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当幼儿园里的“熊孩子”

进入幼儿园,如果孩子成为大家都躲避的“被拒绝”个体,情感、社会、学习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对于那些还没有学会在群体中“有话好好说”的孩子,父母要多费点心了。

宝宝终于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爸爸妈妈刚松了口气,老师又来告状了:“您家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用凳子砸小朋友!”“今天他站队时推前面的女孩来着。”孩子有点“熊”,真让父母又气又急。

揭开孩子变“熊”的秘密

为什么孩子刚入园不久,就表现出很“熊”的一面呢?让我们来尝试着读懂孩子:

● 对环境不适应。大部分孩子在家里没有任何人与他们竞争,各种资源应有尽有。而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里,他的感受就变得很不同了,虽然现在不少幼儿园的条件都很好,但资源毕竟是有限的,竞争随处可见,很多时候需要排队、等候,还需要有共享意识,懂得谦让,这时一向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就会出现异常表现。

智慧园区规划,主要是遵循职能、安全和服务原则,为后续的智慧园区规划提供指导,编制相应的规划文件和概算,优化智慧园区整体设计和结构设计,以便于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信息化服务。智慧园区规划中,其中集合了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智能感知系统规划、支撑平台规划、传输网络规划以及软件服务规划等内容。

● 对自己的行为和力气没有意识。身强力壮的男孩子特别容易有“熊”行为,是因为他们习惯用自己的体力优势来为自己争取更好资源和权利。其实很多孩子在做出一些行为时确实是无心的,他根本不知轻重,比如一个大高个子的男孩和一个弱小的女孩都想玩户外滑梯,男孩稍微用身体一挤,女孩就极有可能一个站不稳摔倒在地。

● 模仿而来。幼儿园里什么样的孩子都有,很多孩子变“熊”了,是因为和其他小伙伴习得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毕竟模仿是孩子此时重要的学习手段。尤其是使用暴力这种行为,更容易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有些孩子曾经处于被别人施暴的地位,但几次过后,竟然学会了使用这个方法,因为他发现这样能更快地获取自己的利益,让别人害怕自己,时间久了,便成为人人避之的“熊孩子”。

到2016年,全市一级河道Ⅴ类以上水体达到60%,二级河道Ⅴ类以上水体达到50%,显著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2014年清水河道行动计划实施七大类1311项工程。截至6月27日,完工433项,完工率33.8%,开工在建388项。

● 一直 “熊”。还有些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就有点“熊”,父母也没有刻意纠正。刚进幼儿园时,孩子还处在小心谨慎的观察状态,“熊”没有机会表现出来,随着他对幼儿园和小朋友的熟悉,就开始原形毕露了。对于这类“熊孩子”,父母要多和老师沟通,调整好家庭教育策略,必须给孩子设定行为底线和规矩,否则看上去这种孩子没吃亏,但实际上孩子的各方面发展和心理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1.2.4.3 悬浮细胞pH值变化 取0.6 g悬浮培养物,接种到150 mL三角瓶中,加入50 mL培养液,每2 d测定1次培养液的pH值,直到细胞停止增殖。测定时将悬浮培养物静置1 h,吸取2 mL上清液,用PHS-3C精密酸度计测定其上清液的pH值[8]。每次试验设置3组重复。

请这样帮助孩子

面对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及时引导干预,就会让他逐渐失去与其他小朋友建立深厚友谊的机会,成为大家都躲避的“被拒绝”个体。如何帮助孩子改变这些现状呢?

设定底线,引导孩子从情感方面认知自己的行为

虽然我们无法帮孩子处理他可能遭遇的所有情况,但是可以就常见的几种情况明确地给孩子设置底线。很多父母都会告诉孩子不可以做什么,但是没有跟孩子解释为什么,或是解释得不到位,对孩子有误导,这也没有效果。比如告诉孩子不可以咬人的同时,要跟孩子解释,被咬的小朋友会很害怕,很疼,会不再喜欢跟你玩了。孩子实在难以理解时,可以轻轻地模仿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有所体验,这样更有助于孩子从他人的心理感受层面来理解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糟糕感觉。千万不要这样解释:你要是再咬人,他的父母就会来找你,老师会批评你,我们回家也会打你、惩罚你。这种“以恶制恶”的教育逻辑并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

深入交流,帮孩子习得解决冲突的思维习惯

很多父母也感觉苦恼,因为似乎他们和孩子怎么说,孩子也不听。其实这是因为每次的亲子交流都是父母在讲授知识或是反复地讲道理,让孩子觉得很烦,也并没有真正听懂。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宜行为时,其实特别需要父母的倾听和引导,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之前,要很好地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比如可以这样跟孩子谈话:“老师跟我说,你在幼儿园咬人了,那个小朋友都疼哭了!能告诉妈妈,当时你在做什么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啊?你遇到了什么麻烦了吗?没准妈妈可以帮你想个不一样的办法。”

在孩子的倾诉中,父母要抓住细节,必要时跟孩子在家里重新演练一遍当时的情景,可以让孩子扮演被咬的小伙伴,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然后再帮着孩子“改编”当时的场景,比如和小伙伴换一种说话的方式,找老师求助,找其他的玩具和小伙伴交换……家长扮演小伙伴,让孩子看到沟通方式改变,事情的结局也会改变。孩子需要在具体的情境里学习和摸索。一旦孩子掌握了一些社交小技能,提升了社交能力,便会习得一种解决冲突的思维习惯,会在其他情境中自动迁移泛化,举一反三,不断练习应用这些社交小技巧,不再出现“熊”行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与孩子谈规则?
3-8岁孩子最需要心理疏导
别人打你,你一定要打回去?这样处理你会后悔的...
打人的那个竟然是我的孩子!我不要做熊妈妈……
如何避免成为一名″熊孩子″家长?
我宁愿要一个熊孩子,也不要他太懂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