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共康绿地林带植物群落结构调整与功能提升的改造思考
上海共康绿地林带植物群落结构调整与功能提升的改造思考

上海共康绿地林带植物群落结构调整与功能提升的改造思考

□ 上海绿金绿化养护工程有限公司 夏勤勤

摘要:本文以上海共康绿地为案列,依据共康绿地现状分析,发现目前共康绿地植物群落、土壤条件、功能需求及景观效果等都不满足当下上海绿地应有的功能需求。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共康绿地现状中的问题,提出对绿地的改造思路。

关键词:共康林带;植物群落;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本市绿地面积以每年800-1000公顷的速度增长,绿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城市景观,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但由于在绿地建设时期部分绿地建设要求景观一次成型,普遍存在植物种植过密的情况。经过十余年的生长,绿地植株间原有生态位已遭破坏,建成绿地中的植株越长越大,植株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生长空间越来越小,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凸显。这一时期也是新优植物大量应用的时期,但其应用手法还是沿袭旧有品种,导致新品种在绿地中的观赏效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绿地原有的设计意图经过几年的植株生长已逐渐淡化,如原本开放的空间因植物生长而逐渐变成密闭空间,,阻碍了市民的进入。而市民对绿地景观及功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绿化部门适应这一变化,满足居民对绿地功能进行提升的需求。

绿地大建设时期,普遍对绿地土壤理化性质不够重视,或在施工改良时较为简单,且上海土壤质量本身较差,随着植物的生长,又大量消耗了本来不多的肥力,养护作业过程中又通过修剪枝条、扫除落叶等方式将土壤营养元素带出绿地,缺少外来充足肥力补充作业。土壤肥力的降低使植物观赏效果下降。在群落结构调整中进行土壤改良,有助于促进植物生长,改善群落面貌,提升绿化景观效果。

1、共康林带概况

共康绿地位于闸北区长临路共康四村内,占地面积约10355m2。绿地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距今已有10余年。本次改造以绿化景观提升为主,主要进行乔木抽稀、局部绿化景观群落重新配置、土壤改良和设施功能提升等工作内容。

2、共康林带的现状分析

2.1 现状总平面布局分析

本项目位于共康四村腹地,绿地南、西两侧以围墙为界,东侧边界直接与建筑相接。绿地中有一人工湖。本次改造范围是从南侧围墙到人工湖南岸,改造面积约10355m2。现状绿地中,主入口设于南侧,主入口道路将绿地分为东西两块,西侧绿地上空是22万伏的高压走廊,根据电力部门的相关规定,高压铁塔下植物种植需控制植物生长高度,满足安全需求。东侧绿地主要为种植密度较高的香樟林。

2.2 周边建筑组团对绿地的需求分析

本项目位于共康四村腹地,周边为民用住宅区,绿地改造后需要满足周边居民对绿地的停留、休憩、游览的需求。

2.3 现状基地周边绿地分析

本绿地周围为共康四村居民区,现有绿地多数为居民楼房前绿化、街头绿地、敬老院内绿地等,缺少大型可进入式作为休憩功能的绿地。本绿地是共康四村内位于共康林带中的可进入式绿地,承担着周边居民对绿地的各项需求。而该绿地缺少开花植物。现状绿地以常绿植物为主,少有开花植物。四季景观变化较少。本次工程需要增加“春景秋色”植物品种,丰富绿地的季相变化。

2.4 基地现状建设条件分析

基地北面有3处22万伏的高压铁塔,2路经由基地北面铁塔向东走向三泉家园前绿地,1路沿基地西侧向南穿过基地。根据电力部门要求,需要控制高压走廊下的植物的生长高度,以免产生安全隐患。

基地北侧高压线相对集中,现状以生态林为主,没有可供通行的道路,从安全以及现状居民行为习惯等方面考虑,将高压线集中地基地北侧绿地不作为本次改造的范围,维持现状生态林的形态,不设可进入式道路。

基地内有一处水池,面积约1456m2,水深1m,承担着绿地的排水蓄水功能,但是水池现状为“死水”,在暴雨时期容易形成湖水外溢的现象,影响周边植物的生长。水池四周仅有一排珊瑚作为隔离,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5 绿周边人流与道路分析

