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闲书的动作姿势问题

一、

小朋友最初模仿的,肯定是动作。先有某个动作和姿势,然后才有里面的内容。现在刷手机这个动作,形成了绝对的独裁。然后我就发现,几乎已经看不到读闲书相关的动作和姿势了。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我经常去图书馆看书。最常去的是几公里范围内的一个社区图书馆和一个环境更好、藏书更多的公共图书室,偶尔会去嘉定图书馆的新馆,那里曾被评为全球最美的图书馆之一。读闲书这个动作出现在各人的家里,我自然看不到。但在图书馆,我也基本看不到,因为都在对着一台破电脑。而如果连图书馆这个地方,都看不到读闲书的姿势,别的公共场合就更别提了。人人对着个破电脑,不如像星巴克里面对着苹果电脑的气氛组一样,统称为电脑气氛组。

这事情搞得我有时很不自在,尤其是一张桌子上,其他人都对着破电脑,只有我拿着一本书在看,就恨不得把这些人的电脑扔出去。

从基本概念上说,对着电脑甚至手机,都是可能看“闲书”的。但在实际情形中,除非是看网络爽文小说,不然我敢保证这些人没有一个在用电脑看闲书。我是连用kindle都完全找不到读书的感觉,更别说电脑和手机了。他们是在写论文,查阅资料,还是处理工作事宜?反正不可能在读闲书。那么所有这些人都严重破坏了我喜欢的阅读环境,对此只有深深的厌恶。

我自己只有在写公众号这种走心的闲文时,才偶尔会带电脑来图书馆。如果是处理工作事宜,比如要编制预算表或者编写什么资料,在哪里我都不会在图书馆做(除非需要到特定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资料)。

事实上,大家的工作性质、内容,学习的阶段、状态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偶尔见到几台电脑的话,也无伤大雅。但居然在各处的图书馆,都见不到读闲书的人,这事情总还是让我耿耿于怀。

二、

我作过大概的观察统计,有时馆内几十个人,居然一个在看纸质书的都没有!即便有,从动作、姿势、表情,以及桌上书的样式、卷法、是否有作笔记等标准判断,也一定不是在看闲书——相应的动作和表情也可以用来认定对着电脑的那些人肯定没在读闲书。在看教材或者什么考试资料吧。

看闲书的动作姿势表情,跟看教材的动作姿势表情,是完全不同的。

我最近一次在图书馆发现别人看闲书的动作,还是因为去打新冠疫苗,打完的时候是下午三点,离晚饭和晚上的安排还有两个多小时的空闲,注射点旁边刚好有个从没去过的图书馆,我就进去看会书。到了没来过的馆,我首先就去统计对着电脑的傻逼比例,结果发现只有一个小姑娘面前没有电脑,我到她后面那张桌子坐下,偷拍了一张:

因为是偷拍,照片聚焦的关系,前面那个小姑娘拿书的姿势有点模糊。但你看,这就是一个不典型、但应该是读闲书的动作,你不可能那样拿一本考试教材看。那个小姑娘可能是个初中生,最多高中,她那样拿,我能看到那本书上面的几行字,是一段对话,应该是本小说,也许是什么言情小说。绝对不是考试教材。她在读闲书。那天下午三点半左右的时候,馆里不包括我一共有36个人(共两层,第一层32个,第二层只有4个),读闲书的只有这一个年纪很轻的小姑娘。

三、

在此,必须确定的一个概念是,什么是“读闲书”?我的定义很简单明了:阅读本身就是最终目的的,就是“读闲书”。但凡目的在阅读这个动作之外,就统统不是。

比如看考试教材,就不是读闲书:目的是考出好的成绩或者考到证书。去年我也看了几本投资理财方面的书,也不是读闲书:目的是为了通过买卖股票赚到钱。所以今年股票一跌,我就完全没兴趣看那些书了,因为看再多,收益可能还不如什么都不懂卧倒不动,那我还看它干嘛?我手头还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一本健身类书,翻看的话,自然也完全不是读闲书:目的要通过饮食和锻炼实现,而不是在阅读过程中就直接实现了。

