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情结

 

 

       情结是一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每个心理学理论对于情结的详细定义不同,但不论是弗洛依德体系还是荣格体系的理论都公认情结是非常重要的。情结是探索心理的一种方法,也是重要的理论工具。旧称情意结或情意综。
     “情结”(complex)一语是由Theodor Ziehen于1898年所创,由荣格在与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合作的时期发扬光大。荣格将complex形容为“无意识之中的一个结”。可以将情结想成一群无意识感觉与信念形成的结。这个结可以间接侦测,而表现的行为则很难理解。荣格在职业生涯早期就找到证明情结存在的证据。1910年代他在词汇关联测验中注意到受试者的行为模式暗示著此人的无意识感觉与信念。
    只有造成有害行为的情结,荣格才视为心理疾病。荣格派理论视无害的情结为普通健康心理的多元变化。
    荣格派理论认为情结与创伤经验或有关或无关。情结有很多种,但是任何情结的核心都是一个共通的经验模式,称为原型(archetype)。荣格理论与弗洛依德理论的关键差异是:荣格认为人类心理由好几种情结构成,而且许多情结彼此形成二元对立。弗洛依德认为恋母情结(伊底帕斯情结)是普遍共通的,也就是所有儿童都面对伊底帕斯情结带来的发展挑战。而伊底帕斯情结也是绝大部分心理疾病的中心。随著荣格与弗洛依德决裂,两方代表的理论也分歧了。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这就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小时候或者说现在是否有过嫉恨自己异性父母的时候。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因为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中这样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说想一下也是被认为邪恶的。在这一时期,我们是很矛盾的,不过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在我们的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功处理了。以男孩子举例:当他开始嫉恨父亲,想要拥有母亲的时候,自然会表现出对父亲的敌视,但是越来他会发现自己不够强大来抵制父亲,转而,他会向父亲学习产生认同,慢慢的就成长起来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因为家庭情况的、个人的一些经历不同,在程度上就会是不一样的。父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一个强大的父亲比之一个懦弱的父亲是更容易让孩子认同的,如果母亲过于强大在家中占主导地位的话,男孩子就很有可能认同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影响。
    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有时候,潜抑的俄狄浦期症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以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最多,这样的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会对自己更了解一点。   

卡珊卓情结
有预见性的人往往要承受精神上巨大的孤独。沉默、压抑、忍受是痛苦的;诉说、呼唤、改变往往是无效的,不自觉的陷入“卡珊卓情结”,在一切到来之前先毁灭自己。没有预见性的人是无能的,过早预见的人是无奈的。趋势,不能逆转,不能违背,不能人为的促进,只能静静的看着它。
    卡珊卓(Cassandra) 特洛伊的女预言家。因为她能预知未来,所以被归在女巫之列。据说卡珊卓的力量来源是因为有一天真理之神阿波罗看见了卡珊卓,便爱上了她,阿波罗赐予她预知未来的能力,卡珊卓却拒绝了阿波罗的示爱,恼羞成怒阿波罗对她下了一个诅咒,让别人永远不相信她所说的话,因此注定她永远知道真相却无力阻止悲惨的事情发生。她是特洛伊的人,她预言若是将木马迎进城内,特洛伊城必遭毁灭,却无人相信,特洛伊就这样灭亡了。

