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要草根化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要草根化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要草根化

王优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然而当前“作文着的儿童”却是痛苦的。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个难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脱离儿童实际,重点进行应试作文训练,忽视了作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不符合学生自我表达与自我发展的需要。农村孩子更是感到作文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没有兴趣。

我对执教的42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为:没有作文材料,不知写什么的占38.1%,觉得写作太难,没有兴趣的占23,8%,作文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很苦恼的占28.6%。学生不喜欢作文最主要的原因是:作文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生不知写什么;作文要求过高,教师评价方式单一;作文教学太呆板,学生提不起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视作文为负担,形成了怕写作文和不会写作文的恶性循环。很多学生一到作文课便愁眉苦脸。为改变现状,近几年我努力进行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草根化的研究。所谓草根化作文,简单地讲,就是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如何使学生的作文“草根化”呢?

一、 催化写作情趣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驱力。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

1. 谈话激情

小学生的情感是纯真而丰富的,融入浓浓的情感氛围,他们才能畅所欲言。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和组织者,教师深情并茂的语言往往能沟通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热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迅速进入写作状态。

教完《小珊迪》后,我让学生写一篇《假如小珊迪来到我们身边》的作文,这样导入:一个寒冷的日子里,可怜的小珊迪为了生活,不得不去街上卖火柴,在他再三乞求下,终于有人肯买他的火柴了。此时,他是多么的高兴!可是,不幸的是,他在换零钱的时候,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双腿,最后离开了美好的世界。他是多么值得同情啊!同学们,你们有着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生活,假如珊迪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呢?学生经过思索,纷纷举手发言。这样的语言导入,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思想的欲望。

2. 情境激趣

有人说,作文是心灵的牧场,抒写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发现和想象,是一种自然的倾吐;彰显的是儿童生命的本真,是一种瑰丽的灵动;流淌的是儿童的情趣和才思,是一种真情的涌动。作文前,教师应精心创设能够激起学生表达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写作的需要,在“欲罢不能”中产生创作的欲望。

一次上课,因与一个家长谈话,我在铃响两分钟后走进教室,发现孩子们有说有笑,好不快乐,便灵机一动,将语文课改成了作文课,让孩子回想刚刚老师没来时班内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老师没来,你们想些什么?哪位同学最高兴?这位同学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你们的反应如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再现了刚才热闹的场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请同学们把刚才发生的一幕真实地写下来。此时,孩子们已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写作冲动,一个个奋笔疾书,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写得快。

正是由于情境的巧妙设置,才使学生动情、动心,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迅速地进入了写作状态。

3. 命题生趣

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些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在课后与伙伴交谈却是滔滔不绝,原因何在呢?因为干巴巴的命题难以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就好像让身体非常健康的人去描述疾病患者的感受那样,是勉为其难的。有这样两个作文题,一是“最难忘的一件事”,另一个是“抹不掉的记忆”。前者显得呆板,难以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也影响学生思维发展,后者新颖别致,易激起学生写作情趣和写作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改进命题方式,提倡自主命题,给学生命题的自由,能提供给学生发挥真情实感的空间,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我手写我口,我手说我情”,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浓厚。

二、 活化写作内容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教学课堂应该不设围墙,树立大语文观、大作文观,从内容入手,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走进自然,积极体验,架起作文与生活联系的桥梁。

1.观察生活

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童心感受生活,用慧眼观察世界,从中获得自己最真切最愉悦的体验,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想,这比感受一些纯粹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更重要,更有意义。对平时遇见的事,哪怕是蚂蚁搬家之类的小事,也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还可以同学生一起观察。要鼓励学生不要囿于常用的观察点,要调整角度去横看侧眺,用创造的眼光去审视素材,远思谋篇。要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让学生进行实物写生,学生观察事物易于形成鲜明的表象,产生写作激情,也有助于独立地思考事物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个人的思想不会雷同,他们的语言会带有深刻的个性,具有自己的独创性。”

2.亲自体验

杜威说:“儿童是带着他们所生活中的家庭和邻近地区培养起来的兴趣和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利用这些‘原材料’对儿童的活动加以引导,以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作文教学要积极引导儿童走出课堂,拥抱自然,让他们亲眼去看,亲耳去听,亲手去摸,亲口去尝,让他们回归自然,与自然直接对话;回归自我,感受生活的滋味,丰富自身的体验。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组织学生郊游野炊,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可以小范围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多彩的社会;可以开展“我当一天家”活动,体验当家的酸甜苦辣……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作文与育人结合起来。

3. 活用教材

现行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并且便于操作。教师可紧扣课文,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

迁移式。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学习了《师恩难忘》一文,让学生在教过的老师中选择一位写一写,可以写他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和桥梁。学生在品读范文的精华后,模仿其写作的风格,往往能写出出人意外的佳作。

