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太上感应篇》的修行法则 | 澄心堂


道教的各类经典中,凡是提到“修炼”“成仙”的字眼都离不开“打坐”“丹药”的字眼。而不论是内丹还是外丹或是持诵经咒,都不是普通人随便可以得到的方法,而《太上感应篇》则降低了“成仙得道”的成本,提出“积善成仙”的概念,使得“成仙得道”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目标。



《太上感应篇》是我们道教普世劝善书籍之一,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它最初只在民间流传,宋朝时期被官方重视,并得到宋理宗皇帝在卷首亲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八个大字。经文在《宋史·艺文志》中收录。《正统道藏》太清部中亦有《感应篇》三十卷,题“‘李昌龄’传,‘郑清之’赞”。《重刊道藏辑要》有《太上感应篇集注》等,《道藏精华录百种》一书亦有《太上感应篇越义》二卷。文中提倡“敬畏鬼神”“抑恶扬善”的主旨,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行为准则。《太上感应篇》不但有助于国家、社会以及家庭的秩序和谐,而且它的概念也被各教派诚心修行之心所推崇,因为它不同于一味要求人们凝神思道、清心静虑的心灵修炼术,而是具体、现实地提出了行善得道的方式,满足了奉道者渴望通过现实的生活方式也能到达得道成仙的人生境界的愿望。



《太上感应篇》的“太上”乃是指太上道祖,老君之称谓。而近代在有某些人将《太上感应篇》称为“国学经典”,并注释“太上”为至高无上的一种称呼,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太上感应篇集注》云:“太上者,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意即所谓“感应”指善恶报应,由天地神鬼根据世上人们的所作所为给以相应的奖惩。因此,开篇即以十六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通篇讲述了“劝人向善,敬长爱幼,慈心于物”的思想,全文千字。世人将它看做劝导世人的善书,但我认为其“重善抑恶”思想的终极目标,其实是为了修行大道。师门中的老修行常常对像末学我这种入道不久的晚辈们说:“欲求天道,先尽人道!”而《太上感应篇》正是讲述了如何尽人道,如何向善,为什么向善,如何孝悌,又为什么孝悌。这就是祖师爷的大智慧,仅用千字即教导了世人“仁、义、礼、智、信”的同时又教导了慕道修行之人该如何修行!《太上感应篇》虽然也谈长生求仙,然绝口不提修炼、服食、导引、符箓,而只言“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虽然早在《太平经》就认为,天地之间,寿最为善,积德行善乃长寿升天的要道。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此处所谓的“道”,就是《中庸》上面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道”,在我们生活中,或是说话,或是沉默,或动,或静,都无处不是“道”,只要真正的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行动起来就会十分的勇猛精进了。《内观经》说:“知道易,通道难;通道易,行道难。”而我们作为祖师爷的弟子,更要认真学习并宣扬祖师爷的智慧!



经文的开始便以“太上曰: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一句话作为开门见山的点睛之笔,更是本文的主体思想,囊括了经中所有奥妙!“太上曰”,即为太上老君说;“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其意思大体可以理解为“福与祸是没有来源之处的,全是由你自己创造的。行善则有善报,行恶则有恶报!这就像你的影子一样无法摆脱!”按佛教的说法这个叫做“因果”,而我们道教所讲的是“承负”。“承负”的概念既包括“个人的因果报应”,也讲述了“前人作恶,子孙遭殃”的理念。《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九解释说:“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承者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并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就是说,今人受到的祸福归结为祖先的行为恶善,同时今人的善恶行为也会使后代得到相应的福祸结果——先人有过失遗其恶果于后代,为负;后人承受先人过失的恶果,为承;代代既相负更相承。同样,前人为善,后人亦有福荫。在这种因果关系下,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后代子孙产生影响,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



接下来经文中也讲到:“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这两段告诉人们,举头三尺有神明!而且还有神明还是住人身中,每犯一过,便记录下来,扣其寿命,算尽则死!这告诉我们并不是你做了恶事没人看见,天地之中自有神明对人间万事进行考察记录,法律可以钻空子但是天理不行。这几段也是在警示我们,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神明在观察着,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后人多积善行。


经文其中有一句:“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这也是早告诉修行之人,欲求长生,定要注意此事。我们道教注重“长生久视,在世长年”,修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长生”更是修行的基本,如果长生都无法达到,又如何能做到“成仙得道,与道合真”呢?


而接下来文中又讲述了何为好事,何为恶事,其中便有不少传世金句,例如“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等等。简简单单的几段字可谓是包括了世间所有之事!祖师告诉人们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而我们修行之人,更应以此为祖师所传之戒律,严格要求自己的每一件事。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倘若能受天道庇佑,神灵护卫,那成仙得道,与道合真也会是水到渠成!


最后剩下的几段,便是对前文的最终总结,也就是太上老君这篇训诫之文的用意所在。“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心指我们的念头,虽然可能未曾行动,但是天地之间的神明已经知道了。起心动念是善恶的根源,一念即善,一念即恶。这其实在教导我们不一定真的要去做所谓的“好事”“善事”,而是要时时刻刻有善心,有善念。这让我想起了很多人大肆放生的事情,盲目的认为放生增加福报,便跑去市场买了许多花鸟鱼虫,甚至毒蛇来放生。他们的心是好的但行为是错的,盲目的放生为生态坏境造成了困扰,为居民造成了困扰。这并不是我们道教所提倡的放生也并不是“善事”也!刻意去行善,反而适得其反!



但是如果我们做过了“恶事”那又改如何弥补呢?文中便讲了:“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就算曾经做过坏事,但是只要能改过、忏悔,就能转祸为福也,古语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行好事有好报,行恶事有恶报,为什么我们不能认真的按照文中所讲,努力的去做呢?


经文到此,所讲无不体现了祖师的慈悲之心,从开始到结尾,每一处都在劝人行善,并且从各处讲解,为什么要行善,为什么要积善,其之用心,令人感动!而且在当今的社会中“抑恶扬善”必然是创和谐社会的第一准则,我们应该提升个人的道德涵养,以“道德”来约束自我,改善自我。若每个人都积极响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社会和谐安宁便不再是难事。《太上感应篇》虽生于中古,但对当时及现今和谐社会的创建都有不菲的现实意义,而我们修道之人更应学习其中的奥妙,以此为学道修道之门径,甚至作为戒条来要求自己!


以上便是我对《太上感应篇》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小道才疏学浅,未能更深的理解祖师所言。仅以我个人的感悟与诸位朋友共勉,希望大家能因此机缘,能深入《太上感应篇》并以经中所言为行事立身之法则,修道证道之阶梯,不枉费祖师爷的良苦用心!


摘自《恒道》丙申年冬季刊

作者现为中国道教学院本科班学生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大家都在看

积德虽无人见,善恶自有天知

行善去恶须实行,冥冥之中有神灵

日行哪三善,三年命运必转?

奉 · 道 · 守 · 戒 , 弘 · 教 · 利 · 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的“劝善”,终极境界是要实现“天地不仁”
动画版【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广积阴功
成仙的基础
一人作恶殃及子孙,只可惜子孙是无辜的!
《老子》是怎样被改造成了宗教经典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