洛丽塔情结
因小说《洛丽塔》而得名,心理学上泛指成年男人迷恋年纪很小,且外表非常可爱的小女生。罗莉/萝莉/罗利/LOLI形容年纪很小,但是外表非常可爱的小女生。每个人的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一般认为是实际年龄或外表在15岁以内(约为初中以下),生理尚未发育或刚开始、且为可爱型的女生。带有喜爱罗莉倾向者称为罗莉控,多数为男性。
    词源:“罗莉”(Loli)一词,源自俄国文学家Vladimir Nabokov(1955)的畅销小说“Lolita”,内容描述一位大学教授爱上一个12岁小女孩的故事;曾改编同名电影《洛丽塔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剧中女孩设定为15岁。此后,凡是带有剧中女主角特质者,就被称为“Loli-ta”或“Loli”,也就是“罗莉”。
    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是由于对朝气蓬勃的生命的饱含向往的爱怜所引发的某种强烈占有欲达到人格扭曲的程度。老男人为了挽回自身逝去的青春,一种惧怕死亡和衰老的特征。洛丽塔原先的“名声”并不好,亨伯特这个男人由于幼年的心理创伤,在中年时被强烈的情结所支配,难以自拔地爱上了少女洛丽塔。
    在今天,“洛丽塔造型”也已成为女人们追逐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多种角色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男人需要在情感中超越年龄对自己的束缚,体验着长辈、哥哥和情人相互混杂的角色。女人通过与比自己年长许多的男性交往,享受着一种永远的依靠与信赖。具有洛丽塔情结的女人乐意“以小博大”,用一种天真,幼稚包裹下的成熟扮演着被支配的主角,从而获得依赖和安全感。
    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洛丽塔是一个漂亮兼具成熟魅力的性感少女,而如今“洛丽塔”这一形象被赋予全新意义后席卷了整个时尚界。前不久,在广州举行的华南地区春季动漫嘉年华活动上,许多美少女争相上台演绎“洛丽塔公主”,展示自己青春无敌的魅力。众多少女用蕾丝、皱纱做成的服饰,将自己装扮成童话里公主的形象。在繁华商业区,经常见到三五成群、打扮恍如欧洲宫廷公主的女生。她们身上繁多复杂的蕾丝、重重叠叠的荷叶边、华丽的泡泡纱长裙,带有浓厚的古典气息,仿佛是从动漫世界里走出来的人物,在街上引发的“回头率”特别高。
西方的“洛丽塔”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但是到了东方则变成了成熟女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时光在她们身上仿佛就此停滞倒退,她们渴望永远地被定格在“那一段”美好的年龄。
也就是说,早年的洛丽塔已经被时尚的东方女性们重新解构组合成了另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形象,直到成为一种“洛丽塔心态”,那就是:对自我的追求和对青春的无限向往……

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简单地说,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约拿”是圣经旧约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犹太先知,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他逃跑了,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约拿”是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对于约拿来说,他不愿意成就神的旨意很可能是因为仇恨,这座他要宣布赦免的尼尼微城是毁灭他家族的死敌。
    仇恨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最常发现的阻碍成长的内在原因。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这种情况,一个聪明的青年人,他在学校里成绩很好,但在高考前夜突然生病了,以至于失去了考试的机会。后来他工作了,能力很强,颇得赏识。但是在他马上就要得到一次关键的升迁的时候,他又辞职了……尽管这些事情的发生看似偶然,但深入接触他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发现,他的内心埋藏着对父母未曾宣泄的怨恨。为了潜意识里报复父母的愿望,他下意识地毁掉了自己的前途。其潜在的愿望可以表述如下:“你们休想得到一个成功的儿子,我就是要让你们失望和痛苦!”
    这些内在冲突有时候可以被我们意识到,但大多数时候,它被潜抑在无意识里。人,之所以不可能成为上帝,首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因为害怕。人类从来都不曾真正地想要去实现完美,而是害怕完美。完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脱离大众带来的孤独,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意味着成为上帝或上帝的使者。
    能够战胜“约拿情结”的,惟有广博而深湛的爱。正如约拿最后以对上帝的爱战胜了对尼尼微城的恨一样,如果我们获得了足够的爱——爱自己,爱真理,则我们虽无法完全超脱我们内在的恐惧,仍能以勇气前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言与精神分析》第十三讲-霍大同
男孩和父亲关系不好?心理分析告诉你这是为什么
科普|恋母情结与恋父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10分钟视频)
第7季第1集:俄狄浦斯情结
隐秘而复杂:他们才是最佳银幕couple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