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代甲骨印证山海经风神,解开一个千年之谜!上古神话那些事-183

《山海经》中的记载再一次被出土的文物证实……

上世纪初,在安阳曾经出土过一块刻有甲骨文的牛肩胛骨,由于上面的甲骨文刻辞并非是用来占卜的卜辞,背面也没有被钻凿过的痕迹,不太符合商代甲骨的一般特征。所以在解放前,被彼时的学者们认为是一件伪造品,差点遭遇毁弃的命运。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的是,这片牛肩胛骨上的甲骨文刻辞不仅再次印证了《山海经》中的记载,更将解开一个数千年前的上古谜团……

甲骨疑案

刘体智,安徽庐江人,近代收藏家,晚清重臣刘秉璋之子。刘体智的文物收藏堪称海内一流,尤其是甲骨和青铜器的收藏,更是罕有人堪与之并肩。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刘体智将自己历年所收集的龟甲骨片,拓成20册的甲骨文字集《书契丛编》交给郭沫若研究,后者才有机会著成甲骨文字学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殷契粹编》。

刘体智

刘体智曾收藏的甲骨共有28450片,这些商代甲骨按照文献价值的高低被分为三类:和帝王、祭祀、政治有关,可以填补历史空白的,被称为一类甲骨;记录商人的占卜活动,可以从中了解彼时人们生活形态的,被称为二类甲骨;而仅仅刻有少数孤立文字、没有具体内涵、文化价值不大的,被称为三类甲骨。

“四方风”的牛肩胛骨

就在这众多的甲骨中,有一块被称为“四方风”的牛肩胛骨,却没有被归入其中的任何一类。它之所以被称为“四方风”甲骨,是因为它上面所刻的并非常见的卜辞或者人物事件,而是神的名字。

这块牛肩胛骨上原本刻有28个甲骨文字,但因为存在残缺,能辨识出的只有24个字,记载了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神以及对应的四位风神,原文的意思翻译过来大致是这样的:

东方神叫析,风(通凤)神叫协(通劦);南方神叫因,风神叫微;西方神叫夷,风神叫彝;北方神叫宛,风神叫伇yì。

“东方曰析,凤曰劦;南方曰夹,凤曰微;西方曰夷,凤曰彝;口口口口,凤曰伇”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也就是说,这段甲骨文没有任何的前后文,仅仅是介绍了一下四方之神以及风神的名字就结束了。这与众多,向未知神灵询问凶吉的卜辞甲骨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另类。

解放前,有些专家学者在“郑重其事”地检查过这片牛肩胛骨、并未在上面发现任何钻凿痕迹之后,认定它是后人伪造的赝品。这里解释一下,牛肩胛骨因为比龟甲更厚,钻凿是为了让牛骨变薄,以便于在烧灼时更容易出现“示征兆”的裂纹。

然而另一块甲骨的出现,打了这些专家学者的脸。在国家图书馆中,曾收藏有半块残缺的龟板,后来海内外甲骨文研究者们从难以计数的碎片中找到其余的残片,并模拟复原成一片完整的龟板后发现:上面居然凿刻了与“四方风”甲骨几乎一模一样的内容。这块龟板后来被命名为大龟版“四方风”,上面有一段甲骨文的大意是这样的:在辛亥日进行了关于方位选择的占*卜,谛祭及问卦的对象是四方之神以及四方的风神,龟板上详细记载了他们的名字。

大龟版“四方风”

将这片龟板上的神名与那块牛肩胛骨进行比较后,我们惊奇的发现:除了南方、西方的神名与风神名字在位置上有互换之外,其余几乎是一模一样。也就是说,两块甲骨上的内容可以互相印证,这就排除了大骨版“四方风”是一件伪造的赝品。

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在认真研究大骨版“四方风”后也认为,这块甲骨上的文字“字体遒整,文气古奥,文理通达”,应该是武丁时期的刻辞,距今已经至少三千多年。

胡厚宣

甲骨疑案刚刚尘埃落定,另一个惊喜的发现又接踵而至。在上古奇书《山海经》的大荒经中,也有四方之神及风神的记载,原文是这么说的:

