载俯冲轰炸机,可翻折的机翼是其最明显的特征

1938年底,“航空母舰B”的龙骨也顺利铺下,而“航空母舰A”则在同年12月8日下水,并获得了“齐柏林伯爵”的舰名。舾装工作一直顺利进行到1939年9月,到德国开始入侵波兰时,齐柏林伯爵号的工程进度已经接近90%,船体已经建造完毕,轮机系统也已经安装并等待测试。按照计划,齐柏林伯爵号将在一年内建成,舰员和舰载飞行员培训也已经提上日程,形成战斗力指日可待。1939年10月,雷德尔在与希特勒会面后提出,应暂停航空母舰B的建造工作而全力完成齐柏林伯爵号的建造,希特勒表示同意。与此同时第一批的Bf109T和Ju87C以及Fi167舰载机也已经出厂,雷德尔计划用这些飞机组建第一批海军航空兵,同时完成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一切看上去似乎很顺利,直到1940年初,德国入侵法国前夕,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任何会飞的东西都由我来管”,导致所有的舰载机都划归德国空军名下,无奈的雷德尔只得叫停了本就因为潜艇建造量激增而导致拖延的齐柏林伯爵号的建造工作。1940年4月29日,看不到重获舰载机希望的齐柏林伯爵号正式停工,已经安装的部分火炮也被挪作岸防用途。同年7月份,齐柏林伯爵号的船体被从基尔拖离至波兰格丁尼亚港以躲避英军轰炸。

下水后不久的“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
1940年6月,建造工作被正式叫停的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依旧堆放着各种建设材料
1940年初,建造工作已经停止的“航空母舰B”,有资料称其预定舰名为“彼得·施特拉塞”号

3.战时回光返照——辅助航母计划

1940年11月,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奇袭塔兰托获得巨大成功,而这一役也使德国海军开始担忧自己的港口是否也会遭受如此命运。雷德尔再次向希特勒进言,重申建造航空母舰和建设海军航空兵的重要性,并向希特勒保证重开航母建造工作不会影响潜艇的建造工作。与此同时,由于德国海军在挪威沿岸饱受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的袭扰,而空军又不能够及时响应,希特勒决定将一些空中联队调由海军指挥。但是戈林再次对此进行了阻挠,并说出了又一句名言:“只要我还活着,或者说我还没辞职之前,雷德尔休想得到任何一支海军航空兵。”

1941年5月27日,俾斯麦号沉没,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的“剑鱼”式鱼雷机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月份,希特勒与雷德尔再度进行了会面,雷德尔表示俾斯麦号正是由于缺乏海军航空兵的掩护才会导致如此下场。如果齐柏林伯爵号能够如期服役并伴随俾斯麦号出航,那颗致命的鱼雷也许根本就不会投下。希特勒认同了雷德尔的看法,并决定续建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同时希望德国海军能利用现有的舰船改造一些航空母舰以尽快形成规模。不过希特勒同时也表示,这些工程要等到巴巴罗萨计划成功后再启动,届时德国可以将用于陆军的资源转移至海军。在希特勒的设想里,苏联沦陷不过是一年之内的事情。

