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留聚:我以我名扬国粹





我以我名扬国粹

 

——《留芳聚萃》序


父留一个好名,终生难忘;

网聚千章佳句,万世不磨。

这是我在中华国粹网征集嵌名联时看到网友荒原之狼老师惠赐嵌名联后的回复。网友荒原之狼老师说:“留聚这两个字起得好,她能够激起人们心底的激情,能够使人浮想联翩,使人怀旧,使人叹息……”我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虽算不上书香门第,但可谓耕读之家。父亲上过四年私塾,通读四书五经,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有较深厚的古文功底。他老人家给我起得这个名字非常独特,是两个动词,鲜见用于人名。我有四个姐姐,我来到世上无疑给父母及家人带来欣喜,但也有无尽的担心,是因为当时的医疗保健条件所致,怕夭折。名字的目的在于,留下来,聚得住。但留聚二字出自何处,父亲生前未告诉我,现不得而知。经考证,“留聚”二字源于宋·陆游《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一诗的颔联。原诗是:“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父亲当年是否据此得名于我,已无法考究。但是,勿庸置疑此名绝非随意而得。正如联友任仰坤老师感言:“得此名者,文才超众。”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已故)


      学海无边,处处留心皆学问;

     书山有路,天天伏案尽书香。

     其实,此前我并未发现我名的奇特,在读高中时曾一度将名字改为“云魁”。1977年参加高考时,无意中又报上原名“留聚”,一直沿用至今,后把“云魁”作笔名用。在编著诗书合璧集《诗露墨海》过程中,征集书法作品时,最初江西书法名家汪习之老师除书写我的诗作外,又撰书两副嵌名联:“留得豪情著诗稿;聚成翰墨编奇书。”“心香留后世;妙墨聚千家。”后来又有山东诗书两面高手李墙老师书赠“留月入梦;聚云成诗。”以后接二连三,有十多书家赠嵌名联墨。慢慢地引起我的深思,启发了我的创作。我试着作了几副嵌名联:“留浩气一身,便可整襟危坐;聚清风两袖,方能挥手长驱。”“留得荷风香陋室;聚存竹露润新诗。”“沟壑有何妨,父留遗训昭明世路;雪霜无所畏,母聚春晖暖透儿心。”后来又学着把夫人锦华和女儿丹阳的名字一起嵌进去:“锦瑟韶光已去,不争你是我非,但愿平安常在;华巅霜鬓初生,勿论天高地厚,只求和睦相依。”“培丹桂芝兰,留取罡风霁月;沐阳光雨露,聚来陆海潘江。”慢慢地又拓宽思路把工作结合起来,作了一些与党风廉政建设有关的嵌名联联:“瑞雪飘,冬留一地祥和韵;廉风起,春聚满怀正气歌。”“留正气三千,甘棠遗爱;聚清风九百,蓬荜生辉。”“宁留碧水一湖滋赤胆;莫聚浊流半点秽忠心。”这真是应了明汤显祖的一副名联:“天地间都是文章,妙处还须自得;身心外别无道理,静中最好深思。”

    留聚二字奇特之处在于:一是两个动词,字意相近,但不相同;二是一平一仄,便于同位嵌名;三是创作空间较大,留什么、聚什么,什么能留、什么不能留,什么能聚、什么不能聚。有了这些,才有了《留芳聚萃》这样一部书。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已故)


我以我名扬国粹;

君挥君笔振骚坛。

    思考和实践中发现,“留聚”二字,两个动词,一平一仄,适宜作嵌名联。一段时间我曾苦思冥想创作有几十副嵌名联。但我没有满足,又找我熟悉的师朋联友给我作嵌名联,他们少则一两副,多则七八副。短时间竟收到有近百副嵌名联,使我欣喜若狂。欣喜之余,突发奇想,对联乃中华国粹,我何不以我名“留聚”二字为题面向全国征集嵌名联,以推动楹联创作,弘扬国粹。一个更大的设想产生了,一个更大的活动就这样孕育出来了。我在《中国楹联报》刊登“抛砖引玉,请你赐联”启事,在中国联都网、中华国粹网、中华诗词网等专业网站发类似的帖子公开征集嵌名联,向更大范围的师朋联友发专函索嵌名联,引起了共鸣,得到了广泛的响应。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更是一呼百应。一时间,佳作像雪片一样飞来,每天都有几十封热情洋溢的来信。他们中有的来自南国北疆,也有的来自东海之滨和西部边陲,涉及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有耄耋之年的老人,年龄最大的有100岁,也有十多岁的顽童,年龄最小的只有十多岁,从中国楹联学会的会长、名誉会长、部分副会长到一般的楹联爱好者都积极参与,其中有专家学者,也有工人、农民,有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也有在读大、中、小的学生和研究生。参与人数之多,热情之高涨,收获之丰,是始料不及的。先后收到3069人惠赐的嵌名联13316副,选编入书作者2378名,楹联6639副。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常江


