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孟頫北上大都之路,临写《兰亭十三跋》有感

赵孟頫北上大都之路——《兰亭十三跋》

陈能雄/临并文

右军酒后锦篇成,定武碑间可撷英。

石刻失踪书至贵,兰亭落水命为轻。

独孤赠帖文缘结,松雪乘舟墨海行。

朝夕对临情未尽,十三题跋唤同盟。

元朝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九月初,时年57岁的赵孟頫,应召乘舟离开湖州从大运河北上大都。同行的还有好友吴森,吴森字静心,嘉兴人,是赵孟頫的好友。此时的赵孟頫已经名满天下,在他的周围聚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上自帝王,下自文友,诗书画、儒释道等各领域都有知交好友。

九月五日,赵孟頫乘坐的船经过南浔时,当地的文友都要为他饯行。南浔士子的盛情难却,赵孟頫、吴森欣然赴约,大家在小镇一家临河的酒楼里雅集。座中除了南浔当地名流外,还有天台人独孤淳朋,他是一位高僧,人称“独孤长老”,他与赵孟頫因为共同的书法爱好结识。席间,大家交流书法,谈到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兰亭序》。赵孟頫说:“宋室南渡时,文人士大夫家里都藏有《兰亭帖》,自从定武兰亭的原石刻失踪后,很多人依照《兰亭帖》勾摹翻刻上石,市面上的翻刻本泛滥,真伪难辨,不乏劣质的《兰亭帖》,已经失去了王羲之的笔意,学习这样的字帖,有害无益。现在《兰亭帖》的真本已经越来越少了,有五字未损本的,也有五字已损本,尤其是五字未损本,已是凤毛麟角。如静心兄所藏的《兰亭帖》,便是难能可贵的佳本,静心兄不凡取出来让大家一饱眼福。”

吴森听罢,小心翼翼地拿出随身携带的《定武兰亭》,让大家鉴赏。此拓本精良,确是流传久远的善本,赵孟頫等人都连连赞赏,称羡不已。只有独孤淳朋脸现微笑,淡淡地说:“此本固好,也非稀世之宝。”大家听了,都暗想:好大的口气,难道你一个穷和尚,还有不成?

宴会散后,文士们都各自离去,独孤淳朋要亲自送赵孟頫上船。到达渡口时,独孤淳朋从袖中取出一个红绸包成的物件,翻开一看,原来是一个古帖。独孤淳朋把帖子递给赵孟頫说:“老衲也有《兰亭帖》一本,请赵大人品鉴一二。”赵孟頫接过字帖,翻开一看,不由得眼前一亮,帖子上的字迹纤毫毕现,肥瘦适中,帖子背后有宋代吴说、朱敦儒的题跋,还有赵孟頫的老师钱选和好友鲜于枢的题跋也在上面,可惜两位师友已经仙逝,赵孟頫睹物思人,心中悲切。此本与吴静心本《兰亭帖》,各有千秋,都是帖中至宝。赵孟頫越看越喜欢,爱不释手,和米颠一样痴狂。他对独孤长老说:“长老,愚弟有个不情之请,我一生钟爱《兰亭》,遍求善本,而难得一观。今见此本,甚是喜爱,且帖中题跋之人,钱舜举、鲜于伯机为我的故人,愈觉亲近。不知长老能否割爱,把此本借愚弟临摹一段时间?他日回乡定然归还于你。”孤独淳朋起先不愿意,禁不住赵孟頫的一再请求,只好答应了,他说:“赵大人天资聪慧,远胜于于我,又勤于笔耕,他日定成一代文宗,正所谓‘宝刀赠英雄’,老衲岂有不舍之理?”赵孟頫欣喜若狂,连连作揖。

赵孟頫和独孤淳朋作别后,乘舟继续北上。他和吴森一起在舟中鉴赏法帖,把独孤本《兰亭》和静心本《兰亭》摆在一起观赏。赵孟頫心情愉悦,照着临摹了一通,高兴之余,他像现代人喜欢发“微信朋友圈”一样,在字帖背后题跋了一段文字:

“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在跋文中,赵孟頫感叹《兰亭帖》真本,流传在世已经越来越稀少了。他感激独孤长老,慷慨借给他法帖,结了一段深厚的文墨缘,他在心里给独孤长老点了一百个赞。

