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心养性

修心养性(转发孙保华文)

( 张老师您好!下面这篇文章是我去年学习国学的一点感悟,上月再次听您《医道养生特训营》课程,又有了全新的理解,《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圣典,同时他强调的是人类本性的深刻认知。通过对人身内在脏腑的种种运转的掌握和了解,要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从而体悟人生的很多道理。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我们可以更多的自觉的向内观察我们自身,从而更深刻的认识自我,关爱自我。这和儒释道的自省”“明心”“静心其实都是一个目的,寻求生命的本源而已,只是法门不同。《黄帝内经》不光是一部养生宝典,它也是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涉及了有关生命的各个方面,如医学、天文、地理、心理、社会、哲学、宗教等等,可以说《黄帝内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亚于《易经》和《道德经》、《论语》。因此也可以说《黄帝内经》也是一部关于生命及其起源的哲学圣典,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阐述的是天地之间的万物,没有什么比人更宝贵。人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精微生存,因而一定要顺应天地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否则,生命就会受到伤害。虽说《黄帝内经》哲学思想与儒家和道家思想同源,吸收儒家尤其是道家思想形成医家的生命科学体系。其文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入和佛家的人身难求,真法难闻明心见性,只指人心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所寻求的都是生命的本源和意义,只不过是所入手修炼的方法不同而已,终极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祝导师张先生工作顺利,身体安康!顺祝您的高堂张老、李老身体安康、长命百岁!
     
提前给您拜年,祝您全家快乐虎年大吉!
 
 
学生:孙保华敬上

   
 
修心养性


 
        
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声色犬马和富贵功名之欲,使人迷失了自己。一般人心灵的空虚,精神的苦闷,生活的彷徨,类多醉生梦死,沉溺于表象世界而不能自拔。人生的生之欲望,物之欲望是无穷的,无有止境的,难以满足的。大凡心理上的纷驰、散乱、浮躁、粗暴、娇嗔、狂傲、孤僻、萎靡、颓唐、昏愚、杂念、邪见、固执、憎爱、贪淫、嗔恨、痴迷等等万千心病,如不及早解决,久而久之必然导致身心俱疲百病丛生。世人都好将心用事为能,将心计事为巧,以博通天地万物上下古今为智,殊不知病根就在于此。名利心用事,即为名利所杀;是非心用事,即为得失所杀;生死心用事,即为生死所杀。能放下一切,即可得个安身立命之处,得个入道休歇处,则自活泼泼地,无挂无碍,悠然自在。
        
大千宇宙人为万物之灵,而人心为人身之主宰,所以我们讲修心养性第一要务求身心愉快,无烦恼,无挂碍,无忧愁,无愤怒,一切均抱乐观主义、达观主义,看得开,放得下,一心空灵。所谓百病皆由心病起,心病还需心药医其实就是身心感应相互作用的道理。此不但是儒释道三家的主张,西方马丁·路德亦说过:思虑烦则百病生,灵魂受迫则肉体随之。就儒、释、道三家来说,不管是儒家的入世,佛家的出世仰或是道家的即入即出即出即入,其本质其实就是修心而已。儒家曰正心坐忘,道家讲虚心虚极静笃,佛家讲明心见性不染凡尘”,此皆所言一事终归一处,只是法门不同。
        
因此修心养性在心性道德上修,属于性功范畴,在精气神锻炼上修,是属于命功范畴。也即日常所说的性命双修。修行之道无它,唯养得此心至清至静,湛然自在,神气冲和,十分圆明。并常能惺惺寂寂,湛然虚极,真空无我,无来无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即是。《素问.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入。老君曰:人大言而我小语,人多烦而我小记,人悸怖而我不怒,淡然无事,怡然无忧,寂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
        
人之生死,本互相转化,乃天地一气之循环。即生即死,即死即生,并无死生先后之所在。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此时之我,非彼时之我。一分一秒,我我均在生死、死生之变动转化中。故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孟子亦说夭寿不二。世人所执着,为整体有形之生死表象,实则人物无时不在无形无象之生死中流转。修身养性,非在能善养其有形有象、可见可证之生死,而在能善养其无形无相、不可见不可证之生死,方可入不生不死与无生无死之境地中。要绝贪生之妄念,安性命之自然,迎无生之生,顺无死之死,便自达于无生无死之地。人生便悠然而来,悠然而往,始卒若环之无端,亦无可觅处。佛说;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有九百生灭,由此可证生死流转之速与蜕化之妙。寒山子有诗云:千生万死何时己,生死来去转迷情。不识心中无价宝,恰似盲驴信脚行。人世间如盲驴信脚行者,比比皆是也。