绿地现状四周均有围墙,主要进入绿地的人流由绿地南侧入口进入。因临近居民区日常人流量较多。日常人流中又以中老年人为主。现状绿地只有两条未能形成环路的园路,现状绿地不能满足居民对绿地停留、休憩、游览的需求。绿地现状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连接南侧主入口的南北向道路,宽度为1.2米,面层是预制混凝土块。另一条是与此道路十字相交的东西向直线形混凝土道路。绿地内还有几处断头的道路。绿地地处大型居民区,平日进入绿地的人流量相对较多,由于现有交通系统的不完善,绿地中已经有常年人们活动留下的道路痕迹。通过现场调查研究分析周边居民对绿地的功能需求,总结为对活动小空间的需求,对服务设施如座椅、垃圾桶的需求等。

现状道路临时交汇受到影响、缺少环通绿地的道路系统,不合理。在进行改造时,通过不同宽度的道路保证道路临时交汇时的顺畅;将现有道路与人行道路痕迹结合,适当增加游步道,完善绿地内的交通系统;绿地缺少供人休憩、停留的场所。本绿地为居民区中的进入式休憩绿地,根据周边居民对绿地服务功能的需求,在本次改造中需要增加可供休憩、停留的休闲地坪;同时增加相关的附属设施,在本次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增加绿地的附属设施,如座椅、垃圾桶、便民措施。

2.6 植物现状分析

2.6.1 西侧绿地。现有的苗木主要为香樟、水杉等,由于之前应电力部门对高压线下植物限高的要求,对该区域苗木进行“截杆”处理,再加此区域的土壤条件比较差,竖向标高的不合理而造成的土壤排水不畅等问题也影响了苗木的生长。所以改区域的苗木生长态势普遍不佳。西侧改造中需要一定土方造型满足自然排水需求。地块整体呈南北向狭长分布,东西两侧无排水出口西侧场地现状无排水措施,为了满足自然排水需求,在改造中需要设置一定的满足排水需求的土方造型;

2.6.2 东侧绿地。靠近南侧围墙处种植的两排泡桐老化现象严重,且泡桐属于肉质根系,上海的地下水位又相对较高,而中部的香樟林由于建设初期种植过密的情况,使得香樟个体植株之间对光照、养分、空间等生存条件的竞争加剧,若干年后形成现有的香樟林内的香樟植株规格大小不一。同时由于密集的种植,香樟的冠幅与胸径、高度的比例严重的偏离了正常植。林下空间由于过度的踩踏使得草本植物和地表植物无法生存,大面积的空秃,露出板结而密实的黄土。绿地东侧边界因堆满垃圾而杂草丛生,毫无景观可言。因此东侧香樟林需要抽稀。同时需要淘汰长势较差的植株。根据调查显示,东侧香樟林中的香樟相对自然生长状态中同规格的香樟,树形瘦长,冠形狭小。在有限的生长空间下,个体植株竞争激烈,出现较为明显的优胜劣汰的态势。目前测得香樟林中植株的胸径范围为8-12厘米,本次改造将胸径小于10厘米的植株移植到苗圃培育复壮。从光照强度的调查分析来看,现状香樟林的郁闭度较高,不利于植株生长。

2.7 土壤条件分析

西侧绿地内的土壤表层被石块覆盖,影响了现状植物的生长。该区域绿地标高明显低于周边道路,绿地中心与道路高差约30CM,不能满足绿地自然排水需求。

东侧绿地由于长期人为活动对土壤的践踏,此区域土壤经过密实度测试,土壤空隙比<>

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测试中心对共康绿地土壤分析报告显示如下:

项目 编号 pH值 EC (mS/cm)有机质(g/kg)石灰反应闸北共康林高压线下女贞 9.15 0.18 24.45 强共康绿地香樟 8.93 0.15 26.31 中共康绿地女贞 8.70 0.11 17.70 中

以上土壤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共康林带现状土壤条件偏碱性,不利于大部分植物所需微酸性至中性的土壤生长条件;部分地块有机质含量中等,部分偏低,肥力差,不利于植物的后期生长需要;土壤石灰反应中等偏强,将抑制植物对磷肥的吸收。通过对土壤改良来调节PH值、提高有机质含量。

根据土壤检测报告需进行土壤改良,首先需要清理场地内土壤表层垃圾:场地内的表层的垃圾土影响植物根系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并根据乔、灌、草不同的根系深度需求翻挖土层;东侧需要对土壤密实度较高的区域做深翻处理:根据土壤检测的分析,东侧香樟林下常年踩踏的区域土壤密实度较高本次,改造可以根据踩踏痕迹设置道路。解决土壤密实度高,不适宜生长植物的问题。