改写式。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独特性和创造性。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适当地对文中人物进行描述,对文中情境进行想象,或者把课文改编为另一种文体等等。在教完古诗杜甫的《绝句》后,我设计了改写古诗的作文。学生大胆想象,将古诗改成了一篇很美的散文。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凭窗远眺,我看到了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像一个正盖着棉被睡觉的金字塔,又像一位久经沧桑的白衣老人安详地卧在那里。一群白鹭从这儿飞过,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贴近水面,一会儿飞向蓝天。太阳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它推开云层,用自己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大地……一对黄鹂飞落在了一棵柳树上,欢蹦乱跳地叫着,好像在歌颂春天,碧绿的草地上长出了许多五颜六色的野花……碧绿的河水晶莹得像猫眼似的,清澈见底。河岸边停泊着将下东吴的船……

多美的草堂景色啊!学生在读诗后,大胆地想象,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使人读后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续写式。“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周一贯先生说:“童年是最富有想象的一段岁月。在儿童的世界中,鸟兽能言,桌椅对话,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老师应顺应儿童的天性,给予学生想象的权利,创设想象的情境,鼓励想象的言语,提供想象的实践活动。一位教师上《海浪》一文,在孩子们了解诗人所描写的海浪是娃娃、士兵、橡皮擦、糊涂虫后,老师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在小朋友的心里,海浪又是什么呢?在孩子们的智慧碰撞中,一句句新的童谣诗诞生了!海浪是魔术师,变出了好多贝壳。海浪是吸尘器,冲洗着沙滩上的垃圾。海浪是妈妈,轻轻抚摸着我的脚丫。

“海浪”在课堂里溅起了层层涟漪,孩子们的妙语连珠真令人叹为观止!玲珑剔透的童心就在这异想天开中熠熠生辉!

三、 优化写作评价

为弥补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功能的缺憾,我构建了开启学生智慧的绿色评价。这种评价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语言储备的过程,关注学生观察思考、素材积累的过程,追求评价的系列化、多元化、开放化。

1. 评价系列化

我设立了小学生习作成长记录袋,确立“二本二卡”式系列评价体系。

读书卡——语言材料积累本《词句银行本》。课外阅读是丰富学生语言储备,积淀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每周在读书卡上自行记录平时课外阅读的数量及书名或文章名,把读书中的摘抄型(摘录优美词语、精彩语段)、提问型、感想型、评价型读书笔记记录在语言材料积累本上。

观察卡——习作素材积累本。学生把自己每周观察、调查、访问研究的主题名称及素材积累的数量记录在观察卡上,把具体的观察、调查、研究经过、访问记录、产生的奇思妙想详尽地记录在习作素材积累本上,为今后相应的习作服务。

在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作文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目的不是评价学生作文的好坏,而应该是一种“诱导”,诱导学生写得多,写得好,诱导他们产生兴趣,坚定信心,使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 评价多元化

我校对作文的评价进行了改革,改变了过去教师一统天下的格局,增添了学生互评、家长参评等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写作和评改作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写作和评改作文的能力。

自我评价。学生写完作文后,自己朗读,然后就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在审题、立意、选材、写文等方面的体会写下自己的感受,即自我评价。实践证明,这一环节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及自主性,学生从中找到了自我不足,明确了下一次习作的努力方向。

同学评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阅读他人的文章,欣赏他人的优点,然后对他人进行评价,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对整篇文章或某一片段的优缺点加以评价,也可以对同学的习作态度、情感变化等内容作出评价。由于同学评价是平等的、真诚的,因此起到了一种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作用。

家长评价。农村学生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针对这种心理,每次习作后,都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做孩子作文的读者,为孩子写评语。当然,由于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要他们全都洋洋洒洒对自己孩子习作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是不可能的。于是,我采取了两种评价方法:A、等级评价,B、语言描述性评价。家长参与评价,对学生习作兴趣和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老师评价。“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轮到我评价时,我更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成功,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予赞赏和鼓励,使他们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再创作的兴趣和信心。

3. 评价开放化

学生的习作一旦完成,就成为了一种文本,这是一种存在的事实,它也就具有开放性。我在班内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坚定习作信心。

想方设法创设习作展示的窗口。如开设班级习作栏,让同学把自己认为写得满意的作文贴上去,供大家欣赏;班级建立“流动日记”,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天地,日记在全班甚至全校传阅,让家长阅读;另外我还借《霞光报》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一系列活动,对学生不仅是写作能力的锻炼,还是写作热情的激发,让他获得更多的创作满足。

鼓励学生投稿与参赛。专门印发各家报刊、杂志的邮编、地址,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无论结果如何,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作文一旦获奖了,我不吝赞美之词,大力予以表扬:或让写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或利用黑板报摘出某一优美描写,或在晨会上发布“喜报”……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既使获奖的同学油然而生自豪感,涨涌起写作的热情,也激起其他同学努力习作的信心,奋力追赶的决心,使评价的激励性作用获得最大限度的体现。

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学生对作文由原来的“无从下手”、“无话可说”、“怕写作文”,变得想写、善写、乐写了,增强了习作的自信心,习作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作者单位: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构建开放的作文教学
小学三年级作文家教怎么教
小组合作互评互改作文模式初探
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及发展研究实验报告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参与式作文评改的行动研究”研究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