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绽放千年的“青州笑”,何以改写东方艺术史?
userphoto

2023.07.14 福建

关注


南北朝,是动荡不安的。短短169年里,纷争不断,政权频繁更迭

但就是在这样的主基调下,民族融合,思想碰撞,反而交织出多彩绚烂的文学与艺术。我国的佛教造像艺术就是于此时达到第一个高峰

左图:云冈石窟第20窟 北魏 摄影/禹涵
右图:龙门石窟古阳洞 北魏 图源/龙门石窟研究院

在敦煌,在麦积山,在云冈,在龙门……一座座石窟造像相继涌现。而当我们向东望去,就会发现有一种单体佛教造,极具特色,在海岱之间注视着芸芸众生

这些佛教造像被称为“青州风格”

东魏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 图源/艺旅文化

以石为材,雕刻,琢磨,古青州的工匠们赋予坚硬的石头以生命和灵性。哪怕是后来被打碎,被掩埋,这些造像始终微笑着,走过往昔,走向永恒。



惊世发现


自南北朝时期以来,佛教一路东传入青州,直至隋唐时期,这里都是山东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

因而,今天的青州有着丰富的佛教相关遗存,诸如石窟造像、佛寺遗址,都让我们得以窥见曾经昌盛一时的佛教文化。其中,最引入注目的当属龙兴寺遗址了。

龙兴寺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源/文物出版社

1996年10月,益都师范学校扩建新操场,轰隆的推土机推出有别于周围土质的“五花土”,还有一个凹坑暴露在外。而在浮土之下,深埋已久的“宝藏”逐渐显现……

经过抢救性发掘,考古人员在这里清理出一处东西长8.7米、南北宽6.8米,距现有地表3.45米深的窖藏坑,里面层层叠叠堆放着数百余尊佛教造像,最大者高达320厘米,最小的仅有20厘米

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

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考古发掘现场 图源/青州文旅

身处鲁中山区的青州,出产石灰岩,因而大部分佛像都是由石灰岩雕刻而成的,同时也有少量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质造像,种类繁多

丰富的材质,经由匠人们的巧手,变成了一尊尊生动传神的佛教造像:佛、菩萨、天王、罗汉、供养人……再加上浮雕、镂雕、线刻、贴金、彩绘等装饰技艺,精美至极。

东魏 贴金彩绘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中的一尊胁侍菩萨 摄影/可心

根据纪年铭文,这批造像的制作早到北魏永安二年(529年),晚至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其间跨越近500年历史

结合窖藏中出土的北宋“崇宁通宝”和白釉瓷碗,可推测这一处窖藏应是埋于北宋末年,或金朝早期。

青州龙兴寺遗址,于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摄影/可心

也正是这一惊世发现,揭开了龙兴寺——这座千年古刹神秘面纱的一角。

“龙兴寺(在)府城西北隅修身坊”(据《齐乘·古迹》),它的创建起始于南朝宋时,刘善明舍宅为寺。北齐时渐成规模,佛事大盛,武平年间赐额南阳寺,一度“乃正东之甲寺也”

由隋至北宋中期,寺院规模不断扩大,香火旺盛,逐渐成为皇家寺院。其名称也在几度更易后,于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改为“龙兴”之名(据《旧唐书》)

北齐至唐 圆雕龙柱,1999年龙兴寺遗址出土。摄影/可心

而后,随着金军入侵北宋,龙兴寺开始走向衰落。到了“明洪武初,拓地建齐藩,而寺址遂湮”(据《益都县图志》)。龙兴寺就此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直到600年后佛像窖藏的发现,再度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勘探发现,龙兴寺遗址呈南北三条轴线分布,东轴、中轴两线均有三座大型建筑基址,应为寺院的大殿西轴线应为僧舍,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


唐 陶鸱吻残件,1999年龙兴寺遗址出土。摄影/可心

因为东轴与中轴的六座大殿两侧都没有配殿,尚保有唐代以前寺院的结构和布局,龙兴寺也目前所知我国唯一一处平面布局清楚、保存较好的唐代以前的大型寺院遗址


千年重光


沉睡千年,当这些佛教造像重见天日,海内外皆为之轰动。

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成功入选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而英国考古学家、汉学家、大英博物馆原东方部主任杰西卡·罗森,在看过这些造像之后说道:

“世界美术史应该重写,因为世界美术史中认为中国没有雕塑,而青州龙兴寺佛像完全可以证明中国的雕塑艺术不但时间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要早得多,而且其雕塑艺术水平也大大超过了欧洲。”

东魏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局部)图源/艺旅文化
龙兴寺这些造像到底有多美,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让人赞叹不已?接下来一起仔细看看吧。

