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消失的器物——麈尾

历史上的魏晋时期(220年—420年),孕育了如璀璨星辰般的文化精英,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到谢安、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等等。他们对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书画、服饰乃至哲学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魏晋名士身上有一种公认的清拔脱俗、放旷不羁的气质,这种独特的气质沁入骨髓,化于风行,显于言谈,人们称之为“魏晋风度”。其中有一种特殊的器物便可窥豹一斑,此物便是神秘的清谈圣品——麈尾。

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用来拂秽清暑,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直到唐代,还在士大夫间流行。宋朝以后逐渐失传。由于近现代的人没有见过实物,往往顾名思义,把麈尾认为与马尾拂尘是一类东西;或见古代图画中有之而不识,把麈尾看成扇子。其实,考古与文物界,早在四十年代傅芸子先生发表《正仓院考古记》之时,对麈尾的形制已经了然。可是文献界与文物界有时脱节,1979年出版的 《辞海·下册》4728页“麈尾”条的解说是:“拂尘。魏晋人清谈时常执的一种拂子,用麈的尾毛制成。”

其实,真正的麈尾,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则常为平直状。麈尾实物,有镶牙漆木柄的,有镶玳瑁檀木柄的,显示出贵族用具的风貌。它有点像现代的羽扇,可又不是扇。麈尾也绝不像拂尘,拂尘的形制、用途与麈尾大不相同。

一、清谈与麈尾的渊源

清谈与麈尾关系密切。

清谈,又称“谈玄”,是魏晋人士的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清谈的形式来自东汉的“清议”,大概每月一个主题,主要是名士聚会,双方根据各自观点,引经据典、互相诘难,褒贬社会知名人物或现象背后的德行见解,如果清谈仅仅到此戛然而止,极可能被人诟病为专业搬弄是非还故作清高的“狗仔”聚会;但清谈绝不是名人侃大山扯闲篇,关键它最后的落脚点在于从人物或事件品行谈及风神气度的品藻以及辩论玄学名理等哲学命题,往往包含着谈者对宇宙、对人生深邃的哲学层面思考。出自陆游《答薛参议启》:“某久疏麈尾之诲,喜闻鷁首之来。”的成语“麈尾之诲”便可很好地印证了麈尾之诲乃属十分高明的教诲。

麈尾中的“麈”,传说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鹿,它会通过摇动尾巴来指挥鹿群行动,因此“麈尾”也便有了领袖群士、引领观点、清谈入玄的意思和妙用。由此来看,手持“麈尾”之士定是一方高论之表率,有着指挥家用“指挥棒”运筹整部交响乐的气势与功效了。

二、名士与麈尾的故事

麈尾是身份的象征。

《艺文类聚》有一篇东晋元勋、大名士王导的《麈尾铭》,其中说:“道无常贵,所适惟理。勿谓质卑,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也就是强调麈尾的材质虽说不是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但唯有真君子方可有资格使用。清谈用麈尾,大概始于西晋名士王衍、乐广。传说名士王衍容貌清丽、皮肤白皙,是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他经常使用的麈尾手柄是白玉制成,王衍的玉手再持一柄白玉麈尾,竟然让人分不清手与玉柄界限何处,一时传为美谈。东晋名士孙盛,某日从午后与人激辩至傍晚,不分高下,二人都手持麈尾甩来拂去,以致满桌饭菜都附上了一层鹿毛。由此可见麈尾在助兴御气方面的不可或缺。麈尾不仅是名流雅士们身份的象征,它又有些象外国帝王手中的“权杖”,具有标识身份的作用。因此,麈尾不能随便交给他人,特别是不能交给婢女侍从代为掌握,作为侍侯主子的仆人,只能持拂尘一类的东西。传说西晋贵族王濬送给寒士出身的军阀石勒一柄麈尾,表示对其身份的认可。石勒把它高挂于墙上,朝夕跪拜,以表示谦虚不敢承受如此美誉。更有甚者,东晋名士王濛病重之时,手中还常握麈尾,把玩不已,感喟自身如这麈尾一般尊贵高洁。王濛死后,其友干脆将一柄犀牛角制柄的麈尾与之随葬,以飨挚友之思。

三、“麈尾文化”之影响

麈尾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影响可谓深远。

从考古材料上看,在朝鲜安岳出土的冬寿墓壁画就有墓主持麈尾的画像。20世纪末,北京石景山区八角村出土了魏晋时期的古墓。发现墓室壁画4幅,其中一幅就是墓主持麈尾的画像。在云南昭通发现的霍承嗣墓主人也出现了手持麈尾的墓室壁画。从地域来看,从朝鲜、北京到云南相距万里,但从出土的同一时期的壁画上看,无论是身份显贵的文人雅士、士族贵胄还是龙虎猛将往往会持此物,由此不难推断麈尾在诸多领域中使用范围之广。

汉代,麈尾便已为知识分子所使用,只是流行的范围还比较狭窄。由《麈尾铭》可知麈尾本为东汉贵族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讲授儒家经典的学者所常用,后来士人手中的麈尾逐渐衍生除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意义。三国时期,麈尾开始见重于士人。盛唐画家阎立本的传世作品《历代帝王像卷》所描绘的吴主孙权,即手持一柄麈尾。

白居易《斋居偶作》诗云:“童子装炉火,行添一炷香。老翁持麈尾,坐拂半张床。”陈子昂《麈尾赋·序》云:“太子司直宗秦客置酒于金谷亭,大集宾客。酒酣,共赋座上食、物,命余为麈尾赋焉。”由此可见,隋唐时期,麈尾仍在文士间流行。但自宋代以来,麈尾已不多见,仅在某些诗文、话本、小说中偶尔现身,多半为追慕古风、添雅增盛之用,并非麈尾本来之用途。

虽然麈尾在历史的长河中随魏晋风度,逐渐销声匿迹,但值得一提的是,距今较近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却两次重提此物。一处为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另一处为第一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还孽债迎女返真元”中“只见妙玉头带妙常冠,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绸袄,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执麈尾、念珠,跟着一个待儿,飘飘曳曳的走来。”

或许曹雪芹乃至高鹗真的亲眼见过麈尾,只可惜可叹红楼一梦,万事成空!正如鸿篇巨制的《红楼梦》不得作者完稿一般,中国传统文化殿堂上曾经神秘高贵的麈尾也随着令人倾倒折服的魏晋名士渐渐褪去。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魏晋风度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卢亚辉:论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 M7 墓主身份
河西走廊游 · 嘉峪关新城魏晋群墓砖壁画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别裁详解》
《世说新语》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