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文质:我的教育退守之路


我的教育退守之路

张文质


我是一个“往后退”的人。

大学一毕业我就到了福建省教研室,但好像始终没有进入这个角色。我在那里工作了十多年,别人却形容我看上去好像还不是教研员。我最早的时候是研究成人教育的,曾经到业余学校给那些要补高中学历的成年人上课,有过那种非常艰辛的时候。我教过最难教的学生,也经历过最为挑战的教育生涯。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我就从研究成人教育转向了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的研究开始转向了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又从高中退到了初中,从初中退到了小学,从小学又退到了家庭教育。

这个“往后退”,有很多因素使然。其中一个因素,就内心而言,我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是属于一个小团体的成员与朋友,我一直不善于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读大学时我最羡慕的同学,就是能够在众人面前自如演讲的人。就性格而言,我一直是一个内向的人。大学毕业时,老师认为我并不适合从事教学工作,那时分配到教研机构,也是与老师对我的评语与评判有关。老师对我的评判是:张文质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虽然今天我已经可以在众人面前随心所欲地表达,但有时仍然有种恐惧。比如说,当天早上要讲课,隔夜晚上我总是睡不好,老早就会开始盘算这件事。

我发现,讲课对自己而言是一个历练的过程。因为越是恐惧,就越会在意,你就越会精心准备,也越会激起更多的勇气与恐惧搏斗,去挣扎。最后,获得自我挣脱的喜悦感。后来,我的老师跟我讲,讲课的紧张是一种生命的自然,从容地去面对这个自然,到最终克服这个紧张,就会获得额外的愉悦,这种体验是很美妙的。到了这个年龄,我也在想:假如让自己重新选择,会选择什么职业呢?我可能还是会选择看起来很难具体界定的、同时能自由写作、有机会与大家畅所欲言分享的这样一个角色。也就是说,我喜欢现在的自己。

喜欢现在的我,其实是生命经过反复折腾之后的重新自我认定。人总是需要重新去发现自己的。而在发现之前,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会对自己感到自卑,感到厌烦,感到无所适从,而后慢慢地懂得去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最终发现真正的自己,生命才能处于一种重新出发的状态。虽然我们可能对现在的自己感到遗憾,但其实生命恰恰是需要有保守主义文化倾向的一种理解力,它说的其实就是要珍惜已经拥有的,珍惜现在所有的变革、改进、改善的可能性,而不是一直张望未来。因为一直张望未来,会使人焦虑,会使我们对现实的评估产生重大偏颇,会让我们在接受现实的使命及各种任务时很难有更从容、现实、理性的方式去接纳它。而这种接纳是极为重要的,我们把它理解为——想大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小事情。如何做小事情呢?就是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而当你把目光回到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皆可改变。所有的改变都对生命而言充满了意义和恩泽。也许,我们就可以换一种思考方式。

比如说,生命总是有一种限度。但用生长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限度,那我们朝向死亡之路就是一条成长之路,而不是一条丧失之路。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当生命走到终点的时候可以感慨地说:“啊,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个“美好”是就体验而言,就生命的丰富性而言,就生命始终生长的状况而言的。这几年,我也感觉到了自身的变化:由一个激烈的教育批判者逐渐成长为教育的理性主义者,到现在成为教育温情的建设者。我看待世界,看待所有的人,都会从他身上读出某种庄严感,某种期待之情,以及走过这段生命历程之后所体验到的忐忑与愉悦。

画家黄永玉先生在意大利时,一次在路上救了一位晕厥过去的老太太。曾经做过“赤脚”医生的他手一掐,一下子就把老太太救过来了,老人家对他感激涕零。黄先生说:“我不像雷锋,做了好事就写在日记里,我要做自己。做了好事,要向全世界的朋友告知——我今天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后来我跟朋友说:“我做了好事一定要在朋友圈里表扬一下自己。”表扬的目的是,希望自己还能保持这样的状态,还能成为对他人有益的人。

