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文化自信”动容: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

原标题:奠基性建树: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成长性建业: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与承(引题)

让“文化自信”动容: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主题)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形成融汇大格局(副题)

学校,是文化、文明的传播地;文化、文明,是学生成长的乳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传播地对学生施行奠基性、成长性、影响性教育的重要来源和内容。

长期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并带领全校师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实践的领头人金建芳校长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文化自信”,激发“民族精神”,影响“人格养成”,学校通过研究阐发、保护整合、教育引导、文化传播、制度保障等方式进行统筹建设,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固化于制。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校,创办于1928年9月28日。而9月28日,正是儒家文化代表孔子的诞辰日。学校由3所小学合并成立的日子,“9.28”成为了学校的建校日。

学校诞生日与孔子诞生日相缘,颇耐人寻味。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形成常态,铸成有机融入的大格局,学校长期不懈进行探索,历经萌芽期(1996年9月—2006年1月):传统经典与现代儿童德行修养点状融合;发展期(2006年1月—2012年12月):传统经典与现代儿童德行修养线状融合;完善期(2012年12月—2016年6月):传统经典与现代儿童德行修养有机融合;推广期(2016年6月—至今):“文化熏陶 德行修养”浸润式教育实践推广。

学校在9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传承学校历史文化,经过不断提炼和发展,形成了“崇实”学校核心文化。自2006年起,学校围绕“崇实”文化,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特色,以“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行动策略”为指导,在“以文化人”的行为策略下,在实践体验研究中不断加以丰富。

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闵行区中心小学的有机融入大格局的“探索实践版”堪称典范。前不久,出版的金建芳校长专著《传承与立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校园的实践与建树》,就收录了学校在这方面的独到主张、成功做法和显著成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校园,为教书育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源,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容;为素质育人带来了可资借鉴的财富,厚实了核心素养的地基;为全面育人带来了知行合一的导向,坚定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方向。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校园之旅,是学校全面提升办学优质和育人品质的进阶之行,立文化之秀,厚育人之效。

以“国学经典”为源

滋润思想心灵的源头活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学校认为这是开展学生德行修养的宝贵精神食粮。

汲取儒家文化经典,以“仁、义、礼”为基本内容。学校将“孝为人本,仁者爱人”“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诚信为本,信以待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知礼以立”等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与现代儿童德行修养对接,赋予传统经典时代价值,在各年级分设重点有所侧重,如对一年级,倡导好学、孝亲、立志、笃行;对二年级,倡导崇德、亲师、惜时、勤俭;对三年级,倡导诚信、取友、主敬、明礼;对四年级,倡导知耻、改过、恕道、乐群;对五年级,倡导忠义、家园、修己、君子,同时强调连贯兼备和贯通育人。

同时,学校加强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的衔接,借助科研来寻找传统文化教育的突破点、创新点,建立了市级、区级课题和小课题,进行系统探索。如以市级课题《党建引领下,小学校本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引领,围绕学校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从党建、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方面,分别撰写区级、校级、年级的子课题,形成课题链,加深全体教师对全校特色的深层次认识,促使课题研究的成果有广度、有深度,从而进一步凝练提升学校特色,增强育人的滋润度。

以“全程培育”为体

赋予传统文化的特色气息

在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融入办学全过程,渗透课程全贯通,体现育人立体化,是一种格局化的建构。

形成整体优势:学校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师生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营造温馨优雅的文明校园,形成温馨雅致的人文书香校园,博学儒雅的教师队伍,勤奋好学的儒雅学子,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自强自律的君子人格。文化滋养,让师生都能在人文校园中得到和谐长足的发展。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持融合于生活,落实于细节。

落实课程地位: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特色课程,分成行规礼仪课程、行走课堂课程、创新传承课程三大类型。《儒家经典育雅行》作为行规教育课,引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的中华经典文化,加强低年段的行规教育。学校将午会课上的行规教育课与一二年级的限定型拓展课《国学》的壁垒打通,校本资源共用,形成一整套教案与课件等学习资料包。依托校本实践基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堂相结合,形成大思政课程《闵乐乐行江川》,在行走江川的校本实践基地时,感受家乡的传统习俗文化。围绕特色创建,充分挖掘利用资源,开发、优化、融合创新学校课程,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意识,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形成对接阵势:围绕传统节日和节气,创新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传统文化乐淘淘》的内容、形式、评价等,激发学生在传统节日、节气活动中去创新和传承。围绕传统节日,与拓展课STEM相融合,开发CT-coding项目,引导学生用编程的思维方式去体验创新传统文化,尝试向世界宣传我国文化。在开展《闵乐乐爱劳动》劳动教育课程中,有效融入传统节日、节气中的劳动元素,在劳动中感受祖先的智慧,并创新劳动技能。持续梳理统编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巧妙地运用,引导学生多维度探究,更好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以“体验教育”为途

