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小学校弱势文化改进——基于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分析


[摘 要]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中小学校弱势文化已经成了学校文化的主导,对学校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内生式发展模式可以为改进中小学的弱势文化提供以下路径:确立全校师生员工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树立学校自主发展的观念;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构建学校核心价值观念;强调在本校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创新,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

[关键词] 学校文化改进;弱势文化;内生式发展模式

一、学校文化的界定

当前各界学者对文化的界定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主要的文化概念界定就有200多种。康德认为,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像血脉一样,熔铸在总体性文明的各个层面中以及人的内在规定性之中,自发地左右着人的各种生存活动”。[1]这就是说,文化是一种内在的根植于人的内心,但它又无时无刻不表现在人们行为上的东西,这是对文化精神层面的理解。我国学者张岱年和程宜山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2]在此,我国两位学者运用了唯物辩证的方法分析了文化的内容和本质特征,既强调了人类活动的成果,又强调了人类活动的方式。即文化不仅是实践的,也是精神的;文化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说明文化是动态发展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不断创生出新的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顾明远教授通过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的分析,最终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所形成的全体师生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总和。[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学校文化进行如下界定: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及其对学校实践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总和。不仅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例如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人才目标等;而且包括物质层面,例如学校的各种办学设施、校园建设、工作条件等。学校文化以学校价值观念包括办学理念、制度安排、行为方式或者习惯等一系列内容为核心。

二、学校弱势文化的界定、表现及其归因

继承、借鉴、创新、超越是学校文化形成与发展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4]而弱势文化则正好与这种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相悖,指学校文化建设动力不足,没有典型的可以指导员工各项行为的理念,学校制度安排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足,缺乏本校的内涵和特色。笔者主要从学校文化建设理念、办学理念及制度建设三个方面来分析学校弱势文化的表现。

1.中小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存在偏差

当前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主要表现为:(1)无用论。相当一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和乡镇学校的领导,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无用。他们认为学校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建设教学楼和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而对于学校的文化建设不重视,认为强调学校文化是“务虚”不“务实”的表现。上级部门评价学校根据合格率和升学率,对学校文化建设缺乏相应评价机制。(2)标签论。有些学校认为文化建设就是对学校的校园进行美化,对学校的各种设施设备进行标准化和人性化的改造。进而不实事求是地对学校的校训、校歌等进行斟酌选择,搞几个口号式的办学理念就称之为学校文化。这些都是忽视学校传统文化、为了建设外在的学校文化进行宣传而搞的文化建设,这是对学校文化的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3)速成论。这些学校认为,学校文化的建设就是把学校精神、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理念,随意总结几条成功的经验,给学生和教师进行宣讲,然后挂到学校宣传橱窗或者贴在教室、教师办公室,这样便可使学校文化在短期内形成。(4)模仿论。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做得比较成功的学校的文化就是好的学校文化。因此,把好学校的成功经验立即移植过来就是优质的学校文化了。这是人云亦云的做法,没有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这样做的结果是把人家华丽的学校文化建设文本复制过来了,但自己的办学质量和学校精神面貌却无改善。(5)领导论。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的事情,与教师和学生无关。好校长可以成就好学校,学校的建设问题就是校长的事情,当然包括文化建设。身为校长感知责任重大,不断地去外校进行调研,查阅相关资料,以便能建设优质高效的学校文化,殊不知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完成的。

以上这些观点都忽略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主体问题,即谁是建设学校文化的实践者,谁应该对学校文化建设负责任。由于对学校文化建设主体的忽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学校弱势文化的出现。其实全体师生员工才是学校建设的主体。因此,没有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学校文化建设是不可持续的。