此活动得到广泛参与,内容也非常广泛。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把很多积极向上、富有哲理的内容都抒发在短短的两行文字中,真是高手林立,妙语天成。细细读来,一一品味,如美味佳肴,香甜可口;如琼浆玉液,酣畅淋漓;如奇花异草,目不暇接;如金玉良言,爱不释手。有的期盼清明,讴歌盛世,或歌颂真善美,或鞭策假恶丑;有的胸怀大志,畅想未来,或寄语于我,或彼此共勉;有的排山倒海,气势恢弘,或豪放,或激情;有的温文尔雅,真情实意,或婉约,或淳朴;有的颂湖光山色,一草一木,或旖旎,或妖娆;有的写崇山峻岭,幽谷高峡,或雄奇,或险峻;有的缅怀先贤,歌颂盛世,或深思,或激昂;有的抒发情怀,光明磊落,或高歌,或低吟……从而开拓了嵌名联的领域,已从只和一人的窠臼中走出来,释放着极大的能量,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永正


      情意绵绵,联友情深似海;

     温馨郁郁,楹坛温暖如春。

     我涉足联坛时间不长,熟悉的师友不多,深感联友情深似海,楹坛温暖如春。就拿这次征集嵌名联活动来说,有许许多多的友情,有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打动我的心弦。有的联友不仅自己写,而且和家人共同参与,有父子两人一起写的,有翁婿两人一起写的,有夫妇两人一起写的,还有一家人共同参与的。如福建福州中学教师詹荣彪先生,不仅自己赐联,而且动员夫人、儿子、女儿积极参与,都赐了佳作。有的联友不仅自己写,而且还介绍给其他联友写。如陕西岐山县楹联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周宣接到诚邀函,不仅自己写,还动员学会其他会员参与。又如云南勐冒中学教导主任房家维老师不仅自己带头创作,而且带领多名学生参与,并指导学生习作出许多高水平的联作。更有甚者,如广东联友徐华宁老师、江西宜春联友潘一之老师把我介绍到中国最大楹联专业网站--联都网,认识了站长、云南大理学院陈丽荣老师,在网站上发启事,至今与陈老师也未曾慕面,她异常热心,帮助固顶,不收分文,亲自撰联,并鼓动网友积极参与。中华国粹网副站长刘枫老师,又把我从联都网介绍到中华国粹网发启事并固顶,汉语在线超级版主儒夫子老师也介绍我到汉语在线网站发启事并固顶,中华诗词网站站长张驰老师也帮助发启事固顶。如此热心人,美不胜收。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常治国(已故)


