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类实践技能病案分析53个常见病证的诊断要点
内科病

1.感冒: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

2.咳嗽:咳嗽,咳逆有声,或咳吐痰液

3.哮病: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青紫。

4.喘证: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或口唇青紫

5.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胸痛、疲乏、纳差、进行性消瘦。

6.心悸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断,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7.胸痹: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

8.不寐: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

9.痫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有异常叫声等。

10.胃痛: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

11.呕吐:出现呕吐为主症

12.腹痛: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

13.泄泻: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或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甚至十余次。

14.痢疾: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

15.便秘: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出而不畅。

16.胁痛: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17.黄疸:身黄、目黄、小便黄

18.头痛:头部疼痛

19.眩晕: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0.中风: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

21.水肿: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

22.淋证:小便频急、淋沥涩痛、小腹拘急、腰部酸痛

23.阳痿:青壮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不能有效地勃起,无法进行正常的性生活

24.郁证: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

25.血证:血液或从口、鼻,或从尿道、肛门,或从肌肤而外溢

26.消渴: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

27.内伤发热:低热,或自觉发热

28.虚劳:形神衰败,身体羸瘦,食少厌食,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容憔悴,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久病史)

29.癌病: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

30.痹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31.痉证: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32.痿证: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肢体软弱无力,下肢萎缩

33.腰痛: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

外科病

1.乳癖: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好发于25-45岁中青年妇女。

2.湿疮: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3.痔:便血、痔核脱出、疼痛、便秘

4.脱疽:患肢末端皮肤颜色改变、发冷,下肢动脉搏动消失。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

5.精癃:进行性尿频,夜间明显,排尿困难,尿不尽之感

6.肠痈:转移性右下腹疼痛,麦氏点压痛,右下腹压痛、反跳痛

妇科病

1.崩漏:月经经期紊乱,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来势急,出血量多的叫崩淋沥下血,来势缓,出血量少的叫漏

2.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

3.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

4.绝经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好发于45-55岁妇女

5.带下病: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

6.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为胎漏;妊娠期间仅有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称为胎动不安(考试写清楚是胎漏还是胎动不安)

7.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

8.不孕症:女子结婚后夫妇同居两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或者曾生育或流产,未避孕而又两年以上不再受孕

9.癥瘕:妇女下腹部胞中有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甚或出血等,癥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儿科病

1.肺炎喘嗽:发热、咳嗽、痰壅、气喘、鼻煽(儿科疾病肺系只考了这一个病证,只要有咳嗽就是肺炎喘嗽)

2.小儿泄泻: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

3.厌食症:长时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见食不贪

4.水痘: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斑丘疹、疱疹、结痂,各型皮疹同时存在(儿科只考了这一个疱疹疾病,只要出现疱疹就是水痘)

5.痄腮: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

附病例简答题:

实践技能:第一站病案分析

1【简答题

【病案(例)摘要】

陶某,女,40岁,职员。20131021日就诊。

患者近3个月来经期时小腹隐隐作痛,喜按,阴部空坠不适,经量较少,经血淡红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面色无华。遂来就诊。舌质淡,脉细无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异位妊娠鉴别。

时间:60分钟。

解析:  

中医疾病诊断:痛经;中医证候诊断:气血两虚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3个月来经期时出现周期性小腹隐隐作痛,中医辨病为痛经。阴部空坠不适,经量较少,经血淡红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无力,为气血两虚证。

气血不足,冲任亦虚,经行之后,血海更虚,子宫、冲任失于濡养,故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病位在子宫、冲任,病性属里属虚。

中医类证鉴别:需与异位妊娠破裂鉴别。

异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阳性。妇科检查时,宫颈有抬举痛,腹腔内出血较多时,子宫有漂浮感。盆腔B超检查常可见子宫腔以外有孕囊或包块存在。后穹隆穿刺或腹腔穿刺阳性。内出血严重时,患者可出现休克表现,血红蛋白下降。痛经虽可出现剧烈的小腹痛,但无上述妊娠征象。

中医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剂:圣愈汤去生地黄,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6g(另煎),酒当归9g,熟地黄9g,白芍6g,川芎4.5g,黄芪30g,香附6g,延胡索6g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2【简答题