2.中小学校办学理念无法被师生接受和认同

学校的办学理念主要涉及: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依据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开展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当前,这些有关办学理念的问题,由于学校没有进行合理定位,只能遵照上级教育部门的政策文件来贯彻实施。有些学校出现了办学理念陈旧,无法适应新时期学校培养人的宗旨,采取各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命令式的管理形式。在学校中,不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教师名利和学校荣誉而发展,为了分数和升学率而采取各种违背素质教育的方式,这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乡镇比比皆是。在学校中,没有一个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发展愿景,学校犹如一盘散沙,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有些学校就算是有办学理念,也只是挂在学校墙上作为摆设而已,对学校的师生员工没有内在的约束力和激励力。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些办学理念本该由学校师生员工共同规划,本应由全体师生的智慧共同产生的理念,现在变成由外在的力量强加,自然不会被认同。二是,虽然这些办学理念是由学校内部规划的,但没有遵从大多数人的意志和诉求,要么是学校领导几个人独断决策,要么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这样忽视了其他内部力量的结果就是不会被接受。

3.中小学校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严重的“个人绝对权利”倾向。当今很多学校不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都存在着严重的裙带关系。这是校长在学校的发展中居于绝对权威地位所导致的。学校内的一些教师依靠各种关系走进教育系统内,由于这些裙带关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使得学校正常的工作经常受到严重的影响。在利益的冲突下,少数没有裙带关系的优秀教师经常会受到压制和排挤,从而导致学校内部人心涣散,这样的学校环境是极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由于学校领导凌驾于学校的制度之上,出现了校长随意请假(不需向任何人说明)、评价教师随意(评价标准荡然无存)和评优以己为先等现象。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管理者存在着极端的个人主义以及绝对权利思想,学校里各项工作出现不公正、不公开和不公平的局面。

(2) “重制度、轻人性”的管理模式。学校是个文化场所,教师是知识的象征,对文化起着传递的作用。教师本身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因此学校的制度管理除了制度本身的约束外,还需留有更多的空间给教师们去自我判断和抉择,因此,在学校里面对人性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学校领导把学校的教师当成文化人来看待,并给以教师更多的自主权的时候,学校的制度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将情感和人性关怀适当地融入学校的制度管理中,才会给教师更多的激励。但现实中,很多弱势文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重量化、轻人性化的现象随处可见,特别是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唯分数、唯合格率、唯升学率、唯获奖率至上的现象还相对严重。

(3) 制度与文化脱节。学校的文化和学校的制度应该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地集中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和价值观念中。但现实中,特别是落后地区的乡镇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制度与文化脱节的现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很多落后地区的农村、乡镇学校缺乏学校文化和制度的现象尤为严重。在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学校教师少,学生也少,因此在学校制度和文化上就没有更多的关注,学校几乎没有什么校园活动或者校训、校歌、升旗仪式之类的文化载体。有些地区的农村学校,虽然有学校的文化和制度,但随着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受“撤点并校”活动的影响,很多学校面临着文化的融合和兼并问题,也带来了学校制度建设与学校文化融合问题。如今,在县城和城市的学校,只要有领导或者调查组到学校调查,几乎每个学校都能拿出学校的文化建设目标、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等文件,但真正到学生和教师中去调研的时候,你会发现学校制度的内容跟教师员工的行为等大相径庭。学校当前最急切需要解决些什么?社会对学校的期望是什么?教职工和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需要怎么样去铸造?这些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都成了学校忽视的内容。

三、内生式发展模式是改进学校弱势文化的支撑点

内生式发展模式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学者鹤见和子(1969)提出,现代化的演化过程根据初始状态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外发的发展”和“内发的发展(土生土长的发展)”。[5]其中,前者是以政府巨大投入和吸收资金为主,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后者是在保护生态、注重文化的同时,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追求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发展模式后来经过各个学者的研究,大致形成了这样的理论内涵:以区域内的资源、技术、产业和文化为基础,以区域内的企业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本地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最大化区域的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5]根据上述的内涵,笔者试图提炼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四点要义:(1)区域内的人是本地发展的实践主体;(2)自力更生是实现区域发展的关键;(3)全面的参与是实现自力更生的保证;(4)对本区域内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创新是实现发展的重要一环。

