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防雷接地技术专篇(三)


一、雷电参数简述

雷电放电涉及到气象、地形、地质等许多自然因素,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表征雷电特性的参数也带有一定的统计性质。在防雷设计中,我们对雷暴日、雷电流波形、幅值等参数比较关心。

1.1雷暴日

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25的区域

中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5~40的区域

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40~90的区域

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90以上的区域

1.2雷电流波形

雷电流是一个非周期的瞬态电流,通常是很快上升到峰值,然后较为缓慢的下降。雷电流的波头时间是指雷电流从零上升到峰值的时间,又称为波前时间;波长时间是指从零上升到峰值,然后下降到峰值的一半的时间,又称为半峰值时间。

在IEC标准、国标中规定的雷击测试波形主要有:8/20us、10/320us(电流波)、10/700us以及1.2/50us(电压波)

1.3雷电波的频谱分析

雷电流主要分布在低频部分,且随着频率的升高而递减。在波尾相同时,波前越陡高次谐波越丰富。在波前相同的情况下,波尾越长低频部分越丰富;2.雷电的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部分,约90%以上的雷电能量分布在频率为10kHz以下。这说明了在信息系统中,只要防止10kHz以下频率的雷电波窜入,就能把雷电波能量消减90%以上,这对避雷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雷电过电压造成的后果

异常过电压的破坏作用通常是把超过设计规定的正常工作电压上限值的电压,称为异常过电压或简称过电压。过电压将 对电气或电子装置,其中的电路,元器件,造成直接破坏。

①使设备、装置短时间工作错乱;

②造成潜故障,即使得电路和器件的性能下降,寿命缩短,提前失效;

③造成电路或器件的永久性损坏;

④导致起火,触电等安全事故

三、第一、二、三类防雷


3.1一类防雷

应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及风帽、放散管等突出屋面的物体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架空避雷网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5m×5m或6m×4m。

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应有独立的接地装置,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适当增大冲击接地电阻。

1)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

2)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2m。


3)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到环上。均压环可利用电气设备的接地干线环路。

4)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所有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相连,此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之用。

5)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尚宜按以下方法敷设:

6)当建筑物高于30m时,尚应采取以下防侧击的措施:

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

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7)在电源引入的总配电箱处宜装设过电压保护器

8)当树木高于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树木与建筑物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m。

3.2二类防雷: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相互连接。

1.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2.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

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信息系统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2m:

3.3三类防雷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这两种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背、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20m×20m或24m×l6m的网格。

平屋面的建筑物,当其宽度不大于20m时,可仅沿网边敷设一圈避雷带。

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但周长不超过25m且高度不超过40m的建筑物可只设一根引下线。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25m。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m。

四、如何划分混合第一、二、三类防雷


1)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的30%及以上时,该建筑物宜确定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2)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的30%以下,且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的30%及以上时,或当这两类防雷建筑物的面积均小于建筑物总面积的30%,但其面积之和又大于30%时,该建筑物宜确定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但对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电感应和防雷电波侵入,应采取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保护措施.

3)当第一、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面积之和小于建筑物总面积的30%,且不可能遭直接雷击时,该建筑物可确定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但对第一、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电感应和防雷电波侵入,应采取各自类别的保护措施;当可能遭直接雷击时,宜按各自类别采取防雷措施。

五、降低接地电阻的方式


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防直击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宜采用下列方法:

1)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应大于有效长度

2)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

3)采用降阻剂。

4)换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IBE】电气工程识图(四):防雷与接地工程
高层建筑在建造中如何防雷击?
建筑幕墙的防雷系统设计要点,这是我们不怎么留意的地方
通信基站防雷接地技术要求
《铁路防雷及接地工程技术规范》TB10180-2016解读
机房防雷接地规范与防雷接地方式,你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