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擅问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擅问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擅问能力”

蒋 浩

陶行知说:“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需问到底。”教师都知道“问”的重要性。课堂上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能抓住“大问题”问出精彩,更多教师注重自己问,往往忽视了学生问。陶行知还有话:“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子,我要问,虚心的问,问古、问今、问未来;问天、问人、问万物。问清楚致用。”可见教会学生问更加重要。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做“问”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敢问”走向“勇敢问”,从“勇敢问”到“擅长问”。

一、鼓励学生“敢于问”

1.共建师生和谐,鼓励学生“敢问”

陶行知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在课堂上要建立一种平等、亲切、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创造勇于发问的空间,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因此,教师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勇于发问。

2.改变评价方式,使学生“敢问”

尊重学生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古怪、幼稚可笑或不正确而批评学生。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给学生恰当的解释、引导,及时表扬他们提问的勇气,并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让学生通过提问体验成功的喜悦,即使问题简单甚至没有什么意义,教师也应加以鼓励。对学生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大家讨论。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质疑能力,使他们“敢问”。

二、指导学生“擅于问”

除了敢于问,还要教会学生“擅于问”。在语文课上很多孩子提问不着边际,或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擅于提问,提高语文素养呢?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想要学生擅问,教师必须交给学生有效的提问方法,让学生能问到“点子”上,真正融入文本,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创造高效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擅于问”呢?

1.从课题切入,引导学生擅问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题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在学生接触不少课文后,我们可以常常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一看见这个题目都想知道什么呀?”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经常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提问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2.从关键词切入,引导学生擅问

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2011版新课标指出“能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时,若能围绕这些关键词句擅问,进行深层挖掘,细致阅读,既能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这一课时,课文中写道“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我问道:“学习语文要敏感,这段文字中你有什么发现?”一位同学思索片刻回答“芳香用得很妙”,此时,我将课堂交给学生,激励学生还有什么疑问,引发了其他孩子的追问:“这个词语妙在哪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芳香用在这里合适吗?”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孩子们得出结论,“芳香”原表示味道诱人,在这段文字中,一方面写出了母亲声音的柔美,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喜爱之情。学生在交流中对优美生动的词语有了敏锐感,今后也能引发阅读的思考,遣词造句能力不断提高。

3.从留白环节处切入,引导学生擅问

很多课文都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走进这些空白点,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文章的深处擅问。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作家萧红用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祖父园子里的景物,和作家在园子里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在文章的结尾处,萧红这样写道: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盖在脸上就睡着了。这样开放性的一个结尾正好是一个让学生补充的题材,不仅是内容的补充,也是学生情感的补充。因此我问道“就这么睡着了,等她醒来以后呢?你们有什么疑问?在交流了一些搜集的萧红和祖父之间感人的事例后,逐渐引导学生发问:“萧红醒来后会做些什么呢?”“祖父有没有被萧红的顽皮给逗乐?”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所有的积累都被激活,通过相互解答问题交流,孩子们说道:“等我醒了,看见今年祖父园子里玫瑰开得特别旺,特别红,便趁着祖父不注意的时候,把祖父的草帽偷偷拿过来。”“我还在祖父的帽子四周插上一圈玫瑰花,再偷偷地戴到祖父头上,看着祖父头上的玫瑰草帽,在一边偷着乐。”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逐渐放开思维,继而又有孩子在欢笑中提出深层的问题:“萧红小时候那么快乐,为什么她的人生如此坎坷呢?”“她想用自己的文字祭奠些什么吗?”“只有丰厚的经历才能缔造精彩的人生,萧红虽然命运悲惨,但她是幸福的吧?”……孩子从文章留白处穿越时空,走入了萧红的童年,从萧红的经历,哲学地看待萧红的人生。用此方式,发展了学生思维辨识能力,提供了质疑的方法。

4.从争辩是非处切入,引导学生擅问

引导学生擅问还可以从争辩中入手。争辩意味着学生思维的高度碰撞,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思维活跃,随着辩论的过程,认识也不断清晰、深刻起来。

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我安排了质疑的环节,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疑问。突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生1:“肖邦在祖国遭受沙俄入侵的情况下离开了国家,这能说他爱国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各抒己见。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肖邦离开祖国时明明深情地回望了华沙城,怎能说他不爱国?”

生3:“肖邦离开祖国是为了更好地创作,激励人民反抗沙皇,能说他不爱国吗?”

这时,辩论进入了白炽化。

生4:“在国内,肖邦不是一样可以创作音乐激励人民吗?”

生5:“肖邦是一个音乐家,最好的武器就是音乐,在国内没有很好的创作环境。事实上,在巴黎,肖邦勤奋创作,用催人奋起的旋律鼓舞人民的斗志。”

生6:“我查阅过资料,肖邦当时是被迫离开祖国的,不然他不会那么伤心的。”

学生在唇枪舌剑中升华了认识,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提升了学生的感悟水平,丰实了课堂的深度和厚度。

5.从内心活动处切入,引导学生擅问

一篇好的文章总能引起读者共鸣,学生在阅读这样的文章时往往感慨万千,特别是激动处往往千言万语却又无法释怀。因此,在思想升华之处给予学生问的机会尤为重要。如果使用常规方法,抓住一两个重点句子,让学生谈谈说说,老师进行空洞的说教,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环节中,我通常会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通过小记者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擅问,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容易碰撞出个性化感悟的火花,很受学生的欢迎。苏教版《船长》一课,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随着轮船沉入了深渊。在课文的最后,我让学生互相配合,真情演绎给逃生后的人们做一采访。提醒学生,作为记者,你最想问船员、乘客什么问题?学生扮演的小记者在课堂上采访学生扮演的船员问道:“能够死里逃生,您有什么想说的?”“您最想感谢的是谁?”“您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采访即将结束时,我又继续引导,如果哈尔威船长在天有灵,小记者们,你们有什么疑问呢?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起来。

生1:“船长先生,您在灾难来临时为何能如此镇定自若,救出全船乘客?”

生2:“先生,轮船沉没的时候,您一动不动的屹立在舰桥上,难道您不害怕吗?您当时在想些什么啊?”

生3:“船长先生,其实时间是允许您和大伙一起逃生的,您为什么选择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

生4:“如果再给您一次选择的机会,您还会和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吗?”

通过这一系列的采访,训练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教会学生擅问,不仅大大精简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而且问题又给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自我探究空间,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广度以及灵活度等都得到良好的锻炼,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必要的积蕴和引爆作用。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在矛盾冲突处、文章结构处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然而,无论何种方法,最终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陶行知有诗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南京市燕子矶中心小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感悟+反思=提升自我
教法 | 陆文红:阅读教学课堂提问里的“学问”——兼析薛法根老师的课堂提问
语文教学智慧应体现在课堂设计感上
浅谈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当小学生遇见萧红与祖父的园子 ——听课杂记
使学生受益终身的八个学习英语的好习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