1941年,停泊于什切青的“齐柏林伯爵”号,“俾斯麦”号的沉没为她带来了一丝复建的曙光

得到希特勒保证的德国海军立刻开始了规划工作。他们首先确定了,新航母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搭载战斗机以为舰队提供防空掩护,并将整个计划命名为“辅助航空母舰计划”;随后就选定了几艘可以用于改装为航空母舰的船,包括服役多年的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和两艘“德意志/吕佐夫”级装甲舰,以及三艘客轮——隶属于北德意志-劳埃德航运公司的5万吨级的“欧罗巴”号和1.8万吨级的“格奈森瑙”号,以及隶属于汉堡-美洲航运公司的1.9万吨级的“波茨坦”号。由于“格奈森瑙”号和“波茨坦”号客轮的最高航速只有21节,德国海军认为这两艘船只能担当训练和二线作战任务,因此又再度选择了一艘尚在建造中的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级4号舰“塞德利茨”号,计划将其改装成一艘能满足一线作战需要的航空母舰。海军建设部同时也提出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和德意志级装甲舰的改造方案,为了如齐柏林号一般同时满足空中作战和对海作战的需求,这些方案被设计成同时拥有飞行甲板和大口径火炮的“飞行甲板巡洋舰”,建设部甚至有人异想天开地提出利用H号战列舰的舰体建造飞行甲板巡洋舰的方案。然而由于在设计齐柏林号期间,总设计师哈德勒就向雷德尔提出,根据英国方面的使用经验,航空母舰装备大口径主炮并没有什么用却反而会影响舰载机起降,15cm口径已经足够满足需求,更何况辅助航空母舰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防空支援,大口径舰炮因此显得十分鸡肋,这些方案因此很快就被废弃。

“欧罗巴”号大型远洋客轮,其不仅吨位巨大(近5万吨),航速也高达27.5节
“飞行甲板巡洋舰”计划之一,A III方案线图,设计排水量达7万吨。飞行甲板巡洋舰A系列均计划由战列舰船体改造,而由巡洋舰/装甲舰舰体改造的方案则被称为“飞行甲板巡洋舰E”

1942年5月13日,由于对苏作战并未如希特勒预想一般顺利,德国海军却在挪威面临越来越大的空中压力,希特勒命令海军恢复齐柏林伯爵号的建造,并同时展开欧罗巴号、格奈森瑙号和波茨坦号客轮以及塞德利茨号重巡洋舰的改造工作。与此同时,希特勒还把目光投向了位于洛里昂的法国“德格拉斯”号轻巡洋舰的船体,希特勒命令海军建设部对将其改建为航母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对于雷德尔所担心的舰载机问题,迫于希特勒压力的空军表示,可以让飞机制造厂空出足够的产能,为海军提供最新型号的舰载机(Me155和Ju87D,Me155可以看做是Bf109G的舰载型)。

1942年,停泊于不莱梅的“塞德利茨”号重巡洋舰(白色箭头处),可以看到其完成度非常高
塞德利茨号/威悉河号改装方案示意图,舰载机为10架Me155+10架Ju87D

德国海军立刻展开了设计工作。方案确定得很快,5艘改装航空母舰都计划采用类似于齐柏林号的开放式舰艏、全通甲板和大型舰岛,安装两个弹射器,并且拥有一个单层机库。齐柏林号也计划进行一些现代化改造,由于需要安装更多新型的电子设备,原方案上的舰岛被加高加大,而为了使排烟不影响舰桥工作,烟囱上也计划加装一个烟囱帽;由于加大舰岛带来的增重,舰体底部同时计划安装一条突出部以增加浮力,也能同时兼顾水下防御。塞德利茨号重巡洋舰的改装工作最早展开,由于动工时该舰已经接近完成,上层建筑已经成型,造船厂先是花费了几个月时间将上层建筑拆除,随后才开始安装机库与飞行甲板。德格拉斯号的改装工作由于洛里昂造船厂连足够的工人都无法凑齐而从未真正开始过。而至于三艘客轮,则在改装工作进行时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海军在进行内部结构改造研究时发现,这三艘客轮的船体结构及水密舱设计都不满足军用需求,船体强度有限,加装机库和飞行甲板的话稳定性成问题。海军建设部提出在船体侧面加装装甲钢板的解决方案,但这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更何况加装装甲钢板会使船体增重,本就不快的航速又会进一步下降。1942年11月25日,由于舰体稳定性的问题无法解决,“欧罗巴”号的改造工程被中止,“格奈森瑙”号和“波茨坦”号则通过加装装甲钢板的措施解决此项问题——毕竟这两艘船打一开始就没打算投入一线作战,航行性能差一点并无太大影响。仍在继续改造工作的三艘航空母舰分别获得了新名字:“威悉河”(塞德利茨)、“亚德河”(格奈森瑙)和“易北河”(波茨坦)。11月30日,齐柏林伯爵号的船体被拖离格丁尼亚,并在一周后抵达基尔,续建工作也随后展开。

