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读书引发的思考
最近一直在读社会心理学,实际上也不算多吧,也就读了两本。一本美国的,一本中国的,都是著名教授编著。

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样一种看法,之前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美国的教科书可以是很有趣的,而中国的教科书则更像是枯燥的报告文体。

让我们回想一下政治吧,一般格式是:首先给你一个概念,然后用一句很专业的术语定义之,接着后面会跟上几点,例如影响、特征。最后会根据上面所罗列的1234给出总结。然后概念阐述清楚,继续下一个,依旧是同样的格式。

今天看体育新闻,说是中国射击队得到了团体金牌,值得庆贺。教练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用了:已经不是在比技术,而是在比心理,他们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太长了,我也记不清楚,只是记得可以有些政治里的术语。有没有感觉后面特别的官方?就像人大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一样。实际上是确切的无聊和无聊。

额,有点扯远了。回到读书这个问题上来。我看到的美国书是什么样的呢?读起来很有意思。具体地说就是,他不会直接抛给你一个概念,或者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先给你一个背景(关于什么的研究由来已久之类学术性背景),而是先给几个实例,告诉你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然后会为你这些例子意味着什么,继而引出要说的“概念”。典型的美式思维,就像之前看过的“根据灰姑娘故事讲解中美两国教育的不同”一文一样,美国的老师总是会试着先让问题生动化、开放化,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引导之后才会涉及自己想要说明的事情。

如果还没有看到不同,那么再看看美式教材在引入问题之后的做法。首先假设之后论述问题的过程的初衷是相同的,就是希望读者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这个问题。然后,我们的教材的做法前面已经说过,这里来说美式的做法。他们同样深怕读者不明白这个概念,但是,他们采取了与我们不同的方式:举例,例子中有数据、有漫画、有实际实验、有图片。再一次让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变得日常化、具体化。

这种差异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最重要的一点,一个把问题简单化,而另一个把问题复杂化。例如中国一些人的报告,就好像如果你不来几个术语、说几句官话,多举几个例子就会显得你很没有水平一样。可实际上,这么做的后果却是使简单问题变得复杂,本来可以很具体的事情变得抽象,需要大脑进行更高层次的抽象思维。有时可能一场报告停下来,听众不知所云,我们只记住了他的题目,然后知道了有那么几个特点……当然,就像有光就有影一样,我们的教材虽然不容易使人产生浓烈的兴趣和不那么容易使人搞明白基本概念,但是,当我们明白基本概念之后,却可以更快的进入理论层面,因为他对概念进行了无比深刻的解析,能让你更容易看到概念后面隐藏的问题。毕竟理论多是抽象的。

我来试着探索一下来源。第一,我认为这个教育目的有着极大的关系。在美国,教育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们受教育的目的多数不是为了有个较高的文凭以便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们更多地寻求兴趣与创新,寻求自我的进步,为了获取知识而学习。我们的祖国,大家都知道一个事实就是,如果你有一个研究生证书,那么初始工资肯定比本科生高,本科生要优于专科生……社会现实使我们学习目的变成了工资而不是爱好与兴趣。教育者的目的或许是为了孩子们有个更好的未来,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后继者,但是,最根本的,成绩!而最好的方式就是灌输式的教育体制,既然成绩是一切,那么有没有兴趣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只需要知道有这么个概念,这个概念理论上应该如何理解。很明显,例子不会是考点。第二,格式化的模式深入人心。记得有那么几个小品反映了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追求格式化、条例化。对照一下我们的教科书,看看他们在阐述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几乎用了同样的格式。

最后做个小小的总结,我们在这里说了中美教材的一些差异和这些差异可能导致的结果。以及不太大概的阐述了下我对问题来源的认识。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一定要是:“对这个概念有什么不清楚的吗?”而不能是:“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装逼范本:中国大学教材故作高深,误人子弟
从零开始:专业类文章的阅读指南
教材 ≠ 教科书 ( 课本 )
中医小儿推拿李波:自学中医,读中医经典好还是读大学教科书好?
约翰. 杜威:讲课的作用
无意识的文字改变潜意识,聊聊中小学教科书中的人口论述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