去往大都的路途遥远,在运河中要颠簸近一个月,无聊之时,赵孟頫就拿出《兰亭帖》品赏、临摹,这几日他又新临了许多遍《兰亭序》,似有所悟。九月十六日,船开到了江苏宝应,他又在背后题跋了一段文字:

“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王顺伯,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於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

赵孟頫在这段文字里感言,市面上的《兰亭》版本过多,鱼龙混杂,普通人难以鉴别。他想起了小时候,去堂兄赵孟坚(字子固,南宋书画家)家中作客,曾见过他“五字未损”的《兰亭帖》,极为珍贵。当年这个《兰亭帖》是赵孟坚以五千金购得的,乘船回家时,忽遇大风,小船被吹翻,行李衣物全部浸在水中。赵孟坚焦急万分,也顾不得行李,只要救回《兰亭》,大喊:“《兰亭》在否?”幸得船夫在水中找回字帖。赵孟坚把字帖捧在心口,喜极而泣。后来,赵孟坚在字帖卷末题上:“性命可轻,至宝是保”作为纪念,他的这个版本的字帖,也被称为“落水兰亭”,后来被王子庆收藏。

如今赵孟頫看到独孤长老这个《兰亭帖》虽然五字镵损,但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的精妙笔法,和“落水兰亭”无异,堪称至宝。

两天后,赵孟頫的船到达清河,他这几日沉浸于《兰亭》之中,痴迷地临摹,废寝忘食,他品玩着《兰亭帖》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他有感而发,又写了一句话:

“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

二十二日,赵孟頫的船行驶到了江苏的邳州,他坐在船舱里,听河水湍急如怒吼,船中又没有人可以说话,感到很寂寞。他像现代人手机不离身一样,每天捧着《兰亭帖》观赏、临摹,自得其乐,从中获益不少,书艺大进。百无聊赖之际,他把心中所思写成文字:

“河声如吼,终日屏息。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盖日数十舒卷。所得为不少矣”

九月二十三日,船在吕梁停靠,赵孟頫临帖之余,想起了一件旧事:前段时间他听说吴中地区北禅之主的僧人,法号东屏,藏有一卷《定武兰亭》,他慕名去借,东屏法师愣是不肯出借,赵孟頫很失望。现在得到了独孤长老的《兰亭》,真是意外之喜。他想想东屏法师和独孤长老,同是僧人怎么贤能和才德差距就这么大呢?平时谦逊温和的赵孟頫,这是也忍不住想骂东屏法师几句,于是,他在题跋中默默地加了一句话:“ 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

这句“不肖”的骂语,让千里之外的东屏法师连打了几个喷嚏。

二十五日,赵孟頫夜宿沛县,第二天一早,他就做完了早课,临了一通《兰亭序》。经过这几日的日夜研习,他悟到了不少笔法,觉得临写古帖,要熟悉它的用笔之意,顺应毛笔的笔势和特性,方能得心应手,他把自己的学书感想写在后面: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

九月二十八日,赵孟頫的船在济州南等待开闸放行,他趁着这个空闲时间,玩味古帖,思索笔法,忽然灵感迸发,悟到了书法的真谛。他觉得书法应以用笔为第一位,而字的间架结构也要用心安排。因为字的结体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发展,但是用笔自古以来就没有多少改变。王羲之的书法集前人之大成,推陈出新,其雄秀之气出自天成。我们学书法的人,都应以王羲之为宗,不能轻易丢弃他的优秀笔法,应该继续发扬他的笔法。赵孟頫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兰亭帖》背后: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其中,“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成了千古名言,后人对此争论不休,有赞同拥护这个书法见解,也有曲解赵孟頫这句话本意的。但赵孟頫的这个思想对于纠正南宋以来书法歪风邪路,起着很大的作用。

九月二十九日,船到达济州,赵孟頫下船在驿亭中歇息。正好遇到好友周景远升迁,被授予行台监察御史的官职,从大都南下路过济州。两人一起把酒叙旧,周景远也是学习“二王”的书法家,与赵孟頫书法见解相同,引为知己。济州人一听周景远光临此地,像“追星族”一样都纷纷地拿着纸笔,请他惠赐墨宝。周景远忙不过来,为了脱身,他对大家说:“我身边这位便是赵孟頫赵大人,其书画造诣,我难以望其项背,大家不凡向其求书。”求书的人一听,眼前这位相貌堂堂的文士,便是名闻天下的赵孟頫,都拥趸而上,请他题诗作画。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济州城来索字求画的人,越来越多,赵孟頫疲于应付,借故出去,赶忙登上船只,令船夫解缆开船,才算走脱。赵孟頫把这件有趣的事,题写在了独孤本《兰亭帖》之后。

