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末科进士唐尚光传2:游学赶考 负望前行

同治八年(1869)十一月廿七日早晨,唐尚光出生在建安绕水井村唐家新宅。四五岁上,父亲教以《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等蒙学字书。小尚光生来聪慧,又喜爱读书,不多时就能摇头晃脑、有模有样地诵读了。这让唐必鼎很是高兴。

蒙书之外,唐必鼎还尝试着让小尚光习字,虽然还不到开笔的年龄,但他自己小时候在蒙馆就特别喜欢写字,读书之外临池不辍,颜体大字、钟王小楷,一直都在手上,在建安这个小地方也算是小有名气,时不时还有人提着东西登门求字。但小尚光对习字似乎并没有读书那么上心。

传说有一次,一不小心又把墨砚弄翻,把墨汁弄了个满身满脸,把书案弄成狼藉一片。唐必鼎一看不行,赶紧家法从事,母亲听得哭声,跑进书房一把抱定小尚光,说:"孩儿才有几岁,如此严厉,教他如何受得了?"

大塘村风光

唐必鼎扶夫人坐下,又让下人抱走小尚光,这才说:"夫人啦,我知道你心疼孩儿,你我夫妻就这么根独苗,难不成我不心疼?可即使只有一个孩儿,却益发马虎不得.俗语不是有说'独柴难烧,个崽莫娇'的吗?你我还是夫妻同心,共同管教孩儿,促其成才方可。"

阎氏听罢,觉得夫君言之有理,只得含泪应允!自此而后,只要是丈夫管教孩儿,阎氏从来都不当面阻拦,只待过后再把道理与小尚光仔细道来。所以小尚光虽然人小,但似乎显得益发地老成了,有时候讲出话来连大人都觉着惊奇。唐必鼎心下高兴,也乐意把历史上那些励志成才的人物故事,讲给小尚光听,而对于伯父考中武秀才、大叔父考中武举人的好事,更是常常挂在嘴上。自从那次着了父亲的家法之后,小尚光似乎对父亲有了敬畏之心,在父亲跟前总是表现得听话乖巧,这让唐必鼎很是受用。

家中小孩无多,同院就伯父家的尚福姐姐时不时地过来跟他玩,总角小姐弟由此结下很深的情谊。多年之后唐尚光对蒋氏兄弟的门下教诲与提携,当与此相关联。再后多少年,蒋继伊先后在两广任职,总不忘带上唐尚光长子唐昌谊。这是后话。

大塘村的功名碑

光绪五年(1879),唐尚光10岁。这些年,在父亲的督促之下,那些蒙学图书都读了个八九不离十,字也写得模样了。开春过后,唐尚光要去的地方,是小叔父的学馆。学馆的先生多有附生(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州学的附学生员)以上的功名,对县、府、院试都有应试经验,授课、指导习作、应景制诗以及八股文章均能应付。而"校长"唐必庆更是一等秀才,加上多次乡试操刀,教导学童堪称得心应手。如此四五年下来,唐尚光学力大进,唯一不足,在书法习练方面,唐尚光觉着先生的教法与父亲不类且书法远逊,因而写出字来总不是那么胜意,颇见几分别扭。

光绪十年(1884)二月,已是翩翩少年的唐尚光与堂哥唐尚伯(唐必庆长子)等多名学子,在唐必庆等师的引领之下,自麻子渡(今麻市)登船,顺江赴全州州试而去。山寒水瘦中隐着点点绿意,恰如学子们的心情,有点不安,又满怀着希望。一路上的风景,总是新奇,学子们大都是第一次出远门,县城何等模样还只在梦中。掌灯时分,船到东门码头靠岸,但见得满江渔火,东西舟楫往来不绝,码头上灯来影往,煞是热闹。稍远处则城门高耸,入城而去,略显迟疑,颇有几分胆怯,这县城果然与乡下不同。

