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按照对人学的理解,人学在科学体系中占什么地位呢?或者说,人学与其他科学,特别是相邻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里首先一个问题是科学体系是怎样的?这里介绍一下钱学森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这个观点在我国是得到多数学者认同的。

他认为整个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确切地说,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三层次是十大科技部门,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文艺理论、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

钱学森

第二层次是把哲学与十大科学技术部门联系起来的“桥梁”,也就是哲学界所说的应用哲学或部门哲学,即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数学哲学、系统论、认识论、人天观、美学、军事哲学、社会论、地理哲学。每一个大的科技部门又可分为三个更细的层次,即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

这个体系是根据各门科学的对象来安排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地位的。它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摆在科学体系之内,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其他科学的区别不在于性质而在于层次,就是说,它们都是科学,只是世界观的层次最高。当然,这个体系的细节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这里只谈谈人学应在这个体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人学的位置决定于它的对象——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人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且是一种社会存在,个体的人是人类社会的“细胞”,因此,人学是一种社会科学,是比历史唯物主义(一般社会学)低一个层次的科学,正如细胞学是一种生命科学一样。

人学与一般社会学虽有这种层次之分,但由于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把人学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列,取代上述科学体系第二层的人天观,把人的科学列入第三层取代人体科学。这样理解的人学实际就是人的哲学。人学与人的哲学是否是一回事,理论界的意见还有分歧,这里我们暂时就如此理解。

人学在这个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决定了它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考察人学与一切其他科学的关系,下面考察它与几个相邻科学或关系密切的科学的关系。

首先谈一下人学与哲学的关系。目前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即认为哲学就是人学,这种观点大致有两个理由:(1)近现代西方哲学有一次“哥白尼式革命”,哲学已从本体论转变为认识论(笛卡尔、康德等)或实践论(马克思),本体论已经过时了,为认识论、实践论所取代了,而实践、认识都是人的实践、认识,因而哲学成了人学。

(2)即使哲学作为一种本体论或世界观仍然有意义,它们研究的本体或世界也是人的本体、人的世界,而不是离开人的本体或世界,而且这些研究也是为了人,因而哲学也是人学。这两条根据都是不能成立的。

先谈第一点。从古到今所说的哲学实际上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群。不同学科及其内容是由它们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哲学按其对象和内容实际上包括了本体论(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人学等等,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

这些学科何时出现、何时形成、何时盛行,情况是各不相同的,但它们一旦出现,就不会被消灭,除非它们的对象消灭了。所谓“哥白尼式革命”不过是哲学内部重点的转移,历史上发生的不过是研究重点从本体论向认识论、实践论的转移,并没有发生认识论和实践论取代、消灭本体论的事实。

如果说在西方哲学史中发生过哲学研究重点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实践论的转移的话,那么,在中国哲学史中还发生过哲学研究重点从政治哲学、伦理学向本体论的转移,这就是宋明理学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本体论思想而掀起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本体论的高潮。正如宋明理学没有消灭政治哲学、伦理学一样,西方近现代哲学也没有消灭本体论。

尼采

逻辑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即否定本体论,他们认为形而上学命题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等是没有意义的,是不能通过经验来肯定或否定的。但他们真正把形而上学排斥了吗?没有,因为他们也不得不回答现实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回答是:现实世界是我的经验。这不就唯心主义地回答了本体论问题了吗?

还有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当然是正确的,这已成为常识,还有谁去否定它?再讨论和研究这类问题还有什么意义呢?但实际上,今天仍有不少人在生活和实践中毫不怀疑世界的客观存在,而一谈到理论,则认为世界是否不依赖于我而存在在理论上是说不清楚的。可见本体论并未过时。再说,这不是本体论的唯一问题。

就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来说,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认识论或实践论问题,所以近现代哲学转向以来就只研究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再研究物质世界本身了。其实,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其次才是一个认识论问题。

物质世界和意识并不是两个平行的并列的东西,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而且始终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很小很特殊的部分,只是为了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才把它们并列起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的首要问题实际是谁从属于谁的问题,谁有独立存在的问题,是一个本体论问题,由于意识只存在于社会人的头脑中,这个问题实质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并列起来研究,是为了研究它们之间关系的方便,其实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个很小很特殊的部分,离不开自然界。不是自然界从属于人类社会,相反,是人类社会从属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才对自然界有所作为,即社会实践。

本体论研究作为整体的物质世界、自然界,当然要弄清楚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怎样综合而成一个整体,其中包括了研究人和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人来讲特别重要,因而在近现代成为研究的重点,显然不能以这一问题(即使就其本体论意义讲)来代替本体论的其他问题的研究。如果认为这个关系问题只是认识论问题,那就更不能以之取代本体论。没有本体论为基础的认识论、实践论只能走向唯心主义。总之,要消灭本体论是不可能的。

退万步说,认识论、实践论取代了本体论,也不是人学取代了本体论。认识、实践都是人的,然而只是人的一些方面,人包括的方面很多,有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方面,而每一方面还有许多小的方面,如社会方面就包括生产、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等,人是所有这一切方面的综合体,不能以对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研究来取代对人的整体研究。

再谈第二点。本体论研究的是现实世界、物质世界,这个世界只能在一种意义下可以说是人的世界,即人所面临的世界。把作为本体论研究对象的世界理解为人所占有的世界、属人世界、依赖于人的世界都是不确切的。人所面临的世界在时空上都是无限的世界,而人所占有的世界则小得很,即小小的地球。

人的占有当然会扩大,但有限得很。依赖于人的世界,即人化自然,是人的实践改造过的世界,是人把它变成如此的,它也有限得很,实际就是地球,而且它只在某些方面依赖于人,它的整个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属人世界词意含糊,指人所占有的世界,还是依赖于人的世界,还是人的感官能感知的世界?

前两者已经分析过,至于人的感官能直接感知的世界从范围上看确实异常广大,即宏观物体世界,它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地球,但还不是全部宇宙;从层次上看限于一定长度的光波、一定频率的声波等等,而不是一切长度的光波、一切频率的振动,而且,光波在眼睛中显现为颜色,振动在耳朵里显现为声音,而光波本身是无所谓颜色、振动本身是无所谓声音的,也就是说,这个五光十色、众响齐鸣的世界只是人的世界。

这个世界诚然是依赖于人的,但只限于某些方面,它的整体仍然是不依赖于人的,仍然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人并不是只研究这一部分,而是要通过人的感官能直接感知的东西把认识的范围扩大,把认识的层次深化,能够认识微观世界和遥远的天体,认识颜色背后的光波和声音后面的振动,尽管这些认识要借助仪器和推理。

因此,把人的世界与物质世界分割开来,并把本体论的研究限于人的世界,是难以成立的。退一步说,即使本体论只研究人的世界,也不能叫做人学,因为人学研究人,而不是人的世界。

至于说哲学之所以是人学是因为它是为了人的,这个理由更难成立。请问人们从事的各种研究,那一门学科不是为了人呢?天文学研究遥远的天体,物理学研究物理世界,一切学科都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服务的。有的学科看似与国计民生无关,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如果为了人的学科都叫人学,那就一切学科都是人学了,人学就没有什么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是实践在世界中还是世界在实践中?
哲学以作为整体的世界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黄帝内经》解决代谢病、疑难病的上工思路
数据/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的哲学四论
马克思人类学哲学:以实践改变不合理世界的实践哲学
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从“实体论”、“关系论”到“深层生成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