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绝想不到,有人说衡量一位教师是否优秀还要看这一点! | 好书推荐


做了多年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想必各位老师对付“熊孩子”都是一把好手。

 

可是有些精益求精的老师却发现这还远远不够,想成为一个“超级班主任”需要兼备的能力太多了!对于刚入职不久的新手班主任而言更是如此。面对几十个性格不同的孩子您该从哪儿下手,如何快速地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不听话怎么办,学生给您取外号怎么办,遇到刁蛮家长可怎么着,您知道碰上这些糟心的事儿该怎么办吗!


本期好书推荐,中教君精选了两本教师用书,其中涉及了做班主任的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种种问题,希望在这些好书的帮助下,各位班主任无论是老手还是新手,跟学生打起交道来,都能游刃有余。


先来看一下这套书↓↓↓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

内容简介

面对教育系统常现的“班主任荒”,作者董彦旭旗帜鲜明地表达:做教育,要做就做班主任!本书详细地分析了为什么从事教育事业应有争当班主任的志向,班主任工作的价值在哪里,如何做一个幸福、快乐的班主任,既有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又有班主任自身的精神修炼之法,引导新入职的教师和班主任,树立正确的观念:班主任工作不难。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

内容简介

新入职班主任压力大,往往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本书是新入职班主任的工作指南。作者从工作方向、工作重心、工作方法、工作资源、工作能力、工作思路六个方面,对班主任工作进行了清晰准确、明白易懂的细致指导,系统阐述了新入职班主任应知、应会、应想、应做的事情,并附以案例深入解析,是新入职班主任不可缺少的“百宝箱”。


做一个童心未泯的班主任 

摘自 董彦旭《好做就做班主任》

                        在放飞童心上发力

 为什么?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多少男少女刚走出校门心就已僵冷?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多年轻的孩子在动脉硬化前40年心就已经麻木?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人类尚未苍老就失落了那一颗最可爱的童心?

 

英国作家赫胥黎曾对世界发出这样的提问,他把“童心不再硬化”当成梦和呼号,畅想一个少男少女以及整个人类的童心不再硬化,童心穿过童年、少年、青年,一直跳动到老年的美丽新世界。

 

令人担忧的是,现在有些班主任一路行走,一路丢失珍贵的东西——丢失了单纯、天真和快乐。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有诸多指数,我想应该再加上一个“童心指数”——就是简单的快乐和飞扬的心灵,就是无限的想象和不尽的创新。

 


                        在感受童真上用劲

 秉持童真,对班主任来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说话能力和方式问题。教师的教育频道要对的上学生的接收频率,一定要找准知识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的契合点。能力和方式的问题解决不好,做好德育就是一句空话。

 

                        在享受童趣上见功

 诗人臧克家曾为优秀教师斯霞写过一首诗:“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

 

斯老师的教育人生,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有了“爱”,她就有了无限的精力、才能和事业动力。她70年如一日的爱岗敬业令人钦佩;她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至今让她的学生都有一片深情的记忆;她的“童趣”“母爱”,在教育领域闪烁着恒久的光华。

 

教师保持童心的十一个小建议

1、

教育要顺其自然

德国教育思想家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里,将儿童比作葡萄藤,将教师比作园丁,他说:“为进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训,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教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涂抹;他们是一棵“瓜苗”,需要顺其自然,遵循生长规律。面对学生,教师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和自由成长的平台,至于学生唱什么歌,跳什么舞,乃至向哪方面发展,还是要看学生的兴趣、自身的条件。教师要设法留住学生的那些好品质,它们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2、

教育需换位思考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过:“如果说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问题。”也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班主任要设身处地,角色倒置,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从而使师生交流双方增强沟通、信任和理解,找准切实的共识点,共同点和共鸣点,进而形成彼此的角色认同、观点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易于引起学生的积极回应,这就叫“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心理效应。

 

儿童视野中的“心理相对”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是“自我儿童化”,即将自己置身于儿童的立场和视角,去体验儿童的内心感受,了解儿童的确切需求,从而在彼此的心灵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每一次的德育活动,班主任都应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情感障碍和学习困难,我最希望老师说什么······

 

第二步是“儿童自我化”,即教师把教育对象置身于自己的位置上,设想:假如学生是我,他会怎样调节学生品德塑造需要、鼓励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具体到每一个德育活动,他会如何确定德育目的、设计德育流程、选择德育方法,他会思考哪些问题······

 

第三步是“主宾一体化”,即教师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明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德育目的,结合自己的教育水平,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内容,设计最易使师生共鸣、共振的德育方法与教育行为,从而将德育计划付诸实践。

 

3、

 培养自己的观点采择能力。

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我们常自以为是地去发现和对待儿童,其实,大错特错。儿童世界是神秘而诗意的,需要我们成人重新发现和探索,才能做到让孩子站在正中央,创作出适应儿童成长的教育生活。

