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伯仁画展
作者: 文伯仁 来源: 国立故宫博物院
多媒体

 

文伯仁(1502-1575),字德承,号五峰,江苏苏州人,出身於书香世家,曾入邑庠就读,後来放弃举业,以画维生。文伯仁的叔父是引领当时苏州艺坛风尚的大师文徵明(1470-1559),因此他早年的学养与画艺,深受苏州当地传统及文徵明的影响。中年以後,文伯仁曾游历北京、南京、松江等地,成为将文派画风引介到其他城市的重要推手。

文伯仁是习仿文徵明风格的後辈与学生中,自成面目,卓然出众者。他将文徵明结构繁复的图式,朝更精致严密的方向发展,以工细的用笔与敷色,别出心裁的构图,表现郁茂清幽的山林胜景,散发出文派作品特有的雅澹气质。观者常以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王蒙(1308-1385)与之相比。

本次展出的作品以山水为多,不乏与地方景致或斋室相关者,呈现苏州自十五世纪以来胜景与别号画题的兴盛。画中的林泉佳处,不但让我们一窥十六世纪苏州地方画风的发展,更可领略文派第二代重要画家文伯仁的精湛画艺。

 

 

明 文伯仁 摄山白鹿泉庵图

约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起,苏州受到倭寇攻击,文伯仁举家避走南京,寓居於摄山白鹿泉庵附近。当时庵中僧人福懋,本为苏州竹堂寺住持,亦属文徵明交游圈之一员,两人与友朋常在庵中文讌诗会,称盛一时。这幅画或许便是为福懋所作。文伯仁对於画中景物视点的安排饶富趣味,以俯视描绘长江上数点风帆与南京城郊屋舍,与大名鼎鼎的栖霞寺,又以平视的角度描绘群山环抱的白鹿泉庵,巧妙地利用视角安排远近景物,营造远离尘俗、高逸不群的白鹿泉庵。

 

 

 文伯仁 画杨季静小像

作於嘉靖五年(1526)的〈杨季静小像〉是文伯仁24岁时的作品,可能是他存世最早的纪年画作,也是唯一的一张人物画。画中的主人翁杨季静(1504以前-1530)是苏州著名的琴师,与文徵明等人友善,也因此文伯仁才会有机会为他作小像。

〈杨季静小像〉现虽裱为手卷,但原本应为一幅小立轴。因为图成於纸本,但文伯仁的题跋却写在绢上,应为原本位於小轴左下方裱装上的作者自题。

 

 

 明 文伯仁 五月江深图

此幅画题出自杜甫诗句:「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画面以对角线构图,一边布置葱郁的山林,一边则为浩瀚的江天;山林中隐蔽数间屋舍,有一人独倚栏杆远眺江景,传达出僻地幽居的情景。

画上题识指出此作写於「停云馆」;停云馆为文伯仁叔父文徵明的斋室。文伯仁早年应常有机会於停云馆活动,但据说叔侄後来涉讼,关系生变。因此学者将此作视为文伯仁与文徵明关系良好时,在停云馆所画的早期作品。

 

 

 

 明 文伯仁 松冈竹坞图

画中前景有戴笠僧人拄杖前行,将进入林间寺院;中景有一渡桥文士,或许即为「放浪谿山已有年」的文伯仁;远景宛若随著云雾浮现,凛立天际的秀峻山头,应是令作者追求神往的盛景。此画原作於嘉靖甲子年(1564),六年後文伯仁又在画面右上方题诗。画题「松冈竹坞」,就是出自诗中的文句。这件作品用笔虽较粗放,但仍维持文伯仁喜爱布置画中细节的特色,与本次展出的《李愿归盘谷图》扇面类似,均属於文伯仁的晚期采王蒙风格的佳作。

 

 

 明 文伯仁 溪山秋霁

文徵明长轴画作喜好层叠山石,结构出精严耸峙的山体。文伯仁的〈溪山秋霁〉虽然狭长,但画中的溪山林木却不重在显示高耸,而利用俯视的角度表现深度。策杖高士跨过具有长方形桥柱基座的弧状石桥,再沿著锯齿状的沿溪小径,行至正憩於床榻上隐士的草庐边。继续深入则可站在两株高耸的松树旁,眺望平静池面、对岸柱状山石,以及耸立於厚实云气上的远山。此图作於嘉靖丁未年(1547),虽属文伯仁早期作品,但已是发展出自己面目的杰作。

 

 

 明 文伯仁 圆峤书屋图

画中岛屿有著巨大的圆形平顶,前方三角状青绿山体夹峙著红色道观建筑群,山间点缀各式林木,这是传说中的道教海上仙山圆峤山。但真正的主角应该是画面底部主客展卷对谈、僮仆准备迎客的屋舍。此画为当时流行的斋室图,是针对「圆峤书屋」这个斋室名特别设计的山水画作。

此作成於嘉靖庚戌年(1550),应是文伯仁传世最早的一件青绿山水画作。画中山石树木的造型与设色方式,皆为承自文徵明的图式,不过文伯仁灵活地重组出古意盎然的奇幻妙境。

 

 

 

 明 文伯仁 新水晴峦图

这件作品亦作於嘉靖庚午年(1570),属於文伯仁晚期的作品。前景临流高士望著溪石上的一对立鹤,似乎要与友人一同行向山间。画面最上方几可触及云海之处,除了寺观之外,还有数间茅屋,屋外两人立於柴桥上俯视溪流,或许正期待著山下的友人到来。此处山色浅澹如玉,坡崖及太湖石上攀附著鲜碧小草与苔点,涧水平缓潺湲,烟云如涌。文伯仁将此处描绘得有若仙境,像是对家乡林泉的讴歌与礼赞。

