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花鸟画发展的可能性路径



吴冠中1999年作网镜心

当代花鸟画发展的可能性路径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中国美术报》第203期 美术聚焦


中国美术报:花鸟画历经千年发展,当代在传承中又有哪些创新?


杨振宇(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花鸟画成为一种绘画类型,美术史上往往说是始于唐代,但实际上对于花鸟草木的描述我们可以追溯到《诗经》甚至更早一些的历史叙事。在我们近期举办的“观物: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坛中,也有许多专家学者从这个角度展开阐释。花鸟与山水、人物在后期进行了分科,这样的分科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但从中国美术史的角度讲,这三科是很难分得开的。有人说,中国的美术史其实是人在山水的世界里看花花鸟鸟。中国人世界里的山水和花鸟,蕴含深意。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里充满了对于花鸟和山水的感知,这些事物背后的自然世界,我们称之为“造化”。造化自然,就是会给我们带来一种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感受,其中隐含着整个宇宙和生生不息、万物生长的世界,也包括人。我们古人对世界的感知是整体性的,但随着我们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致,我们往往容易忘掉自然的整体存在。
近现代一些书画大家在延续传统花鸟画的同时也有许多新的创格,比如说齐白石从民间汲取笔墨构图的营养;黄宾虹的花鸟画和山水画甚至从先秦文字书法中取法。这种笔墨能量的汲取给花鸟画带来一种新的格调;另外,吴昌硕从金石气韵中得其意,化为自己的骨法用笔,形成了花鸟画的新境界。潘天寿则将普通的山花引入花鸟画,他为这些乡野花草注入极其恢宏的“强其骨”意象。我们可以说,20世纪以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画家打破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形成的格局,他们把花鸟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

中国文化葆有久远的“格物”传统,《礼记·大学》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实有万物常被认为是玄虚精神的发源。正因如此,“物”与“我”、造化与心源从一开始就成为一对不可分开、互相转化与延伸的范畴。文人形态的传统花鸟画重在以花鸟草木寓兴传神,观物取象以写逸趣,凝聚了写意精神的神髓。花鸟画的当代拓展,更将中国传统画论中“造物”“造化”的理念,与西方哲学对于“万物”概念的阐述相融合,增益与丰富了传统笔墨物象的内涵。

中国传统的花鸟画经过千年的技法传承和历史演变,到20世纪之后花鸟画经历了不同层面的变化。首先,近现代花鸟画从传统中吸收养分,这种传统不局限于题材和画种,使得它变得尤其丰富多元。且20世纪以后的花鸟画,把民间美术和宗教美术中的线条、色彩表现形式等都吸取到当代花鸟画的发展和演变之中。当我们回看20世纪花鸟画甚至是整个中国画的发展,往往讲到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四大家,这其中有三位是以花鸟画见长的。仅仅从这样一个现象,就可以看到花鸟画在20世纪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演变。

近现代以后,画学延展主要体现在几个问题之中:比如今天应该如何对待已经积淀至今的传统笔墨语言和程式章法,特别是写意花鸟的“以神写形”如何在传移摹写这种笔墨范式中相互契合,又如何适应当下受西方教学体系影响下的学院教学和创作所带来的变化?中国花鸟画走过了一条在质疑中演变,在承传中创新的道路,这种视觉范式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升华为一种精神性的抒发,即从传统中生长的花鸟画艺术,在当代的文化价值和贡献是什么?

看花鸟画的当代延展,就包括如何面对传统,如何以当今的视角把花鸟画传统中的赋比兴、托物言志以及东方的宇宙自然观通过新的方式呈现出来。总结起来,一是笔墨的变化,再就是图式章法的变化。对于工笔花鸟来说,还有色彩和题材的变化。所以在当代图像之下,花鸟画面临着很多新的课题。今天的花鸟画面对着比古人更庞大的表现对象,视野的拓展、题材的拓宽、眼界的拓新都使得花鸟画需要在继承传统艺术语言的同时做出与时俱进的变革,这是摆在当今花鸟画家和研究者面前的新课题。


何水法(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花鸟画是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自两宋院体画至今,已延续千年。如今的人们很轻视临摹,对于继承传统缺乏充分的认识。林良、朱耷和齐白石都画过《苍鹰图》,它们的造型非常相近,甚至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三位大家之间的传承,进一步证明了在中国画创作中,临摹传统的重要性。我自己也带高研班,在课上每每督促学生临摹。我们力图传承经典的目的是寻求发展,传承是发展的手段。在前人的基础上谋求技法的创新,首先要认识到传统的高度,并充分认识到继承传统的重要性。
至于追求创新,艺术家们要善于提炼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和感情。尤其是创作花鸟画,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写生活动,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我曾14次去菏泽写生牡丹,花朵蕴含的生命之气,拍的照片远不如亲眼看到、亲手画出的花儿鲜活、有感染力。因此,自我陶醉、闭门创作是创新不出来的,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物情”“物理”“物态”,才能从平凡事物中体会到新的美感。

潘天寿  雁荡山花图


中国美术报:当代花鸟画在创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又有哪些解决方法?


