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草莓白粉病为什么难打?掌握这“4大要点5大细节”防治不再难!

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嫩茎、芽及花瓣等幼嫩部分。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在植物生长季节可发生多次再侵染。而且,白粉病病菌很容易产生抗性,这也导致白粉病一旦爆发很难防治,让大家很头疼。

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性病害,发病适宜温度为15℃-25℃,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容易爆发。

草莓白粉病难防的原因?

1、在适宜条件下,白粉病菌繁殖量大,分布广泛,不易打。白粉病病菌寄生能力很强,没有伤口也可以通过叶片气孔或直接侵入草莓植株的表皮。在叶片的背面气孔数量更多,所以,白粉病病菌在叶片背面侵入的几率更高。

2、栽培模式对白粉病的影响往往很明显,大棚草莓容易在扣棚后温度升高,容易发病。尤其是栽植密度或劈叶不合理造成的枝叶郁闭,光照弱、通风差、空气相对湿度偏大但叶面和果面上很少有水膜或水滴产生,这种环境白粉病也相对更容易发生。

3、常规药剂由于使用时间长,白粉菌产生抗性,防效下降。三唑类杀菌剂中的苯醚甲环唑、腈菌唑、丙环唑、四氟醚唑等对白粉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但还要唑类用量过多可能影响生长;以及对病害容易有抗药性,最好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其它杀菌剂混配使用。章姬、红颜等对白粉病抗性较强。

4、喷药器械不适用,喷药技术不高,导致药液大量流失,致使在正常喷液量下达不到治病所需剂量。治疗白粉病一定要打透,用水量至少做到一亩地3桶水,45公斤用水量。

草莓白粉病防治四个关键点

1、仔细观察苗情,预防要早

第一茬花开花的时候就要预防白粉病,尤其是看到有粉红色的花瓣时。扣棚膜后,同样的天气条件下,外界温度开始降低,棚内环境温度升高很快,昼夜温差加大,蒸发量也变大,相对湿度降低,干湿交替频繁,病害增多,尤其是白粉病易反复发作,因此扣棚膜前后1—2周是防治草莓白粉病的重要时间节点。

2、通风、透光、降湿度

通风透光较差、空气湿度大的环境容易诱发白粉病,所以就要尽量避开。扣膜后白天维持在26~28℃,相对较高的温度,夜间尽量降低夜温,可低至5~6℃,减少发病几率。全棚覆盖地膜,降低棚内湿度。浇水尽可能在上午11点之前完成,浇水后打开风口排湿至少一个小时,降低棚内湿度。浇水量控制在1.5~2立方米(50米标准棚)。浇水周期为5~7天,根据天气情况确定浇水频率。

3、平衡施肥,补充钙、硅肥

 薄嫩的表皮更容易遭受白粉病病菌的侵染,在是枝叶密度较大的草莓园中,注意平衡施肥,尽量少施尿素这类速效氮肥,除此以外,叶面补充钙和硅,对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有明显的效果。钙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对细胞膜的结构稳定也有一定作用,适量补充钙肥能增强草莓抵抗病害的能力,硅肥同样能让细胞壁加厚,角质层增加,从而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4、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拜耳露娜森(氟吡菌酰胺+肟菌脂)、巴斯夫翠泽(啶酰菌胺+醚菌酯 )、先正达绿妃(吡唑萘菌胺+嘧菌酯)、德国巴斯夫健达(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陶氏益农卡拉生(36%硝苯菌酯乳油)等防治,每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几种用药剂的使用建议

白粉病防治的几个注意细节:

1、在防治白粉病过程中一定要加入植物精油类助剂增加药效。精油的渗透性强能彻底清除病菌,一次扫除干净,不易复发。

2、喷药均匀,保证草莓整个植株全部着药。白粉病发生较重的,应整个温室喷药。注意把过道、后墙、山墙都喷到。

3、喷液量:如果草莓已经封垄,液量要保证在45~60公斤。合理的、足够的喷液量保证草莓着药均匀。

4、喷药要避开高温时段。可选择温度上升到20℃时开始喷药,如果温度过低或过高,影响治疗效果。温度高了还容易产生药害。当温度上升到25℃时打开风口放风排湿。

6、及时劈除病叶、老叶并清理到棚外,避免白粉病在棚内传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防治草莓白粉病?这些方法简单又实用!
提醒!草莓扣膜前不防好白粉病,也许错过最佳防治时机!
多种作物白粉病防治收录!值得收藏!宝然生物
草莓容易发生白粉病,你Get到防治技巧了吗?
草莓一旦发生白粉病,减产又减质!做好这几点,轻松解决!
防治草莓白粉病的两招生态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