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1000问专栏】合病合方的大原则和具体方法(第71问—73问)

第71问:

潍坊肿瘤科刘医生问:老师好!目前关于人参,红参,党参,太子参等说法不一,马家驹老师就说过目前的党参就是伤寒论的人参,李兴云老师多用红参,请问老师怎么把握的呢?

莫金乙解答:您的这个问题大多刚开始学习伤寒论和用经方都是困惑的,伤寒论里的人参大多医家认为是党参,但是通过我们通过临床实践还是有区别的,一般的调理,正气不衰,比如我们调理一般的疾病,比如普通感冒,有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里面有人参,用党参就可以了。

但是元气不足,元气欲脱,中气不足,正气虚衰的时候就要用红参了,比如放化疗后,呕吐津液大量丢失,大手术后,心功能虚衰,这个时候往往用的是红参,甚至高丽参了,经过验证这种正气虚衰的时候用党参往往没有红参的效果好。

河南 徐玲问:在伤寒论学习中我只知道太阳中风的概念,老师能否讲讲其他各经中风的概念  症候特点?

莫金乙解答:首先经方六经辨证体系与脏腑辩证体系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经方六经体系辩证不涉及脏腑经络,以疾病在机体所表现出来的症候群来辨证的,在我们六经辨证体系中,太阳中风属于表阳证,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我们在临证中看到发热,汗出,有恶风,脉缓的就是属于太阳病的太阳中风证,治疗以桂枝汤为主。

唐爱宁解答:余五经中风症分别如下:

①少阴中风证(表阴证)。

即《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该条阐释的是太阴中风证。太阳伤寒或中风发汗太过导致表虚寒而腠理卫外不固,不耐风袭且虚汗不止;汗出过多伤津(气)损阳,真阳胃气皆虚又失于收敛顾护,津伤且失于温煦濡润则四肢拘急发痉难以屈伸;汗漏不止,津液不足,中、下焦皆阳虚津伤气化无力而小便少且不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附子温阳化气祛风固表止汗,桂枝汤养胃气津液而调和营卫解肌祛风,虚汗一止,卫阳得固,津液自和。

②阳明中风证即阳明病外证(里阳证)。

《伤寒论》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病的特征是里热实证而不恶寒,胃中干燥,大便难,但还有反映在机体外部的证候表现——身热。因为阳明为里热证,里热亢盛,内外充斥,故全身发热、恶热,热从里蒸腾于外而汗自出。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证为其适应症。

③太阴中风证(里阴证)

《伤寒论》第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里虚寒盛,水饮不化津液,感风邪后,风为阳邪,又燥伤津液,四肢不得津液滋养,就会烦痛。脉阳微阴涩,指的是脉浮取和沉取的脉象,浮取微,微是无力,无表证;沉取涩,涩为细而迟,沉取不足,为里证。如果这种脉象伴脉长,则说明有胃气,人体自我修复能力正在恢复,向痊愈方向进展。脉长,是胃气尚旺,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长则气治。”

《伤寒论》第276条说:“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之脉本弱,今脉不弱而浮,即太阴病外感风邪,证候与桂枝汤证相似:四肢烦痛,身重恶风,微发热,汗出,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桂枝汤外调营卫,内和阴阳,不单纯治疗太阳中风。少阴中风,太阴中风和厥阴中风皆可应用。太阴中风可以用桂枝汤微发汗,使邪从汗解。

④少阳中风证(半表半里阳证)

《伤寒论》第264条说:“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这一条说的是少阳中风证的证候。病邪偏于表就是少阳中风,偏于里就是少阳本证。少阳中风应当理解为少阳病的外证。少阳中风证,是由“少阳”和“中风”组成,说明这个证有“少阳病”,又有“中风证”。这就是临床上为什么不是出现头痛,发热,身热恶风或恶寒,颈项强,口渴,汗出等症状的感冒用小柴胡汤能够治愈的原因。

⑤厥阴中风证(半表半里阴证)

《伤寒论》第327条说:“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中风为半表半里的阴证,脉应当是以沉迟细弱,或沉弦为主,脉一旦见到微浮,就是正胜而邪退的征兆,病由阴出阳,阳气趋于来复,这就是要好了。如果没有出现微浮,说明疾病仍然维持原状。

这一条引出一个厥阴中风的概念。《伤寒论》第147条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就是厥阴中风的典型证。

第72问:

山西 温世前问:老师好,可以讲讲复杂病症中合病合方的大原则和具体方法吗?

莫金乙解答:六经辨证是以临床症候反应来进行辨证,也就六经八纲辨证,三个病位,分别是表、里、半边半里,每个病位两个病性,表的阳证是太阳病,表的阴证是少阳病,里的阳正是阳明病,里的阴证是太阴病,半边半里的阳证是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阴证是厥阴病。

具体如何辨证?是以伤寒论条文辨证。

怎样判定太阳病。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里的意思就是,太阳病,就是表阳证,意思是说,太阳病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即可诊断为太阳病证。

辨出太阳病后还得辨是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

《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上述的太阳病,若同时伴有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按之缓弱者,则名之为中风。

《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伤寒。

上述的太阳病,无论其已经发热或还未发热,但必恶寒,若同时更伴有身体疼痛、呕逆、按脉之寸尺各部俱紧者,则名之为伤寒。

怎样判定少阴病?

《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个条文就是,少阴病的,主要特征,除无热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显然不同外,并由于虚衰,脉浮之中而有微细之象,而且精神不振,故其人但欲寐也。

如何辨阳明病?

主提纲:第179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辅助提纲

182条: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伤寒论》第180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如何辨太阴病:

主提纲: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辅助提纲: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如何辨少阳病:

主提纲: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辅助提纲: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如何辨厥阴病:

主提纲: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辅助提纲:第329条:厥阴病,湛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综上是六个病辨证的主要条文,临证中出现以上症候反应,四诊合参,即可辨证出是什么病,可以是单个病,也可合病。

第73问:

广东力歌问:老师们好!目前小孩子腺样体肥大特别多,又容易反复,老师们能否讲讲临床的治疗思路!谢谢!

唐爱宁解答:中医讲究辩证论治,就像伤寒中所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腺样体肥大只是一个病名,具体还要看他反应出来的一个症候,所以六经都有可能出现。

《经方实践录》我们成立了专门团队,3个人管理一个群,他们多数跟随佳明老师、利城老师身边学习经方经年有余,现在《经方1000问专栏》向大家征集问题,大家可以在公众账号留言,也可以加佳明老师的微信把问题提交给佳明老师,我们会组织团队对大家在经方学习中的问题、困惑、难点进行解答,并刊登在《经方1000问》专栏里面,需要声明的是,对于直接来问诊的,开方子的,我们一般都不会回复,因为需要采集详细的四诊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四13,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篇
《伤寒论》第3条
一起学伤寒之第13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8条
许家栋《纯经方一剂知医案系列》一
【学伤寒】背诵条文第95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