 

在我看来,眼睛能“看见儿童”、心里能“认识儿童”、行为上能“保卫儿童”、人格上能“尊重儿童”,最终才能“发展儿童”。


“童心未泯”的重要标准是注意培养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是个体能够认识到对于同一个事物或事件别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并能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班主任的观点采择能力是与班主任的自我中心化倾向相对立的。



4、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班主任形象往往是作为受过教育具有人格优越性的形象,某些班主任以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站在学生面前,“我们已受过了教育,你们才刚刚开始”。对于班主任来说,教育是完成时;对于学生来说,教育是进行时,这意味着班主任总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学生发号施令,这意味着师生人格交往中一方是不变的,要改变的只是另一方。


在这种不平等的人格交往中实际上很难有真正的对话交流。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完成性人格”,常常不得不在学生面前伪饰自我,造成教师人格的双重性。双重人格之间的紧张会构成教师重要的心理压力,教师不得不承受这种人格压力。


只有教师放下“成人”的架子,让教室童心洋溢,才能使教室成为孩子们充满期待的地方。

 

5、

 童年,是正在成长的人

儿童不是全知全能的人。如果用“完人”“全知全能”标准去要求学生,他们没有哪一个不是千疮百孔。


由于学生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和性格思想等存在差异,学生不可能是同步而行。教师最需要的是耐心和坚持,决不可“拔苗助长”。

 

所以,教师应该看见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做学生的“重要他人”,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路径,让他们借教师之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6、

“三童视角”看世界

“童语说世界”。现在很多班主任对学生的语气都是命令式,长期使用这种语气有可能使学生变得胆小,而且很容易让叛逆期的学生产生逆反等负面情绪。班主任可以尝试在问法、语气上进行改变。


如每次考完试,你可以说:“成绩的优秀反映考试的优秀;考试的优秀,折射出学习的优秀,宝贝,你一定要努力学习哟!”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好学、勤学的品质一定会油然而生。

 

“童步走世界”。孩子天性喜动,正在长身体,课堂板板地坐了40分钟,课见喜欢跑跑跳跳,一来伸展肢体,二来醒脑提神。如果班主任能和学生一起玩起来,学生自然会把你当成大朋友。

 

“童眼观世界”。孩子眼中的世界和班主任眼中的世界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认知。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只有尽量保持和学生一样的认知角度,缩短学生之间的话语间隔,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7、

 摒弃“填鸭式”灌输

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儿童的发展应当顺应天性,始终拥有一颗童心。


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童心,一味地追求分数,使得学生被迫禁锢在“题海”中。现今的教育脱离不了分数,但分数不是教育质量的全部,学生不能成为分数的奴隶。班主任要坚持“让儿童成为儿童”的童心教育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发出自己的声音。

 

8、

 多元方式呵护童心

所谓多元,即不同的表达。孩子的接受能力不是很高,采取多元形式,一方面给孩子们更多的选择机会,也能够提供给孩子循序渐进的机会。


由此可见,在多元的表达下,童心未泯才能够呵护,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童真童趣都深深与道德教育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既定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小就积德与行善。

 

9、

 关注每个孩子的善意表达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一种泛泛而谈的意思。不同的学生又会是“因材施教”的模范标本。所以我们在教育的过程当中也要有两手准备。


“一手”在于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其实都有着善意的本性表达,在这样的善意表达上,能够有着相同的特质;“另外一手”在于每个学生对于善的认识不同,有时候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既然如此,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的教育也应呈现出不同的层面,让不同的学生能够接收到不同的教育模式。

 

10、

让特长飞扬

一个人的特长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个人来说,最大的收获不是技能上的,而是精神上的鼓励。这种内在的东西具有强大的正能量,能够牵动一个人抵达多元智能的开端。


所以,基于个性来发展学生的特长,看重的是个性品质,特长发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育必须真心诚意地尊重儿童,走近儿童,这也是每一位班主任为之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11、

感受学生的存在与本真

教育是“慢”的艺术,班主任不能急功近利,要绵绵用力。

 

教育是“静”的艺术,班主任要把心留在教室、留在学生的长远发展上;教育又是一项“动”的事业,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能让班级建设停滞不前,也不要让班级发展止于表面繁华。

 

教育是“实”的工作,实得本真,实得成功。这要求班主任实实在在做事,做实实在在的事。教育不是作秀,不能经常穿新衣、戴新帽,而是要天天强身健体,返璞归真。真正的教育规律是非常朴素的,最需要教育者静下心来练好真功夫、硬功夫、实功夫。




实习编辑 | 李丹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经典语录
携童心之美 育生命自觉
孩子和学校教育需要怎样的班主任?
打开孩子心灵之门
精彩教育语录整理
爱,让德育变得温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