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相关。从儿童入学开始,读《四书》,《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儿童开始识字读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哲学和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家就是能够对人生有系统反思的思想,并进行哲学化的人。这种反思的思想之所以为反思是以人生为对象。宇宙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人生论,知识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不过物理学家的宇宙与哲学家的宇宙,心中所指并不相同,哲学家所说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即惠施的“大一”,定义是“至大无外”),每个人,每个事物都应是宇宙的一部分,当我们思人生,宇宙,都应是人生,宇宙的一部分,我们谈的都是人生,宇宙,知识的概念本身,是在反思地思想。而为了思想我们首先要“思想我们自己的思想”。即亚里士多德的话:“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哲学家要坚持在我们思想之前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

宗教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哲学是宗教核心。中国的儒家不是宗教,道家是一个哲学学派,教人顺乎自然,道教才是宗教,教人反乎自然。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是有区别的。“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宗教作为对于超乎现实的追求,人类先天欲望之一,大多数民族都将其作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地方,中国人为何是个例外呢?

关于道德价值,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叫做超道德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这种超道德价值并不限于宗教。严格来讲,基督教的爱上帝是准超道德价值,上帝是有人格的,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上帝是宇宙,这里的爱上帝才是超道德价值。

中国人并不违反人类先天欲望追求,但他们并不关心宗教,而是哲学,因为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哲学里表达,欣赏并超越这些超道德价值。中国哲学的传统,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即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进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维也纳学派认为哲学的功用只是弄清观念,形上学的性质只是概念的诗。哲学若是给予实际的信息,就会变成废话。宗教倒是能给予实际的信息,但宗教的信息与科学不予调和,西方的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在科学不断进展面前,宗教权威降低,但除了宗教,哲学能够为人类提供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无需通过祈祷,礼拜i之类的迂回的道路,获得比宗教更为纯粹的更高的价值。人类终将会以哲学代替宗教。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即中国哲学精神,要了解这个精神,就必须弄清楚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

1,有各种的人。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最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哲学家来说就是圣人,即达到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那么如何统一呢,须脱离尘落世网,脱离社会,脱离生,才可以达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出世的哲学。

2,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即入世的哲学。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统一就是圣人,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即修养的成就说,外王即社会的功用,有最高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且最宜于为王。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柏拉图“哲学家——王”,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当为王一个人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世界。柏拉图与道家思想认为哲学家一旦为王,使违反意志的。儒家则认为处理日常的人伦世务,是人格完全发展的实质。

哲学讲内圣外王,就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金岳霖“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知识和德性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在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目的在于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不够明晰。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但二者不可兼得。表达越明晰就越少暗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暗示无穷。这也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

语言障碍

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一切哲学著作都是如此。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余暗示,是无法翻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老子》,《论语》多种译本都无法显示出原文的丰富内容。

【注】: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國哲學的精神 WORD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世界哲学源流史》法国启蒙运动之六:拉美特利
《道德经》是怎样的一部经典?
第三次观念飞跃:世界冲突的根源与解决之道
中华道学百问丨《道德经》是怎样的一部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