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唐末五代走来的土家族部落王城
“大凹对小凹,凹凹十八窖。窖窖十八块,块块十八斤。九十九堡半,半堡藏金银”,这句关于唐末五代时土家部落酋长吴著冲藏宝洛塔界的民谚如今还广泛的流传在湘西龙山洛塔的民间。“相传,土王吴著冲和客王彭瑊打仗,战败前将不能带走的金银财宝藏在洛塔界上的九十九堡半中。这个关于藏宝的传说驱使无数猎奇者上洛塔界寻宝,结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70岁的老寨人田朝灯谈起洛塔藏宝时即兴奋又遗憾。
土王之宫
在洛塔乡热家村和枹木村之间有一座东西走向东低西高南北陡峭的山梁,最高处人称吴王堡。其西为海拔1430米的洛塔界梁。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前吴王堡是唐末五代时土家部落酋长吴著冲的王宫所在。而山梁上3万多平方米的石灰岩台地,就是吴著冲部落王城所在,一座地道的土家部落王城-吴著厅。
吴著厅,土家语称禾撮厅(厅为城堡、王城之义)。传说吴著厅有“内洛城外洛城”之分。内洛城即吴王宫,海拔1040米。外洛城由粮仓、兵舍、练兵营、牧马场等组成。如今,在吴著厅上还能找到对应的称呼:仓堡、兵堡、马营偏、教场坪等地名。
史志记载和民间传说让吴著厅一直牵引着笔者的思绪和脚步,5次踏上吴著厅的脊梁触摸吴王宫的残殇,感受吴著冲的气场。特别在文物部门的工作经历,让我从专业的角度潜入了吴著厅的历史隧道。残留的吴王宫遗址和斑壳的宫墙石基、石墙和防御关卡让我闻到了土家部落的历史芳香,实现了一次现实版的穿越。
吴王宫终在N次识读中展开了容缘:四面悬崖峭壁,山顶平坦,危径曲折。遗址东西纵向分布,为山堡四级台地,面积1.2万平方米左右,东西长240米左右,南北宽50米左右。东面前山堡的道路依山势而建,临崖递次蜿蜒,最窄不过20厘米左右,极好的诠释了“一夫挡关万夫难开”的气势。吴王宫由头宫、二宫、三宫组成,由此而成头卡、二卡、三卡宫门。现残留头宫烽火台、二三宫残墙、头二三卡门墙。均由青砂条石夯砌,色呈青黛。头卡残墙高0.5米,宽0.4米,长2.5米,卡口跨蹋0.3米;二卡残墙高0.6米,宽0.4米,长4米,呈>形;三卡残墙覆盖苔鲜,与荆棘为伴,高0.2米,宽0.4米,长1.9米;头宫烽火台呈正方形,残高4.5米,宽2.5米,厚0.3米;二宫残墙高1.1米,厚0.6米,长4.8米;三宫残墙高1.5米,厚0.5米,长7.5米。这些吴王宫的残留物与那出土的古代祭祀器、陶罐、铜器、铜香炉等系列文物让吴著厅展现了从唐末五代初到明清时代的历史痕迹。由此,1979年吴著厅遗址就被湘西州政府认定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面悬崖峭壁海拔1040米的山巅部落王城是如何解决饮用水的?这个谜团终在2014年开展的一次政协考察活动中解开:饮用水是用水车输送上吴著厅的。“吴著厅南山崖下的枹木有个车夫洞和水井。车夫洞是吴著厅水车夫居住的洞舍,井是吴著厅的水源”,田朝灯说,“当时吴著冲命工匠制作了一个为吴著厅的供水系统--取水车和供水棬槽(输水管道)。并安排十几名水车夫两人一组轮流脚踩水车从井取水用棬槽把水输上吴著厅。如今,在枹木还找得到当年车夫住的洞和供水井。”
“九十九堡吴王堡,八十八寨老寨门”。史志对吴著厅的记载少之又少,目前能见证吴著厅辉煌的除了吴王堡斑壳陆离的烽火台、宫墙、关卡残石等外,只有危崖下被称为生物活化石年龄一千多年的三棵古水杉和那个叫老寨的土家寨了。
土著之王
吴著厅的主人吴著冲是个复杂的人物。在洛塔民间,在洛塔人的心口相传的故事、传说中,吴著冲(冲,土家语王的意思)是个狠人,他能“撒豆成兵,洒水成河”。他是个坏人,百姓“讲婆娘有只脚,买田土有只角”;他是个王、寇合一的人,他“上山为王,下山为寇”;他是个神,至今被作为祖先神、猎王神被百姓敬奉。这个和惹巴冲、春巴冲一起记入方志的土家族部落酋长是土家土著先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土家原名载入土司王朝和封建衙门历史的土家族历史人物。
吴著冲又叫禾撮冲,史称“老蛮头”,是唐末五代初活跃在酉水流域著名的土家族部落酋长,后为江西人彭瑊联合湖北来凤漫水土司之弟向柏林谋逐,败亡于彭、向之手。“其先有老蛮头吴著冲,今邑之本城、洗罗、辰旗、懂补、洛塔、他沙皆其世土。因延江西吉水县彭氏助理,彭氏以私恩结人心,日渐强盛,至彭瑊,谋逐著冲。著冲败走猛峒,瑊复率众击之,遂匿洛塔山。时有漫水司土官之弟向伯林,骨肉不和,归瑊。瑊令伯林合攻吴著冲,著冲困毙洛塔山石洞,瑊以洛塔之地酬向氏,余土归瑊”(《龙山县志》嘉庆版)。