再比如某狗屁读书会,就没有讲过一本闲书!因为那里讲的东西,全部需要通过其他动作实现目的:促进睡眠、培养习惯、追逐异性、减肥发财、管理育儿,等等。如果“读”后没有其他任何后续动作,那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在那里,“读”这个动作本身可以轻易被其他动作取代,比如听别人总结和讲,比如刷抖音看别人用更形象的图像形式介绍。

但在“闲书”这里,“读”是最终的动作,并且不可以被任何其他动作和形式取代。比如我刚看完的一本“闲书”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新名字的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要的东西,就已经全部拿到了。而那些东西,只能通过看书得到,看改编的剧集都不行。

进一步的,只有“读闲书”才是真正的“读书”,其他我觉得可以用别的词来概括。

在我这里,“闲书”大部分是文艺、社科类作品,小说占到一半以上。但书的内容其实不能用来作为是否成其为“闲书”的绝对标准。最核心的还是在“读”本身是不是最终目的。同样一本小说,预设了一个读完要写相关论文或者评论的任务,一下读起来就不那么“闲”了,整个阅读行为大受影响。我也偶尔会写看书的读后感,但基本没有在看之前就决定读完要写的,都是读完之后有想表达的,就说几句,没有就不说,等于是附带,而不是预设的任务。希望借此尽可能延续“读闲书”的状态。

所以某种程度上,职业读书人即便经常对着书,即便经常对着很“闲”的书,也总没有读闲书的状态。后面还跟着任务,甚至事关饭碗的任务,那心态就很难“闲”下来。有的人状态好,即便后面有任务,读的时候也很“闲”。有的学者,则如李零老师所说,他们从不“读”书,只“查”书。

但即便内容不能作为是否“读闲书”的绝对标准,能带来这个动作的书还是有一定的共同倾向。我总结了三个:一是真切,即能带给读者最感同身受的体验。体验到了,目标就完成了,这是最核心的东西,内容上自然以文艺作品为主。二是广博,有互相钩连的广泛知识系统,可以在普遍的历史和人类经验中找到呼应。这里需要区别碎片化的信息。比如作为一个跑步爱好者,我去看一本纯跑步技术书就跟刷跑步博主的抖音无异,自然不算读闲书。但我很喜欢一本叫《天生就会跑》的书,那本书写的除了跑步技术,更多的是大的运动文化和运动史上的传奇,一下就很“闲”了。(《跑出世界的迷宫》: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对跑姿的技术理解是错误的。)第三点,则是深刻,能挖掘出更加深层次的东西。比如一本股票操盘书肯定不“闲”,但一旦借此深挖经济和历史深层规律,又会变得“闲”和“没用”了。尽管说什么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但直观层面,深刻的东西,都没啥直接的作用,好比经济学大牛做股票可能亏得一塌糊涂。这三点,广义上大致对应文、史、哲三个方向。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共通维度,则是语言文字。暂时抛开图像和声音系统,狭义上的阅读,就是针对语言文字。所有“闲书”,都是文字本体的。这一点特别重要。“闲书”的写作和阅读者,都需要有对文字表达的基本热情。

这样的本体论、内容倾向、阅读目的共同作用下的读闲书这个动作姿势,就带有其独属的动作形态、身体姿势、眼神特色、脸部表情等,仔细点观察的话,是看得出来的。在我现在能亲眼见到的场景中,即便在图书馆,也很难找到读闲书那个动作了,只能回想了下照片中的。比如去年疫情期间那个方舱医院中看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的哥们:

玛丽莲·梦露著名的看《尤利西斯》的照片,看乔伊斯,就显然实在太“闲”了:

然后我看一些毛泽东主席的读书照,发现他的动作姿势和表情,就全是读闲书的样子:

毛主席是超级书痴。在他第一次去苏联的时候,因为预计待的时间比较久,居然装了一火车皮的书随行。

四、

读闲书这个动作姿势的式微背后,是整个大的日常生活环境和文化精神系统问题。完全没有阅读习惯和体会不到读闲书乐趣的人先不说,有心读几本闲书的人,又还有多少能在焦头烂额的生活中具备合适的环境、时间、精力和心态?很多人一天乌七八糟的工作处理下来,就算还有时间,也不再有读闲书的心神了。