 杨振宇(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首先,写意跟工笔不是对立的,写意是中国画里边一个本质性的问题,需要胸有丘壑,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超越当下的简单的物象再现。中国画讲求“大象无形”,但现在有些狭隘的概念,把这种写形演变为后来的“写型”,那就没有把握住大象无形的“大象”境界。自然是无形,它是时间和空间流变的,是生生不息的,如何把握内在的这种气息?花鸟画其实也一样,可以上升到非常有自然生气的状态。从自然的意境来讲,如唐诗中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万物生长的这种生意,其实就是花鸟画内在的精神,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应该通过笔墨去表达。

通过对花鸟的表达,它可以上升到一个很大的格局。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把家国巨变的沧桑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表达出来。看上去都是小景小物,但如果能在花鸟画里面传达出那种意境,才有画面的力度。

这也是当代花鸟画可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现在有些工笔花鸟画越来越抠一些细节,但这不是工笔画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画家在画工笔的时候,缺少了对一花一木大境界的理解。在以工业架构起的现代社会里面,自然世界越来越被隐退在后侧,我们也越来越难感知自然世界的存在。

从本质上讲,花鸟和山水都是被我们遗忘的,或被忽视的,但实际上是我们立身之本的自然世界的一种召唤,是让我们更多地感觉到身边自然世界的存在。国家对于生态的呼吁,也是对自然世界和生态世界的重视。

我觉得今天的花鸟画创作遇到了一些瓶颈,所以大家一起来思考、推进。花鸟画最适合托物言志,未来如何把人的内在情感世界寄托于此,激发出志气,花鸟画可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霍春阳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过去的教育是读经典的经史子集,而现在很多画家基本上没受过这些经典的熏陶,所以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深度、广度上是欠缺的。而且美术学院的教学,很多还基本停留在技巧层面,没有从心性本体下功夫,所以学生们也往往缺乏发现能力、认识能力和洞察能力。

古人说“意足不求颜色似”,要“得意而忘形”,这都是在说精神层面的问题。画品即人品,人品如果不高,则下笔无方,心正则笔正。气象只能够从精神层面来生发,但关于精神层面我们下的功夫太少,所以很难抓住艺术的根本,而这需要终生的养育和修炼。

现在讲深入生活,什么是深入?就是要在深入中发现物象的本质。现在我们必须踏踏实实的修身养性和练基本功,一个是手,一个是眼,两者不能偏废。


乔宜男(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花鸟画直观地表达自然中的生命,山水画反映人类生活中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以及人为景观,人物画则是以人自身作为主题。所以从本质上讲,花鸟画的描绘对象是自然中的生命,间接地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这种含蓄的特点就使得花鸟画在创新中除了聚焦在三个画种共通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情感外,只能在笔墨上创新。但是笔墨创新既是艺术创作的核心,也是艺术创新的制高点,所以花鸟画的创新难度最高。

如何解决,首先,画家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戒骄戒躁,把目光放长远,把花鸟画创作当作毕生的追求。其次,要真正的把心灵投入到生活中去,用情感来体会生活,感受生活的深度,浅尝辄止不是花鸟画所追求的,只有情感和精神上的深度挖掘才能提高花鸟画创作的表现能力。

徐渭  墨花图(局部)


中国美术报:当代花鸟画存在制作性强、写意性缺失的现象,这是当代花鸟画发展的一种趋势,还是存在更深层的原因?


张立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当代花鸟画创作存在工艺化、符号化、制作化等弊端,有些已逐渐偏离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对于花鸟画的哲学基础及本质特征,以及由此导出的花鸟画创作所应遵循的“意象造型观念”和“画气不画形”的创作观理解不足所致。因此,导致当代花鸟画创作走向重形不重意、重制作不重书写、重画面效果不重笔墨境界的素描式花鸟画创作模式。 

潘天寿在《中国花鸟画简史》中说,“吾国花鸟画有近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这是无人可比拟的,它的崇高成就也是无人可比拟的。……中国花鸟画无论是工笔、没骨、小写意还是大写意画法,其本质都是写意的。因此'写意精神’是中国花鸟画的本质精神;'写意’是花鸟画的本质特征。花鸟画是最能代表'写意精神’的画科”。这非常有现实意义。