次日,填过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之后,又交上由唐必庆具保的保书后,这才取得考试资格。接下来便是四天每天一场的州试。考试由知州大人亲自坐阵主持,好不威严,数百童子分坐州学各室,考官来回巡查。四场考试分别为:第一和第二场试一文一诗,第三场试一赋一诗,第四场试小讲三四艺。州试实行逐场淘汰制,几场下来,唐尚光颇感顺手,之前的胆怯一扫而光,唯一有点担心的是自己的书法欠佳,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发挥,四场考试均顺利通过。

这是唐尚光平生的第一轮考试,一试而过给了他很大的信心。是年四月,唐尚光赴县城参加府试。府试与州试差别不大,只是主持考试者为府中官员,考试三场。有了前两月州试四场皆过的好势头,这次府试他同样三场均过。州、府试一过,唐尚光的身份便由学童变成了童生,取得了参加院试的资格。这一年唐尚光15岁。

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资格之前,还必须参加的一种考试,叫院试,也称章试。童生仍在州或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院试又有正试和复试两场,正试试两文一诗,复试试一文一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被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初学的称附学生,简称附生。光绪十一年(1885)唐尚光通过院试成为附学生。16岁的唐尚光入官办的全州州学学习。按例,入州学的、增、附生,每年必须参加由学政主持的考试,称岁试。岁试亦有正试和复试两场,依照考生文字的优劣,分为一、二、三等。考列一等的,原为廪膳生的不计,原为增生、附生的,经复试后可补廪膳生,年可领到廪饩银四两或禄米若干。

明清时有"三年大比"制,即每隔三年举行一套的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每逢子、午、卯、酉年的秋季,在省城举行乡试;每逢辰、戌、丑、未年的春季,在京城举行会试。当大比之前一年,由督学举行一系列的科试,唐尚光于光绪十七年(1891)参加科试,列为一等第一补膳生,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从光绪十一年进入州学,到光绪十七年科试列一等第一补廪膳生,中间所经历的岁试、科试凡五六次,唐尚光均考列二三等间,这就是科考的艰难,难怪大半读书人终其一生,也进不了"功名"的门槛。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本非大比之年,却是慈禧太后60万寿前岁,据《清史稿》载:"十九年癸巳春正月乙酉朔,诏以明岁皇太后六旬圣寿,今年举行恩科乡试,翌年举行甲午恩科会试。"是为癸巳恩科乡试。唐尚光经过多轮的岁试、科试,终于取得乡试资格。又经过两年的应试准备,唐尚光对本届乡试,颇有些踌躇满志。

桂林在清时为广西省府,广西贡院就座落于桂林的独秀峰下(今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内)。此地在明代为靖江藩王王府,清顺治十四年( 1657)改建为乡试贡院。贡院考场由许多胡同组成,每条胡同内有一条宽约2米、长30余米的走廊。走廊一边是墙壁,一边排列着20多间平顶考舍,每间考舍宽约1.5米、高约2.2米、进深约1.5米;上覆瓦顶下铺地砖,唯独前方无门无帘;舍内置平板凳一张、无抽屉平板桌一张,每考舍容考生一名,由考生持(等同现时的准考证)对号入座。考官不时在各胡同巡逻。考生携带笔墨、卧具、餐食进入号房后,吃饭、睡觉、答题都不能离开,上茅房都得有考官跟着。因时在中秋,南方天气尚热,考生在逼仄号舍中挥汗答卷,内煎外熬那该是何等的辛苦。故旧有"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人"之说,来形容科考的不易。当年唐尚光应试的真实情形已无从再现,依据清代科举定例及清末科考的改革,大致描述如此。

                                               桂林贡院,学子考试之地

依清朝的科举制度,中举人者,各省均有定额。广西的定额,时有增减,乾隆中叶以后,定例在45人左右。而癸巳恩科,广西考生多达两千余人,也就是说,中举比例百不及三,竞争十分的残酷。