    有这么多的热心人的帮助,使征联异常顺利,收获颇丰。更有许多感人的事迹,动人心弦。陈立春老师,年逾花甲,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防疫医师,因公致高位截瘫,中国楹联报曾于头版载文,被誉为“联坛保尔”;朱恩仕,年届八旬,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曾任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已退休,腿残疾,长期卧床不起,他们身残志坚,坚持创作,赐联多副。萧经尧老师,八十有余,湘潭市楹联学会会员,患病住院,在病榻上坚持创作,惠赐佳联,类似者还有多人。王毓昌老师,年过六旬,淄博市柳泉诗社社员,双目失明,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学习,赐联多副,并在电话中交流指导达半小时志之长。长沙矿业集团公司跃进煤矿吴自强等多名老师非常热情,多次来信,惠赐嵌名联有的几十副、有的上百副,并在信中鼓励争取征联超万副。胡敬贤,六十有余,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自行车修理工,业余不断学习创作,也参与了这次活动。他还作一副联表述自己职业,联曰:“脚踏乾坤地;手扳日月轮。横披:修地补天。”这是何等的胸怀,读此联无不敬佩,我随即回信,要把他的情况写入后记,介绍给广大联友。李平武,三门峡市诗词协会会员,山区农民,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在这日落之后,日出之前,忍着疲惫坚持学习创作。还有一些下岗职工,要养家糊口,去看大门、捡破烂、开小店,坚持创作,惠赐佳联。这些人这些事比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酒囊饭袋不知要强多少倍。当然,也有官场和商场的佼佼者,他们或是司局级、甚至省部级干部,或是大公司的老板,具有百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产;也有为我国科技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甚至有的还参与了“两弹一星”研制发射;也有家庭幸福美满,儿孙满堂,已经到了尽享天伦之乐之时。但他们没有虚度光阴,养尊处优,花天酒地,而是抓住良辰美景,知光阴似箭,惜时如金,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还有一些联墨两面高手,赐联又赐墨达100多副。著名书法家、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和天安门两侧标语的书写者钟灵先生年近九旬,不仅赐了联墨,而且还为三门峡碑林无私奉献书法作品,从此结下深厚友谊。比起那些小有名气的书家,写字要钱,无论什么用途,不给钱就不写字的做法,真是天渊之别。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谷向阳


你有情我有意,有情有意是相辅相成的。这次征联活动中先后共收到来信、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近万封(条),我都认真阅读,需要回复的就认真回复。对信中言明困难,需要帮助的,尽可能帮助。如有的家庭贫困就寄上一百、二百,聊补无米之炊,有的在医院住院,因路途遥远就寄去一百元,让其亲属代劳购买礼品,有的因参加诗联大奖赛,获奖或入选没钱购书就出钱帮助购书,前后大约寄出两千多元;有的恳求我编著的书籍,说书到及时付款,我都满足需要,及时寄书,前后寄出书籍二百多册,分文不收,同时还给一些学校赠书;有的请求回赠嵌名联,尽管个人水平有限,但尽量作一两副回赠;有的请求帮助介绍加入中国楹联学会,我就和学会联系,及时寄去会员表,并作为入会介绍人;还有的要书法作品,因本人书作实在拿不出手,就帮助找人书写寄去。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也有的没能满足要求;由于工作繁忙,也未能一一回信,在此深表歉意!有的要求过高,个人出书要几万元的赞助,或要求推销大量图书,因无能为力,只好婉言谢绝。

 

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王庆新


      几多胜友在心,何其幸也;

    一本好书传世;不亦乐乎!

通过这次征集嵌名联活动,结交了楹联界的一大批师友,在阅读来信、校对联稿、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虽然,经常忙到午夜,白天还要认真干好每一项工作,疲惫不堪,并且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但苦中有乐,感觉良好,感觉值得。在此嵌名联集即将付梓之际,衷心地感谢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先生为该书题写书名、副会长刘育新先生为该书作序;衷心地感谢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兼办公室主任叶子彤先生、河南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文郑先生以及三门峡的同仁张明学先生、张晓炳先生、王西川先生百忙中挤出时间参与该书的选、编、修;衷心地感谢所有惠赐嵌名联的师友和参与编辑工作的所有人员!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叶玉超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谬误纰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师友指正!

最后,在这次征联结束结集成册时,撰一联作为整个活动的总结:


突发奇思,致信征联,留住吾名非本意;

弘扬国粹,新书付梓,聚存真义慰诚心。



方留聚

                                      

200611月20日  


注:(1)惠赐嵌名联墨名家的职务均为时任职务。(2)书法作品及作者照片系手机翻拍,清晰度不高。


对联天地(dltdwxgzh)编发,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第108期“兴隆杯”对联擂台,马瑞新出句,10月20日截稿


第115期“育英杯”对联攻擂,李永清出句,10月10日截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侯官山人”曾光明:书心扬国粹,梦笔写春秋
方留聚: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与文人书家的翰墨缘
教师作家风采 | 中华国粹网副站长咸丰收《明代联话笺注》
中国楹联学会孟繁锦会长主编《百家联稿》发行,书中收录我之对联三百副。
对联是一座桥
孙福奎 ‖ 赠联斋师友嵌名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