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于单元文本重构的教学策略
基于单元文本重构的教学策略

基于单元文本重构的教学策略

潘雅频 张 茜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和依据,常被视为教学之本。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对知识体系呈淡化趋势,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一般是由一篇篇的文章由一个主题集聚在一起,成为一个个单元。

审视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实施情况,不难发现绝大多数老师以单篇文章解读、单篇文章教学的方式展开教材研讨和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教材中篇与篇之间的联系。这样单篇课文的语文学习往往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弥散性”,教师或不清楚该篇课文的独特价值及目标任务,或把“教教材”当作教学任务,时而因随心所欲而东一榔头西一棒,时而因面面俱到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时而因“课时紧张”而不顾学情盲目赶进度……各篇课文的知识点孤立盲目或无序重复,各种知识和技能训练点之间、各篇课文之间缺少内在联系,这显然与现代阅读与教学的“结构化”理念相悖。

在高年级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打破单篇课文教学模式,重构单元教学内容,尝试进行单元整合式教学,摈弃传统教学中单篇式、分节式、剖析式、碎片式的文本学习与解读方式,整合成一个“粗放型”整合式、悬疑式、多维度、生成式的文本整体。

一、 整合式文本

现行苏教版教材中同一单元主题的课文,常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单元的核心或明线,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目标,是弥散在教学内容主题之中的暗线。而单元教学最基本的意义是为了加强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促进语文课程知识体系在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1. 加一加,把准“文本共性”

以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教材为例,本单元以“名人风采”为主题,由《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四篇课文组成,并安排了一个介绍家乡名人的习作。

这四篇课文在内容、形式上有不少相似或相同之处:凸显名人的可贵品质;选择典型事例;通过细节刻画体现人物品质,并且习作训练“介绍家乡名人”和单元课文也密不可分,是对课堂习得的习作方法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在充分研读单元文本共性的基础上,挖掘单元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单元整体阅读的生长点,通盘考虑整组单元的共性,对各篇文章进行大胆取舍,合理整合,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2. 放一放,尝试“自主学习”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教师精心设计导读预习单,引导孩子针对预习单,对单元课文的共性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如:

(1) 记录你认为难读的音、难写的字、难理解的词语,分小组汇总后记录在小黑板上,帮助大家一起重视并掌握。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介绍的相关名人的事例,想想为什么选这些事例介绍该名人。

(3) 通过品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处,感悟并批注人物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给足时间,每个学生要有目的地阅读思考,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划一边批注。教师不需要做过多讲解和干预,而应设法把学生带入课文,引导其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联系生活与阅读积累进行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3. 议一议,实现“智慧共享”

在学生充分预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就预习单中三个方面的学习所得进行汇总交流,促进学生在多向度的动态交流中得到信息反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给孩子搭“脚手架”,有方法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如:可以通过一篇课文一个人物作为“重点突破”,从中悟法迁移,及时修正完善,让学生在达成训练目标的同时习得一系列的阅读方法,生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在积极互动的学习中不断地完成知识建构,习得语言文字知识及学习策略,变“教课文”为“学习阅读”“学会感悟”。

这样“整合式文本”教学,冲击了每一篇课文精读的怪圈,实现了整合知识点的教学,教学目标更为明确、集中、有效,文本之间、知识之间联系更为紧密,能最大限度地留足学生解析教材、自主感悟的时间与空间,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得到了转变。在减负增效的同时,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呈现交流思考过程,实现意义建构过程,体现了阅读教学魅力提升的过程,变传统阅读教学从外部“嵌入”为学生的内在整合。

二、 悬疑式文本

何谓“悬疑式”文本?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文本本身或通过教师的引领,能让学生对文本产生疑惑或探究的欲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减一减,领略“天马行空”之乐趣

“删繁就简三秋树”,有的时候,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一定都是完整的篇目,可根据需要节选相关段落,有意制造不完整的文本,有时甚至只有一个题目,借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力和理解力,也能更好感悟文本内涵和表达技巧。

(1) 由“课题”进行预设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和内容、情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若遵循阅读的一般规律,看到课题,就会有一定的“阅读期待”和“阅读预设”,这是非常可贵的阅读品质。

我们要让孩子养成看到课题产生“阅读期待”“阅读预设”的意识和习惯:这个题目,若我来写,会写些什么?怎么写?在这样的预设思考后再进行阅读,若发现和自己的阅读预设相吻合的可以品一品:它是怎么来写的?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若和自己的阅读预设和期待不同,则可以探究: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意图和好处?