九月初十日,榜发,唐尚光中式第九名举人。

触目的那一刻,唐尚光心中狂喜!这一榜的全州举子还真不少,唐尚光而外,还有同乡湴塘村的蒋梦庚,恩乡山头村的蒋汝梅,恩乡堆子岭村的刘奉璋。

当日免不了一番庆贺,一班举子推杯换盏直至午后,正是"万丈豪情倾酒尽,千般滋味注眉头"。微醺后,唐尚光不禁感慨万千。想自己4岁发蒙读书习字,至今正好20年,而从16岁补博士弟子员至今也近10年,期间的苦辣酸甜也只有自己心中知晓。不过,想想近几年来,自己似乎走得还是不错的。18岁开始,就陆续有人来提亲,20岁这年春上,终于相上同乡跳龙村(今跳石埠村)的蒋氏姑娘,她是乡绅蒋邦环的女儿,生得说不上花容月貌,却也贤淑端庄,关键是说话办事十分的能干,见过几次之后,双方便都有了爱慕之心。娶进家门不久,唐尚光那久考不佳的岁试便有了突破,在做了6年的附生之后,终予以一等成绩食廪并获乡试资格。而在去年,23岁的唐尚光又升级做了父亲,生的还是个小子,这让唐尚光心中好生欢喜,而如今,自己又中了举人,看来这夫人还真没娶错。想到这里,唐尚光拿过纸笔,他要修书一封,寄与夫人。

几日后,蒋氏夫人接到唐尚光的信函,急急地启封而阅,却见纸上写着:

八月中秋白露,路中寒冷凄凉;小桥流水桂花香,日夜忧愁思想。

心里不得安静,青春好读文章;十年辛苦在书房,方显才高志广。

蒋氏夫人读过几遍之后,得知这一阙《西江月》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许多赴省城赶考的辛苦与等待放榜的焦虑,后两句又分明是在告诉家人,他此番乡试高中了。未几,果然有人前来报喜,说唐家少爷高中第九名举人。于是绕水井自此开始热闹了好长一段时间。那一阙《西江月》也因之进驻到了许多人的心里,时至今日,100多年过去,大塘、绕水井及周围好多老百姓都还背得这些句子!

中了举人接下来就要考进士。

唐尚光考中举人的第五年,即光绪二十四年( 1898)。于国,是变法之年,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就发生在这一年;于私,是他人生大变故年。

会试之期在三月,全州此去京城2000余公里,行程当在月余,唐尚光北赴礼考进士,不待新年过完就得启程。但是,当年却遇上母亲重病刚刚好转,唐尚光便迟迟不忍远离。母亲对他说:"学者所以学,为忠孝也。今就试幸而遇,则显亲以致吾君,忠且孝矣!若牵吾而不试,是以吾累也。非惟重吾病,亦且益汝之不孝。汝去,吾病矣!"唐尚光无可奈何,这才拜别北行,母亲倚闾遥送。

唐尚光行至湖湘,时值正月十五元宵月圆之夜,因牵挂双亲,有《寄家信》一首:

但凭鸿信慰双亲,况是三阳岁肇新;

路远不嫌书琐渎,雨长宁惜语纷陈。

高堂近况知何似,上苑春光倍感真;

惟有湘浦知心月,替人圆到十分春。

没想到此去一别,竟成永诀。这一年的五月十七日,母亲弃世而去。九天之后,父亲也驾鹤西去。待其落第而归,去时高堂,回时考妣,让他徒感人生的无奈。

唐尚光戊戌年赶考路上,还有一首《蓑衣渡晚泊》:

五载前曾此舣舟,旧游今又作新游;

离家期已过三日.得友谈忘过数洲。

偶听乡音惊问讯,欲谙村俗动勾留;

推篷小坐看山月,都入江声彻夜流。

北行于唐尚光而言,是进身入仕之路。与他同样走在这条路上的籍举人还有多人,其中有赵润生、赵炳麟父子,早在甲午(1894)恩科和乙未(1895)正科先后登迸士第,这给唐尚光很大的触动。赵炳麟比唐尚光小4岁,而其中举却在唐尚光前两年。唐尚光与赵氏父子同行于科考之路,相互请益、相互鼓励自是不少;而赵氏父子登第在先,给唐尚光以榜样的力量和应试的指导,同时也给他以信心。

