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桂北古村落(9)山环水绕的古村落:龙水镇石脚村

  编者: 对于廖文丽撰写的《桂北古村落(7)两河镇鲁水村》,桂林市古村落写作指导老师谢迪辉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也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完善写好该村的建议。文章越改越好,感谢所有对古村落文稿提过建议的专家学者与读者!期待专家学者、关心地方的读者对文稿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出书时减少错误。发现问题请直接在文后留言,以便作者观看、完善!谢谢你的参与!

    石脚村属龙水镇桥渡村委,位于全州县西北部,距县城中心11公里,系桥渡村的脚村。桥渡村为清代雍正年间著名御史谢济世的故乡。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修撰的《续谢氏族谱》中记载石脚村先祖孔润公,系桥渡村十六系子孙,于明末,自桥渡村迁出建村。石脚村原名锡爵村,其先祖在选址建村时,发现西北的印山圆圆的像一面鼓,而东南的凤山则像一面旗,选在此建村会“左旗右鼓出将台”,锡通赐,蕴涵着“天赐爵位”的深刻寓意。该村村民属汉族,无杂姓,均为桥渡谢氏家族的后世子孙,宗族历史脉络清晰。石脚村距该村始祖所在地桥渡村南约1公里,东南向为邻村石板岭村,北向邻村为鸭婆殿村,这四村同为谢氏家族子孙,同宗同源。

公祠大门上方"八仙"

祠堂里有众多述说历史的石碑

石脚村滨河而居,坐落于属越城岭山系的丘陵地区的河谷平原地带,海拔平均高度约为173.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茂盛。村西北向有印山,东南方有凤山,东北方有社居塘山,西南面依湘江支流万乡河,而发源于芳杰村委二龙相汇山的一条自北向南流的小江则绕村东北面流过,与发源于邻村石板岭村岩洞的一条小溪,在村东南口相汇,蜿蜒流经村内后再流经村外的田野,最后汇入万乡河

村前流过万乡河,昔日的木桥如今换成了水泥桥

石脚村的万乡河旁翠绿的树林里常有新人前来拍婚纱照

石脚村周围有广阔的田野,便于耕作,又有万乡河可捕鱼,是上乘的鱼米之乡,先祖在选址时充分顺应和利用了这儿先天的自然条件。万乡河在村西被大栖丘分成一大一小两条河流,在栖丘的尽头交汇。大栖丘上和河岸畔长满了古樟树,形成了古樟树群,是受政府保护的“生态护林区”,古樟树群高大蓊郁,与石脚村相互映衬,风景优美。整个村落历史格局坐南朝北,处于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之中,村落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形成“天人合一”的建筑格局肌理,是上乘的“藏风纳水”之地。

石脚村先祖在建村的时候,发现这儿水资源丰富,有大河和小溪环绕,周围又有山岭相拥,受地形和风水理念的影响,将村庄营建的整体格局图案定为船形,船在水中,顺风顺水,一帆风顺,距村北口200米处有一圆形台柱,先天土石结构,为该村拴船桩,而船索则是从西北向炭盆拉村延伸至该村一长条土山,这样的建设格局,将人文设计和先天的自然条件相结合,表现出了独特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空间特点。该村聚族而居,村庄为船形,祠堂则位于北面船头,统领整个宗族,这样的村庄营建格式既有宗族式布局的封闭性、内向性与防御性,又体现了等级尊卑观念,具有特殊的宗族文化理念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寓意,整个村落的选址、格局和营造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

石脚村现存传统建筑建筑面积为7988.47平方米,占全村建筑总面积73%,它们集中连片地分布在村落的各巷道旁和小溪畔,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建设布局,保持着良好的传统村落风貌。分布在村外的古堰、古埠头和古青石板路及古树等历史要素,与村民的生产生活保持着密切联系,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门楼之一

