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镇江古代隐士文化 - 新闻中心 - 镇江新闻网

镇江古代隐士文化

发布时间:2010-06-14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图一:招隐坊。

  图二:上世纪60年代招隐寺大殿。

  图三:听鹂山房。

  图四:增华阁。

 

 古城镇江,在历史上曾经出现隐士纷至沓来,隐士文化大放异彩的独特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地因人传,人因地传,早已远去的隐者,他们在镇江的归隐之地,连同那里的山水亭阁,乃至茅屋洞穴,又历史地演变成今天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积淀在镇江这片土地上的厚重隐士文化,使得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具个性,更有魅力——

 坐落在镇江南山的古老的招隐坊,是镇江古代隐士文化的缩影,是镇江古代隐士文化的见证。招隐坊背后的那座招隐山,那个招隐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镇江古代隐士文化系列,是世间上极其罕见的古代隐士文化的“活化石”。

 “招隐”二字中这一“招”一“隐”,彼此呼应着。隐者,大都是名人名士,入隐后,总有求贤者,向他招之,于是有“隐”便有“招”。例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因爱慕隐于镇江兽窟山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戴颙,便招其入朝为官,可是,以隐明志的戴颙,却一再婉言相拒,帝之招,颙之隐,这一“招”一“隐”传为千古佳话。后人为纪念戴颙之隐,便将兽窟山改为招隐山。

 招隐坊,是一座古老高大的石牌坊,屹立在招隐山的北麓,象征着招隐山的山门,顶部的石额上书“宋戴颙高隐处”,下面是“招隐”两个大字,牌坊的石柱上镌有楹联,记载着历史上远去的高士。内联为: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外联为:烟雨鹤林开画本;春咏鹂唱忆高踪。

 招隐寺,最初由戴颙的故宅改造而成。据《招隐山志》载,戴颙膝下无子,所生一女,名磨笄,因母早逝,磨笄对戴颙非常孝敬,为了终身侍候父亲,她矢志不嫁。戴颙去世后,舍宅为寺,名“招隐寺”,自己便隐居于招隐山东边的一座小山之中。

 戴颙故宅改建为佛寺后,世人深为戴颙之隐、其女之孝所感动,经历代修建扩建,成为一座古寺名刹,是个香火旺盛之处。招隐坊、招隐山、招隐寺,遂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令世人追思和向往的“隐士胜境”。

  

  始于秦汉,盛于六朝

  

 来镇江归隐的隐士始于秦汉,盛于六朝。东汉末年,焦光千里迢迢从河东(今山西)来到镇江,隐入宛如“碧玉浮江”的樵山(今焦山),拉开了镇江古代隐士文化的序幕。六朝时,许多名人名士纷至沓来,相继入隐镇江,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山中宰相”陶弘景,“太子隐士”萧统,著名艺术家戴颙,等等。

 古代众多隐士归隐镇江,也为镇江留下了众多的隐人轶事,踪迹遗址。焦光的“蜗牛之隐”,戴颙的“听鹂之隐”,萧统的“书台之隐”,陶弘景的“山中宰相之隐”,许浑的“田园之隐”,沈括的“梦溪之隐”……这些都是镇江隐士文化的千年积淀。

 古代的隐士,有大隐、中隐和小隐之分。大隐者,指朝隐,即身系朝廷之封,隐于朝廷之外。中隐者,指隐于市,即常去山林,亦常居家中,山亦可宿。小隐者,指山隐,即远离仕途,隐于山中。

 隐士爱隐更爱静,没有清静难以入隐,在“静”中可与天地之灵气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在“静”中可以与书为友,在“静”中可作人生之感悟,世事之思考。镇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域优势,正是隐者择隐的理想之地,因此在古代,特别是在六朝至明清,许多隐士不约而同相继选中了镇江这方大隐、中隐、小隐“三隐”皆宜之地,因而,历史上隐于镇江的隐士,大隐、中隐、小隐,三者皆有。

 大隐者,如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士,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虽远仕,但胸怀大志,36岁隐于茅山45个春秋,皇上屡诏不出,并作《答诏问》一诗: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

 陶弘景在诗中,巧以“白云”作答,表明此生已超然尘外,与功名利禄无缘。梁武帝深爱其才智,朝中每有大事,均派重臣,或御驾亲临茅山,咨询商讨。他以超人的才华和品行,既保持着对国事的关心,又赢得了高度的性灵自由,故有“山中宰相”之称,史称他是别具一格的隐士。

 中隐者,如唐代诗人许浑(788--858),字用晦,祖籍湖北安陸,曾任县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郢州刺史。他辞官后,归隐镇江古运河畔的丁卯桥,筑有丁卯精舍,近水傍水,半城半乡,可寻黄鹤山、鹤林寺的幽古,可听招隐山、招隐寺的鹂声,是他精心选择的一方绝好的中隐之地。他在寄情山水中读书、作诗,并将一生中创作的500多首诗,编成诗集《丁卯集》。宋代大诗人陆游非常爱读,称《丁卯集》为“杰作”,曾赋诗赞曰:

