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一宝|曾侯乙编钟

历史可以很有趣,知识就在您身边,每日一宝带您从文物的蛛丝马迹,看穿尘封已久的秘密。今天要为您解读的宝贝是曾侯乙编钟。

【文物描述】

曾侯乙编钟。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全套编钟重5吨,共65件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历史价值】

曾侯乙编钟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有关部门曾对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编钟进行调音,结果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

【文物小故事】

1978年,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境内,一个叫做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两座战国墓葬,分别称为擂鼓墩一号墓和擂鼓墩二号墓。其中的擂鼓墩一号墓就是闻名中外的曾侯乙墓。

这座曾侯乙墓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同类型古墓中规模较大的一座,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长21m,南北宽16.5m,总面积220㎡。墓葬出土器物中许多带有铭文,其中标明器物为曾侯乙制用与使用的铭文有208处,特别是一件刻有“曾侯乙之寝戈”铭文的短柲戈,出土时置于主棺旁,当为曾侯乙寝宫侍卫使用之物。这些表明墓主人应为战国早期曾国一位名叫“乙”的国君。

曾侯乙墓如此之大,出土文物如此之多,然而关于曾国的记载可惜在史书上从未记载过,这让当时的考古研究人员百思不得其解。后来,1979年,在随州市郊出土了两件分别刻有“曾大攻君季怡戈”和“周王孙季怡戈”的戈。从铭文可知,这两件戈的主人是周天子的孙子、曾穆侯的儿子、曾国的大功——季怡,由此可证明曾国为姬姓诸侯国,算得上是周天子的皇亲国戚。

我们明天

不见不散

更多高清大图

在这里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周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曾候乙墓
曾侯乙编钟
瞭望丨楚编钟的新发现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