传统建筑形成了横向和综向两大古建筑群,主要由古民居、门楼、祠堂等建筑组成,建筑年代属明至民国时期。古民居为砖木瓦结构,多采用小青瓦硬山顶穿斗式构架,建筑样式有楼阁式、四合院式和三合院式的,其中以三合院建筑为主。三合院主要由正厅左右、后带厢房,前带天井组成。正厅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在第三进明间,设雕刻精美的香龛,供奉祖宗牌位。正厅前出廊,廊两侧开对穿门。前廊前为天井,天井两侧带厢房。天井和明沟均用青石构筑,天井前的院墙多采用仿木结构的牌枋式灰塑装饰,采用圆雕、浅浮雕形式雕刻出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梅兰松竹、鳌鱼等灰塑图案进行彩绘装饰,色彩典雅、大气庄重,建筑风貌突出,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古民居山墙多面饰风火墙,这些风火墙有一级、二级和三级的,使得整个建筑群形成高低起伏层次丰富的建筑风格。这些山墙的建筑手法多为青砖对缝构筑,也有采用当地的鹅卵石砌筑,外用草筋灰抹面,再勾缝,多采用富有寓意的传统吉祥图案灰塑装饰,尤其两山墙上开的窗户,造型成寿字、花卉和花瓶等样式,文化内涵深厚,非常精美,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集装饰和实用相结合的和谐统一的建筑目的。古民居内部的木构件和石构件,如穿插枋、厢房格扇门和柱础均雕刻精细。该村最大的建筑群谢裕寿大院,属清代时期建筑,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为1649.89平方米,由主建筑和附属建筑组成,其中主建筑分上下两座,均坐北朝南,用一通道相隔,穿门之间设雨廊,上座建筑面积为625平方米,为三进四院式;下座建筑面积为523.83平方米,为四进五院式,建筑风格突出,附属建筑均坐东朝西分布在主建筑的一侧,这些建筑形成了一个古建筑群。该村另存的一处建筑—谢景林宅,属清至民国时期,由主建筑和附属建筑组成,建筑总面积为513.41平方米,主建筑上座坐南朝北,为清末建筑,采用传统建式;下座建于民国时期,带有明显的西洋风格,上下两层,瓦面四面出坡,南北墙体分设对称四窗,设计成券拱窗样式,拱窗顶呈半圆形,在黑底上堆塑白色的双凤朝阳等纹饰图案,集中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但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和谐相处,是西方建筑文化影响中国建筑的典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四合院建筑在该村的建筑中不多见,只有一两座,民国时期至解放时期的传统建筑多为四面出坡楼阁式建筑,下层建筑风格和三合院建筑结构差不多,上层建筑多为全木结构,前后均出廊。

古民居之一。听桥渡村委副主任石脚村人谢祖华说,日军入侵时,曾经炸掉此村半个村子。抗美援朝时期村里驻扎一个卫生营,有许多伤员来这里养伤。该村谢紫堂的井水,经化验,可以直接吃药。

古民居之二。村里解放前便有高级小学,四面八方的人曾来此读书。当年笔者的父辈就步行数十里来此村读书。

现存五座门楼,均为家族宅邸的门楼,建筑面积较小。这些门楼的完整保存充分体现了该村建设的历史格局,且它们的建筑风格各不相同,体现在墙脊样式上,有一字形的、蜈蚣形,也有二级山墙形的。村东口门楼前有名为“楼子底坪”的青石坪,坪呈圆形,蕴含着村落圆满的寓意,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处处追求圆满的美好心愿。

谢氏宗祠内

该村现存的“谢氏宗祠”位于村西口,始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坐南朝北,为二进二院建式,木构架采用抬梁和穿斗相结合结构,为小青瓦硬山顶,在抬梁间采用瑞兽雕刻的坨墩,穿插枋采用满雕,下天井院墙上装饰八仙人物图案雕塑,用金粉修饰,人物塑造生动传神,艺术价值极高。

谢氏宗祠

宗祠里的对联上联: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大有年

宗祠里的对联下联

宗祠梁柱雕有许多精美图案

该祠堂的地面保存了完整的三合泥地面,为中国墁地的传统技法,并且在三合泥地面上刻划出方格、缠枝花卉纹,将整个地面装饰得非常精致。祠堂内竖清代碑刻4通,分别为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贤堂公祭田及各山场碑记》、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贤公碑记》、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臣公祭田碑》和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新建贤堂公家祠碑记》。祠堂的完整保存显示了我国南方宗族文化的发展轨迹。村中收藏有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修撰的《续谢氏族谱》。

在石脚村村内的小溪上坐落了两座呈一字型的石桥,与桥两端古民居,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美丽风景。

荷花山庄旁的石桥

村里有龙凤山庄、荷花山庄等三个,它们成为各地游客的美食胜地。如图为荷花山庄里即将开放的荷花(2017年5月18日摄)

同属桥渡村委的石板岭自然村的神奇岩洞就在荷花山庄上游附近,还没有人能走到尽头

山泉清清出洞来:石板岭岩洞流经荷花山庄,而后穿石脚村而过

石脚村现存的街巷格局历史体系完整,传统公共设施利用率高,格局体系中无不协调新建筑,历史风貌突出,特别是该村在选址布局、建筑风格和文化情感上,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建筑集实用、审美和情感三位一体的建筑美学观,堪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为研究古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历史资源。目前,村民仍然在这些建筑内居住生活,很好地延续和传承了传统文化,保持了传统区的活态性。尤其这些建筑采用的传统工艺技法,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史留下了珍贵的实例。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建筑建筑构件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传承历史建筑文化的载体。