  裴相功名冠四朝,

  许浑身世落渔樵。

  若论风月江山主,

  丁卯桥应胜午桥。

 小隐者,如东汉焦光,隐于镇江的江中小岛樵山,结草为庐,取名“蜗牛居”,作“蜗牛之隐”,以渔樵为生,劳作之余,常手捧书卷,咏读于一方青石板上。他还精通医术,经常上山采集草药,为百姓治病,乐行善事。汉献帝刘协闻其德行高洁,才智过人,三次下诏,邀他入仕,焦光以隐明志,三诏不仕,终老山中,堪称小隐高士。后人为纪念他,将樵山改名为焦山,并以诗赞美这位小隐大德之士:

 半岭有岩石,相传高士居。

 往返三凤诏,生死一蜗庐。

  

  以隐明志,隐有所为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往往认为古代的隐士是“消极避世”,隐士之“隐”,是对世事、对人生的一种“另类选择”。其实不然,出现在镇江历史上的古代隐士文化现象,以历史的真实,全景式地再现了古代隐士文化。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隐士,他们由于出自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原因,不同的际遇,带着不同的目的,选择了“归隐”,因此,也就出现了不同的隐居生活,不同的隐士人生。有一隐了之的,也有以隐明志的;有隐无所为的,也有隐有所为的,甚至是大有作为的。许多隐者,正是通过以隐明志,进而以自己的隐有所为,书写人生,奉献社会,留给历史,为隐士文化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例如,南朝艺术家戴颙,一生不求仕禄,甘着布衣,为倾心音乐创作,攀登艺术高峰,他隐于镇江的南山北水之间,常携斗酒双柑和桐琴,于林中石边静听黄鹂啼鸣所表达的音符。他又以自身特有的悟性,从黄鹂的歌喉中去感悟乐律。隐居中,他先后创作了十五部曲谱和一部长曲,其中《游弦》《广陵》《止息》三部惊世之作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历史上唯一的“太子隐士”——梁昭明太子萧统,不恋皇位恋书台,为了寻觅一处清静绝俗、利于读书的地方,他遍访锦绣江南,先后在常熟、江阴和天目山等地驻足攻读,这些地方至今尚有他的读书台,可是,当他游学南朝各地以后,来到镇江的招隐山,见到这里才是他心目中的归隐佳境,于是,当即决定在此筑屋,走出深宫,归隐山中,成为一位千秋隐士。昭明太子20岁时隐居镇江的招隐山,习文于读书台,历时11载,他还遣回宫女御乐,移来东宫藏书,引纳天下贤士,云集增华阁内,“历观文圃,泛览辞林”,参阅周至梁初千年典籍,选编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并亲自作长序,史称“名才并集”。这座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终于在这位“太子隐士”的隐有所为中横空出世,被历代文人推为典范,成为中国古代隐士文化中的一大创举,成为隐事流芳中的千古绝唱。

  

  文化积淀,默默传承

  

 古代隐士文化,在古城镇江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的精华部分,在镇江这片沃土上默默地传承。招隐山上的昭明太子读书台,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座文化殿堂,虽已人去台空,不闻当年琅琅读书声,但它仍在默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读书学习,用勤奋和智慧,从书山上、从学海中求取真知。当年昭明太子邀集文坛巨子选编《昭明文选》的增华阁,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作文大赛的品牌。镇江市每年一次举办的中小学生“增华阁作文大赛”,正吸引着愈来愈多的兄弟城市学子们踊跃参赛。

 由于古代隐士文化的千载熏陶和千年感染,镇江人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寻幽探隐的民间习俗。每年,春天以“踏青”,秋季以“远足”作为“寻隐之旅”,走进南山北水,漫步古城内外,去寻觅隐者远去的足迹,追忆隐者当年的身影。“隐”是一种境界,一种文化,古今都是相通的。盛唐诗人刘禹锡,在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曾携友寻隐,来过镇江,亲眼见到镇江山川之灵气,连声称赞:“真乃隐人入胜也。”刘禹锡登临招隐,探访隐踪,他还将自己对隐者的仰慕与敬重之意,化作了诗意,留下了诗句:

  隐士遗尘在,高僧精舍开。

  地形胜渚断,江势触山回。

 镇江曾经是古代隐士归隐的一方佳境,这里珍藏着厚重的古代隐士文化积淀,珍藏着丰富的古代隐士文化遗存。城市不论大小,资源至关重要。一个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山水资源、人文资源、地质资源,就能彰显这个城市的个性特色和相应的品位。

 本文图片为资料照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胜联集》(地域)江苏(10)镇江(2)
江苏省镇江市南山招隐寺楹联
冯新生 | 丝雨招隐山
南山,镇江的城市山林(4)
【镇江行】南山招隐,城市山林(7)
曾是江苏最繁华的城市 当过省会 被誉“天下第一江山”现仅为三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