3、改造措施

3.1 改造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兼顾生态、景观、游憩功能的完善和提升。2、兼顾绿地的近、中、远期的群落动态变化与生态景观效果,植物密度适宜、层次和色彩配比合理。3、坚持安全性原则,在高压走廊下种植的植物必须满足限高的要求4、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结合现状完善交通系统,适当增加休闲地坪。

3.2 植物改造

绿地东侧以密度调整和功能提升为主,绿地西侧以景观提升为主。1、西侧绿地中央上方为高压走廊现有条件,限制种植高大乔木,移植抽稀形态较好的香樟作为背景树种,前缘增加新优品种,以及花灌木和地被植物。2、东侧绿地抽稀香樟,林下种植二月兰,创造自然野趣的生态环境。 3、绿地中增加各色开花的植物品种以后将一改现状四季常绿的绿化景观面貌,从观赏性、多样性、生态性等多方面有效提升绿地景观品质。

根据现场测量得到的数据,香樟的平均胸径为12,平均冠幅约为4米。为保证抽稀后的香樟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以4.5米直径作为抽稀香樟依据,保留82株胸径12的香樟。现状泡桐长势不佳,由于上海之前遭受台风侵袭时,很多倾覆的树种都是泡桐等根系较浅的乔木,为了保证改造后绿地的景观以及安全性,移除72株泡桐。

3.3 道路改造

改造后的道路交通系统结合现状以及充分考虑人们喜欢“抄近路”的行为模式,并补充3处休闲地坪,形成新的交通系统。集休闲、娱乐与一体。根据现有人流,结合现有道路,完善道路交通体系,适当增加休闲地坪。

1)根据现状人的活动痕迹增设防腐木道路;2)新建防腐木游步道;3)老路改造,保留老路线路,翻挖基础,改造成防腐木道路;4)新建防腐木休闲地坪。

3.4 土壤改良

对片植的花灌木做条式改造,如红叶李,石榴等。延植物的一侧开挖条形的沟槽,去除部分旧土,加入新的酸性营养土;对新种、移植的树木做穴式改造。在植树的位置,开挖树穴并适量放大范围,填入酸性的营养土充分搅拌后,再种植树木;对新种的地被、草坪做片式改造。在平整土层时,将酸性营养土均匀的拌入其中,再进行铺种。

3.5 排水改造

结合景观改造的措施,道路侧设边沟。地块雨水由放坡至路面边沟通过设在一定数量的雨水箅子收集纳入该地块雨水管网,然后排入该人工湖。再由人工湖的常水面做为溢水面将湖面以上的雨水排入市政管道。

4、改造后的竖向设计

改造后的竖向设计,首先满足地形自然排水的需求,以道路完成面标高为±0.00,地形最高点为0.90.排水方式通过地形自然排水,沿道路设生态排水沟,由排水沟排向人工湖。由于绿地现状无排水管网,人工湖又为死水,所以在本次改造过程中,增设人工湖溢水口,并设排水管就近接入市政排水管网。

整个绿地内的垃圾土,集中搜集运到西侧绿地内深坑填埋。新进的园土除了土方造型以外,还需要根据植物自身的条件增加一定量的营养介质,保证新种植的植物良好的生长态势。

5、结语

“十一五”期间,上海绿化建设指导思想逐渐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绿地群落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作为绿化“十二五”规划中的主要工作提上了日程。2011年6月下旬,市领导至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调研,再次提出了“绿地过密、需要进行调整”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决定,制定《上海绿地植物群落结构调整与功能提升》五年规划(2011-2015),在全市范围内选取一些基础良好,符合条件且具有典型的城市公共绿地作为群落结构调整及功能提示的改造先行示范点,进行推广示范。而共康绿地林带植物群落结构调整与功能提升的改造,正是行业主管单位在全市挑选的改造先行示范点之一,这也说明共康绿地的改造得到行业主管单位及专家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达良俊,方和俊,李艳艳.上海中心城区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诊断和协调性评价【J】.中国园林.2008(3)87-90.

[2]王孝泓.上海绿地植物群落特征及优化对策[J].2007(6)142-144.

DOI:10.16116/j.cnki.jskj.2017.04.0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绿化,不要过分追求“好看”
【文科论坛】园林景观苗木应用──地被植物
乌龙江湿地公园调研报告
[首藏作品](6081)以生态为先,盐碱荒滩变绿色家园
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
苏州园林绿化树种的应用现状与规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