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的德性分公德与私德。公德是指一个人在涉...
人的德性分公德与私德。

公德是指一个人在涉及公共生活(比如基于社会性分工协作的职业生活、团体生活等)、公共场合(比如广场、公园、电影院、教堂、教室、道路等等)时的行为品质。这种公徳也可以说就是公共美徳或公共德性。

显然,公徳有亏,必直接扰乱、破坏公共秩序,从而影响、损害在公共领域出场的他人。就此而言,社会对公德有亏的行为应给予及时纠正、谴责和惩罚。也就是说,对于与公共秩序密切相关的个人公德应有严格的要求。对于公德的培养和纠正,需要有来自社会的范导和强制,有时甚至有必要借助强力的干预,以便确立和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共秩序。

相对于公德而言,私徳与公共活动、公共场合无关或只有弱相关,所以,私徳通常指一个人在私人生活领域里的行为品质。由于与公共生活和公共场合无直接相关,所以私徳有亏,通常不直接影响公共秩序,也不损害他人(除非突破了底线伦理),因此,社会对于私徳不应过多干预和强制,否则,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滑向侵犯个人权利(比如但不限于隐私权)的深渊。
对于私德的培养与提升,社会只能借助于文化力量加以引导和鼓励,而无法也不应借助公共力量的强制去实现。私德的改善永远只能在尊重个人的自由空间下,借助社会与文化的引导,靠每个人自己不懈的自觉努力去实现,而不可能靠外在强力的干预或强制来完成。任何试图靠外在强力的介入去改善人的私德的努力,不仅必导致对个人权利的侵犯,而且必导致群体的伪善与虚伪。因为面对外在强力对个人权利空间和私德的干预,永远无法完全克服私徳有亏的人们,必尽力遮掩自己私徳的种种可能亏缺,同时又对他人的种种私徳亏缺既窃喜又愤慨。
人永远是有限的。因此,人性有崇高、光辉的一面,也永远有软弱、阴暗的一面。无人不如此。人的一生的正向就是努力克服软弱和不堪,不断改善私徳。但是,这一努力永远不可能完成。理性而谦逊的哲学发现,无人能完全克服人性之软弱,因此,无人能圆善其私徳。换句话说,每个人的私德都永远存在着可能的亏缺。承认与明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唯有这样的明了,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而温和地面对他人,容下自己与他人在亏欠中继续改善私德,对一切失德者抱以改善的期待,而不是恶狠狠地试图铲除一切有亏者。
劝导与宽容比声讨、逼迫更有助于改善每个人的私徳。理性和尊重比道德狂热更有益于私德的提升。面对私徳的亏缺,义愤填膺的道德狂热传达的不是崇高与美徳,而是道徳的真正危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修养之悟(91)
公德 公道 公义 / 个人思考
中国历史上的两种公德与私德之分
《公德与私德》文摘
道德推脱、责任泛化、“立德”何解?学校应走向科学的道德观 | 头条
一日禅丨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