中国画的众多绘画形式都是写意的,这里面包括对西方写实观念和中国意象观念的差异。如果不分开这个概念,对中国画的理解就会出现偏颇。中国的写意和西方的写实是两个不同的思想根源,因此有不同的艺术,从技法到审美完全是两条道路,与西方拉开了极大的距离。

花鸟画的写意精神是什么?中国花鸟画的本质特征源自于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的中国哲学观。中国哲学观确定了中国花鸟画的观物方式:寓意于物,比物以德,陶物以情。


 乔宜男(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巨大的审美差异是花鸟画写意性缺失、偏重工笔的深层原因。中国是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国家,人们对美学、对中国画尤其是对花鸟画的理解差异太大。在古代,对花鸟画的审美,只与士大夫等一部分有学识、有修养的人有关。目前中国是大众审美,大众审美包括精英审美,也包括普通老百姓,没有受过任何美学教育的人也可以参与到审美范畴。从中国美术史中可以看到,工笔早于写意出现,工笔在造型基础之后才有写意画在审美上的提高。

所以,花鸟画家要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花鸟画的独特性,使得花鸟画必须走向探索、创新审美的最前端、最高峰。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对花鸟画的热爱日益增加,全民教育素质的全面提高,当民众审美层次达到相对一致时,与写意花鸟画的沟通才能建立起来。


吴昌硕  枇杷


中国美术报:有人认为花鸟画在表现重大题材时的表现性偏弱,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花鸟画在表现重大题材时有何创新性和可能性?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


中国画曾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花鸟画和山水画有过反思和质疑,当时有一种观点对花鸟画能否表现社会、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功能和社会功能表示怀疑。但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诞生的一些经典作品看来,其中不乏优秀的花鸟画和山水画作品,有些甚至是殿堂之作,这还是因为花鸟画具有悠久传统的寓兴手法。而且在中国画中,以花鸟万物来表现社会主题甚至政治主题,自宋元以后的花鸟画中都非常常见。中国传统的哲学观讲究天人合一,花鸟画更赋予自然的属性和生命力,更能体现人与自然和万物的关系。

比如齐白石用花卉来表现《祖国万岁》,用和平鸽表现和平,都是非常典型的主题性创作。之后像田世光、郭怡宗、张立辰等艺术家,也是通过表现繁花似锦、万物勃勃生机去呈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种寓意既美好又宽广,而且不需要有附加的语言解释,全世界都能理解。包括宋元以来的四君子题材,都象征着一种社会性的人的品质,一直到今天,我们基于某些动植物身上的品性也会赋予它一种新的内涵。比如百年前何香凝的《醒狮》,徐悲鸿的《会师东京》等,它所创造的情境是对整个民族的激励,表现的是民族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花鸟画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是中国艺术中比较独创性的传统和资源,我们应该尽力地去发展和发扬。

所以在我看来,花鸟画对于表现重大题材和当下的主题美术创作是大有可为并可以做出贡献的,而且花鸟画通过本体语言和社会情境的营造,它的表达更含蓄、更诗意,从而达到一种深刻的寓意抒发,这也是当代中国画主题性创作上关于题材表达的突破口,也是未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课题。



 乔宜男(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在重大题材创作中,花鸟画和山水画、人物画是一致的,完全没有高低之分。花鸟画的主题在于总体的生命现象,而不是人类社会的某个局部现象。

以表现“一带一路”为例,花鸟画表现的不是政治、经济、军事等人类活动中的某一个瞬间,而是从本质上反映、展现“一带一路”的内在精神。所以花鸟画在重大题材上的创新性和可能性,是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表现。


何水法(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对于花鸟画创作如何在重大美术题材上寻求突破,我认为,如果传统笔墨技法掌握到位,画什么题材都能够挥洒自如。今天,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好环境下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许多艺术家走出国门,参与文化传播活动,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我作为美术家出访时,发现外国友人每当看到我画的他们所在国家的国花时,都会表现得格外惊喜、亲切,就像我们对牡丹和梅兰菊竹的那种感情一样。人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是相通的,这也是美术家们进行国际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

八大山人 荷花双禽图轴

徐悲鸿 会狮东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胸襟壮阔墨花飞》
国画研究 | 对当下大写意花鸟画境况的思考
姚舜熙|创作性花鸟写生,大花鸟境界
左海扬帆---厦门姚舜熙作品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贾万庆国画鉴赏
尚辉:徐培晨画猴的寄寓与情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