“欧罗巴”号改装方案示意图
“波茨坦”号/“易北河”号改装方案示意图

1942年12月31日,德国水面舰队在巴伦支海海战中拙劣的表现令希特勒大为光火,在通报会议上即表示应该拆毁所有的德国大型水面舰艇,雷德尔此时也终于失去了元首的支持。1943年1月30日,邓尼茨接任德国海军总司令,希特勒也同时叫停了所有德国大型水面舰艇的建造工作——这其中就包括4艘航空母舰。悲惨的齐柏林伯爵号复工仅仅一个多月后就再度丢失了完建的曙光,而塞德利茨号的上层建筑拆除工作,则刚刚完成……

1943年2月,改建工作停止的“塞德利茨”号重巡洋舰,其上层建筑除了烟囱之外已经全部拆除完毕

4.后记

1943年4月,齐柏林伯爵号的船体被拖往什切青等候处置。德国人考虑过将其改装为高速运输船抑或是浮动兵营,但从未进入实际操作阶段。1945年4月,由于苏联红军逼近什切青,德军凿沉了齐柏林伯爵号,并同时在其船底安装了炸药。4月25日18:00,在红军进入什切青市区时,炸药被引爆,已经坐底的齐柏林伯爵号受到严重损坏。不过在1946年3月份,苏联人还是将其打捞了出来。其后,苏联人似乎用齐柏林伯爵号的船体做了一系列的火力测试,但是她的行踪下落则一直成谜,直到2006年,她的残骸才被“圣芭芭拉”号发现。

被苏联人打捞出水的“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舰体

塞德利茨号(威悉河号)的船体则在停工后被拖至柯尼斯堡,并在那里接受了和齐柏林伯爵号相似的命运——被德军炸毁,又被苏联捞起。不过由于塞德利茨号船体受损较为严重,苏联人捞起之后直接就地拆毁回收材料而没有用于其他用途。

三艘客轮在改造工作被废弃后承担起了运兵船和浮动兵营的任务。欧罗巴号和波茨坦号顺利存货至战后并继续她们作为客轮的服役历程,格奈森瑙号则在1943年5月份于丹麦附近海域触雷沉没。

战后为英国交通运输部服务的“波茨坦”号客轮,此时她已更名为“福伊帝国”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无论是联邦德国海军还是民主德国海军都不被允许拥有被视为进攻性武器的航空母舰,而海岸线大幅缩水的德国也没有太多的远海反潜需求,因此也并未如意大利及日本一般发展直升机航母来打擦边球。德国人的航空母舰依旧只能是一个梦。

5.外传:德国航母的远亲——日本“神鹰”号航空母舰

隶属于北德意志-劳埃德航运公司的“格奈森瑙”号客轮其实还有一艘姊妹船——“沙恩霍斯特”号客轮,执行由德国不莱梅驶往远东的航线。1939年7月,沙恩霍斯特号从不莱梅出发驶向日本神户,并由于德国当局的秘密指令滞留神户。不久后二战爆发,德国人本计划利用沙恩霍斯特号对英军在远东的运输线进行破坏,但是由于当时日本尚未参战,为了保持自己中立的立场,他们拒绝放行沙恩霍斯特号出港。1942年,由于在中途岛海战中损失惨重,日本当局和德国人协商买下了沙恩霍斯特号客轮的所有权,并在9月份开始动工将其改造为航空母舰,命名为“神鹰”。

1944年11月17日,“神鹰”号航空母舰在黄海海域被美国潜艇“锹鱼”号击沉。

日本“神鹰”号航空母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战德国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舰,从未上过战场,就被当成靶舰击沉
二战中各国航空母舰的沉没纪实
航母简史:07.永未完工的航母
二战德国为什么没有航母?其实他们早就造出来了
“霞飞”除了坦克其实还有航母——二战前法国未能建成的舰队航母
“葬身”巴伦支海海战的贵族伯爵——德国“齐柏林”号航空母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