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大荒东经》

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大荒南经》

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大荒西经》

有人名曰[鸟/宛],北方曰[鸟/宛],来之风曰[犭炎]。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大荒东经》

如果我们把山海经中关于四神及四风神的名字归总起来,与两块甲骨中的记载进行比较后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有些名称虽然不同,但是也存在着字形相近或者字音相近的情况,因为远古的书籍流传主要依靠抄写,由于通假或者各地方言差别造成的错误是比较常见的。这说明,《山海经》中关于四方神及风神的记载并非天马行空的臆造,至晚也来自于商朝人对四方神灵的信仰崇拜,古人诚不欺我。

然而,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这片“四方风”甲骨甚至还牵扯出了两部如雷贯耳的重量级古籍——《史记》和《尚书》。

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意思是说:帝尧在位之时,派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位掌管天文的官员,分别住在东、南、西、北四方来观察天象,从而制定历法,民众就可以根据时令来安排生产了。在春分的时候“其民析,鸟兽字微”,夏至时“其民因,鸟兽希革”,秋分时“其民夷易,鸟兽毛毨xiǎn”,冬至时“其民燠yù,鸟兽氄rǒng毛”。

细心的你可能注意到了,这段记载中也出现了“析”、“因”、“夷”等“四方风”甲骨中的内容,似乎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与四方有关。一般对于《史记》中这段记载的理解是这样的:春分民众分散到土地播种,鸟兽开始交尾生育;夏至民众在土地除草,鸟兽的毛渐渐变得稀疏;秋分民众在土地收割,鸟兽的羽毛也开始更换;冬至民众在屋里取暖,鸟兽的毛也变得厚实。

也就是说在《史记》中“析”、“因”、“夷”并非是四方的神名,而是民众在四时中的劳作习性,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史记》中的这段记载并非太史公的原创,而来自于《尚书·尧典》。

《尚书·尧典》

在《尚书·尧典》中有对“四方”的详细记载,其中就有“厥民析,鸟兽孳zī尾”、“厥民因,鸟兽希革”、“厥民夷、鸟兽毛毯tǎn”、“厥民噢,鸟兽毹shū毛”的记载。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毯。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 、星昴,以正仲冬。厥民噢;鸟兽毹毛。”

可见《史记》中的上述内容几乎是照搬自《尚书》,现在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对照“四方风”甲骨,就会发现:后者显然是前者的讹误。《尧典》在编写的时候,应该是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古代史料,而这些古代史料带有明显的商朝神话色彩,但彼时《尧典》的编写者或许已经无法理解这些神话背后的深意,或许是有意为之,从而对四方神和四方风神进行了字面的解释。举例而言,“东方曰析,凤曰劦” xié一句,他把“析”解释为“分”,把“凤”解释为“鸟”,把“劦(协)”解释为“和”,所以就变成了“厥民析,鸟兽孳zī尾”。

而太史公编写《五帝本纪》时,又参考了作为儒家权威的《尧典》,所以将错就错、一错而再错。即使当时有人、甚至是司马迁本人,看到了《山海经》中正确的记载,又有谁会去相信所谓“荒诞不经”的《山海经》,而否定《尧典》呢?于是真相就这样被埋进了历史的尘埃,一个讹误就此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那两片甲骨的出土。

那么问题就来了,商朝人所崇拜的四方神和风神背后,又有怎样的秘密呢?

四风之谜

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说,沛国有一个叫做戴文谋的人,隐居在宁静的阳城山中。突然有一天,他在客厅用餐的时候,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说:我是天帝的使者,想要投靠在你家中,可以吗?

彼时戴文谋心中的惊愕可想而知,那个声音似乎感受到了他的迟疑,便再次开口问道:“您是在怀疑我吗?”戴文谋听后,连忙跪下,恭敬地回应道:“在下家中贫寒,恐怕无法承受您的投靠。”

话虽然这么说,但随后戴文谋就将家中打扫得一尘不染,还特意为那位使者设立了碑牌,并每日献上食物,以示诚意和尊重。后来他的妻子知道了这件事,担忧地说:“这不会是什么妖怪作祟吧?”戴文谋听后,心里多出了不少疑虑。