 儒家以顺生死而尽生死为道,佛家以明生死而了生死为道,道家以转生死而无生死为道。
        
修心养性就是要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为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太上曰: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又曰:欲求天仙者,当立三千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是故存好心,动好念,行好事,做好人,为修行的根本。修心要做到能转物而不为物转,转境而不为境转,转事而不为事转,转世而不为世转。双手撑乾坤,两肩挑日月!卓立无依,朗照无碍。
       
古神医能疗人之心,治未病之病,今之医者只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本末倒置,殊不知病由心生,孽由人做。佛说一切唯心所造,一点不假的。所以人之七情内起,正性颠倒,以致大病缠身,非药石所能治疗,盖药可以治五行生克之色身,不能治无形之七情;能治七情所伤之气血,不能治七情忽起忽灭、动静无端之变幻。林鉴堂诗云:自家有病自心知,起念还当把念医。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哪有病来时。所以修心对我们芸芸众生是何其重要。
       
前面讲修心养性的诸般道理,那么芸芸众生该如何修呢,其实静心乃儒释道三家共同不二法门。禅宗教你参话头,净土宗教你念佛,密宗教你念咒,儒家教你正心、慎独、知止而后能定,道家教你虚极静笃,感而遂通。静心,一般都是打坐、习静定功夫,说说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贵在坚持,要能够不起心、不动念。心死神活,心活神死。修心人,不将此心死掉,便难得有入处了。
       
静定功夫,为修行不二法门,天理流行,天机融畅,在静定中最易体认。天地之间事物变化,瞬息万变,唯能静者,始能观察得透,能定者,始能把握住。静能制动,定能应变。古往今来,多少大智慧大知见大悟解,无不从静定中来。
       
太白真人曰: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使病者,尽去心中疑虑思想,一切妄念,一切贪嗔痴心,一切人我是非心,以及平生所为善恶心,皆当放下,以我之天,而合所事之天,久之遂凝于神,则自然心君泰宁,性地平和。知世间万物,皆是空虚;终日营为,皆是妄想;知我身皆是虚幻,祸福皆是无有,生死皆是一梦,慨然领悟,顿然消释,则心地自然清净,疾病自然速愈。能如是,则药未到口,病已忘矣。此真人以道治心疗病之大法也。悟道足以明心,寡欲足以清心,恬淡足以养心,静坐足以收心。能使真心有主,即心无心,胸中便会纯有一团太和元气。
       
藏心于心则心不见,藏气于气则气不尽,藏性于性则性不冺,藏神于神则神不灭,此皆善藏者也。至若藏聪明于愚拙,藏刚强于柔弱,藏至尊于卑下,藏大用于无用,要亦皆善藏者也。盖收敛身心,涵融道德,体认天理,变化气质,增益精神,广开智慧,经世治平,合一天人,无不从静定功夫中来。
       
心本无心,以用为心。有心不用,便是无心。用止则自心止,用息则自心息。我无种种心,自无种种欲,亦无种种念,且无种种境,更无种种物。因之而得万念寂灭,万情皆断,万欲皆寂,万境皆无之真心,也就是本来心,就是无心之心。何谓无心之心?就是湛然虚寂,窕然静定,莹然灵明,廓然无对;行所无事,不与物驰,不因境生,动静不失其常,不违其真;用而不用,不用而用其心。孟子曰:毋失其本心。只减不加,只损不益,便自得本心现前,而亦无心为用矣。故老子用损字诀,损之又损,以致于无。儒家用减字诀,称人欲减尽,天理流行。禅宗用扫字诀,扫尽即入道,放下便成佛。何谓本来心?无本来心即是本来心,佛家讲自心是佛心本无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人若能无心于万物,则万物不足以累其心。无心于富贵功名,则富贵功名不足以累其心。无心于毁誉得失、寿夭生死,则毁誉得失、寿夭生死不足以累其心。一心无挂碍,天地任逍遥,又何来忧虑烦恼病痛?凡心所系,皆是病痛。能解缆放船,一无所系,自然自在,何病之有?世人多本来无病,其所以病痛,病在其心。此心不病,即便无病。心系于事,病在事上;心系于理,病在理上;心系于名利,病在名利上;心系于知见,病在知见上;心系于未来,病在未来上;心系于现在,病在现在上,心系于过去,病在过去上。此皆是尘缘未了、世间放不下之病,一切放下,放下一切,病从何生。
        
一切心地法门,总从静定入手。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守,心灭则神存。心不能清净,心不能虚寂,总是一大病痛。世人一大病痛都只在放不下,佛常言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说教,说来容易,做到难之又难。但凡能够做到少许,便也受益无穷。即使不成神仙,起码也会身体康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家行,道家骨,佛家心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道家、儒家、佛家三家做人、做事、修心的成功哲学
提炼儒道佛做人的智慧只有两句话
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修心的成功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