经常进行这样的预设和验证、比较,孩子习得的习作技巧不再停留在“遣词造句”等细节处,其“布局谋篇”的能力会得以提升。

(2) 由“结尾”进行发散

课文的结尾,一般是比较有讲究的,我们可有意制造缺少结尾的文本,供孩子进行发散、比较式思维训练。既可以是更好领悟主旨式的单篇式“结尾”填补,如《爱之链》一文,通过填补来更好领悟文章主旨;也可以是多篇结尾均省略(如《詹天佑》《钱学森》《鞋匠的儿子》),尝试自己添一添,再和原文比一比,甚至几篇同类文章结尾比一比,发现并思考异同之处,探究这样写的妙处。

2. 比一比,探寻“文本秘妙”

尽管同一单元主题下的文本之间有很多相似或相关之处,但各篇文章终归有属于它的“表达秘妙”或值得疑惑探究之处。加强文本之间的比较,是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而传统的单篇教学往往关注的是“遣词造句”等局部细节,少“布局谋篇”的思考和引领。

仍以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教材为例,这四篇虽同是写名人的文章,但在写法上各有亮点,可引导学生就各篇文章最大的表达特色进行思考、发现,从而进行比较式赏析和探究,乃至迁移运用。

(1) 引导发现

在感知内容,感悟人物品质后,教师可激发学生思考:这四篇课文最大的表达特色分别是什么?可以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一下。

其实,《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以信的格式,在朴实真诚的语言中体现着巴金老人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智慧,联系实际谈对句子的感悟可以成为该课能力训练点;《钱学森》一课倒叙式的特写镜头很有特色,人物语言的刻画很能体现钱学森这位海外游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赤诚爱国之心;《詹天佑》一课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关于帝国主义的要挟、阻挠和嘲笑及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占很大篇幅,更能体现詹天佑之“杰出”与“爱国”;而《鞋匠的儿子》关于林肯待人之真诚和说话之艺术值得细细琢磨。

(2) 尝试迁移

在对文本秘妙,即该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进行探究、赏析后,为习得该技能,不妨进行迁移训练。如在感悟《钱学森》一文倒叙式特写镜头的妙处之后,可以尝试着给《船长》《钱学森》等课文改写个倒叙式特写镜头;在领悟林肯说话的艺术后,可以写一写:詹天佑在京张铁路修筑成功后,会对嘲讽、阻挠中国人的帝国主义侵略者说点什么,对国人说点什么……

我们和孩子在课堂上研究语言和表达特色,并非要把他们培养成作家,而是和孩子一起尝试像作家一样思考,通过对文本表达特色的发现,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自觉习得写作技能。

3. 问一问,训练“发散思维”

“学贵有疑”,阅读的过程不应该是从问号到句号,而应该是从问号到新的问号。而传统单篇阅读教学仍以识记、分析讲解为主,缺少主动理解、质疑和发现。这不仅是教学理念、教学操作的问题,也是由单篇文章教学的自身局限引起的。而单元整合阅读教学,努力尝试弥补这一不足,鼓励孩子质疑、探索、发现,让其成为课堂上的“主角”。

仍以六上第六组课文为例,同是名人,选材却各有侧重:詹天佑选取的是其最大成就——顶住压力,提前修成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但介绍钱学森时,则没有详写中国导弹研制和发射这一最大成就,而是介绍其漫长归国路;介绍林肯时,则更多刻画其遇讽时的言语智慧及从中体现的执政理念……

我们可以引领孩子进行这样的思考:在介绍名人时,为什么不都选择其最大成就的事例进行介绍?《钱学森》和《鞋匠的儿子》文中都有两个事例,这两个事例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为什么不详写另一个事例?事例和题目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

这样以“品鉴立意”、“解读主旨”、“赏析结构”、“品味语言”为目标的单元整合阅读,最能够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在单元整合阅读中的“悬疑式”文本,有利于学生和文本之间真对话、真思考,课堂教学也成为真交流、发表多元的理解的场所。这样,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就能解决问题,澄清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建构方式就不再是外来的、现成的,而是在互相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孕育而生成的。

三、 多维度文本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多维度文本”尝试通过突破狭窄的课本和课堂,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促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与信息海洋中,获取知识,得到锻炼。让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拓展和文本相关文章或书本,甚至是由该作品改编的电影。

也就是说,学习一个单元的文章,我们可再配读一组文章或者一两部整本书的阅读,在运用习得阅读方法的同时,拓展、充实、丰富阅读教学的形态,在激发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的同时,使阅读更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如学习了六上第六组课文后,结合“名人”单元,相机拓展了孩子手头《互动阅读》上《快手刘》《泥人张》两篇课文,从中比较、感悟生活中各行各业中名人的风采及表现手法,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领悟生活中名人的魅力;通过推荐整本的书《林肯传》的阅读,比较传记文学作品和浓缩文本在详略安排等方面处理上的不同之处。

通过单元阅读教学,孩子能较好习得写人方法技巧,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采访或资料收集等方式,完成“介绍家乡名人”这一习作任务也就有法可依,有路可循。

阅读单元整合教学,除采用“整合式文本”“悬疑式文本”“多维度文本”的方式外,还可以采用“生成式文本”等其它途径来实施。

单元整合教学,这样以整体解读、生成问题、生成理解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整体性、全面性、正确性、深刻性、创造性和丰富性。通过单元整合的阅读教学,在改变孩子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的同时,革新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让阅读课堂由教师主导到由学生自主,让阅读由课堂到课外乃至到生活,最终走向完全自由的阅读:会阅读,享受阅读,终生阅读。那么,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江阴市实验小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大单元教学契入点的设计策略 ——以部编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的“1+X”阅读教学实践——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2021年第104篇:读文随笔∣以“类文本”为载体的单元整体教学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论文5篇
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
魏小娜教授《“群文阅读”课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