开拓真知感悟的多重渠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在体验感悟实践。学校以“具身认知”“体验教育”理论指导,开展了融“认知——情感——行为”于一体的体验式教育,近几年得到不断突破和丰实,持续通过“学习演绎——体验感悟——实践探寻——思考分享”路径开展“闵乐乐行华夏”综合实践活动、五大传统节日等,融评评价于体验活动中,促进知行合一,提升传统经典育人实效。

学校发挥育人合力,创设了5种体验教育形式:情境体验,包括真实情境体验和类真实情境体验。如以校园中的少年对弈雕塑、“忠”“孝”“礼”浮雕文化墙、校外实践基地韩湘水博园、古藤园、香樟一条街等自然景观为教育源泉,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漫步校内外,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生活,感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感叹古人的聪明智慧,还通过图片、视频、音频、音乐、文字、角色扮演等方式在学科教学创设类真实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活动体验,重视主题化、序列化、系统化,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遵守规则,享受活动乐趣;生活体验,将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融合劳动、亲情、人际关系、感恩等教育内容开展生活体验,帮助学生获取生产生活知识技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吃苦耐劳、孝老近亲的传统美德,形成健全的人格。此外,还有实践体验、学科体验。

评价指向核心素养培育。学校“崇德敏智,全面发展”育人目标下的学生素养是指以“懂规范、乐学习、善交往”的学生发展目标的12项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五大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活动中,设计“闵乐乐活动评价单”,注重核心素养的培育,强化年段特点和侧重点,形成系统性的评价图谱。

精彩画面

校园四季对接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制定的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方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闵行区中心小学的走廊文化布置中,二十四节气赫然在目,颇有亮点。在图文并茂的二十四节气“知识墙”上,不仅有每个节气的名称、时间、寓意、节气歌,还有跟该节气有关的古诗词、农耕知识、传统习俗、饮食等,天天与学生见面。

学校开展二十四节气自然教育,将二十四节气课程融入校内,扩展到各个科目,并展开体验实践,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成为拉近学生与自然的最好媒介。如秋分“我是小园丁——节气种植体验”活动,学生在校内“闵乐乐种植园”培栽各式各样的蔬菜,观察成长过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青菜、茼蒿、大蒜”等植物最适合秋冬节气生长,还了解到白露是种蔬菜的好时节。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时间抓紧播种,没过几天,小苗就破土而出了。再如,学生走进上海浦江亮苗专业合作社进行“霜降到——农田趣游忙割稻”农耕体验活动,当了一回“农民”。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将二十四节气与校园四季嫁接起来,重构校园四季活动,将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与学生的成长点结合起来开展实践活动,聚焦学生成长所需的核心素养。学校每月开展二十四节气活动和传统节日的综合活动,设立“节气与美食”“节气与诗画”“节气与游戏”“节气与农作”四大主题,开展“闵乐乐探秘二十四节气”体验活动,通过语言、文字、绘画、动手操作、肢体演绎或艺术等形式,让学生自信地展示对相关节日的认知、感受与体验。倡导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知传统的“闵乐乐”;主动探究节日故事与传统风俗,知道并遵守传统节日要求。积极参与学校、社区和家庭活动,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有道德的“闵乐乐”;积极探索自然界、生活中与传统节日息息相关的现象和事物,对周围世界保持浓厚的好奇心,善于观察提问,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探究意识,做一个会思考的“闵乐乐”。

二十四节气与校园四季对接,成为学生成长的“四季如春”。

感言录

文化滋润在于有文化地滴灌

■金建芳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在历史上形成的思想、观念、意识及其表现方式的认同、认知和认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着奠基的地位和开源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与承,集中凝聚着强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校园,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是新时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将文化融入校园的重要入手,更是将文化融入育人的重要方式。从功能作用角度看,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从办学提升角度看,是丰富学校办学内容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办学品质的重要台阶,更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家门口好学校的重要延伸。

让“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固化于制,这是我们学校的主张和实践。因为,文化滋润需要心灵契合、形象吻合、行为贴合、制度配合。同时,文化践行,这也是一个全程贯注、全面融入、全方位贯通的系统工程。对此,任重道远,我们将朝着文化立校的方向继续奋勇前行。

(作者为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小学校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仁爱、尚礼、颂雅、志学丨中华传统文化在宋庆龄学校课堂和孩子心中落地生根
语墨小语|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这样做
行业新闻 | 传统文化就要“活在当下”
十字路小学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学校”
最炫的节气文化 最美的德育课堂
节气传统文化进校园(楼道节气文化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