内生式发展模式强调自力更生和对文化传统的扬弃,以及对实践主体的尊重等,从学校文化的定义来看,内生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学校弱势文化的改进,强调学校自身的自我调整,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来源、维护、发展和创新等以及学校的制度、学校办学理念和宗旨、学校共享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定位,进而形成学校强势文化,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由此我们对内生式发展模式改进学校弱势文化进行一个简单的定位:主要依靠学校内的领导、教师、学生、文化传统等资源为基础,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度建设、价值观念的创新为动力,以实现整个学校从观念到制度和行为的全方位改变为目的,最终实现强势的学校文化和特色学校的生成。

四、改进中小学校弱势文化的路径选择

1.确立全校师生员工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树立学校自主发展的观念

当前,我国学校弱势文化的发展还处于被动发展阶段,外部性明显,即学校主要是迫于外部压力,例如社会或上级行政部门的要求,来建设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政绩或者迎合上级部门的检查,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观念。要实现学校文化被动发展转为主动发展的局面,需要注重以下关键点:(1)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关键。学校要从对文化建设的误区中走出来。学校文化建设是关系到全体师生员工利益的大事,没有学校文化,学校的发展将是无源之水。学校领导对学校文化的建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推进者。学校领导要在文化建设中以身作则,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学校文化的提炼和升华,需要学校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育教学技能、学科知识水平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要提高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把学校当成自己温暖的家。学生也是学校文化的建设主体,长期以来,我们把学生当作静态的物,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把他们当作被实施和被影响的对象,这样不仅不利于学校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让学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是对他们权利的尊重,从小培养他们的参政议政意识。同时也体现其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树立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2)学校文化的发展不是政府的责任,而是学校师生员工的职责。学校要杜绝“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学校的文化建设是等不来,也是要不来的,而是要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共同建设,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3)政府对学校建设要给予足够重视并进行积极评价。我们强调学校的自主发展,但并不否认外部对学校文化发展的支持。确立全体师生和校长为学校文化建设主体的地位,但政府或者上级行政组织要为其主动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要给学校松绑和放权,对学校文化建设有积极表现的要给予奖励,并树立典型,发挥榜样在推进学校自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构建学校核心价值观

确立全体师生员工为学校文化的实践主体地位,就必须依靠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民主、平等和全面参与构建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主要回答的是办什么样的学校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对学校弱势文化改进体现在学校的愿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合乎道德的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变革。

首先,学校的发展愿景是学校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全体师生行动指南。没有师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的发展将无从谈起,仅凭学校领导无法担负起整个学校发展的重任。为了能够使全体师生员工参与制定愿景,需要引入两个组织:一是学校教师代表委员会;二是学校退休教师代表委员会。前者不仅是维护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利益,更主要的是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个人的意见。其成员主要来自各个科目的教师代表或者组长,并且选取那些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人员担任委员会主任,其职责主要是不定期地召开委员会会议,针对教师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协商,最后呈报学校领导,以便改进学校的各方面工作。而学校领导要根据委员会主任的建议和委员会成员会议,对教师的问题进行解答,有必要时可以召开教师全体会议裁决。后者,即学校退休教师代表委员会主要是起着顾问和监督的作用。由于退休教师特别是优秀的退休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者学校管理经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能保证学校的改进保持正确的方向。学校内部的两个组织必须得到上级行政部门的承认并授予他们相应的职权,确认他们不受学校校长的领导,也不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他们是学校内部衍生出来的第二和第三方组织,代表学校教师对学校的发展进行监督和改进。同时,在进行愿景规划时,在学校中占多数人的群体即学生,虽然是相对流动的群体,但每个时代的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发挥他们的个性和才智就是对他们主体意识的尊重,而且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来考虑学校的愿景,可能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学生的意见和诉求对学校的愿景规划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这方面需成立学生会组织,目前在很多学校特别是乡镇的中学,这种组织相对少见。建立学生会组织其主要功能除帮助学校进行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对学校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校的教师代表委员会可以和学生会捆绑在一起,教师认真聆听学生的诉求,然后呈报学校领导,由教师代表委员会、学校领导、退休教师代表委员会和学生会共同商谈解决问题。我们虽然强调学校的内生式发展,但也不能忽视外部的环境,因此在愿景构建过程中需要社区这个重要力量的参与。在中国,社区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是相当的微弱,而这正是西方学校获得更大成功的关键。学校总是处于特定的社区之中,因此社区需要成立一个教育组织来影响和促进学校的发展,这个组织我们暂且命名为“社区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校愿景规划中需要他们的列席以便对学校的愿景献策。社区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成员建议来自社区居委会的主任或者社区内对教育有一定认识和见解的知识分子或者采取举荐的方式产生。社区教育发展委员会不同于学校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发展委员会不是受制于学校,不存在利益间的关系,所以可以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提议和方案。学校的愿景即学校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应该是由这些组织和学校领导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之上形成,最后通过全体教职员工会议充分讨论通过,最终形成学校的改进愿景。