说到教育,其实就是双向助益的工作。对学生有益,对他人有益,同时对自己有益。比如我们上完一堂课,自己是否感到满意?这是可以问自己的心的:是不是真正准备充分呢?是不是在某个独特的情境里有独特的表现呢?是不是某些与众不同的理解真实地帮助到了学生呢?是不是在课堂里学生的回应,让你体验到了做教师的美妙与愉快呢?是不是有学生的挑战激发了你的临场智慧呢?是不是这堂课虽然上了无数次,但今天又有了全新的理解与发现呢?……如果是,这节课就不仅仅是一个教学任务。任务的完成是容易的,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某种使命感——“我是带着使命感去完成任务的”,最后你的快乐会溢于言表。这种“冷暖自知”,恰恰是教师生命里最为美妙的温暖、支持与抚慰。

我们需要不断地去体验这种美妙的自我疗救,才能始终保持年轻,始终保持面对困难的那种机智。我的教育退守之路,其实也可以看成是——我不断地寻找教育的根在哪里。只有找到根,才能生长,才能添加各种营养,才能找到生命的依据所在。我很希望自己变得更诚恳,更真实,更有勇气,更善于放弃各种各样的利益。这就是生命走了一段历程之后对自己做的归纳与界定。


一退:退到家庭


教育的根在哪里?根在家庭。我们必须去重视一个人成长的秘密。作为一个教师,在专业素养里,我们原来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科、学科相关的学养以及学养背后的专业智慧,但今天我们需要有另外一个视角,就是要去洞悉自己生命的秘密。只有这样,才能引渡到对学生生命本身的关切与探问。如果没有这样的探问,教育的困难就非常难以破解。另外,如果遇到教育的挑战,尤其是面对那些对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挑战的特殊学生,教师的情感会有很多的麻烦。但如果知晓了这些生命秘密,你的厌烦、冷漠,甚至敌意,就会转化为满腔的同情。而这些同情,会帮助我们成为更诚恳、更丰富、更有临场智慧的老师。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需要往内转的。以前我们往往是向外去看的,直扑学科的素养。如果是往内转,就要转向生命的秘密,转向心灵的秘密,每一个人都在命运的各种限制、束缚与成就之间。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家访,更需要去做的,是对个体的了解,进而对其整个童年作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也就是,所有的老师都要做童年的研究者,这才是教育最困难也是最需要去应对的方面。从专业的转化来说,这也是所有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学校的视角来说,它同样有另外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和家庭合作,需要与更多学生家长合作。把家校合作、家校共育、家校共建变成学校日常的工作状态,这既是一个起点,也是工作方式,更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理解力,我们就会把学生看成是抽象的学生,把对学生的责任看成只是属于教师的责任,而不是很多协作者来共同承担的责任。这项工作,目前我们对它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有很多教师,对于教了许多年的学生并不了解,不知道他来自什么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家庭文化背景。而这一切,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家校相互助力所形成的对孩子发展的强烈共识,要成为管理学校的责任所在。这也是一种退。可以这么说,在这种“退”里我们会找到方向的。

教师首先要重视自己的家庭建设,要把教育自己的孩子作为一生最重要的学生加以培养。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忘了自己首先是为人父母,身上担负着孩子的未来,而整个人类责任是放在家庭里面去延续和发展的。有了这种自觉之后,就会有一种判断,这种判断就会帮助我们学会:该获取什么,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同时也意味着哪些应该有所放弃,我们需要经常做出抉择。而这种放弃、调整、抉择的重点就在于,让我们的孩子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教育格局,他都能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尤其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最重要的鼓励一定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

作为父母首先要尽责,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有对幸福追求的渴望。所谓“退到家庭”,是从家庭存在的革命开始的。家庭“存在的革命”意味着:我们活在当下,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中,活在一个威权时代,同时又是活在一个全球化、数字化,对未来充满很多不可预测的危机感、动荡感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需要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需要抓住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轻易放任自己的生命,轻易放弃生命,不轻易去伤害别人的生命,这是家庭的第一原则。

