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的境界:超验与彼岸的哲学

道的境界:超验与彼岸的哲学

2010-02-26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李先耕

  说主张“无为”的道家的“道”其实是“君人南面之术”,今天的许多人会以为是一种误解。但生活在战乱频繁年代的老子,他作为“周守藏室之史”,历史文献的阅读使他洞察历代君王的盛衰兴替,因而他的“道”自然包含有“君人南面之术”。众所周知,《老子》一书中的“圣人”既是道的体现者,也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最高统治者。而《老子》书中也一再为君王策划治国之术。而这恰恰是汉初文景之治采用黄老之术的理论基础。这说明中国思想家最重视的还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要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关系付诸实现,就必然有其用世的一面。
 
  像许多思想家一样,老子并不满足于对人类社会规律的分析,他们还要寻求一个总的规律。在25章,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效法,地、天实际上是人所生存的环境,道则涵盖了整体世界,因而是整体世界的总规律,换言之,世界规律统一于道。也许有人会问,不是还有最后一句“道法自然”吗?这岂不是否认了道的最终规律性质吗?其实“道法自然”正是“道性自然”的结果。自然者,自然而然,无须外力,无劳外界,无形无言,恍惚无为。这就是道的本性所决定的。只要我们看一下25章的前半部分就知道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这一章是老子阐释“道”的本始性的重要篇章。首句无论是“物”还是“道”,都是素朴的、混沌的、原始的。它是绝对的同一,“独立不改”。它是天下万物的始源,“为天下母”。它是不可命名的,“道”、“大”都是一些勉勉强强的名字,无论强调过程还是说明状态,这些名字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它的运行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老子的“道”所具有的超验的,彼岸的,非概念所能阐释等诸多性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进展。老子所说的“无”恰恰相当于古希腊巴门尼德、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存在”、“是”、“有”等概念。因为古希腊语里有系词“是”,随着语法的发展,这一系词具有了不同的人称、分词、不定式形式,以至于最终名词化了,而巴门尼德就是从此出发来追问“是”是“什么”——这便是“形而上学”或“存在论”。我们知道,古代汉语在先秦时代根本没有系词,王力先生七十年前对此进行了全面论证,在今天这已是古汉语学界的常识了。正因为如此,我们古代的思想家就不会像古希腊学者那样提出问题。可以说,老子从汉语的现实出发,在“形而上”的追寻上,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探讨道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反者道动弱为用——老子智慧【58】
读老子《道德经》的思想研究分析感想(1)
无为而无不为——健身气功的哲学渊源
无为而无不为
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然后按照道来行事的人,才是功成名就的人
投资的最高境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