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赏石漫谈系列之六:太湖石雅意隽永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国人耳熟能详的话,一定程度上形象地说明了苏杭的繁荣和繁华。苏杭有此赞誉,主要得益于杭州的湖山风光和苏州的园林景 致。试想若无西湖和园林,苏杭又会怎样?苏州园林,秀美如画。它的闻名,除建设者的艺术妙思外,那就得数重要的用材太湖石了。“园无石不秀,园因石而 名”,苏州园林的清、幽、淡、雅,诗情画意,只有在太湖美石的辉映衬托下,才显得更加秀美、灵动,富有韵致,充满生命。苏州园林,驰名中外,可以说太湖石 功不可没。
太湖石,因产江苏太湖地区而得名。又称湖石、窟窿石、假山石和洞庭石。主要分布于环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东山、宜兴一带。以鼋山和禹期山、三 山、龟山、鼍山最为著名。太湖古称震泽,又名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苏浙两省的交界处,长三角的南部。约在百万年前,太湖还是个海湾,后逐与大海 隔绝,变成了内陆湖泊。受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其面积日趋缩减,水位渐渐降低,湖底慢慢潜出,地质造地运动遗留下的丰富石材,逐渐被人们发 现、捞取和使用。加之太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使用和运输十分便捷,所以太湖石开采的历史比较悠久,传播范围也较为广范。北宋陶谷《清异录》记载,五代后 晋时代已有人开始玩赏,到唐代就特别盛行。唐相牛僧孺就酷爱收藏太湖石,白居易称他“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 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在《云林石谱》、《素园石谱》、《研北杂志》等古籍中都有对太湖石的记述,白居易、刘禹锡、范大成等文人也有诸多诗文赞之。
太湖石,是石灰岩长期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水的溶蚀,逐步形成的。通灵剔透,姿态万千,涡洞相套,宛转险怪, 刚柔相济,动静互和为其主要特征(图1~图4)。其分类方法主要有五种:一是按出产环境分为水石和旱石。水石是在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 石表嶙峋,石性坚实,石质滑润。唐吴融的《太湖石歌》,就生动地阐述了太湖石的成因和水中开采的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 来,奇形怪状谁得识。” 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为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明计成《园冶》曾有:“苏州府所属洞庭山,石产水涯,唯消夏湾者 为最。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怪势……其质文理纵横,笼络起隐,于石面遍多坳坎,盖因风浪中冲激而成……”真是“漱成一朵孤云势,费尽千年白浪 声”。太湖水石从古至今,采已久矣,明代就基本开采殆尽,今尚鲜见。旱石是从山上挖取之石,石面平坦,枯而不润,逊于水石。现苏浙地区所产太湖石多是旱 石。二是按产地分为太湖石和类太湖石。类太湖石是因其形其质类似太湖石而得名。它分布广泛,产量较大,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广东等地皆有 出产(图5、图6为安徽巢湖石)。三是按石色分为六种。分别为灰色(图7)、白色(图8)、青黑色(图9)、黑色(图10)、红色(图11)、黄色(图 12)。太湖石灰色最多,白、黑、红等色较为少见。四是按规格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可在园林中独置或组置,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图13)、上海豫园 的“玉玲珑”等。目前在我国园林景区中,仅独置的清代以前的景观太湖石就有一百多件,如苏州十中的“瑞云峰”、北京中山公园的“青莲朵”、青州偶园的“福 寿康宁”、曲阜孔府的“万仞峰”、潍坊十笏园的“镂云石”、扬州个园的“龙骨石” 、南京瞻园的“仙人峰”、上海秋霞园的“缀华峰”等,可以说太湖石是在我国园林中应用最多的石种。中小太湖石可堆叠假山,群置或散置,多采取土包石或石包 土两种形式。也可砌筑驳岸、石矶、汀步等,造型奇特并有观赏价值的可配座清供、把玩或制作山水盆景(图14~图19)。五是按品貌可分为单件和统货。单件 是单独可供观赏的太湖石,以块定价,用以室外景观置放等。统货是按吨或按车定价,用以堆叠假山等,其审美价值需通过组合才能产生或提升。
太湖石是我国著名的观赏石,也是最佳的堆叠假山的重要材料。其质地坚硬,体形圆润,线条柔曲,变化丰富,这些都有助于石叠拼接的自然接形、合 纹、顺势和贯气。石呈灰色,朦胧低隐,也有利于与其他色彩搭配协调。太湖石这些天然形成的优秀品质,造就了用其垒砌的假山,自然天成,居然独立,从容酣 畅,卓尔不凡。苏州是太湖之滨的历史文化名城,园林中的假山多用太湖石垒砌,这乃“天时、地利、人和”之故。历代能工巧匠在有限的场地空间上营造出丰富多 彩的景观景致,使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各具特色,“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三山五岳,百洞千壑,雕镂簇缩,尽 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正可谓:“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苏州园林赏石,浓缩了自然与人文的精华,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一 座座园林,好似一首首无声的诗,一幅幅立体的画,极具文人气息,充满艺术韵味,它既是我国叠石造园的典范,也是太湖石最好最集中的展示。
清李渔《闲情偶寄》云:“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 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太湖石集山水之大成,经千万年风浪的揉搓,最能体现瘦、绉、漏、透的特征,所以也最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故又称文人石。太 湖石因形取胜,朴素飘逸;贵在色简,以简驭繁。虽无物可象,抽象居多,但更加彰显石之本质,也最能体现我国艺术“以意为象”的精神本色。其形的丰富变化与 空灵流动,其色的灰蒙内敛与低调包容,最合文人雅士推崇的中庸之道,顺应他们平和、散淡、高雅、隐约、浪漫、变异的艺术追求和外柔内刚的文人风骨。
“来往千古后,殷勤有余情”,虽岁月蹉跎,但时间与世风也不曾使它有丝毫的缺失和隐晦,太湖石依然风采如初,风韵不减。愈久愈珍,历久弥新。 古人崇尚的审美形式和审美观照,仍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时至今日,好在古风犹存。君不见风清月朗,品茗观石,抚琴低吟,意与古会,千秋如 对,素尚心冥。那清雅隽永的太湖之石,仿佛流溢出丝丝幽幽淡淡的诗韵茶香,我仿佛也感觉到那太湖壮波中缕缕缥缥缈缈的春色秋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远的太湖石
“假山王国”狮子林
【征途推荐】太湖石的讲解
城市映像丨太湖石:石不能言最可人
浙派园林的造园特色(六)
啓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