600余尊造像,历经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多个朝代,尤以北魏晚期、东魏、北齐三个朝代的佛像数量最多,最为精美。

北齐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局部) 摄影/可心

01. 北魏晚期-东魏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制,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也在佛教艺术上开启了一场深入的对话。

青州,曾为南朝属地,被纳入北魏版图之后,也将南朝“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审美融入佛像的雕凿。“青州风格”的佛教造像艺术,便是在此背景下开始孕育发展。

北魏晚期至东魏时期,青州地区主要流行背屏式造像,有单身佛教,但通常为“一佛二菩萨”三尊像的组合。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弥勒像 摄影/可心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弥勒像,主尊磨光高肉髻,身着“褒衣博带”式佛衣,下摆外撇。这种模仿汉族文人士大夫装束的佛衣样式,直到东魏依然可见。

背屏也为华丽的装饰,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北魏太昌元年(532年)比丘尼惠照造弥勒像,主尊的头光和身光均可见莲花元素;背屏上雕有四身飞天,中间为一条倒龙,呈头下尾上的姿态,上方还饰有一尊化佛,空余的部分则以火焰纹填充。

北魏太昌元年(532年)比丘尼惠照造弥勒像 图源/青州博物馆

到了东魏时,这种背屏式造像的规格与雕凿工艺都日臻成熟,其中饰有高浮雕飞天托塔、龙衔莲台的舟形大背屏式造像,构成了“青州风格”佛教造像独具特色的形式

东魏 贴金彩绘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 摄影/可心

东魏贴金彩绘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龙兴寺遗址窖藏中出土的最高的一铺造像上,我们就能看到两位胁侍菩萨分别立于倒龙吐出的莲花基座上;在佛像上方八身飞天轻歌曼舞,托起一座亭阁式覆钵塔,摹画出一派缤纷的“佛国世界”。

飞天托塔与龙衔莲台 摄影/可心

02. 北齐

从东魏晚期开始,青州地区的佛像面部趋于丰润,衣纹变得简洁,一种薄衣佛像新风格渐渐兴起。

北齐 彩绘圆雕佛立像 摄影/可心

及至北齐,背屏式造像逐渐减少,单体圆雕造像成为发展主流:肉髻较低,佛衣薄软贴体,少见甚至不见,优美的体态若隐若现,有“曹衣出水”之风。“福田”衣,也在此时出现。

这种吸收了古印度笈多造像艺术的特征,再融入本土文化特色的佛教造像,为“青州风格”北齐新样式

北齐 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 摄影/可心

而贴体的佛衣,也是艺术创作的一方天地。在龙兴寺出土的几尊造像上,我们可以看到或雕刻,或彩绘出的框格,并刻画有人物故事,这就是非常珍贵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卢舍那佛是《华严经》所尊奉的主佛,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正是基于《华严经》的法界观,在佛像表面刻绘诸世界形象的造像。

北齐 圆雕卢舍那法界人中像上的说法图 图源/青州博物馆

北齐 圆雕法界人中像残件 摄影/可心

相较于佛像的简练,菩萨造像的雕饰却很繁复,穗状璎珞、悬铃宝珠等配饰布满周身,加上窈窕身段,尽显华贵绰约之姿。

北齐 贴金彩绘圆雕菩萨立像 摄影/可心

03. 隋唐-北宋

隋代的造像仍保有前朝遗风,佛像肉髻低平,身着轻薄的袈裟,线条流畅;菩萨像面容丰圆,衣裙装饰华丽精美。

北齐至隋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 摄影/可心

唐代,青州造像出现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的形式。龙兴寺窖藏中就有一铺五身像,佛端坐于中央,胁侍菩萨、弟子立于两侧,下方分布着力士、狮子和供养人。这些造像脸型方圆,体态丰满,表现较为写实。

唐 龛式佛菩萨弟子五尊像 摄影/可心

北宋以后,罗汉造像尤为兴盛。龙兴寺遗址出土的罗汉造像就集中于宋代,但形体较小,线条简洁,装饰简朴。

北宋天圣四年石雕罗汉像 摄影/可心

04. 贴金彩绘

贴金彩绘,是龙兴寺窖藏出土佛教造像的一大特点。在龙兴寺窖藏中仍存留有不少贴金彩绘的佛教造像。

根据考古研究发现,贴金多见于佛与菩萨的面部、颈部、胸部和手足等裸露部位,也有部分是在菩萨像的发髻、衣裙装饰上。而在飞天、倒龙、宝塔、火焰纹这些背屏雕饰上,亦可见贴金装饰。


贴金造像 摄影/可心

在造像上加以彩绘,多为红色,描画于佛、菩萨的面部和服饰上,还有背光和头光的飞天与莲瓣上。

蓝色,用于描绘发髻,佛像袈裟的田相格和菩萨像的服饰,也有部分造像的五官用蓝色表现。在背光的装饰和造像的服饰上,主要是以黄色、绿色施彩。黑色,通常用来绘出佛与菩萨的五官、服饰的线条。

北齐 贴金彩绘圆雕思惟菩萨像 摄影/可心

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在这一尊尊造像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今,历经千年风霜之后,这些精巧的雕刻,艳丽的色彩,依然熠熠生辉!