如今,这个与彭瑊里应外合让吴著冲败亡的向柏林墓还静静的矗立在洛塔村西的喇叭坪(杀脚坪)。其墓为向氏后裔于大明洪武五年(1372年)七月首建,清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复建。其残碑现藏于县城南岳宫。原墓碑高1.2米,宽0.6米,厚0.08米。中刻“始祖向柏林之墓”,左为墓主简历,楷书阴刻。洛塔向柏林墓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那段历史的真实性。
土家族的融合是在土著部落与迁入者友联、攻伐的交互空间中实现的。在田禹顺《土家语歌谣选编:摆手歌-墨被卡梯-敬八部大神》中吴著冲与客王结拜、友善、被杀的记述揭示了这个事实。
“阿低禾撮冲(吴著冲)老谢,过打千嘎认了。
禾撮冲肋,墨窝途得卡拉日了,过果日社西日了。
墨他泽好日了,果波墨被卡封了。禾撮冲太尼管了,过烂尼彩管了。禾撮冲倮铁巴致了,过叶铁巴致了”。
吴著冲与迁入者的头人认了弟兄,做了朋友。后来迁入者头人被吴著冲杀了。天神知道后,封头人做了小神。吴著冲管白天,小神管黑夜。后来吴著冲成了人王,他成了大神。
享祭之神
在土家民间祭祀系统中,吴著厅的主人吴著冲有两个身份。一个作为人神-祖先神享受人间烟火,一个作为猎神-猎王神享受人间神火。
在土家民间人神-祖先神的祭祀中吴著冲曾广泛出现在祠堂、摆手舞、茅古斯和节庆祭祀中,遵享着土家祖先神的待遇。彭瑊采取不正当手段逐杀吴著冲后,在鬼神观念和谋夺人心,感召土著人的谋略的驱使下,特地在永顺猛洞河畔的老司城内修建了祠堂,塑了吴著冲神像,专供土司祭祀,以此来拉拢人心。以此为引,在土司衙门和土家民间祭祀吴著冲的习俗蔚然成风。“后著冲为祟,土人时相惊呼,瑊惧,建祠祀之。今永顺县旧司城有吴著冲祠,土人犹争赛焉。…冬月初一日,洛塔里土人家家享祀,宰豕作米糍设筵客如度岁,然谓之祭冬月鬼,余里土人亦无此风,相传吴著冲在洛塔山困毙故也”(《龙山县志。风俗》嘉庆版)。
在土家民间猎神-猎王神的祭祀中,吴著冲一直作为猎王神遵享着尊贵的待遇。土家族是个狩猎的民族,农业文明在清朝时才大规模出现。吴著冲作为狩猎部落的首领其狩猎的常识和技能让部落人群衣食无忧。吴著冲去世后,部落的猎物少了,生活出现困顿。部落越来越怀念这位让他们生活无忧的首领。于是在狩猎活动中出现了祭祀吴著冲的仪式。长期以往,吴著冲就演化成土家族的猎王神。清时,龙山区域是土司的围猎场,狩猎还是生活在这里的土家人主要的生产生活习俗。“龙山深林密箐,往日皆土官围场,一草一木,不许轻取。每冬狩猎,谓之赶仗,先令舍把、头目等视虎所居,率数十百人大网环之,旋砍其草,以犬惊兽,兽奔则鸟铳、标枪立毙之,无一脱者”(《永顺府志》乾隆版);“鸟枪以击飞,先张青棚,手持火枪,击之无飞逸者。…猎獐各物,嗾犬逐之,先以人执火枪要隘,其物为犬逐至迎击之,无不毙矣”;“不用枪者则张网各要隘处,待物铤而走其罗网中,可望执以归”(《龙山县志》嘉庆版)。
请猎王神仪式是土家猎王神祭祀仪式中最为隆重的内容,不但程序严谨,而且盛况空前,村中除了老年、小孩、妇女外的所有人都要参加。在土家寨里都选有一位猎主,其房左右设有神坛,右为猎王神坛,左为土地坛。土家人认为,平时猎王神在外巡山,过年了,要赶山(土家人称狩猎为赶山)了要把他请回家一起过年赶山。从中看出,禾撮冲作为猎王神在土家人心目中十分重要,表现在土家年到新年初一晚上的请猎王神仪式中。
请猎王神时,三五人为一组,携带鸟铳、火把登上村寨四周山头,并由猎主带三个小组去远离村寨的中心围猎场请猎王神。请时由猎主领喊“呵-喂-!”,其后众人连喊三声“呵-喂-!”。每到一地重复一遍,直到把猎王神请回猎王神屋。村寨山头的土家人听到喊声就齐喊“呵-喂-!”,同时齐放鸟铳。一时“呵-喂-!”声,“轰隆”的鸟铳声遥相呼应,火光点燃了山寨天空和照亮了土家山寨。在火把的接引下,土家人将猎王神请入猎王神屋,猎王神就位,请神仪式结束。随后,在猎主或老猎手的主持下商议安排正月初一至十四的第一次赶山活动。打得猎物,猎手先要扯几根兽毛,沾兽血于猎枪上,口喊三声“呵-喂-!”以告慰猎王神和告之赶仗人。猎物进寨后先要摆在猎王神坛前祭祀猎王神,然后倒挂在猎主堂屋中间等赶仗结束分配。其后,年内的赶仗活动无论大小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只有祭祀了猎王神,才能得到他的庇护,才能狩有所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土家族源
楼主游记——张家界有个土司城
土家族民风民俗.ppt
土家诸神
土家族历史和习俗
恩施起名字是怎么来的,恩施取名字的由来和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