今日的世界,消极倦怠者,有足够多的娱乐方式。——所以不比较太久远,就说特殊年代之后这几十年内吧,那个全民看武侠小说和纸质杂志地摊文学的时代,也许是读闲书人数上的巅峰时期。除了娱乐媒介的相对匮乏,我总感觉那时比现在穷,但总体比现在“闲”,不只是因为我那时是小孩,印象中那时的大人也比现在的大人“闲”。不知道是不是自身的错觉。

另一方面,对于积极进取者,生活中有太多的其他目标需要实现,读书行为本身就能实现终极目标的事情,顶多算是消遣。占据比重过大,就等同于玩物丧志了。

当然,也还是有一些人为找不回读书写作的动作姿势感到焦虑。大家经常想到的,就是重建周边环境,怎么可以有一个舒适、惬意的阅读环境。这个事情,我觉得是相对而言。环境自然重要,所以图书馆还是好地方,可以把你从家里抽离出来。你装修得再豪华,阅读书房做得再舒服精致,家人一问一闹,生活琐事永远萦绕的氛围一逼近,心神就散了。如果是准备什么考试,还可以跟家人说,要专心备考。如果是读闲书,怎么说呢,我现在在精神上需要跟你适当隔离?就不如“我出去一下,几点回来”来得干脆。即使一个人生活,在家里看书也更容易被各种其他动作打断,去图书馆就专注很多。

最重要的还是心态和心神的专注。在每日出生入死的炼狱般战场环境下,尤金·斯莱奇还能在随身携带的《圣经》上记录下太平洋战争的细节。陈忠实先生写作《白鹿原》的“书桌”,则是这个样子的:

显然跟苹果电脑爱好者的星巴克腔调没法比。

五、

我写这篇文的初衷,纯粹是因为被来图书馆了还总对着电脑的那些货搞烦了,吐槽一下。今天快写完的时候发现是什么世界读书日,也是碰巧。读书日里面,总会倡导更多人读书。但如果读书不等于读闲书,那就完全可以被其他方式取代。而如果读书等同于读闲书,读书这件事,真的就那么值得倡导吗?

打开书对着看这个动作如此单调而缺乏外部行动性。而如果在这样的动作中就完成了所有的目标和收效,那被那样的动作主导,又会导向怎样的生活?

所以真正的读书,其实没啥好太多倡导的。它永远远离那些鸡血或鸡汤式的通行话语,带不来成功学意义上的俗世成绩,只能给晦暗不明的生活带来一些偶有光亮的片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书没什么好倡导的。而对于小部分人,因其不可替代,你也别无选择,自然也谈不上倡不倡导。

电影里的英雄人物,就基本不读书。实在要读,也是看雷蒙德·钱德勒那样行动派主角的小说:

《伸冤人》里面的丹泽尔·华盛顿出于承诺,一本接一本看经典文学。但对于他来说,阅读是附属,是点缀。我们看他,不是因为他看书,而是因为他可以用电工工具干掉整团的黑帮分子:

在《新名字的故事》的结尾,莱农依靠阅读和写作,获得了脱离自己成长的沉郁街区的机会。这样套路式成功的记述,总会让读者感到心安和振奋。但就像她来到肉食加工厂,见到做着粗活的莉拉之后明白过来的,每个人无非迎向各自的生活,不存在谁得到了谁失去的东西。

在这个层面,读书这个动作就标示了一种永远无法逃离的生活状态。一切在此开始,也在此完结。它不会让你有其它更多的收益。在此唯一能做的,不是逃离生活,而是迎上去。迎向没有更多目的、缺乏更多行动、没有英雄和历险、只有一股莫之能御洪流的生活。

如果这听上去实在感觉无趣、悲观和绝望,那就别再看书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2年,希望还不迟。
读书何为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
闲书出闲情
心闲,闲适,看闲书。
拍照姿势以及表情动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