第一原则的建基在哪里?其实就在于:在孩子出生后,你需要全力给其安全感,需要给其更多的鼓励、抚慰与支持。亲子关系健康了,亲子之间的生活幸福了,这个世界就改变了。这个世界外部的功利,有时是在亲情中瓦解的。因为你能体会到,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无非是——跟家人在一起的人伦之乐。这时,世间的纷扰是否得到了某种消解呢?人是不是更有勇气去做自己呢?这既是一种教育的力量,也是教育的信念。 

教育的信念就是:从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培养一个更健康、更快乐、更有勇气活下去的孩子开始的。所谓“存在的革命”,它强调的不是对抗,不是对峙,不是放弃,不是消极与冷漠;它强调的是,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所有的改变都是积极的,是有价值的。比如 “心阅四方”读书联盟活动,参与联盟活动的朋友们当时商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命名,就意味着本质。一个名字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存在,意味着我们的期许,也影响着我们的道路与方向。实际上我们付出的劳动,有时是会马上见效的,有时则是一种持续而长久的影响,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为什么不行动呢?为什么不愿意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呢?

哪怕是微小的改变,我们会首先成为受益者的。我说的第一退,就是退到家庭,退到对儿童的理解,退到作为父母的第一责任,也是退到作为教师专业素养另外一面的能力。


二退:退到个人


有人问我“最好的工作是什么”,我觉得“最好的工作实际上是我们对一个个具体的人产生影响”,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揭示了当今时代的一种文化困境。有时要影响一所学校是有可能的,但同时又是非常难的。在原有体制文化下,有些影响瞬间就会被打断甚至被扭曲。   

虽然我是持有个人立场的人,但从来不会放弃跟体制内的健康力量的合作,也从来不会放弃对任何一所学校的关切和深入了解,我会更多地跟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每一个老师进行互动。因为你记住了一个具体的人,就会跟他之间有一种直接的生命来往。而这种直接的生命来往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有意义的。

我发现,有时一个人真是大于一所学校啊!你可能会忘记他是哪里人?从事什么工作?在什么单位?你记住的就是“这一个人”。作为个体,他的影响超越了学校,而这个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学校对具体学生的影响。这个信念背后,其实也是责任意识的一种重新唤醒。也就是说,我们对一个学生的帮助不要轻易说“这是学校的责任”“这是社会的责任”,因为有时候就是“你的责任”——是你在跟这个学生具体相遇的时候,成了你的责任。所以一个人的力量,在这一刻就大于一所学校,大于集体,大于社会。

我始终相信,任何一种影响都是多维生成的,有时是一种契机、一种偶然、一种命运相遇的过程。对于教师的工作而言,我们生活在集体、组织或者团队之中,个人力量整体上是渺小的。但是我们不要小看了渺小,不要轻易放弃自我变革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一个生命产生的积极意义。换一种角度来说,我们更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活性、有血性、有底气的人。

活性、血性、底气,会帮助我们走得更远,会让我们从自己身上得到援助,而不是期待外界的变革。从自己走过的生命历程来说,我觉得这是真实的生命体验,也是真实的生命成长的一种启示。实际上任何个体的改变,都会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首先要努力把自己变成一种变革的力量,就更高的境界而言,我们也使得社会的有些不幸以及某些体制化、残酷的文化在一个人的生命里面被终结了。在“这个人”身上我们看不到太多体制的痕迹,看不到时代的贪婪与冷酷,看到的是人性普遍的光辉与力量,这何其妙哉!

这个妙,恰恰是一种自我转化。这一转,转出了力量,这对教师产生的职业自信、职业勇气、职业使命感是非常重要的。生命化教育走过将近二十年,我现在能够如数家珍、历历在目、了然于胸的,都是这么一个个具体的人。我知道他的成长、他的事迹、他的影响甚至他的趣味,当然,我也更热衷于跟他坐在一起,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坐在一起,我们就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生活的意义、人生的趣味,这就叫“退到个人”。


