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的生态伦理观。

在自然观上,儒家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自然之天)人是相通的,倡“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说,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一思想成为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而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分别对立的观念形成鲜明的对照。

     孔子认为自然虽不说话,但却能生养万物,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大何言哉?”其自然规律是人所不能违背的,故须“使民以时”,“节用而爱人”,不浪费资源。孔子还具有保护动物的生态道德观,《论语,达而》记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即孔子不得已而渔猎,也不过分,钓鱼只用钩,而不用鱼网去一网打尽;射鸟而不射鸟巢里的宿鸟,对动物有所保护。孔子还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认为智慧的人喜好水,仁德的人喜好山。以自然山水寄托人的仁德智慧,体现了孔子的道德与自然环境统一的意识。

     儒家经典《中庸》提出“赞天地之化育”的思想,主张掌握人、物之性,行事不违人性、物性,以参与自然的生化发育过程。“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不违背天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人与万物一齐生长发育,和睦相处,各得其宜,而人不加害于自然。

   孟子提出把人类之爱施之于万物的思想,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把仁爱之心扩展到万物,体现了孟子博爱万物的思想。朱熹对此加以解释;“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把动、植物都包括在爱物的范围内,强调按时间季节,并有节制地获取。

     苟子既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同时亦主张保护自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鱼鳖鳅孕别之时,罔若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的制度加以强调。其中所包括的在一定时节禁止砍伐、禁止捕捞的规定,以及砍伐与种养并举的措施,与今天的环保原则十分接近。

     张载把自然天地作为人类的父母,人在天地之中生长,万物皆是人类平等的朋友。他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认为人与万物皆大地父母所生,故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不是与自然对立二分的掠夺者。这种思想具有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识。

     程颢提出“一天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主张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程颢参与变法期间,上疏宋神宗《论十事子》,专论保护山泽等自然环境之事,提出了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环保思想。程颢环境保护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万物与吾一体的天人合一思想,他认为“人与天地一物”,把人视为天地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人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同流,天几时分别出是人是物。” 认为从大自然的角度看,人与万物同流,不曾有人与物的分别,因此把人与自然界的同一,视为理所当然。

     以上儒家的环境保护思想从爱人到爱物,把对人类的爱推广到爱一切自然之物。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的,把人与自然摆在同等的地位,万物是人类平等的朋友。主张融合物我,打破主客、内外的界限,从大宇宙观着眼,倡天人合一之说,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与宇宙融为一体,反对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认为天地以生生为大德,人类也要效法无地,参天地之化育,实现“仁者以大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以仁爱精神善待大地万物。这体现了儒家的生态伦理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
天人感应与生态伦理——董仲舒的生态伦理思想发微
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天与人的理性和谐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儒家生态观念
儒家文化与生态文明
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