 

 

 

 明 文伯仁 画天池石壁

天池山在苏州西方十五公里处,山中奇石壁立,并有元代兴建的寂鉴寺。文伯仁巧妙地采用巨然的风格描绘此一苏州胜景;他以长披麻皴界分山体,山坡边缘布置层层树列,并於山脊加上矾头等小石块,让天池山看来繁密雄厚。而自近景右方崖壁下的小道,一路曲折地将观者带向位於大片石壁旁雄立的寺庙前。寺庙後方的山径上,另有行人往来,左方还安置一处围著篱笆的屋舍。这件1558年的画作,兼具气势与丰富细节,实为文伯仁中年佳作,也可以看到他在王蒙风格以外的探索与表现。

 

 

 

 明 文伯仁 西洞庭山图

这件作品与上幅的题跋,原为册页的左右幅,後改装为小轴。此作虽未纪年,但由谢时臣1559年的题跋,可推测此画约作於1550年代中期以前。

太湖中的西洞庭山,多古迹名胜,为苏州著名的景点。根据题诗第一句「薄云笼月夜微茫」,此画表现的是薄暮时分月晕下的西山景致。画法精细,点景人物约0.5公分高,但各具姿态;许多叶片和石头皴线则不到0.05公分,表现出文伯仁细笔画的功力。

 

 明 文伯仁 山水

画中林木种类繁多,许多叶片使用赭红色描绘,似乎暗示著时序已入秋季,但并无秋末木叶落尽的萧索。乍看荒秃的中景老树,树身布置的点苔反而展现蓬勃生机。整幅山水甚具草木华滋之感。

此幅描绘山石林木的用笔较为粗放,但仍保持文伯仁作品一贯丰富的细节,此画应亦为晚期之作。前景於苇草旁停憩小船的高士,或许正为悠游於家乡林泉风光的文伯仁自况。

 

 

明 文伯仁 姑苏十景册

 

沧浪清夏

(第3开)

庭园中茂生的草木、点缀好几种花窗的围墙、兀立的奇石等缤纷的景像,让独对沧浪亭读书的文士一点也不显得寂寞。

 

 

胥江竞渡

(第4开)

载著货物与乘客的船只,或左或右地穿梭来往於广阔的江面,近景坡岸上,好多人或坐或站地等待渡船到来,此图充分表现当时胥江上繁忙兴旺的景象。

 

 

支硎春晓

(第6开)

报恩寺的美景必定吸引了许多游客,图中骑马乘轿而来者络绎不绝,热闹异常。

 

 

宝塔献瑞

(第8开)

前景山门前的僧人背著手、抬著头,硬是邀你一起欣赏顶到画面最高处的宝俶塔。

 

 灵岩雪霁

(第10开)

本图一片雪景,寒气逼人,但是山脚下的小店里,似乎还有探胜的游客。

此册原有十幅,分别描绘不同季节的苏州胜景,此次选展五幅。〈支硎春晓〉中报恩寺的美景吸引许多游客,骑马乘轿而来者络绎不绝。〈沧浪清夏〉可见背临莲花池的文士,面对沧浪亭读书;庭园围墙还装上好几种花窗。〈胥江竞渡〉广阔的江面上,载著货物与乘客的船只或左或右地穿梭来往,近景坡岸人们背著货物等待渡船到来。〈宝塔献瑞〉前景山门前的僧人背著手,仰望顶到画面最高处的宝俶塔。〈灵岩雪霁〉虽然一片雪景,寒气逼人,但是山脚下的小店里,似乎还有探胜的游客。这套册页不仅意在描绘美景,也透过活泼的点景人物,暗示这些名胜都像发生著有趣的故事,洋溢著朝气与活力。

画中物像仍未脱文徵明影响,用笔亦较谨细,应属文伯仁早期的作品。

 

 

明人画扇册

明 文伯仁 李愿归盘谷图

幅作於1570年,是文伯仁晚年的作品。李愿是唐朝人,因当时官场险恶而退隐於盘谷。根据记述,盘谷为两山夹峙,路途幽深曲折,但腹地宽阔、泉甘土肥、草木丛茂,为幽居佳处。

文伯仁以高洁的李愿比喻回乡隐居的友人季重,并以理想的隐居地盘谷比喻其居所。画中山石蜷曲的皴线与轮廓处洒落的浓重苔点,可看出文伯仁运用的是元代王蒙(1308-1385)的风格。画面虽小,但物像纷呈,洵为佳构。

明人便面画册肆册(一)

明 文伯仁 青溪放棹

画中人物闲适地荡舟於平静溪流上,四周美景环绕。远山近岭浮沈於弥漫的云气间,两岸坡陀平缓地伸入水中,交组出蜿蜒曲折的溪面,一路迳向白云深处。此作以文派风格重新诠释米氏云山图,画中施以一般称为「米点」的湿润横向短皴,交叠出林木蓊郁之感。不过文伯仁的笔画较为精细,并将原本米家风格叶片较为茂密的林木,调整成较富姿态且修长的品种,描绘出可与米家相埒的秀雅云山美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门画派 文伯仁作品选赏析
看完此画三日不读画!
中国传世山水名画---清代名家大作
明 文伯仁画展(点击图片放大)
《溪山行旅图》纵206.3厘米-fengyeliudan1
【高清图库】清 王翚《溪山红树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