埋藏之谜


当我们与龙兴寺佛教造像对望,总是会因为它们的美而心生赞叹,而其中的残缺则是让人疑问重重。

这批造像缘何这么破碎不堪,又怎会埋藏千年?目前尚无定论,有推测毁于“灭佛”运动的推测,也有毁于战火之说。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整理现场 图源/青州博物馆

众所周知,佛教进入中国之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频遭劫数。历史上就记有四次大规模灭佛运动——“三武一宗”法难,分别发生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时期。

北魏太武帝“灭佛”时,青州地区因尚为南朝所辖而幸免。之后的三次灭佛,尤其是北周武帝时的“建德法难”,以及北宋徽宗的崇道废佛,有学者认为盛极一时的龙兴寺可能都深受影响,造像也被人为损毁。

青州龙兴寺考古发掘现场 图源/旅顺博物馆

倾向于毁于“战火”之说的学者,则认为这批佛教造像被毁与北宋末年的宋金交战有关。当时的重镇青州,直面宋金双方的几番争夺,龙兴寺及寺中佛像恐怕难逃厄运。

从考古现场来看,窖藏西部的造像排列有序,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的造像可见席纹,并有祭烧过的痕迹。而在窖坑偏东部有一条南北向的斜坡走道,“或为运放造像之用”。

图片截自《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清理简报》

而在距离青州不远的临朐县在清理明道寺舍利塔地宫时,曾出土了一些与龙兴寺造像的时代和特征接近的佛教造像,同时出土了《沂山明道寺新创舍利塔壁记》,详细记录了造像的发现与埋藏经过。

大宋景德元年(1004年)来自河北两位僧人游至此地,“睹石镌坏像三百余尊,收得感应舍利可及千锞,捨衣建塔……塔成之后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法会,一些地方官员和青州等地寺院的僧人代表也前来参加了庆典。

《沂山明道寺新创舍利塔壁记》图源/临朐县博物馆

由此可见,北宋时,古青州地区的寺院盛行这样一种法会:寺院的僧人将过去遭损或者破旧的佛像收集起来,在举办了隆重的仪式之后,再将它们埋藏。

这些遗迹现象和资料,说明龙兴寺窖藏应是一次有意组织的活动虔诚的信徒,因为担心战争毁寺之后佛像无处保存,便遵照瘗埋佛像的流行,将这些造像掩埋于尘土之下。

北齐 贴金彩绘圆雕佛头像 摄影/可心

当然,有学者在总结各方说法后,提出龙兴寺佛教造像“并不是被毁于一次性的破坏,应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多次遭受破坏。”它们的残损,有“灭佛”运动的重创,亦有战争的影响,而青州历史上地震频发的因素也不能忽略。

那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深藏地下的龙兴寺,沉默不语。这未解的埋藏之谜,仍令我们浮想联翩。

结语


千年岁月匆匆而过,这批凝聚着匠心与信仰的绝美佛教造像,带着恬淡从容的微笑,以慈悲之姿俯瞰人间万象。

它们曾为人顶礼膜拜,也饱受动乱与磨难。但庆幸的是,千锤百炼之后,一枚枚“微笑”重现人间,与我们相逢。

东魏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 摄影/可心

拨开历史的烟尘,镌刻在造像之上的荣辱兴衰早已化作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持久,永恒。当我们抬头仰望,无论残缺与否,都会为之倾倒。

参考资料:

1.夏名采,《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清理简报》;

2.夏名采 著,《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

3.李森 著,《青州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

4.刘凤君,《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与“青州风格”》;

5.李静杰,《青州风格佛教造像的形成与发展》;

6.王瑞霞,《青州风格佛像艺术》;

7.王瑞霞 主编,中国石窟文化丛书 第二卷《古青州地区佛教造像》。

分享自:艺旅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石佛像
.保利古代文物珍品展(三)
一笑千年!来自青州的最美东方微笑(上)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一)
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青州笑』(含细节欣赏)
【苏州博物馆(西馆)】微笑千年——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