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写日记的1862天。
患者,女,63岁 。
主诉:咽痒咳嗽半月余2023年10月23日就诊。
现病史:半月前因感冒发热后出现咳嗽有痰,鼻塞流涕,咽痛咽痒,后感冒发热等症状好转,曾在外院诊断为慢性咽喉炎。
刻诊:咽痒咳嗽,干咳无痰,咳嗽时左侧腹部疼痛,偶有咳嗽时小便失禁,手脚凉,无口干口苦,大便2-3天一次,偏干,小便正常,纳可,睡眠可。
舌质淡,中有裂纹,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茯苓 30g,干姜 6g,细辛 6g,五味子 6g,姜半夏 6g,麦冬 42g,炙甘草 10g,蝉蜕 10g,炒僵蚕 10g,炒牛蒡子 15g,防风 10g,射干 15g
中药4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2023.10.30二诊:
刻诊:咽痛基本消失,咽痒好转,咳嗽好转,干咳,无鼻塞流涕,出汗多,遇风鼻塞,咽喉部如物梗塞。
咳嗽时左侧胸腹部疼痛,手脚凉,无咳嗽时小便失禁,无口干口苦。
大便每日一次,小便正常,纳可,睡眠可。
舌淡润,中有裂纹,苔白腻,脉沉细,关脉弦细。
处方:茯苓 30g,干姜 6g,细辛 6g,五味子 6g,姜半夏 6g,麦冬 42g,炙甘草 10g,蝉蜕 10g,炒僵蚕 10g,炒牛蒡子 15g,防风 10g,射干 15g,姜厚朴 15g,紫苏梗 10g,紫苏子 10g
中药3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按语:根据患者的病情,我们从六经的辨证思路出发,先辨六经,再辨三毒,最后辨病机、辨方证。
从患者的症状来看没有太阳的鼻塞流涕,怕风等症状,没有阳明的口干欲饮、大汗等症状。
虽有大便2-3天一次,偏干但患者脉沉细,因辨证为太阴便秘。
少阳,少阴,厥阴也不典型,故辨证为太阴病,水饮上逆而咳嗽。
这里患者还出现了咽痒咳嗽的症状,应当注意此为表解不尽,邪气蕴结于咽喉,当用喉科六味汤疏风祛痰,散结利咽。
同时患者有咳嗽咳痰,苔中腻等痰湿之证,当用半夏温化痰湿,又有便秘、舌中有裂纹等温燥症状。
当在使用半夏时与大剂麦门冬配伍,取麦门冬汤之含义,减其燥性而保存其降逆之性,且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相反相成,体现燥湿相济之意。
辨方证:苓甘五味姜辛汤、麦门冬汤合侯科六味汤加减。
此方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嫌病》第37条“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治其咳满。”
本方是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干姜、细辛而成。
方中细辛、干姜温中逐饮,五味子性酸温,益气止咳,并敛细辛、干姜之辛散,这三味常在一起配伍治寒饮咳逆。
茯苓、甘草益气化痰祛饮,故五味配合,共同治疗属太阴里寒的痰饮咳而胸满者。
二诊时患者诸症好转,但自诉咽喉部如物梗塞,加用姜厚朴、紫苏梗、紫苏子三药,配伍而成半夏厚朴汤。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指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所谓“炙脔”,是中医常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女性尤其多见。
半夏厚朴汤源自《金匮要略》,是主治咽喉部有异物感的专方。
按语:此文为曾春在跟诊的时候,今天写的总结,有了长足进步,有自己的思考。
林佳明,来自钦州,默默的努力及传讲中医,传承经方。
从事六经经方辨证传承工作,目前与利城老师已经开展了18期全国基层经方传承班。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利用周末在基层开展经方义诊工作,深受百姓欢迎。
2022年7月,与利城老师出版了《林佳明经方实践录》。
算是对自己学习经方6年的一个小结。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