三退:退到生活


生命化教育研究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是跟我们生活没有关联的一种工作,当我们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其实无时无刻都能够处于一种研究的状态里。你所见所闻、目之所及、思之所及,都会转化为一种教育的思考。某种意义上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教育,研究着师生关系,重新去理解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各种关联。而在这种自然的研究状态里,我会随时把那些灵光一现的领悟写下来。

对教师的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它不是一种纯粹的、学理性的、实验性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它是与更具体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研究的,所以需要一种转化。比如读书,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态,更重要的都需要一种转化——随时随刻都在读,只要有时间、空间,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随时都有寻找的方式,随时会有快乐的体验,这样的生命状态是多么美妙。更重要的是,读书有助于知识的真正领悟与内化。人生很多知识要获得是很容易的,但要能真正读懂这个知识,内化为生命的理解方式是非常难的。

我后来明白,词语是有年龄的。教育的技巧与手段,也是有年龄的。我们跟学生的交往态度、方式,包括玩笑,都是有年龄的。这些在我年轻的时候是不相信的。所谓对年龄的理解背后,也是我们理解人的境界在提升。比如,二十多岁的老师不属于幽默,因为幽默是属于中老年的一个词语。二十多岁的老师太幽默,会显得油腔滑调、轻浮,这种智慧很容易流于“舌尖的技巧”,它并不是真正的人生体验。实际上,很多知识其实是跟人的生命、生长关联在一起的。

我们做生命化教育基本保持三个原则:一不申报课题,二不参与评奖,三也不期望有人提供资金支持。我们把这叫“三不主义”,当然,对生命化研究如何维持,我们也有自己的思考:只要走正道,总会有贵人相助,走这条道的人一定会相互支持,也会发现脚下的路越来越宽阔。当然,这是积极的思考,如果作消极的思考:那就是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做出什么样的名堂就做出什么样的名堂。所有的工作,它不就是文化的一种背景吗?为什么要指望在自己身上完成这个时代最大的使命呢?这不是僭越吗?这不是可怕的虚荣心吗?我希望在我们身上把这些外在的东西剔除,回到本心,回归教育本真的态度。

我更希望的生活是:能够经常走进学校,能够有更多的教师朋友,能够更多走进更多自然的课堂里听老师上课,与教师分享教育的困难与挑战,偶尔自己上一节课……上课后,也会有一些记录,作一些思考。《教师博览》原创版去年发表了我一篇文章——《我们低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度》,这篇文章也转在了“教师博览”微信公众号上,大概有数百万人阅读了这篇文章。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篇对教师职业比较诚恳、有深刻理解的文章。其实,这些理解都来自我这二十多年深入课堂、与无数教师交往之后产生对教育点点滴滴的思考。也是从经验的层面不断上升至理性的层面,从学校的教育上升到对社会的理解,从一个学生的生命状况去思考人类普遍的一种困境。

其实看上去是微小的问题,但是只有去透视这个微小问题之后,你才能理解:做一个教师有多难啊。20世纪伟大的教育家杜威到了九十多岁还跟他的学生说,“教学真是一门神秘的艺术。”什么是神秘的艺术?就是有时真的不知道,你的智慧到底够不够?你真的不知道,你所做的、包括你走的路是不是真的是正道?同时,你也不知道,你以为对学生的帮助是否恰当?你在他生命里有持久的影响吗?更可怕的是,当你面对一个有困难的孩子,你有时真的希望有上帝来帮你。比如美国著名教师雷夫,他面对自己帮助不了的学生,下班之后会在自己车里大哭一场,哭完后再回家。

所以,教师这个职业有时是很无助的,是你要面对这个学生,所有人都帮不了你。有时候,我们要学会放弃,学会妥协,承认自己的智慧、能力、教养,包括自己身体的状况,都不一定能帮到这个孩子。教师要有勇气去承认失败,这不是什么羞愧的事情。这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从来如此,以后还将如此。

也许,退守之路就是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去创生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写作,以及自己生命的成长。




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文质语录
张文质: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小学教师
特别报道 | 张文质:践行生命化教育18年
听张文质老师报告
建议这三种人去当老师(诗人学者张文质再给教师的11条建议) | 我是教师
三生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