其次,学校制度包括学校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学校的正式制度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行为的准则,用时也是体现外显性的学校文化的重要依据。学校制度的安排应该体现着学校价值观念的制度化、具体化、物化和客观化的结果,制度是实现全体师生员工行为改变的保证。为了使制度能够得到教师的接受和认同,我们需要从制度本身的制定和制度实施两方面来分析:一是,学校制度的制定要真正体现民主、平等和全面参与原则,自由与平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学校文化的基本使命就是促进人的自由主动发展的天性,并维护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权利。因此,在学校制度的制定方面,要充分考虑师生员工的需求以及他们应得到保障的权利。让师生员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意见,在制定中要树立人人平等的原则,不能因为是领导或者有领导在场而存在“小团体主义”,使制度只维护和体现了小部分人或者领导们的意志。为体现制度制定自由、平等的原则,可以成立教师代表委员会、退休教师代表委员会和学生会等组织和团体,让这些组织和社团积极倾听教师和学生的诉求,最后在全体师生代表大会或者教师会议和学生会议上表决通过,让他们对制度的内涵和意义有充分地认识和理解。二是,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也要体现灵活和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首先,不要一味地唯制度至上,而忽视了情感的力量。在学校中,铁面无私固然重要,但对于管理人的事业来讲,合理地运用人性化的作用,对教师的激励和发展可能更有帮助。其实,学校领导要模范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这是保证学校的制度得以公正公平和平等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学校领导不能把制度当作约束教师和学生的手段,而自己可以任意践踏。

3.强调在本校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创新,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

当前,随着我国学者对学校文化的关注,以前许多没对学校文化给以重视或者不关注学校文化建设的学校,即学校弱势文化的学校纷纷开始把目光聚焦到学校强势文化的建设上来。很多学校为了能建设体现时代特点的文化,开始了“速成式的学校文化建设”“另起炉灶式的学校文化建设”“你追我赶式的学校文化建设”等等。甚至是一些刚成立的民办学校,也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优秀学校引进优质文化来建设自身文化。诚然,文化的建设需要借鉴,但不是复制和盲目的照搬。这些轰轰烈烈的改革背后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是只见雷声不见雨。究其原因,主要是忽略了对学校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创新。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实践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成果的辩证统一。由此,每个学校的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就是文化具有的传统性,即每所学校的文化总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本身的特性。学校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特性,使其能够为创办特色学校开辟道路。特色学校的创立不是抛弃学校文化传统、标新立异,而是对文化传统传承中的创新,是为了学校文化能体现时代性和发展性。目前,很多学校的领导,都在绞尽脑汁创办特色学校,想找寻出其他学校没有的一些表面的东西,却忽视了对本校优良传统的挖掘、审视和思考。继承、借鉴、创新、超越是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学校特色产生的重要源泉。

[参 考 文 献]

[1]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

[2]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86.

[3]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67.

[4] 宋家才,郑其恭.学校文化:涵义,结构,品性[J].教育导刊,2007(6):8.

[5] 王志刚,黄棋.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9(3):72.

[责任编辑:江桂珍]

[DOI] 10.16165/j.cnki.22-1096/g4.2017.02.001

[收稿日期] 2016-10-20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AGL019)。

[作者简介] 徐玉特(1986-),男,广西天等人,博士,讲师。

[中图分类号] G40-0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7)02-0001-0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的定义、特征、功能及类型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一)
也谈学校的精气神
|构建以“和”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浅淡学校文化及其建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