光绪三十年甲辰( 1904)恩科,是中国科考制度的最后一科。因为清王朝内忧外患,世界科学、民主潮流则浩浩荡荡,逆者亡,顺者昌。统治者不得不下令取消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光绪三十年的北行之路有些变更。早一年癸卯补行科的会试,已改在河南开封进行,这是因为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八国联军入侵,京城沦陷,以往承办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场顺天贡院,已残破不堪,清政府一时难以恢复。于是乎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的最后两次会试,均移师开封举办。这一年会试,唐尚光带上他的堂外甥并门人蒋继伊。蒋继伊于上年亦即光绪二十九年中举,此番北上参加他的首次、也是科举时代的最后一次会试。

光绪三十年甲辰,是会试的正科年,又恰逢慈禧太后七十"万寿"庆典,两科合并,称为甲辰恩科。会试的开考日期是三月初八至三月十六日,连考三场。从考题内容来看,史论与各国政治时事策论之题量大增,而《四书五经》题量大减,更多为经世致用之学。

经过多科考试的唐尚光,虽然对八股文有过非常严格的训练,已然能够驾轻就熟,但对于史论与策论似乎更得心应手,而且通过自己对这些年来国内外时政的观察和思考,以为今日之中国,不改良不足以图发展.所以对于改良版的五史五策,思路明晰开阔,行笔纵横捭阖,三场九天考下来,信心倍增。

四月初十日放榜,共取中贡士276名,会元为湖南茶陵人谭延闿。唐尚光中式第72名贡士,蒋继伊因首次参加会试,经验不足而名落孙山。

发榜后,唐尚光应殿试,蒋继伊则进京游学。

殿试向例是四月廿一日,因改在河南会试,恐士子赶不到北京,遂展期至五月廿一日。殿试地点在皇宫保和殿,殿中间设有御座,是皇帝亲临监场的座位。但自从清道光皇帝以后,皇帝就不再亲临,而是委派一位亲王代理。这次殿试是恭亲王溥伟代理监场。考试内容为策题一道,由礼部官于辰时散给每人一张,贡士在中和殿阶下跪接,然后入保和殿,就座策对,考试时间只有一天,当天晚上必须交卷。

参加殿试的贡士没有落榜的,只有取中名次上的变化,分列为一、二、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分别是第一名状元,为刘春霖;第二名榜眼,为朱汝珍;第三名探花,为商衍鎏。二甲赐进士出身,唐尚光取中式二甲第四十四名进士。

殿试发榜时间为五月二十五日,取中一、二、三甲进士共276名。殿试后还有朝考,专为选翰林院庶吉士而设,其前列者曰入选,亦曰馆选,由钦派阅卷大臣评定试卷,前列卷进呈,送军机处请旨,皇帝朱笔圈定。圈定者授翰林院庶吉士,名曰"点翰林",唐尚光就是光绪皇帝钦点的翰林院庶吉士,时年35岁。

经过近十余年的游学飘,总算迎来了今日之京城立足安顿。想到高堂二老之无福繁华,唐尚光不免心酸泪落。而夫人多年来辛苦持家、操课农桑、抚育儿女,自己一门心思读书做官,家事罔顾,如何心中不惭愧。又思及六年前二老次第归山,一己独子会试未归,身逢大事,酬亲发丧,全赖夫人一力独撑而事终圆满,心下钦佩,便想把家眷接来京城,共享人伦。哪知夫人断然拒之,说:"田,本也;官,末也。舍田就官,官可长恃乎?"又说:"'农不可以弃,儿女不可以失教,庐墓不可以遽离。"不愿去京。

此后,唐尚光再不提迎眷之事。

作者唐运勇先生:男,1965年5月出生,广西全州人,现任全州供销合作联社纪保股股长。业余爱好书法及文学,书法作品多有获奖并刊载于专业报刊,有书法理论文章并学术论文刊载于《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等国家核心期刊,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审计报》《天湖》杂志等,文史类文章地方文集如《全州民国人物》《全州古村落选》等多部。


民国广西全州风云人物蒋余荪传1:家族乐善好施,行善意外起家

高山渔歌(当代诗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清进士籍贯归属中的问题
古代科举知识
古代科举制度职官及民间称谓
万历野获编 > 卷十六
明代科举考试
“三元及第”与“五子登科”的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