石脚村在拥有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外,还保留了桂剧这一传统的演艺剧目,同时也保持了很多传统的饮食习惯,如剁姜茶、磨豆腐和打糍粑等,这些饮食习惯贯穿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桂剧一起,传承和延续了下来,形成了该村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桂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称“桂林戏”、“桂班戏”,属皮黄戏系统,“桂剧由崐曲、乱弹传入广西之后,适应地方语言及风俗习惯,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而又保存了一定优秀传统的一种地方戏曲”,主要流传于广西桂林、柳州一带“官话”地区。全州是广西最早创立桂剧科班的县,据《全州县志》载:“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州属西延区(资源古名西延,自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由全州州守柳开招抚粟氏纳入全州版图后,就属于全州的一个区,叫西延区或乡。)油榨坪创办桂剧“秀”字科班为广西最早桂剧科班”。石脚村于1955年创办石脚村桂剧团,在村内开办科班,招收村中儿童进行正规的严格教育和训练,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演员。该剧团七八十年代在各乡镇演出,是该剧团最繁华时期,主要演出有《三娘教子》、《薛家将传奇》、《大闹淮安》和《白蛇传》等传统桂剧曲目。剧团至今仍保留了唱戏的行当,有一定的演出。现如今,村民在茶余饭后也会聚集在一起唱上一段娱乐业余生活。该项目传承人谢崧恕,男,1939年出生,汉族,石脚村人,为该村原剧团团长,唱小生,精通二弦,至今召集科班成员不时进行演出,传授一些传统的地方桂剧戏曲,为桂剧的传承和延续作出了贡献。

龙水位于越城岭东麓,山高林陡,冬天山里寒气逼人,为了驱寒除湿,龙水人喜欢剁姜茶,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种饮食习惯,而且也成了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道饮食习俗。石脚村的妇女都很擅长剁姜茶,姜茶主要制作流程分两步:第一步先将带流嘴的小铁茶锅放在柴火上烧热,放入姜、中药材吴茱萸(在茶中加入吴茱萸,主要是起到散寒止痛和温中止呕的作用。)、胡椒,再放入盐;第二步将这些材料混在一起后,用杂木制作的茶剁剁茸,然后放一点油,炒一下,炒到听见沙沙响的声音后,再放水和茶叶煮开,沸腾几分钟后,一锅辛辣略带点苦味的茶就煮好了,茶汤成色黄亮。无论春夏秋冬,该村家家户户都喜欢清早起来就剁姜茶,并有佐以自己制作的米花吃早餐的习惯。特别在冬天的晚上,天寒地冻的,村民喜欢坐在火塘边,一边烤火,一边剁姜茶,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客人来了,主人剁上一锅茶热情接待,表示对来客的欢迎,同时客人喝上一杯暖暖的辛辣的茶,也能驱走旅程的辛苦和疲乏。

   石脚村村域面积为3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65.59亩,户籍人口648人,常住人口564人,村集体年收入2.84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760元。村民传统种植水稻,经济作物则有南丰蜜桔,且养殖禾花鱼。该村西面临121全大(全州至大西江镇)三级公路,设有公交站点,村民乘车便利;东南面有通往石板岭村等村的乡级公路,东北面广阔的田野间有阡陌相通的路道。

石脚村的村庄内部干净整洁,大多数人家种有各种各样的花草美化环境。村民现使用自来水,该水来源为村中一老古井,水质纯净,2014年11月在古井上建自来水引水工程。村中各个相连的公共巷道和路道均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巷道旁的排水沟清理得非常好,没有垃圾淤塞,排水系统畅通。村中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各家各户的门口均设有垃圾桶,村口还设有公共垃圾箱,垃圾统一收集在村口垃圾焚烧池处理。村民讲究文明用水,村畔的小溪上有“净化水源”的警示牌;从村中穿流而过的小溪,水中没有垃圾,水质清澈;下到小溪有台阶,溪畔设有洗衣设施,如水泥制成的搓衣板,便于村民洗衣,公共设施齐全。村民的厕所均采取分户,基本采用水冲厕所,污染小,环保卫生,符合生态环境要求。村庄东南面凤山脚下建有石脚村敬老院。村口的祠堂外墙挂有图文并茂的版面,内容十分有意义,主要教育村民要做文明人,行文明事,提高素质,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整个村庄人文环境非常好。

石脚村建村历史悠久,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尤其整个村落处在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之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2013年被共青团全州县委员会授予“全州县青年生态示范村”荣誉挂牌。

(本文摄影  木 公)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观阅:

漠视古村落写作入书,是一种缺乏远见的思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西目前唯一获国字称号的古村落,古韵悠悠,小桥流水…
200多年最养人古村落,村民世代生活在此从未迁移!
传统魅力古村落、别具风韵“塔尔坡”
湫水禾溪,这个鲜为人知的传统古村落,人称小凤凰
王雪峰《桂北传统的建筑文化》
一个古村落的去与留 ——江苏镇江葛村拆迁风波调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