在随后一次给天之使者贡献祭品时,那个声音再次出现:我本来真心依附于你家,并助你一臂之力,没想到你仍旧对我心存疑虑。戴文谋听后正要辩解,厅堂之上突然传来阵阵呼喊之声,仿佛有数十人在喧闹。他急忙走出查看,只见一只五彩斑斓的大鸟展翅高飞,数十只白鸠紧随其后,一同飞向了东北方的云霄之中,渐渐消失在天际。

故事讲完了。诸君可能很奇怪,这个故事和“四方风”又有什么关系呢?不着急,等大脸怪讲完下面的内容,你们就会发现这个故事中其实蕴含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后汉书》中说:风者,天之号令,所以教人也。

《诗经》中也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素问》中则说:神在天为风。

唐代王冰对《素问》中风的注解是:风者,教之始,天之使也。

把这几处记载归总一下,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风,是上天的号令,是神的一种形态,是天之使者。

在《搜神记》的故事中,戴文谋听到的那个声音自称是“天帝的使者”,而且起先戴文谋始终只能听到声音却看不到那位使者,因为说话的是“风之神”,我们能听到和感受到风,却看不到它。

故事的最后,“风之神”变成一只五彩斑斓的大鸟,其实就是凤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崇鸟的商朝人世界观中,凤鸟就是“风之神”,凤鸟振翅时产生的气流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风”。商朝甲骨文中没有“风”这个字,是由“凤”字来表示,所以“四方风”甲骨上所使用的都是“凤”字。弄清楚了这层意思,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四方风”甲骨上的记载,就容易理解得多了:东方神叫析,析的使者风之神叫协;南方神叫因,因的使者风之神叫微,以此类推。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些神的名字究竟有什么涵义呢?以下内容,是易学专家连劭名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部分研究成果,大脸怪在尽量尊重原作者观点的前提下,作一下简要的解读。

连劭名先生

东方神之所以叫“析”或“折”,因为它们都是“破”的意思。《说文》中说:析,破木也,一曰折。春天气候转暖,草木破土而出,春风解冻,植物生长萌芽,故东方曰析。

东方的风之神“协”,指的是协风,是立春时的东北风。《国语-周语》中说:先时五日,有协风至。韦昭注解说:协,和也,协风,立春日融风也。

南方神“因”,“因”字被认为通“炎”,来自于南方的炎热。风之神“微”,微字发凯音,即凯风。《尔雅》中说:南方长养万物喜乐,故曰凯风。凯,乐也。

西方神“夷”,和西方风神“彝”,有可能取的是夷字的“诛杀”含义,表达的是秋天的肃杀之气。

北方神“宛”,“宛”应读作“伏”。《广雅》中说:伏,藏也。冬季气候寒冷,人皆居于室中,伏处以避其寒,故北方曰伏。风之神“伇”,“伇”通“芟”shān,本意是割草。冬日寒风凛冽,摧折百草,芟夷殆尽,故冬日之风曰芟(伇)。

除此之外,连先生还认为四方神能与后天八卦相对应:东方神“析”对应震卦、南方神“因”对应离卦、西方神“夷”对应兑卦、北方神“宛”对应坎卦。尽管这些观点仅仅是从字音字义的关联性推演出来的,个别地方略显牵强,但也足以令人感慨华夏文化的融会贯通。

不论如何,“四方风”甲骨的出现,不仅再次印证了《山海经》中的记载,也纠正了一些权威古籍对于“四方风”的错误理解。同时,它也向我们展现了数千年前商朝人以凤鸟为风神、以风神为四方的使者、以四方神掌管四时和日月的浪漫神话世界。

假设此刻我们设身处地代入商朝人的认知,当我们站在高山之上,一股清风拂面而来时,你发自内心确凿无疑地相信那就是风之神凤鸟振动翅膀所带来的,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诗情和浪漫。

喜欢上古神话故事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的上古神话那些事系列文章和视频,我是只说自己观点的大脸怪,谢谢您的观看,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片险被埋没的甲骨文,却推翻了史记记载,证实山海经未必荒诞
数典归宗——为国宝殷契甲骨文“四方风”正名(一)
中国的风神
中国“分至四神”:甲骨文改写认知,山海经可信度又一次被印证
中是占风旗 伏羲女娲圣器
“风神”简史:一个你跑再快也追不上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