【病案(例)摘要】

王某,男,48岁,已婚,干部。2015730日初诊。

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1天前出现项背强直,肢体抽搐。现症:高热头痛,口噤不开,手足躁动,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舌苔薄黄,脉弦细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破伤风鉴别。

时间:60分钟。

解析:  

中医疾病诊断:痉证;中医证候诊断:肝经热盛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为主症,故诊断为痉证。高热头痛,口噤不开,手足躁动,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舌苔薄黄,脉弦细而数,故属于肝经热盛证。

邪热炽盛,动风伤津,筋脉失和。

中医类证鉴别:请与破伤风鉴別。

破伤风古称“金疮痉”,属外科疾病范畴,因金疮破伤,伤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致痉,临床表现为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发痉多始于头面部,肌肉痉挛,口噤,苦笑面容,逐渐延及四肢或全身,病前有金疮破伤、伤口不洁病史,可与痉证鉴别。中医治法:清肝潜阳,息风镇痉。

方剂:羚角钩藤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

水牛角30g(先煎),钩藤15g(后下),桑叶15g,菊花15g,川贝母15g,竹茹10g,茯神15g,白芍12g,生地黄12g,甘草9g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3【简答题

【病案(例)摘要】

郭某,未婚,21岁。:2015123日初诊。

患者素食冷食,经行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黑有块,畏冷身痛,舌苔白腻,脉沉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异位妊娠破裂鉴别。

时间:60分钟。

解析:  

中医疾病诊断:痛经;中医证候诊断:寒凝血瘀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经行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故诊断为痛经。经行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黑有块,畏冷身痛、舌苔白腻,脉沉紧。故诊断为寒凝血瘀证。

贪食生冷,内伤于寒,风冷寒湿客于冲任、胞中,以致经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

中医类证鉴别:请与异位妊娠破裂鉴别。

异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阳性,妇科检查时,宫颈有抬举痛,腹腔内出血较多时,子宫有漂浮感,盆腔B超检查常可见子宫腔以外有孕囊或包块存在,后穹隆穿刺或腹腔穿刺阳性,内出血严重时,患者可出现休克表现,血红蛋白下降。痛经虽可出现剧烈的小腹痛,但无上述妊娠征象。

中医治法:温经暖宫,化瘀止痛。

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小茴香12g,延胡索6g,没药9g,当归12g,川芎9g,官桂6g(后下),赤芍9g,蒲黄12g(包煎),五灵脂9g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4【简答题

【病案(例)摘要】

唐某,男,33岁,公务员。201659日就诊。

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觉胁肋部灼热胀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遂来就诊。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胃脘痛鉴别。

解析: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疾病诊断:胁痛;中医证候诊断:肝胆湿热证。

患者以右胁肋部灼热胀痛为主症,故中医辨病为胁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肝胆湿热证。

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病位在肝胆,病性属里属实。

中医类证鉴别:需与胃脘痛鉴别。

胁痛与胃脘痛的病证皆有肝郁的病机。但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目眩、口苦、胸闷、喜太息的症状。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龙胆草6g,栀子9g,黄芩9g,当归6g,木通6g,柴胡6g,泽泻12g,车前子9g(包煎),生地黄9g,生甘草6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5【简答题

【病案(例)摘要】

丁某,男,73岁,退休:2016119日就诊。

患者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腰膝酸软,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一周前突发右侧肢体偏瘫,无意识改变,伴口眼㖞斜、言语不利、手指动。遂来就诊。舌质红,苔腻,脉弦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痿证鉴别。

解析:  

中医疾病诊断:中风(中经络);中医证候诊断:阴虚风动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以突然出现右侧肢体偏瘫,口眼㖞斜,发于40岁以上,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等先兆症状,中医辨病为中风。患者意识清楚,手指动,舌质红,苔腻,脉弦细,为中经络,阴虚风动证。

年高体虚,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性属里属虚。

中医类证鉴别:需与痿证鉴别。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见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中医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方剂:镇肝息风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牛膝12g,生杭芍15g,生赭石15g(先煎),玄参15g,生龙骨15g(先煎),生牡蛎10g(先煎),生龟板10g(先煎),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6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践技能】第一站病例分析实战演练!
2019中医、中西医类医师实践技能-病案分析
【中医、中西医】2017年实践技能最新变化
2019中医实践技能第一站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
辨证论治例题分析
手把手教你辩证与辨病,拿下中医病案分析40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