时间过得很快,赵孟頫从九月初坐船到现在,每日沉迷于书法中,疏忽已经二十多天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他临写了几十通的《兰亭序》,心摹手追,力求与原作形神兼备。十月一日,他把最近临的《兰亭序》,全部拿出来,一一比对,看看哪个笔画不足,哪个字有瑕疵,他越看越觉得王羲之的书法美轮美奂,凡人仅得其皮毛,即使学到了字形,也难得其精髓与神采,入帖容易,想出帖进而融会贯通却很难。他想起了苏东坡的一句诗:“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还有黄庭坚的诗句:“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也只有用心去学《兰亭》了,才能了解其精妙之处,更对书圣心生高山仰止之情。

第二天,船到达安山以北的寿张县,赵孟頫仔细比对了独孤本《兰亭》和静心本《兰亭》,他发现两者虽然同出一石,但拓本却有细微的差别,这是因为拓本用纸有厚薄、粗细、干湿的不同,墨也有浓淡的变化。在传拓时用力的深浅轻重,也会使笔画有肥瘦之别。还有石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风蚀,越往后的拓本越容易失真。这一点只有懂书法的人才了解其中的奥妙。他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了下来:

“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麁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

十月三日,船在虎陂停泊,等待放闸,赵孟頫在岸上徘徊,一边散步,一边思索。他想古今学书法的人那么多,同样花费一样的时间去学习,为什么有些人的书法清新高雅,有些人却粗俗鄙陋呢?他想这除了天资和后天努力外,和人品也有关系。有些人品格高尚,比如王羲之这类人,字里行间自有一股清贵之气;而很多凡夫俗子,刚拿笔学书法没多久就骄傲自满,怎能学得好呢?他想到这,回到船舱里,写下了几句话:

“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

赵孟頫的船在运河中颠簸了三十二日,于十月七日终于到达了大都。他回想这段路程,可喜的是天气晴朗,虽然是秋冬了,却频吹暖风,他坐在暖和的船窗边,没有人干扰,每日对着兰亭静心临写,自己书法在潜移默化中已臻化境,而自己的书法见识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赵孟頫把独孤本《兰亭》和静心本《兰亭》放在一起交替练习,所得颇多。谁也不知道赵孟頫在这三十二日中究竟临写了多少遍《兰亭序》,流传至今的又有几篇。他除了在独孤本《兰亭》上题跋外,同时还在静心本《兰亭》本后题跋,题跋的内容大致相似。七年后,即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当年同船共渡的好友吴森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吴景良来到京师拜访赵孟頫,拿出父亲的静心本《兰亭帖》,赵孟頫看了很感慨,时光荏苒,故人已去,自己也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而故人之子却把当年的旧物珍藏得如此完好,实在可喜。赵孟頫念及旧情,在《兰亭》后,又题跋了一次,简略地记录这段事情。赵孟頫北上大都的三十二日里,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独孤本《兰亭十三跋》,还有静心本《兰亭十六跋》,他在题跋中阐述了自己的书法思想,一直以来是后世学书者津津乐道的书坛佳事。

赵孟頫通过研习《兰亭序》,上溯魏晋,他觉得王羲之是主学三国时期的钟繇,深得其书法精要,他在《兰亭十三跋》第十三跋中说:“兰亭与丙舍帖绝相似。”意思是说《兰亭帖》和钟繇的《墓田丙舍帖》笔法很相似。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黄金阶段,是后人取之不尽的营养。赵孟頫在年轻的时候就有“重归魏晋”的书法理念,并得到了鲜于枢等很多好友的赞成,但当时人微言轻,一直不敢大作宣扬。如今的赵孟頫无论是政坛、文坛、还是书坛、画坛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觉得为了挽救南宋以来的书法衰颓之势,有必要振臂一呼,高举复古大旗,倡导大家学习“二王”,才能使书法发扬光大。他想到了,并付之实践,自此以他为盟主的元代书坛,承前启后,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若鸿文丛——抱素斋主释读
一场大火后,她是美得让人心疼的《兰亭》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兰亭十三跋 元至大三年,赵孟頫奉诏自吴兴乘舟北上大都
赵孟頫得此拓本大喜过望,此行书最为风流!
【兰亭十三跋】元至大三年,赵孟頫奉诏自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