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修复书籍 水泡了火烧了都有救 夫子书话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纸张发明后,书籍由纸张装订而成。纸张的成分是植物纤维,虽然制作成本低,携带方便,但易遭水浸、虫蛀,易于损坏。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生产完全靠抄写,抄写一部书尤其是大部头的书很不容易,因此人们对获得的书籍十分珍惜,当发生损坏时,会想办法进行修复。
  最初的书籍修复大多是爱书人的个人行为。《晋书》记载,西晋齐王司马攸“好学不倦,借人书,皆治护”。北齐名士颜之推则认为,“借人典籍,皆需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那时,文人们把爱护文献、积极修补作为士大夫的良好品行之一,足见对文献保护的重视。
  《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修补用纸要和原文献匹配,并认为文献修补的最好效果是修补后和原书“微相入,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而看之,略不觉补”。那时,宫廷里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修复古籍的技术人员,不过他们只是将破损的书册用纸进行黏补或用麻线缝合,技法粗陋而质朴。直到唐代以后,古籍修复受到书画装裱的影响,在技术上有了一些突破。那时为了防腐、防虫和保持纸面平整,书画装裱常向糨糊、纸张中加矾,而矾会加剧纸张酸化,大大缩短纸张的寿命。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古籍修复技艺还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很多修复方法在今天看来不仅不科学,还有可能对古籍造成毁损。
  明朝时,收藏家周嘉胄提出了文献修补的基本观念,即“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可见,那时修补文献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否则宁可让文献保持破损的原样。他所撰的《装潢志》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论述装裱的专著。
  明清时期,修复一本古籍往往涉及诸多工序,一招一式皆有其规范与标准,这对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的素质修养及操作手法要求极高。令人称道的是,前人修复古籍,有针对不同的损毁原因而设计的技法,如针对虫蛀、鼠啮的书籍,如何修补个别孔洞、修补全页孔洞、粘补书边、处理挖掉的印章等都有专门的修复技法,还有诸如对于水渍、霉变、火烬古籍的修复,对于两面有字的古籍的修复,也有非常巧妙的处理方法。
  此外,因为气候条件、地域差异造成的文献破损原因不同,明清时代古籍修复技艺主要分为南北两大流派,两派工艺的差异最大的不同在于糨糊的使用上。在修复行当里,糨糊始终是各家的“独门绝技”。北方气候干燥,因此北方的修复古籍人员惯用去掉面筋的面粉;南方则不会去掉面筋,因为面筋能提高黏性。此外,两派之间还有工具、材料以及装裱术语称谓的差异。
  古时古籍修复人员的培养完全是民间的师徒传授,由于社会上存在公私藏书楼和书铺,其中一些破损书籍需要修补,因此也使得这一行业长盛不衰。纵观历史,如果没有这项事业,相信能够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籍恐怕远远少于现今的数量。

分享,互动!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孔夫子旧书网官方微信(kongfuzijiushuwa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旧书修补法
拾艺|探秘“大国工匠”古籍修复师
古籍修复师一天只修一两页
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工程
张品芳:怀着敬畏之心 专注古籍修复32年
古籍修复师:“望闻问切”为古书续命的全科医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